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AO造模参考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生物
丁香园
交流从医心得,获取前沿资讯立即打开
【原创】大鼠颈内动脉系统的解剖及其应用
立即回复收藏48
我是神经内科临床医师,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习了大鼠脑缺血,模型,深感其中的困难,特别是详尽资料的匮乏和缺乏上级的有力支持。
在当时我写下了此综述,但难以发表,可能是太长,不够新颖,已有相似内容。
看到园地里诸多对此的讨论,今天作为原创发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也未删除。
我已经发了前贴:大鼠颈内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综述,请结合本帖学习。
大鼠颈内动脉系统的解剖及其应用
标准化的脑缺血动物模型是实验性脑缺血研究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大鼠以其较多的优点成为实验性脑缺血造模的首选动物。
几乎所有的实验性脑缺血都要涉及到大鼠的颈内动脉系统某一段或某一部位的实验性阻断,从而达到大鼠全脑、前脑或局灶性的缺血、梗死。
因此,大鼠颈内动脉系统的解剖是实验性脑缺血操作的基础。
目前,有关大鼠颈内动脉系统的资料缺乏,无系统性论述,尚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这为实验性脑血管病研究带来困难。
故本文对大鼠颈内动脉系统的解剖学基础和实验性脑缺血应用问题作一综述。
1 颈内动脉系统颈段的解剖和应用
1.1 颈总动脉及其分叉的解剖和应用
杨安峰等[]对大鼠颈内动脉系统颈段的解剖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大鼠左侧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右侧颈总动脉起自无名动脉。
两条颈总动脉穿出胸部以后,紧靠在气管两侧向前延伸。
颈总动脉上行到达甲状腺的位置便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故在肉眼直视下可见到颈总动脉的“Y”形分叉状结构。
在实验操作中,颈部正中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然后再钝性分离胸骨舌骨肌和胸骨乳突肌后便可以见到颈总动脉的搏动,常可在此暴露、分离和结扎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的闭塞或阻断是多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模型的基本操作,如四血管﹙双侧颈总动脉+双侧椎动脉﹚闭塞复制弥漫性全脑缺血;三血管﹙双侧颈总动脉+一侧椎动
脉﹚闭塞复制不完全性全脑缺血;双侧颈总动脉闭塞复制前脑缺血都需要暂时或永久性地阻断一侧或两侧的颈总动脉。
线栓法进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造模时,可选择从颈总动脉分叉部剪一小口,插入插线相继进入颈内动脉颈部和颅内部而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流阻断。
在颈部,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相伴行。
迷走神经从延髓侧面发出,经颈静脉孔出颅,在出口处膨大呈梭形的节状神经节,其内侧稍后方为较大的交感神经颈前神经节。
后者靠近颈总动脉分叉部,与颈内动脉相贴。
此外,交感神经还与颈内动脉一起进入颈动脉管。
颈部的迷走神经和交感干之间有结缔组织连接在一起,两干紧贴颈总动脉的背外侧向后走行,其后扭向颈总动脉的腹内侧。
肉眼直视下,迷走干稍粗,看起来更发白。
交感干较细,看起来较透明更接近肉色[]。
线栓法颈部手术中迷走神经、交感干和颈动脉的分离是精细的工作,需要时间和耐性。
迷走神经的损伤可能诱发和加重麻醉过程中大鼠气道平滑肌的痉挛,分泌物增加,甚至引起心率失常。
现有证据逐渐表明,线栓法制作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出现的霍纳征不是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引起的典型神经功能缺陷,估计与手术过程中交感神经的损伤有关。
1.2 颈外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和应用
颈外动脉是颈总动脉的直接延续,走行于气管旁和颈内动脉的内侧。
而在人类,颈外动脉的走行初居于颈内动脉的内侧,而后经颈内动脉前方转至其外侧[]。
即人类和大鼠的颈外动脉的解剖位置正好相反,这种比较解剖学上的显著差异在实验手术中需要高度关注,以避免将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混淆,从而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
在线栓法发展过程中就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如线栓法倡导者Longa等[]发表的示意图就把颈外动脉画在了颈内动脉的外侧。
邱红霞等[]是从左侧颈外动脉残端插线进行线栓法操作,但示意图却为右侧颈外动脉操作。
目前,附有示意图的文献很少,而这些重要文献甚至是原始文献的解剖示意图的错误会给初学者带来明显误导。
与此相反的是Memezawa等[]所作的右侧颈内动脉线栓法操作示意图澄清了上述的错误而值得借鉴,它正确画出颈总动脉分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相对解剖位置,以及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翼腭动脉的相对解剖位置。
颈外动脉在上升的过程中陆续发出了众多的分支:枕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咽升动脉、舌动脉、腭升动脉、颌外动脉、耳后动脉、咬肌动脉、耳前动脉、颞浅动脉、颌内动脉[]。
早期的线栓法制备局灶脑缺血大鼠模型要求将颈外动脉的所有分支均电凝闭塞,其目的是断绝其颅内的侧支血流,以获得明显而恒定的梗死病灶。
因此,对上述分支解剖的熟悉在分离、结扎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线栓法的进步,现在只需要作颈外动脉近端的阻断而不强调作颈外动脉全部分支的闭塞。
但颈外动脉某些重要分支在显微手术操作中仍具有重要意义,如枕动脉是在颈外动脉近段向外上方发出并越过颈内动脉的腹侧,有可能被初学者误认为颈内动脉而作错误操作。
在作颈外动脉近端的结扎时对该血管的分离也具有一定难度,可因血管断裂而致大出血。
此外,线栓法进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造模时进行时,也可选择从颈外动脉远端剪一小口,插入栓线,栓线再进入颈内动脉而行局灶性血流闭塞,需要灌注时抽出栓线到颈外动脉即可。
1.3 颈内动脉及翼腭动脉的解剖和应用
颈内动脉是颈总动脉在甲状腺的后端向外侧发出的一个小分支,从颈深部穿行达颅底,在鼓室后分出一大分支—翼腭动脉,这也是颈内动脉的唯一颅外分支[]。
刘亢丁等[]的铸型标本提示颈内动脉从颈总动脉发出后走行2~3mm后便发出翼腭动脉。
依据图谱分析结合手术所见,颈内动脉主干分为翼腭动脉和颈内动脉也形成“Y”形结构。
翼腭动脉行向外侧,然后进入后破裂孔(颈静脉孔)。
颈内动脉相对行于内侧,沿鼓室内侧延伸一小段距离后进入颅腔,发出颅内分支[]。
关于颈内动脉入颅孔道尚有不同观点,杨安峰等[]在文字叙述中认为颈内动脉进入鼓室与枕骨基板之间的后破裂孔入颅,这便与翼腭动脉入颅孔道相矛盾。
但该作者摘引的Greene示意图却显示翼腭动脉经后破裂孔入颅,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入颅。
颈内动脉管是位于鼓泡内侧的一条小沟,颈内动脉通过此沟经颈动脉孔入颅。
由此可见,颈内动脉是经由颈内动脉管和颈内动脉孔入颅的,而不是后破裂孔(颈静脉孔)。
范明霞等[]的解剖观察也认为大鼠颈内动脉经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入颅。
但在线栓法实践中却容易犯解剖学错误。
如关云谦等[]有关线栓法的综述中认为颈内动脉经颈静脉孔(后破裂孔)入颅,张成英等的解剖观察也认为颈内动脉经后破裂孔入颅,犯了前述的错误。
翼腭动脉位置深在,实验中常需要剪开二腹肌后腹才能暴露,结扎该动脉具有比较大的难度,容易导致血管断裂出血,对大鼠造成较大的损伤。
此外,翼腭动脉起始部的舌咽神经丛的分离亦是精细的操作。
传统认为翼腭动脉为基底节区提供侧支血流,故需要作永久性闭塞[]。
但此后无明确的解剖资料证实其侧支代偿地位,线栓法的发展也只要求对其暂时性闭塞,避免栓线误入而导致线栓失败。
而翼腭动脉在永久性闭塞情况下,颈内动脉内的栓线周围容易形成血栓对再灌注成功率有影响,故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不需要永久闭塞翼腭动脉。
但对实验手术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其解剖熟悉,不要与颈内动脉入颅支混淆,这是确保造模成功的前提条件。
2 颈内动脉系统入颅段的解剖和应用
2.1大脑前动脉的解剖和应用
Moffat[]观察了成年大鼠的大脑前动脉解剖。
大脑前动脉从颈内动脉分出后向大脑喙侧走行,行于视神经背侧并分出一支大的嗅动脉,该分支在腹侧走行进入鼻。
而在人类,嗅动脉已经明显退化。
双侧的前动脉各发出了一支分支越过中线相互交叉,主要为视交叉背侧提供血液。
然后两侧的前动脉以锐角的形式在中线位相互合并成一条大脑前动脉,它行于大脑背侧,胼胝体之上,逐渐走向尾侧。
两侧的大脑前动脉在交叉之前或之后各发出一条分支,该分支围绕嗅球的尾侧边缘并为嗅球和毗邻的大脑部分提供血供。
大脑前动脉也分出一些中央支,中线位的大脑前动脉主干分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的内侧部。
在大脑前动脉再次分为两支之前,尚有许多小分支供应胼胝体。
每个终末分支走向各自半球的内侧,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分支形成吻合并发出一支细小分支,它弯曲走行于胼胝体后部之上,与大脑后动脉的脉络丛分支形成吻合并为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提供血供。
上述观察为学习大脑前动脉解剖提供了较详细的文字描述。
李世校等[]观察了20只Wistar大鼠的脑底动脉环,发现颈内动脉在脑底部,三叉神经根的内侧向前发出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还向前内发出前交通动脉,其起始部互相连接,向前形成总前大脑动脉。
但作者未述及大脑前动脉是否合并及总前大脑动脉的供血区域。
张成英等[]进一步发现45只Wistar大鼠中71.11%出现两侧的大脑前动脉合并为一条大动脉,命名为“总前大脑动脉”,它多分出3个分支,其中一只沿胼胝体上方后延,分布于大脑半球内侧面,另有1~2只向纵裂内向前
延伸,分布至嗅脑。
但仅有26.67%的大鼠存在前交通动脉。
2.22%的大鼠大脑前动脉既不合并,也无前交通动脉相连,即脑底动脉环的前部未闭合。
由此可见,“总前大脑动脉”概念内容到底是由大脑前动脉合并而成,还是前交通动脉互相连接而成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在线栓大鼠造模中,线栓侧大脑前动脉远段的血供主要经由前交通动脉提供对侧脑底动脉环的血流以代偿。
但前交通动脉的出现率仅约1/4,那大脑前动脉前段的被代偿情况应该出现明显差异,其缺血梗死区亦会出现变异。
但众多的实验未出现此预测结果,这是否意味作由两侧大脑前动脉合并而成的总前大脑动脉也具有代偿血管样作用?而 2.22%的脑底动脉环前部未闭合大鼠从理论上讲就丧失了对线栓侧大脑前动远段的代偿能力,这就可以解释偶尔出现的梗死病灶明显变异的情况。
2.2大脑中动脉的解剖和应用
2.2.1大脑中动脉循行概述
张成英等[]观察到大脑中动脉为颈内动脉终支中较大的一终支,起于脑底漏斗体外侧,在视交叉的后方3.0±0.45mm处与前行的大脑前动脉分离。
经大脑前静脉的深面走向前外,越过嗅束的浅面、大脑下静脉的深面、鳞代骨颧突基部的前缘。
沿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分布于大脑半球的整个背面。
大脑中动脉可分为三段:起始处至嗅束内侧为始端,长度为 2.60±0.24mm;嗅束至大脑下静脉内侧为中段,长度为 2.94±0.26mm;大脑下静脉至分为终末支处为末段,长度为3.10±0.76mm。
大脑中动脉主要支配大脑半球的腹侧面和背外侧面的大部。
大鼠大脑中动脉分段在开颅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具有重要意义。
张成英等[]研究了大脑中动脉的闭塞部位选择,认为起始段较短,分支较多,与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毗邻,容易在操作中引起出血。
而且该段由骨质较硬的蝶骨翼突所覆盖,凿骨开窗难度大。
而中段的分支少,相对较长,无大血管毗邻,为骨质较薄的蝶骨大翼遮盖。
以颧骨基部前缘为骨性标志,向内侧3.15mm处,靠近嗅束的外侧凿骨开窗,即可暴露大脑中动脉中段。
故推荐此段为首选开颅部位。
但作者没有考虑到实验性缺血梗死部位的选择与中动脉的分段和分支有关,不同要求的实验行脑缺血研究需要闭塞不同的分段和分支。
按照此操作,则缺血梗死区主要在大脑皮层,而基底节区未产生变化,这只能称为大脑中动脉远段闭塞型脑缺血大鼠模型。
作者的验证性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
若同时要求出基底节区
的梗死则大脑中动脉中段的闭塞造模就不适宜。
而Bederson等[]则较全面地总结了大脑中动脉闭塞部位与梗死率的关系。
分别在中动脉的起始处、近嗅束内侧段和近大脑下静脉外侧段进行闭塞操作,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3%、67%和0%。
未取得100%的梗死率是因为未完全闭塞豆纹动脉和来自近端及远端的小皮层动脉侧支血流。
而从中动脉起始部开始到大脑下静脉或从中动脉近嗅束约2mm处开始到大脑下静脉这一段(3~6mm)进行闭塞便能取得100%梗死率。
这在开颅法进行大脑中动脉选择性闭塞时尤为重要。
2.2.2大脑中动脉深穿分支解剖和应用
Bederson等[]研究了大鼠基底节区动脉血供分布:前基底节外侧部分由大脑中动脉靠近嗅束处发出的豆纹动脉支配;基底节内侧部分由大脑前动脉发出的Heubner’s回返支支配;基底节区后部由大脑中动脉的的内侧豆纹动脉分支支配。
因此,大脑中动脉深穿分支是基底节的主要供血动脉。
Rieke[]结合扫描电镜和血管内投射技术在老年正常血压大鼠进一步发现大脑中动脉的深穿支参与尾—壳核的中间部分和苍白球的起始部分的供血。
深穿支从主干发出时近似呈直角,其管径在发出处突然减小,呈盘旋状走行。
这在解剖上说明该动脉分支与人类相似,都是“易卒中动脉”。
Oliff等[]认为外侧纹状体动脉是“终动脉”,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不能为大部分尾-壳核提供足够的代偿血流供应,故而易发生梗死。
何明利等[]发现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结果缺血30min,坏死神经元首先出现在基底节区,至1h后逐渐扩展到皮层。
这也提示基底节区的缺血耐受性弱于皮层,可能与其侧支代偿能力不足有关。
Longa等[]认为大鼠的丘脑和基底节区的血供除前述的动脉分支外还有翼腭动脉的颅底深穿支侧支血流支配。
故线栓法制备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需要闭塞翼腭动脉。
其基底节区梗死灶也较开颅法选择性闭塞大脑中动脉的广泛,它包括尾-壳核的中间和后侧部,涉及到内囊和丘脑前部。
其原因是线栓侧大脑前动脉血供可经由前交通动脉和对侧翼腭动脉的代偿故不易出现缺血梗死。
栓线在颈内动脉内可引起大脑后动脉的血供减少,尽管大脑后动脉远段部分血供可经由后交通动脉代偿,但其发出深穿支的近端部分可能出现代偿不足而致缺血改变。
所以线栓法引起基底节区的梗死主要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闭塞有关,部分与大脑后动脉深穿支的血流闭塞有关。
2.2.3大脑中动脉皮层分支变异和应用
Rubino []对65只SD大鼠行永久性闭塞大脑中动脉各皮层分支,观察梗死分布情况,总结出皮层分支走行和供应区域。
发现大鼠大脑中动脉从Willis环发出后走行于嗅裂上2~6mm后分叉,发出顶支和额支两个大的皮层支。
故大脑中动脉主干和额、顶分支形态结构呈“Y”形。
额支向上,向前走行,当接近中线时常分出多个小分支。
而顶支走行与中线平行并逐渐向枕部方向延伸,发出多个分支供应大脑中动脉主干后方和嗅裂以上的皮层,该模式出现频率为46%,被认为是典型解剖模式。
此外,在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有26.1%的大鼠只出现梨状支,梨状支在“Y”形分叉部的近端呈直角发出,在行程中很少在发出小分支,供应梨状皮层和额区。
在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有5%的大鼠只出现颞支,该分支也从中动脉主干呈直角发出,沿着颞区走行并供应颞区。
尚有17%的大鼠在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既出现颞支又出现梨状分支。
这是常见的四种变异形式。
统计结果显示:大鼠大脑中动脉的皮层分支至少有2~4支,全部大鼠都具备有顶支和额支,43%的大鼠具有明显的梨状分支,仅有22%的大鼠具有明显的颞支。
依据全部大鼠都具备顶支和额支,可将大鼠皮层分为三个区:额梨状区、前区和后区。
额梨状区位于嗅裂的上面,中动脉主干和额支后面,它包括梨状皮层和部分额区皮层。
其上部由额支支配,其下部由梨状分支支配;前区位于额支、顶支和中线三者之间,它包括部分额区皮层、外侧扣带皮层和部分顶区。
其血供由额支和顶支支配;后区位于嗅裂上方,大脑中动脉主干后方,包绕顶支下的区域。
它包括部分顶区皮层、枕区皮层和颞区上部。
其血供由顶支,偶尔由颞支支配。
该三个区包绕了每侧半球60~70%皮层区域。
这对了解大鼠中动脉分支解剖、支配区域和脑皮层分区提供了较详细的资料。
Menzies[]观察了218只SD大鼠,发现全部大鼠都存在额支和顶支,在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只出现梨状支的大鼠频率为26.2%,这两点与前者观察一致。
但典型模式的出现频率仅为7%;在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出现颞支、梨状分支的频率为51%;在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只出现颞支的频率为14%,这些都与前者结果有明显差异。
所以大鼠皮层分支有较明显的变异,这在实验操作中应该给予了解。
Fox等[]观察了263只雄性成年SD大鼠,亦发现大脑中动脉在大脑下静脉上方走行1~5mm后,其主干通常分为两个主要分支而成为“Y”形结构,供应额区和顶区皮层。
这是大脑中动脉解剖的基本形式,由于各主要分支和
小分支的变异,大脑中动脉皮层分支及小分支解剖变异可以分为6种形式,其中有82.9%的大鼠在“Y”结构的基础上还有1~3分支支配额岛和/或颞区皮层。
有2.3%的大鼠在“Y”结构的基础上还有1支从嗅束和大脑下静脉之间起源的大分支,它支配嗅裂以上的额岛皮层。
有4.9%的大鼠有4支及其以上的颞支和脑岛分支,大脑中动脉主干亦因此可为“Y”形或三叉状,甚至四叉状结构。
有2.7%大鼠有典型的“Y”结构,但皮层分支稀少。
或者仅有一个分支支配颞区和脑岛,但却无明显分叉出现。
3.4%大鼠的中动脉主干分叉毗邻大脑下静脉,通过骨窗可以看见两个小的分支。
有 3.8%大鼠的颞支和顶支相互吻合构成类似环状的结构。
该观察的解剖名词和结果前述观察存在差异,但却丰富了大鼠的解剖变异类型。
Shiino等[]对74只SD大鼠大脑中动脉近端的嗅支解剖变异作了较深入的研究,突出地强调嗅支解剖重要性。
依据图表数据,只有约20%大鼠除嗅皮层分支外尚有其他皮层分支从中动脉主干近端发出,大约80%大鼠除嗅支外无其他皮层分支。
其中73.8%大鼠的嗅支从大脑中动脉主干近嗅束内侧部发出,并为单一分支。
尚有小部分大鼠的单一嗅支从大脑中动脉主干近嗅束外侧部发出,或者以两条嗅支分别从大脑中动脉主干近嗅束的内侧和外侧部分别发出。
嗅支在实验性局灶性梗死中具有重要意义。
若在嗅束外侧单纯闭塞大脑中动脉主干则大脑皮层的梗死率为14%,未出现基底节区梗死。
在此基础上再闭塞嗅支则可使大脑皮层的梗死率提高到63%,基底节区梗死率为38%。
基底节区梗死率提高的原因可用中动脉深穿支闭塞来解释。
而是否闭塞嗅分支对皮层梗死面积大小具有重要意义。
究其原因,Menzies[]认为梨状支为终动脉,没有充足的侧支血流供应,故其供血区—额梨状区易产生梗死。
在此,梨状支就其实质内容而言应该是嗅支。
综上所述,大脑中动脉的皮层分支存在较大的变异,某些解剖学名词也存在同义异名的情况,如梨状支和嗅支。
分析原因,可能为手术入路差异、骨窗显示大小、显微观察条件和作者经验的差异所致。
但是上述资料都描述了大脑中动脉主干和额、顶分支构成的“Y”形结构,梨状支﹙嗅支﹚、颞支出现只是存在频率差异。
了解各分支变异,可加深理解梗死灶分布及其变异,了解侧支循环情况。
有利于开颅显微手术作皮层分支梗死。
如Wei[]用开颅法暴露大脑中动脉,选择围绕Barrel皮层的中动脉3~6分支作结扎,由此在Barrel皮层形成微型卒中。
该法有利于对更局限的皮层功能区作深入分析,具有实验方法学的意义。
2.3 大脑后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的解剖和应用
李世校等[]发现颈内动脉在行至脑底中部向后发出大脑后动脉,在大脑后动脉起始处的后半周再发出后交通动脉,其作用是连接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
张成英等[]总结了45只Wistar大鼠大脑后动脉的循行:其主干沿乳头体的外缘后行并继向后外分出2~3个分支,绕过大脑脚,沿小脑幕的前面上行,分支于大脑半球的枕区和部分间脑。
大脑后动脉向内后分出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末端或小脑上动脉吻合。
其中86.66%大鼠的两侧后交通动脉远端均连接基底动脉末端,而13.34%大鼠的一侧后交通动脉远端与基底动脉末端连接,另一侧后交通动脉远端与小脑上动脉连接,这也将影响脑底动脉环后部的构成。
需注意的是大鼠与人类比较解剖学上的差异。
在人类胚胎期,大脑后动脉是由后交通动脉发出,而后交通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因此大脑后动脉归属于颈内动脉系统。
而在人类成体期,大脑后动脉是由基底动脉发出,归属于椎—基底动脉系统;后交通动脉仍然由颈内动脉发出,连接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人类与大鼠在大脑后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上明显的解剖学差异差异需要高度重视。
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如Brown[]观察了29只白化大鼠的脑底动脉环,认为大脑后动脉由基底动脉发出,后交通动脉直接由颈内动脉分出,其作用是连接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这与成体人类的解剖一致。
而袁琼兰等[]则认为后交通动脉由小脑上动脉发出。
但这些反对意见都缺乏详细的测量数据支持,需要进一步证实。
2.4 脑底动脉环的解剖和应用
李世校等[]观察了20只Wistar大鼠的脑底动脉环,发现大鼠的脑底动脉环组成为: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
张成英等[]发现的脑动脉环的构成为:两侧颈内动脉脑底段,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段,总前大脑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合并而成﹚,后交通动脉和基底动脉末段。
该动脉环无前交通动脉,估计与前交通动脉出现率较低(26.67%)有关,无小脑上动脉,估计与后交通动脉和小脑上动脉连接的出现率较低(13.34%)有关。
范明霞等[]观察了15只Wistar大鼠的脑底动脉环,认为大鼠的脑底动脉环由大脑前、中、后动脉和前、后交通动脉以及小脑上动脉组成。
与前者相比多出了大脑中动脉,少了基底动脉,但该观察样本数较少,缺乏详细的解剖观察依据,需要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目前公认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