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诗境 一字尽风流——例谈“替换中比较”方法在高中诗词教学课堂上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
精品课堂
2020年23期
引 言
韩愈与贾岛关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锤炼,卢延让成就“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杜甫发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呼喊,这些文人墨客留下的锤炼语言的佳话让我们看到了古人作诗对炼字的重视[1]。
如今,我们也应在诗词品鉴中注重炼字、炼意。
一、“替换中比较”诗词教学的问题初探:纵向替换, 横向比较
在原有的诗词教学中,面对传诵千古的佳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红杏枝头春意闹”“山青花欲燃”等,笔者常会直接提问:“直”“闹”“燃”等字何以成就千古名句?这些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会从其词性、色彩、状态等直接分析,得出“直”字能形象地呈现孤烟的挺拔姿态,“闹”字化静为动能营造闹春的生机景象,“燃”字将花与火相比得以写出花的明丽等。
这些回答固然也是我们课堂欲生成的答案,但不免有“以字解字”的局限性,孤立了诗句本身,炼字却未能炼意,因此,在诗歌的品鉴中收效甚微[2]。
而后,在琢磨王安石绝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典故时,笔者得到了启发。
王安石作诗“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古人在替换与比较中推敲字词并得出佳句。
诗词鉴赏者或许也可以尝试在替换与比较中突破字词表征的解读,深入诗句内蕴。
随即,笔者将这个想法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个片段尝试。
笔者进行了两个步骤:一是引导学生将“绿”字替换成“到”“过”“入”“满”等意思相近的动词,进行纵向比较;二是组织学生用学过的含“绿”的诗句进行横向比较。
得益于横向比较,学生在众多含“绿”的诗句中发现,此句“绿”的妙处与以下两句“绿”的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是蒋捷的《一剪梅》中“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和郑板桥的《村居》中“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花”。
再结合纵向比较,学生得出了以下鉴赏结论:
(1)“绿”在其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后的“绿”指变绿的过程,具有动态美,胜过形容词的静态表达。
(2)“绿”作为色彩词,也包含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诗人站在江北,领略江南的春天胜景,看江南绿遍山原,内心饱含的是对生命的喜悦[3]。
所以,“绿”字较于其他字,更能呈现出诗人心理过程的层递感,并能更好地与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形成对比,引发读者的探讨。
对于纵向替换和横向比较,笔者将这种诗词研究方式称为“替换中比较”。
它打破了原有诗词课堂上的瓶颈。
于是,笔者对此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相信它会成为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一把“金钥匙”。
二、“替换中比较”诗词教学的运用方法:咬文嚼字, 推敲品味
“替换中比较”,一方面,指向纵向上,即在品鉴古诗词时注重把握古诗词的关键字词,并将其改换成词性相同或字意相反的字词,在替换中比较异同,揣摩字词的独特意味,领悟诗人独特的感受;另一方面,指向横向上,即利用已学诗句中的同一用法的相同字词来把握关键词,比较同一语词在不同诗句中的不同语境,挖掘诗句更为精准的内涵[4]。
锤炼古诗词语言,便是锤炼其情感内蕴。
它可以在语文课堂的开展中呈现出高效且延展性强的特点。
对于学生而言,它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
苏东坡曾言:“诗赋以一字见工拙。
”学生在字词的推敲中,可以感受到诗词用字的谨严,品味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
(2)它可以提升学生的品鉴思维能力。
学生在“替换中比较”方法的使用中需要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培养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3)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这一方法需要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比较与整合能力,并在辩证比较中学会分析与表达,考查的是语言组织与审辨思维。
那么学生又该如何准确选择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来进行替换与比较呢? 从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古诗文来看,其所选用的关键字词应包含以下两个特征。
(1)用字准确,生动得体。
置身于诗境 一字尽风流
——例谈“替换中比较”方法在高中诗词教学课堂上的运用
郑灵灵
(福建省莆田擢英中学,福建莆田 351100)
摘 要: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性与概括性,使它区别于其他文体而成为最具表情达意的文学形式,故推敲诗歌的关键词,
常能收到其“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的效果。
但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推敲诗歌关键词、把握诗人的用意,课堂教学选用的方法尤为重要。
清代诗人沈德潜先生曾推举“古人不废炼字法”;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曾在《咬文嚼字》中提出“当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所以,笔者将通过课堂教学举例,对“‘替换中比较’以把握诗词关键词”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替换;比较;诗词教学;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 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0)23-0039
-03
精品课堂
2020年23期
40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
古代诗词家用字如“沙里淘金”,常在动词、副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字词上下功夫。
例如,晏几道的《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的“独”字区别“孤”字,不仅指向环境下个人的孤独、寂寞,更可指向心境下精神的孤洁、独立。
再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中的动词“生”字化静为动,使“幽草”活泼自然,“鸣”字以动衬静,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感等。
(2)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连用七对叠词,其中“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既是“寻寻觅觅”的环境,也是“寻寻觅觅”的结果,巧妙地写出了愁态、愁境和愁绪,含蓄隽永。
再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幽”字,既指向“幽谷里的”这一位置,与“上”对比,也指向“幽暗的”这一色彩,与“黄鹂”对比,其双重对比体现出诗人爱幽草而轻黄鹂, 宁爱低处而不爱高处,幽静之处更生禅意,高洁品质溢于言表[5]。
三、“替换中比较”诗词教学的课堂实践:巧用字词, 境界全出
在“替换中比较”的片段尝试之后,笔者便开始将其运用入课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为了贯彻“教师引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品鉴能力,笔者对诗词鉴赏课的教学模式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在课前,教师提前做好导学案,班级学生分小组研讨提出“替换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小组合力研讨解决他组“替换质疑”的问题。
以下,笔者将以高中选修课本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一词的课堂教学为例,来分析“替换中比较”这一方法在诗词教学课堂上的运用情况。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在这首词的教学中,笔者在导学案上预设质疑环节,搜集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以便在课堂上研讨。
高频质疑问题如下:(1)“呼”字是否可以替换为“唤”“闹”?(2)“侵”字是否可以替换为“迫”?(3)“窥”字是否可以替换为“观”?(4)“宿雨”是否可以替换为“夜雨”?(5)“举”字是否可以替换为“立”“起”“捧”?(6)“一一风荷举”是否可以替换为“一二风荷举”?(7)“梦入芙蓉浦”的“入”字是否可以替换为“漾”“泛”“回”?
关于 “‘呼’字是否可以替换为‘唤’‘闹’ ”,学生分析如下。
(1)“呼”字意为“欢呼、大呼、呼喊”,在词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鸟雀叽叽喳喳地鸣叫,好像在转告天气即将转晴的消息,十分欢乐,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鸟机灵动人的神态,且作者通过小鸟的欢乐来侧面表现出雨后初晴给他带来的喜悦。
而“唤”字意为呼唤,表示迫切希望晴天的到来,说明现在晴天还没有到来,改变了原意。
(2)“闹”字确实也能体现生机活泼,但必是视觉所见,而原句“鸟雀呼晴”是从
听觉上来描写的。
词人在室内并不知晴天,从感性层面上,依托“似乎听到”鸟雀欢呼晴天才走向户外,更可一层又一层地彰显对美景的喜爱。
关于“‘侵’字是否可以替换为‘迫’”,学生分析如下。
“侵”字意为“渐近”
,“侵晓”接近天明,用“侵”化静为动,且为欢快的鸟雀注入了相应的情感;而“迫”字有一种压制感,不合此时的欣喜惬意之感。
关于“‘窥’字是否可以替换为‘观’ ”,学生分析如下。
(1)“窥”字意为“窥伺、偷偷地看”,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鸟儿左右张望窥檐新晴的消息告诉人们的场景呈现得温馨而有韵致,且词人循声望去,是从视觉上来写的,充分体现了一种不忍打破眼前之景的喜爱之情。
(2)通感的手法。
“檐语”是声音却能“窥见”,使农村清晨恬静生活更形象可感。
相比之下,“观”字无法体现诗人小心翼翼爱护这一自然景象的心境。
关于“‘宿雨’是否可以替换为‘夜雨’”,学生分析如下。
“宿雨就是昨夜下过的雨”,按常理来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场“夜雨”,才让荷叶更具生气。
相比之下,“夜雨就是夜里下的雨”,不过是说了一种现象,和诗人自己的感觉没有太大关系。
而“宿雨”,当然也是夜里下过的,但宿雨的“宿”字,提示的是诗人原本不知夜里下过雨,是第二天才发现而勾起了回忆。
从感性上来说,“宿雨”的含义要更丰富一些。
关于“‘举’字是否可以替换为‘立’‘起’‘捧’”,学生分析如下。
“举”代表向上的力,写出了荷挺立的态势,把荷茎修长挺秀、飒爽英姿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其生气。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娇媚中又有品格。
(1)叶子翻飞,有一种被举高的感觉,一个“举”字,表现得透彻。
(2)写出了这个池塘上风的特点,这种风是很优雅、很从容、很温柔的。
(3)更为独到的是,这里暗含着词人的感性知觉、词人的心情,不仅是风“举”,而且是水“举”。
相比之下,“立”是挺立,“起”是“飞起”,脱离荷叶贴在、悬浮在水面上的感觉,也没有了荷叶与荷之间的承载,缺少情感美;“捧”字显现不出荷花的生机,也许荷花已丧失生命力而空有荷叶。
关于 “‘一一风荷举’是否可以替换为‘一二风荷举’”, 学生分析如下。
(1)“一一”的运用,一是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疏密、起伏的条理感描绘得细腻动人;二是词人看着荷一片叶子又一片叶子地从被吹动到平复,再往复,这也是词人心理过程的反映,如同荷叶一样是层层递进的,其欣赏的心情是从容静默的;三是叠词本身能增强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起强调作用。
(2)“一二”的运用,一种可能是荷叶数量少,只有几片被风吹得摇动,美感也就随之缺失;另一种可能是荷叶杂乱地被吹起,确实有画面的凌乱美,但缺少了原有的那份从容体悟,不符合词人一直以来默默观赏不忍破坏美景的心境。
关于“‘梦入芙蓉浦’的‘入’字是否可以替换为‘漾’‘泛’‘回’”,学生分析如下。
“入”字与“轻舟”呼应,这里表现词人梦中归乡的急切,仿佛飞度。
相比之下,“漾”“
泛”字的惬意感,违背了诗人现实不得归的失落,“回”字在韵律
41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
精品课堂
2020年23期
上不如“入”字短促而成的急切之感。
由此可以发现,学生在诗词鉴赏课上的自主实践中,是能够提出非常有趣而有价值的问题的,这是“教师为主”的课堂所不能具备的优势。
在“替换中比较”的诗词鉴赏方法的进一步尝试中,笔者奉行“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贯通“课前质疑—课堂生成—课后总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置身于诗境,一字尽风流”的奥秘。
四、“替换中比较”诗词教学方法的课堂总结与反思
在一次次的课堂交流与研讨中,笔者发现,学生可以通过“替换中比较”的方法较好地完成诗词语言鉴赏,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这一鉴赏方法,可以促进诗词教学的开展,同时能让学生学会感知、学会探讨、学会质疑、学会组诗的比较与生成,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更独立地品鉴诗词中的字词,感受诗词的美,领悟诗词的艺术魅力。
当然,这一方法的运用需要学生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让这一教学方法遇到一定的阻碍。
对于诗词储备丰富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模式与教学方法无疑是师生“共识”的状态,不但调动了他们学习诗词的乐趣,而且给了他们极大的研讨空间;而对于诗词储备匮乏的学生,会出现在课堂上参与度低的状况,这样的课堂模式与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
因此,“替换中比较”的诗词教学课堂需要更加充分的教学预案,其课堂灵活度也有待加强。
结 语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替换中比较”把握诗词的教学要领是鉴赏诗歌语言的抓手。
笔者相信,“替换中比较”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广至其他文体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也将在研究优秀课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反思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密.比较阅读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19.
[2] 黄丹.孙绍振文本解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3] 黄华钧.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意
义及运用[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4.
[4] 齐海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炼字问题初探[D].北京:首都
师范大学,2009.
[5] 罗容.基于标准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科学咨询(教
育科研),2017(08):62.
作者简介:郑灵灵(1995.10-),女,福建莆田人,中学二级教师,曾获莆田市河长制征文比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引 言
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学生的单一解题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多元化的解题思路,以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学函数知识。
一、引导学生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开展函数问题的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角度,创新学生的函数解题思维,使其将抽象的函数概念转为形象的图形,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数学函数解题的效率和质量。
以下面这道高中数学函数题目为例:设奇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0,+∞)且在(0,+∞)上单调递增,
f (1)=0,则不等式f [x (x -1
2
)]<0的解集是什么? 分析:在解答这道函数题目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解题思维,结合相关的函数图像来理解函数问题。
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以尽快地形成函数解题思路[1]。
首先,根据这道函数例题,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找到数形结合的点。
比如,从题目
高中数学函数解题思路多元化的方法
王光灿
(福建省宁德市高级中学,福建宁德 352100)
摘 要: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许多数学问题都涉及函数知识。
但在解决关于函数问题的题目时,有些学生
仍然采用单一的函数解题思路,导致解题效率低、效果差。
因此,本文将结合高中数学函数有关问题,探讨函数解题思路多元化的方法,以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提升函数解题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函数;解题思路;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 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0)23-
0041-
02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