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七-九年级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 全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总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送友人(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二)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3分)
4、“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2分)
(三)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5、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2分)
6、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3分)
(四)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7、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分)
8、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五)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①。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注】①二陆:即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
因陆机曾任平原内史,故称“陆平原”,因陆云曾任清河内史,故称“陆清河”。
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5分)
而处尤剧.()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始.知为人情所患.( )()何忧令名不彰.邪( )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B、或说处杀虎斩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
C、行数十里,处与之俱/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D、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11、翻译下列各句(4分)
①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②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1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周处年少时逞强好胜,以武压人,因此乡亲们都很惧怕他。
B、周处能够主动杀虎斩蛟,为民除害,可见他的本性是仁义善良的。
C、本文通过周处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D、我们可以从周处的故事中得到这样的道理:树立志向,坚持志向,才会成功。
(六)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
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
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
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飙:暴风。
这里指迅速。
②盬(gū):吸饮。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渐近临.之(2)久之,蛇竟.死
(3)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4)其脑果腹而去.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⑴然审视殊无所见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15.甲文的螳螂和乙文的蜘蛛是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
(4分)
16.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七年级竞赛试题答案
21.⑴听到⑵从上往下看⑶终于⑷曾经⑸离开
22.⑴之①的②它,指蜘蛛⑵以①用②把
2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2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送友人薛涛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绝句(杜甫)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欲”字表示“将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朵的颜色红艳,摇曳多姿。
题奉晚(周敦颐)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吟余小立阑干外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秋夜曲(张仲素)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凄清孤寂。
寂寞悠思的心情。
中学八年级古诗文阅读竞赛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总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春光好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分)
答:
2.“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
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3分)
答:
(二)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
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
会。
3.这首诗写法上由入,抒发了作者
之情。
(2分)
4.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
玉盘。
”的优美意境。
(3分)
(三)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
②漪:水波纹。
③腔:曲调。
5.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
......作简要赏析。
(2分)
答:
6.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
(四)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①沈子福,王维的友人。
全唐诗作沈子。
②渡头:送客之地。
③杨柳:渡头现成之景。
④罟(gǔ)师:渔人。
此指船夫。
⑤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7.诗歌的第一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的“行客稀”三字写出了“杨柳渡头”的什么特点?(2分)
8.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五)王绂,字孟端,无锡人。
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
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
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
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声,乘兴写《石竹图》,明导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
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
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
”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
既而曰:“我
画直遗黔公不可。
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
”其高介绝俗如此。
[注释]①楮: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氍毹:地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6分)
①工.歌诗②明旦.访其人赠之③同列语.之日
④绂颔.之而已⑤客以红氍毹馈.⑥逾.数年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
①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
②绂日:“我非不闻之,是必与我索画耳。
”
11.选文中写了王绂的三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行?(3分)
(六)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
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⑥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①河干:河边。
②:圮倒塌。
③阅:经历。
④设帐:设立讲坛。
⑤柿:木片。
⑥河兵:水手。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6分)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②二石兽并.沉焉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④湮.于沙上
⑤盖.石性坚重⑥求之下流,固.颠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士卒多为.用者
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
14.翻译下列句子。
(3分)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3分)
芦花中学八年级古诗文阅读竞赛答案:
1、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2、“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
“偎”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的娇美。
3、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不得和亲人团聚的相思
4、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
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
5、“衔”字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6、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7、第一句的“行客稀”三字写出了渡口的行人稀少、凄清冷落的特点。
8、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
9、①善于②早晨③告诉④点⑤赠送⑥超过
10.王绂回答(说):“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
”
11.不慕权贵,不贪财物,清高耿直。
12.①靠近②一起,都③事物的道理④埋没⑤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⑥本来
13.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只有B符
合。
)
14.(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
(关键词为:已、遂、溯)
15.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
)
九年级语文古诗文阅读竞赛
班级姓名学号
总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敷浅原①见桃花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
②画梁:彩绘屋梁。
1.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2分)
(二)秋日行村路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3.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分)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5.在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2分)
6.“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3分)
(四)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7.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分)
8.“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作简要赏析。
(3分)
(五)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
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
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
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
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
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
世忠忧.之。
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
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
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
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
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
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
⑤擢:提拔。
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
鹘:鸷鸟。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能以索持犀牛却.行( ) (2). 世忠忧.之()
(3)备.悉敌情()(4)众惧辟易遁.去()
10.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
(3分)
11.《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
口技人技艺高超。
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3分)
12.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哪两个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4分)
(六)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击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①,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
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②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侯,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注释】①快战:痛快地打一仗。
②指王翳:指项王给王翳看。
王翳,汉将。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项王军壁.垓下 ( ) (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3)项王自度.不得脱( ) (4)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4分)
译文: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4分)
译文:
15.文中第三段反映了项羽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4分) 答:
竞赛【答案】
1.(1)却:倒退(2)以……为忧,感到担忧(1分)(3)详细,
详尽(1分)(4)逃跑(1分)
2.(士兵们)听说金兵大队人马逼近,惊讶不已,军心动摇。
(2分)
3.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
(2分)
4.力大无比,本领高强(1分);智勇双全,战功卓著(1分)
【答案】
5.(4分)a 壁:安营扎寨B(“属”:跟随)c 度:估计d被:遭受6.(6分)
(1) (3分)即使江东父老怜爱我并拥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大意正确计 2分,落实“怜”的意思计1分)
(2) (3分)我听说汉军用千金来悬赏购买我的人头,并给予万户封地,我就送你这个恩惠吧。
(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德”的意思计1分)
7.(4分)心理:愧对父老乡亲,不愿苟且偷生。
(2分)性格特点:勇武与豪放。
(2分) (意思相近即可)
(一)敷浅原①见桃花
1.答案:示例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
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
示例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
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
示例三,发现独到,捕
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
评分:答对一种示例即得2分。
意思对即可。
2.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评分:情感、志趣各占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二.【答案】(1)“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三.从军行【答案】⑴裂、折。
⑵表现了从军将士一往无前的精神。
[解析]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诗,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四.1.【答案】写出了海棠树枝叶繁茂,新叶脆嫩,含苞未放的特点。
【解析】“重重”的“新绿”写出了海棠树的枝繁叶茂、浓密翠嫩;“深藏”的“数点红”点明了海棠花的含苞待放。
诗人一落笔,便将他流连的目光落在“深藏”于“重重”的“新绿”、尚未绽放的海棠蓓营上,可谓独具匠心,出人意。
2. 【答案】诗人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相对比,说明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藉,保持沉稳。
【解析】诗人的本意在诗的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
这正是诗人自己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