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两性一度”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研讨87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炳性一度”问题研究
◊大连舰艇学院基础部周波周国军赵冬梅
以金课建设“两性一度”要求为基准,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三个维度分析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通过在课程教学计划中设定高阶教学目标,在集体备课
中优化重构有挑战度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
度融合,在考核方式上逐步加强形成性考核等一系列举措,全流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
问题的能力和高阶思维,引导学生从“学会知道”过渡到“学会做到”和“学会发
1"两性一度”问题的提出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r nw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
养质量的意见》111,正式实施一流本科课程(“金课”)的“双万计划”。
“金课”的基本特征就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O
电子林课程属于专业ffim类课程,如何对标”金课”标准,深入研究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驱动问题,在发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传统优势的同时,迎头赶上金课建设给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挤“水”添“金”,是每一名从事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员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2电子技术课程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建设“錘”,教学目标首先要*<高阶性,即除知识目标外,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
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三维目标中,电子知磁实践技能的^S用是比趣性的、脚可实现、可量化的教学目标,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难量化和度量,而〜学科本身知识体系以外的思维能力培养却往往使学生受益终生。
学生在电子技术课程中,除了要掌握电子技术基本理论、斟知识和斟技能,还要学会电子技术特有的辩证思维、工程思维,通过教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
电子林类课程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EDA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等,不同
课程形成合力,共同弓I导学生建立课程思
维、学科思维和多门课程融合思维。
西点
军校强调"以数理分析进行作战指挥,以
工程思路解决作战难题”。
可见,在电
子林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轄性。
高阶思维能力由问题求解能力、决策
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能力组成。
当学生遇到不熟悉、不确定的
问题或困境时,能辩证分析利弊关系,主
动进行深入的高层次的思考活动,选择适
当的方法完成任务,这种复杂情境的应对
和创新任务完成的思维能力就是高阶思维
能力冋。
下面仅以模拟电路课程为例,
分析模电课程思维能力培养问题。
2.1模拟电路课程中辩证思维能力培
养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内容从器件到电路
再到电路的应用,简称“管”、“路”、
"用”o每_阶段教学都渗透着辩证思维
能力的培养。
以电子技术典型器件即各种
“管”为例,在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
管、复合管等各种基本元器件中,都能融
入艇思、维教学。
普通二极管加正偏电压时导通、加反
偏电压时截止,具有单向导电性;稳压二
极管在反偏电压较低时可以作为普通二极
管,反偏电压达到反向击穿电压后,不再
具有单向导电性,利用其工作在反向击穿
区实现稳压。
结合这种对比分析,引导学
生单向导电性不是绝对的,要在适当条件
下合理利用,分清不同二极管在不同电压
下的工作特点,辩证认识正偏和反偏的辩
证关系。
三极管放大作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
系。
在双极结型三极管中,制造过程中就
要求有核的要求:基区很薄,发射区掺
杂浓度最大,集电结面积大,这社极管
能够放大的内因。
但是,只有在发射结正
偏,集电结反偏的外因下,三极管才能真
正实现放大。
即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
件,夕咽只有通过内因才有作用。
在学生
成长过程中也要正确看待内因外因的关系,
只有厚积薄发,有足够的积淀,内因外因
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
在放大电路分析部分,电路特点是交
直流共存,分析方法是先静态后动态,静
粉析舷删想动缺能的®只有
动齣析和静樹析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才能实现放大。
引导学员各司其职,做好
本职工作的同时注意团队的分工合作,对
学员未来走上任职岗位,发挥团队优势提
升战斗力至关重要;輙极结型三极管温
度特性的分析中,随着温度上升,静态工
作点在直流负载线向上移动进入饱和区;
随着温度下降,静态工作点在直流负载线
向下移动,进入截止区,三极管集电极电
流将不再随着ae电流增大而增大,从而
失去放大作用。
温度一点点的变化是量
变,但静态工作点进入饱和区或截止区就
是质变。
引导学员认识到量变是质变的前
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在差分放大电路
88囱肛科技2020年•第8期
中,利用增加对称电路、电流源电路等,
牺牲电路的简洁性的同时换来了抑制零点漂移;在负反馈放大电路中,以牺牲电压增益为代价提升了增益稳定性、减小了反馈环内的非线性失真、展宽了通频带、改变输入和输出电阻、抑制干扰和噪声等。
弓I导学生认清事务发展的两面性,有一利必有一弊,要分清主要矛盾,注重重点;
在分析系统稳定性时要求引入负反馈,这时1ER馈会导致系统不稳定,谨在正弦波信号产生电路中,又需要引入正反馈来起振,所以正负反馈无所谓孰优孰劣,满足电路要求的就是合适的电路;在功率放大电路要达到效率和失真之间平衡。
在实 际应用中选择功放时,要选择合适的,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引导学生认识电路中的“矛盾”和“互补”现象,进而说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2.2数字电路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数字电路教学内容涵盖门电路、组合 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
数字电路的课程思维与日常生活中的逻辑抽象、逻辑符号赵、逻辑推理、等效变换、约束条件等息息相关,把思维过程在形式上用真值表、表达式、卡诺图、状态转换图、状态转换表、时序图等来完成思维过程可视化%未来的战争无法预演,学生将来在战场上要面临各种复杂态势,未来的指挥员需要准确地察觉问题、高效地分析问题和科学地解决问题;需要迅速梳理各种情况的因果关系,分析某项决策的前提条件,预判可能的关联演化的过程并及时做出各种指挥决策。
可见,胜任未来的任职岗位需要有较强的高阶思维能力,也许学生在毕业后可能已经记不清具体的公式,
但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阶思维能力会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中往往涉及到元器件和分析方法等,这些内容往往都是经典内容,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融入“两性一度”理念,可以焕发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经典内容不是陈旧内容。
教学内容要有创新性,电子稣课程教学祗该紧跟学科稣前沿,
越是经典的就越有创新的底蕴,越应该与时俱进,将新知识、新林USA电子林课程教学内容,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注重高等教育阶段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任职教育相关课程的深度融合。
其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要有挑战度,不能
只是电子技术课程的概念、方法介绍。
众
所周知,如果一门课程,学生平时不认真
学习,紧靠期末复习时临阵磨枪,死记硬
背就能fflii强这类课程的含錘势必
大打折扣。
只有教员努力扩大所教课程相
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升知识的挑战
度,通过课堂听讲、课后思考、消化吸收
后,花一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才能获得的
知识,一定会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颐是教学内靈让学生提升学习期望,
吸引学生主动知识的探索过程也
教育部指出,“金课”在教学方法
上,要强化课堂设计,杜绝单纯知识传
递、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杜绝信息技术
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杜绝教师满堂
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从教员层面来
讲,灌《^学是最简单的,但题样培
养出的学生思维僵化、往往只会死记硬
背,很难提出问题,更不用说和教员就某
个知识点进行研讨和辩论,这样的学生将
来势必难以应对信息化战争的挑战。
金课
要求“以学生为中心”o教员的角色要从
“以教为中心”的讲授者转变为“以学为
中心”的组织者、弓I导者、合作者。
教员
不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授之以
学习的欲望。
只有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
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才
能真正培养学生能力。
对标教育部要求,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中传统的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
适应时代的要求。
如何突出学生中心,根
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
贱,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
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和教
学反馈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
2.0时代,地方高校已经陆续建设了一大
批智慧教室,基于讯飞爱课堂、学堂在线
雨课堂等,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依托,打造
信息化教学新体系。
加强基于慕课、网络
课程、雨课堂等平台下的混合式教
探索。
目前,电子技术课程部已经建设了
部分慕课和曲砂如何基于这些资源
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也是可以积极探索的课
题。
应该积极探索适应军校特点的电子技
术课程教学鹹。
信息化教学手段,
全流程加强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中的反
馈,形成教与学的闭环,切实提高学习效
里⑸
o
4学习成果评估注重挑战度问题
学习妬Wtt分为直接评估和间®W
估。
直接评估是直接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
力,比如期末考试、作业等,如果单从知
飓面考査,学生可以临考突击、强
化记忆得高分;而间接Wtt更侧重于考查
学生深入参与知识的获取的过程。
如学生
个人对课程的学习期望、面对课程挑战的
参与度、师生互动以及自主学习和小组合
作的贡献率等方面呦,可以采用项目式学
习、探究式、论皿、答辩式等多种嘶
方式,稱准化、综合性评价等从多环节
多维度考察学生的学习学习艇,
学生学习的挑战度提高了,知识获取过程
高分的难度加大了。
同时,要满足教与学过程全程有记
录、可追溯、可测量,需要f从资源、
到教学、到管理全面打通的信息平台,建
立全程可测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估的过程
可回溯,教与学的互动、反馈、督导讲
评、教与学存在的问题诊断等形成良性闭
环,才是有含金量的评价。
5结论与展望
在第十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
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
核心要素。
课程是教育最微观、最普通的
问题,但它要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的问
题一培养人。
课程是中国大学軸存在的
短板、瓶颈、软肋,课程鮒现"以学生
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
建设有
难度、有深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老
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情感备课讲课,学
生课上课下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
学习和思考刊。
在金课建设的大背景
下,如何把以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
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为特征的“水
课”,转变成以高阶课堂、对话课堂、开
放课堂、知行合一、学思结合为特征的
“金课”。
作为从事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
一融员,只有加强学习,主动作为,将
“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融入承担的
各门课程,才能与时俱进,切实提高人才
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U]•中国大
学教学,2018(12):4-9
[2]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
课"[J]冲国大学教学,2018⑵:23-25
[3]谭荣姣.促进大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4]周波.数字电路逻揖(下转76页)
762020年•第8期
延伸为对所有的训练内容的恐惧。
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将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后果。
3.2习得性无助感的长期困扰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在个体经过某次挫败后,表现的自信心的丧失。
在相对漫长的训练中,由于自身机能、状态、身体素质以及某项技术的掌握程度等多变化因素的影响,训练成绩也自然随之起伏不定。
由于自身的训练成绩暂时不理想或者某一动作技术掌握不够到位,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表现在自我效能感低,害怕失败,把困难无限夸大,形成"我不行”、“我做不到”的消极情绪与心理活动。
从此对训练活动不积极,对自己丧失信心,逐渐延伸到对自己的彻底否定,从而影响整个训练,导致训练效果差或成绩下滑等现象,甚至严重影响心理tt®。
3.3动机不强导致信念不坚定
动机是个体从事某一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据了解体育生的动机大都是出于"捷径”上大学,从而转变为动力与行动。
体育生的训练时间可以总结为“每日两练”,训练任务重。
在艰苦而漫长的训练中,会伴随各种情况的出现,有的因为成绩暂时的不理想、训练中伤病的复发、外界因素的干扰,且该阶段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意志力差,盲目跟风的成为体育生。
因此,在面对强度高的训练中受到的打击不断,经常产生想要放弃训练、退出训练队的想法。
归根结底,大部分学生都是由于动机不强导致信念不坚定的表现,这是体育生日常训练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
4体育心理学在高考体育生训练中的应用
4.1变换训练方式,形成积极运动成瘾
体育生运动疲劳导致对于训练内容的恐惧,是长时间日积月累的大负荷训练中累计而来的。
要解决运动疲劳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消除学生对某一训练内容的恐惧,必须要转移学生注意力教练可以尝试通过转换训练方式,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运动成瘾,激发学生竞争意思,刺激心理的运动训练需求,帮助学生达到消除对训练内容与项目的恐惧心理。
比如对于八百米的速耐训练中,不需要纯粹的进行八百米耐力跑,教练可以转换成快速的“车轮跑”训练,既练习了速度,也练习了耐力。
同样也可以进行两百米、三百米接力跑,在训练中合理的设置游戏情节;其次教练增强队员之间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对训练的需求从而转移注意,使学生逐渐消除对速耐练习的恐惧,形成积极地运动成瘾。
4.2适当加入归因训练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客观原因与教练的教学方式、训练环境有关,主观原因是自身把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智力等方面,把成功归因于偶然运气,从而对自己表现得及其不自信。
在训练过程中,教练要融入学生归因训练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积极审视自己。
同时,教练也应以鼓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当学生训练成绩不理想时,要给学生积极地反馈,设置明确具体的目标,还需谨慎的对比个体差异,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对训练成绩的不自信。
在对于训练成绩不自信的学生,教练应多釆用过程评价激励学生,关注学生的训练过程与训练行为。
明确告诉学生在某个训练中所取得进步,引导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找到自信,注重过程。
以小进步为主,达到最后的成功;另外对于训练成绩盲目自信的学生,多采用结果评价为主,淡化学生对日常的训练成绩,要以最终的结果论胜负。
并且在目标定向中给学生设置较高难度的目标,让学生尝试挫败感,理性对待日常的训练M与表现。
4.3强化运动动机,提高学生体育成就动机
学生出于成绩暂时的不理想、训练中伤病的复发、外界因素的干扰等造成动机不强、信念不坚定时,可通过强化学生动机,思想上开导学生。
同时,还需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竞争,迎接挑战,追求训练成绩的完美与挑战自身的极限。
学生的训练动机是一种训练需要,是学生选择体育,走体育道路的心理的动因。
当学生出现信念动摇时,应及时强化学生的动机,让学生牢记当时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开导,积极鼓励学生为主。
强化学生的动机,提高学生体育成就动机,将改变学生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学生转变消极的心态、坚定信念。
动机的强化是进行日常训练的重要保障,在训练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不定期的进行思想教育,强化运动动机,提高学生体育成就动机。
5结语
体育高考是每个体育生的另一个起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化的科学系统训练中,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技术训练,更需要掌握系统的相关知识。
对于学生每日高强度、大负荷长的训练中,教师更加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与变化。
把体育心理学知识应用在日常的训练中,增加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引导正确的归因以及强化学生运动动机,转变训练方式,形成积极地运动成瘾等,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训练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提高训练换
【参考文献】
[1]王兵元.高考体育生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及策略UL冶金管理,2019(17):180
[2]曹玮.浅析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215-216
[3]董国平.浅析体育高考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4):34
[4]好尼勤.试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8):112
[5]黄影波.高考体育考生考前训练的探究Q]•中国学校体育,2013(S2):92-93
作者简介:黄伟(1995-),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体育教学。
通信作者:薛强(1977-),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校体育。
(上接88页)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11):47-48
[5]常桐善.中美本科课程学习期望与学生学习投入度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9(4):10-19基金项目:大连舰艇学院2019年教育
[6]张传萍.翻转课堂的内容分布模科研课题。
式:基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J]•教学与管
理,2015(8):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