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 .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 ,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 .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 .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
A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 .《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 .《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 . “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 . “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 .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 .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 .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 .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 .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A .时间性概念
B .空间性概念
C .历史性概念
D .物质性概念
9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 .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 .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 .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 .消灭利益差别
10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 .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 .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 .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
A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D .个人对将来职业的向往与追求
13 .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共产主义社会
14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 .两种不同的状态
B .两种不同的选择
C .两条不同的道路
D .两种不同的理想
15.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 .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 .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 .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 .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D
2 . B
3 . A
4 . A
5 . B
6 . D
7 . C
8 . C
9 . D 10 . D 11 . D 12 . A 13 . D
14 . A 15 . D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A .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 .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
C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 .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3 .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差别”有()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 .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C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D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5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根据是()
A .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 .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 .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 .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6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
A .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
B .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
C .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 .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7 .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A .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 .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 .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 .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8 .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人类解放含义的有()
A .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 .获得绝对自由
C .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 .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10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 .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B .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
C .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D .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 .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 .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12 .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A .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
B .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
C .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D .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
13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A .实现了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B .默认劳动者不同的个人天赋
C .体现着等价交换原则
D .有其历史局限性
1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 .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 .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 .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巧.
15 .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
A .共产主义渺茫论
B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C .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 ABCD
2 . ABC
3 . ACD
4 . BCD
5 . ABCD
6 . ABCD
7 . BCD
8 . ABCD
9 . CD 10 . ABC 11 . ABCD 12 . BCD 13 . BCD 14 . ABCD 15 . BD
三、辨析题
1 .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做出的评价。
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着严重缺陷:第一,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规律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本质,他们是从道德情感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第二,空想社会主义不承认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宣扬天才论和唯心史观;第三,空想社会主义不懂得阶级斗争的意义,否认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因而无法找到变革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无产阶级尚未觉悟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解放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的觉悟的积极作用。
当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激化,无产阶级革命已经付诸实践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和缺陷就日益暴露出来。
2 .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
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
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
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人类真正进人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一方面,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
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进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3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
〔答案要点」
此观点不全面。
社会发展主要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
社会发展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
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和目标。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
1 . [材料1 」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
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列宁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86 页)
[材料 2 〕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64 页)
[材料 3 〕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643 页)
〔材料 4 〕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
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
(《列宁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97 一198 页)
[材料 5 」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
(《列宁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98 页)请回答:
( l )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怎样的?
( 2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
〔答案要点〕
( l )马克思主义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主观愿望出发,详而又详地预测未来社会,他们只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
(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现在的美好愿望和具体计划都不能对未来社会有任何作用,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是通向未来世界的,但进人理想社会需要我们长期的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条件。
2 . [材料l ]法国前总理若斯潘认为,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
[材料2 〕由于资本主义使人类屈从于经济,它腐蚀了人类关系,破坏了社会基础,产生了道德真空,在那里,除了个人的欲望外,别的什么都没有价值。
人类不适应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求没完没了地
提高生产率,机器和产品可以变得越来越便宜,但人类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当效率的提高导致失业时,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绝望起来,他们只能靠福利和犯罪生存。
社会主义者就是要提醒世界,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人而不是生产。
不能为了经济目的而牺牲任何人。
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正是社会主义所主张和关心的。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 年第2 期)
〔材料 3 」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比过去更好的社会,而是像社会主义者一贯坚持的那样,需要的是一个与现状不同的社会,这一社会不仅能使人性从不受控制的生产中制度中得到拯救,还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有价值,不仅舒适,还有尊严。
(仁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历史看社会主义的未来》,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 年第 2 期)
请回答
( l )上述外国学者主要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什么弊病?
( 2 )社会主义如何应对21 世纪的世界性挑战?
〔答案要点〕
( l )上述外国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过分注重物质生产和经济利益,而忽略对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弊病。
( 2 ) 21 世纪,人类面临环境问题、贫富差距悬殊、普通人的权利等方面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了竞争。
为了迎接挑战,大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的应对21 世纪世界性挑战的具体道路。
模拟试卷一及参考答案
(卷面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20 分)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 .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 .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 .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3 .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 .人脑的进化
B .动物心理的形成
C .语言的产生
D .劳动
4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5 .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 .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 .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 .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 .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6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 .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 .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 .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7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 .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 .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 .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 .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8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9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 .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0 .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1 . 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
A .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B .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 .真理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12 . 20 世纪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A .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 .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 .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13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14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 .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 .人民当家作主
15.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 .实现了自我否定
B .发生了根本变化
C .仍无任何变化
D .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1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A .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B .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C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D .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17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资本论》的出版
C .唯物史观的形成
D .私有制的消失
18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明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A .革命性和斗争性
B .先进性和革命性
C .阶级性和先进性
D .先进性和科学性
19 .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 .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 .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20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
A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 .《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 .《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20 分)
1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3 .从人们开始打制石器―制造并使用金属工具―制造铁器―机器使用―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生物技术的突破……这一进程说明()
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 .实践是历史性活动
C .实践是社会性活动
D .实践是能动的不断发展的活动
4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要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事物都是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C .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否定的理解
D .认为凡是合理的就一定存在,凡是存在就一定合理
5 .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6 .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A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 .为山九初,功于一签
7 .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A .冰―水―汽
B .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
C .团结―批评―团结
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
8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变成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
9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
A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B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C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D .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10 .马克思本人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包括()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B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C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D .说明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1 .以下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 .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 .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 .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它们有()
A .成本
B .工资
C .利润
D .利息
13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
A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 .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 .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4 .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A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D .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巧.
1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 .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B .政治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