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高二第一学期十月月考语文(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南京中华中学2020 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联合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每试用时150 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巳校、姓名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管理卡。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
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
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因此,乡村遗产兼县“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
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尽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
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
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
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
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
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城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
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
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
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
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残损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所
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
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
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
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还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
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
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县的诸葛村。
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借由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
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
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上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
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破亿。
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旧野中的家国情怀》)材料三: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争论。
最典型的是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由于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其结果是无功而终。
到20 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
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
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两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电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
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
退一步挖掘、利用和提升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为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
B. 红河哈尼梯田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
C. 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土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价值进行审视。
D. 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以价值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
B. 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当地居民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
C. 内源型发展模式是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的,它的发展道路不是唯一的,它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
D. 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3. 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再度成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B. 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C. 贵州“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D. 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参照材料,概述南京高淳桠溪慢城建设有哪些发展新成果。
桠溪国际慢城是一处整合了丘陵生态资源而形成的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高效农业、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人文历史底蕴深厚,节庆活动丰富多彩。
荣获中国人居范例奖,省级度假旅游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桠溪慢城正逐步打造长江之滨最美丽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
【答案】1. B 2. C 3. D
4. ①首先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协助他们找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②然后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增强当地居民的乡土归属感和参与感;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
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其价值的转化。
5. 南京高淳桠溪慢城已建成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高效农业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获得诸多奖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说法错误。
结合原文“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可知,选项丢掉了“不断适应”。
C项,“重点对其建筑本体价值进行审视”说法错误。
“重点”错,原文为“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D项,“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错,由材料二可知,诸葛村的成功是因为“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C项,“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错。
材料三中认为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没有“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之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本题,题干是“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就,作答本题,要明确材料三的主要观点:要重视社会文化发展,挖掘利用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D项,“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与材料三的观点相悖。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思路的梳理的能力。
本题,题干要求“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作答此类型题目,首先要明确每段的内容,然后按照文意归类,最后用恰当的连接词整合。
材料二一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
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协助他们找到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第二段以“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的营建过程为例,从增强当地居民的乡土归属感和参与感的角度展开论述;第三、四段,以“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为例,从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的角度展开论述;第五、六段,以“浙江省兰溪县的诸葛村”为例,从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其价值的转化的角度展开论述。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整合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的概括能力。
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明确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然后筛选重点句子(或词语),归纳主要意思。
本题共给出三句话,概括三句话意思,第一句是桠溪国际慢城是一处什么样的度假胜地,第二句是其获得的奖项,第三句是发展前景,明确三句话的主要意思之后,根据题目要求“有哪些发展新成果”,重要信息点主要集中在一二句。
提取关键词“南京高淳桠溪慢城”“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高效农业和休闲度假为一体”“休闲度假胜地”“获得很多奖项”,找到这些信息,答案也就可以总结出来了。
(二)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薯余香
金意峰
那是一个荒年。
百亩良田颗粒无收,蛇鼠虫豸四散逃逸,村民挖空心思构筑自家的粮仓,连平时最关心的游行批斗活动也偃旗息鼓了。
县里别村的农民兄弟雪中送炭,运来了满满几卡车红薯。
我和大哥把一筐红薯抬回家时,三弟的眼睛都放出光来了。
奇怪的是,没有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
那年大哥十四岁,我十岁,三弟八岁,我们边吃边比赛放屁。
看谁放的屁响。
浓酽的“红薯屁”在屋子里飘荡时,我们忍不往接二连三地打出几个幸福的饱嗝。
但是有一天爹把我们叫到柴房,手一指。
我们傻眼了,筐里的五十斤红薯少了四分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照这样的速度,接下去少的将不是四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
爹阴沉着脸咳嗽一声,几个根,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咱得悠着点。
我们家有三个根。
大哥叫木根,我叫水根,三弟叫土根。
三个根咬肴嘴皮子,不吭声。
红薯快吃完的那几天,爹和娘离开了家,据说是去江苏老舅家借粮。
他俩一走,三个根就放了羊。
我们手里攥着弹弓,在屋前屋后转来转去,开始惦记天上的鸟。
很快我们在隔壁杜家院子里的槐树上发现了一只竹筐。
这只竹筐像一只硕大的鸟笼一样挂在一根粗大的枝丫上。
杜家的成分一直很可疑,听说是富农,因此尽管还未等到挨斗,这家人平时已像惊弓之鸟,很少抛头
露面。
此刻,看到杜家门房紧闭,三个根轻巧地翻过了矮墙。
大哥让我们等在树下,他上去。
大哥贼头贼脑地把筐里的东西往口袋里塞,又飞快地溜下树。
回去,快,别让三朵花看见。
三朵花就是杜家的三个丫头:梅花兰花菊花。
三朵花长得虽细瘦,但每一个都伶牙俐齿,三个根不是她们的对手。
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
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
大哥说还有好多呢,不敢再拿了,那可是人家的口粮啊。
这是不是偷?我问。
有什么办法,总不能饿肚子。
大哥说。
第二次是我上的树。
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
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
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
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
他有点疑惑。
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
不知为什么,我们开始窥视杜老六一家的日常生活。
马上我们发现他们在院子里走动、说话、看书、扫地、晒被子。
和别人没什幺两样。
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
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
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
如果身边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
时光飞逝,大哥后来做了村里的村主任。
三弟去西北大学读书,我也在度过了三年军营生活之后,光荣复员了。
记得我回村第一个闪过的念头竟然是去看看杜家的那棵老槐树。
或许是因为老槐树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更不可思议的是,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
回村那天,大哥已到村委会上班去了。
杜老六发现了我,汗涔涔的脸上笑吟吟吟的。
你是李家的水根吧,几年不见,长壮实啦。
我说,六叔,你的身体也不错,跟从前一样结实。
杜老六笑了,老了,终归是老了点,梅花兰花菊花都嫁人了,还能不老?
我开始用眼睛瞄那棵槐树。
槐树上还挂着那只竹筐,像当年那样轻轻地晃荡。
我有点激动。
六叔,我有点难为情地说,小时候我们三兄弟实在太不懂事了,三天两头偷您挂在树上的红薯。
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
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
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
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
(有改动)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挖空心思构筑自家的粮仓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背景。
B. “没有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既是因为年龄尚小,不知愁滋味;也是因为当时条件艰苦,吃饱就是幸福。
C. “我迫切地希望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一句,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
D. 小说写“我”复员回家再次见到槐树上晃荡的竹筐时激动的心情,主要表现了那段为生活所迫的经历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写人,文中多次写到杜老六的“笑”,表现他既有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一面,又巧于心计狡黠的一面,人物形象饱满。
B. 小说写到杜家成分直很可疑,笔墨不多却别具匠心,饥荒岁月帮助三兄弟的不仅有农民兄弟、亲戚,也有那些被认为“可疑的人”,突出主题。
C. “三朵花”是杜家的三个丫头,在小说中作为次要人物虽落笔不多,但她们的善良和宽容显示于字里行间,富有情趣。
D. 小说题目“红薯余香”意蕴丰富,既指饥荒年代红薯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也蕴含着对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善意的赞美。
8. 本篇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结尾让杜老六来揭开真相,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A
8. ①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
小说中兄弟吃红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说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亲切自然,使人感觉真实可信;②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
以“我们三兄弟”偷薯为明线,以杜老六添红薯为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主题更为突出。
9. ①结构上,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他们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惑的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表现杜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面子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③主题表达上,表现了人们在饥荒年代里依然葆有的那份美好感情,蕴含作者对人情美的讴歌,突出了作品的主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的能力。
D项,“主要表现了那段为生活所迫的经历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错误,应该是主要表现了“我”的愧
疚感和感激之情。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文中多次写到杜老六的‘笑’,表现他既有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一面,又有巧于心计狡黠的一面”错误,几处“笑”都没有表现杜老六“巧于心计狡黠”,如“嘿嘿地笑”表现的是杜老六对他们兄弟当年偷红薯的谅解,以及对自己当年知道他们兄弟偷红薯却没有说破感到高兴的情形。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及情节结构的能力。
①在叙事技巧上,本文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
“奇怪的是,没有大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第二次是我上的树。
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
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
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
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
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通过这些语句可知小说中兄弟吃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揭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
②情节结构技巧上,本文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
“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
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第二次是我上的树。
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
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
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
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我们三兄弟偷红薯”是明线;“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
杜家的油漆大门吱嘎一关,我们立刻兴奋得像三只花果山上的小猴”“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通过这些语句可知三兄弟偷红薯非常容易,机会多,而且红薯数量一直没减少,偷了还有,其实是杜老六在暗中添红薯,而且以这种方式帮助三兄弟度过难关。
“杜老六添红薯”是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明线使故事更集中、人物更突出,暗线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揭示、深化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结尾段作用的能力。
①情节结构上,照应前文,“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
他有点疑惑。
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
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
惑的情节,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
②人物形象上,“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
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
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杜老六的话以及他的行为和心理表现了杜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的自尊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③主题表达上,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无暇顾及游行批斗活动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
小说以红薯为中心叙述了发生在两个普通人家之间的一个故事,平凡而又温馨感人,蕴含着作者对特殊年代中所存在的人性真善美的讴歌。
“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一句,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
听完杜老六的话“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是为杜老六的善良体贴而感动,突出了作品的主旨。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
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
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
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
..,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疬,吞炭为哑。
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
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
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裹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
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递伏剑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