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_顾大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4132/j.2095-7963.2003.02.001
2003年4月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Apr.,2003
第19卷 第2期 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or Population Programme M anagement Vol.19 No.2人口研究Array
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顾大男,仇 莉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江苏南京210042)
[摘要]基于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服务监测纵向项目基线调查,用CHAID方法对中国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随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明显,男性认知功能好于女性,女性非百岁高龄老人群体中存在城乡差异。
受教育程度、原主要职业对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
而其他个人特征变量的影响作用较小。
闲暇活动丰富、经常锻炼、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高龄老人认知健全的有利因素。
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与自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比个人特征、个人行为变量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密切。
[关键词]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影响因素;中国
[中图分类号]C92-05;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2X(2003)02-0003-07
A bstract:Based on data from the baseline survey of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 Longevity Survey,this paper has examined the c ognitive function and its determinants among the oldest old in China using CHAID(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older age,females,illiteracy,far mers,less social activi-ties,lack of exercise,negative personality,and unhealthy lifestyles a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c ontributing to cognitive function decline.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capacity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has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at oldest old ages tha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practice.
Key Words:Oldest Old;Cognitive Function;Determinants;China
认知是一种个人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的心理活动,它是行为的基础。
认知功能的下降是衰老的表现之一。
老年人如果认知功能缺损严重,日常生活自理和照料便无法实现。
从社会角度看,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下降乃至缺损不仅意味着家庭内部护理和照料的增加从而给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带来不利,还意味着社会就医规模的上升、社会照料的增加从而也是对社会健康资源乃至社会经济资源占有量的上升。
因此,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健全与否不仅对老年人本人,还对家庭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国外的研究结果显示,75~84岁老人中,老年痴呆比例为6%~7%[1],85岁及以上人群中的这一比例为13%~20%[2],甚至更高[3]。
可以推测,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不健全的比例远高于此。
同时,大量研究业已表明高龄、女性、受教育年限少、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独居等都是影响老年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2,4-9]。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一些调查开始用改编的中文版简易认知量表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痴呆状况和阿尔茨海默症进行研究[10-16]。
这些研究的结论大致与国外相似。
但国内这些研究并不侧重于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且研究地域范围仅限于北京和上海等地以及研究者所在地区,缺乏全国性样本。
本文拟基于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服务监测基线调查数据,对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从社会科学角度进行分析,以拓展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
一、认知功能的界定、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1.认知功能的界定
根据Folstein等人的简易认知量表[17],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主要包括在方向定位、计算、记忆和言语等方面所处的状况。
简易认知量表一般由24个问题组成,共30分。
其中,方向定位包括5个问题,每题1分;瞬时记忆(或即刻记忆)3个问题,每题1分;计算能力5个问题,每题1分;图形临摹1个问题,1分;近期记忆3个问题,每题1分;物体确认和识别(或物体命名)3个问题,每题1分;语言复述和语言理解3个问题,每题1分;另外一个问题为一分钟说出的吃的东西数,共7分,其中,说出一个得1分,说出7个及以上得7分。
其判别标准为:24~30分为认知健全,18~23分为认知轻度缺损,10~17分为认知中度缺损,0~9分为认知严重缺损。
在美国和欧洲,Folstein等人的简易认知量表已广为使用且几乎成了一套标准的评定量表[4-5,7-8],本文也采用该量表体系。
2.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服务监测纵向项目基线调查数据。
1998年共调查了22个省市自治区①9000多名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其中包括近3000名百岁老人。
该项目调查数据的质量较高[18]。
这样大规模的高龄老人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尚属首次,在世界范围内也较罕见。
开发该项目数据对探索认知功能的变化规律以及健康长寿机理具有深远意义。
在分析认知功能影响因素时,本文基于卡方自动交互作用检测(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CHAID)软件用四个不同模型进行分析。
CHAID的主要原理是首先选定分类变量(即特征变量、行为变量、心理变量等)和分类目标变量(即认知功能)进行交叉,产生一系列二维交叉表,分别计算所生成二维表的X2或似然估计统计量,比较统计量的大小,以最大统计量(或类别间最为显著差异)的二维表作为最佳初始分类表(或第一层分类)。
在最佳二维分类的基础上继续使用分类变量对目标变量进行分类,直到求出所有显著的二维分类表为止。
当然,若某一分类变量内部类别之间差异不显著,则相似类别会自动合并,重新与其他类别比较。
若重新组合后的类别与其他类别仍然没有显著差异,则继续合并,直到全部类别判断完毕。
若该分类变量的所有类别间不存在任何差异,则该分类变量不在模型中出现。
CH AID具备有互动和自适应功能、结果易于理解、操作比较简单、结果比较直观等特点,它是聚类分析的一种特殊形式。
②以上所有CHAID模型中,本文最终生成的各类别的分组标准为最终各组的记录数占全部记录数的比例不少于5%。
同时,在模型中,若变量为定类变量则按随机原则合并,若为定序变量则按紧邻原则合并。
本文的四个模型具体内容如下:模型1主要反映高龄老人的个人特征与认知健全之间的关系,个人特征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城乡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原先主要职业、居住安排、所在省区、晚年生活主要来源、民族等;模型2是将高龄老人个人行为变量加入模型1,个人行为主要是指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结构、烟酒嗜好、闲暇生活(包括户外活动、阅读书报、看电视听广播、打牌、种花养鸟、做家务等)、健身锻炼等;模型3是将心理特征类变量加入模型2,心理特征类变量主要包括对老年的看法、乐观心理等;模型4是将健康自评、自理能力、慢性病患病状况三个维度的健康变量加入模型3。
为便于简要表述,本文在CHAID分析中着重对认知健全和认知严重缺损进行考察。
二、结果与讨论
基于简易认知量表及其标准,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揭示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具有以下特征:
1.认知功能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明显,男性认知健全比例高于女性,女性非百岁高龄老人群体中存在城乡差异
表1 1998年被访高龄老人认知功能(%)
城镇农村城乡合计
男女小计男女小计男女小计80~89岁
认知健全86.2578.4482.3884.4768.7176.6885.2773.1079.25
轻度缺损8.6015.7812.1511.1820.8515.9610.0218.5714.24
中度缺损2.694.113.392.247.164.672.445.784.09
严重缺损2.461.672.072.113.282.692.272.552.41
小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90~99岁
认知健全68.5850.2358.1268.0543.5554.2468.2546.0355.67
轻度缺损17.4225.3121.9217.3726.0622.2717.3925.7822.14
中度缺损6.7513.9010.838.5416.2512.897.8915.3812.13
严重缺损7.2510.569.146.0314.1510.616.4812.8210.06
小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100+岁
认知健全47.5523.0628.5936.9920.4423.6740.2621.1525.04
轻度缺损23.7822.2422.5924.1422.4922.8124.0322.4222.75
中度缺损11.8919.1817.5418.8122.2621.5916.6721.4320.46
严重缺损16.7835.5131.2820.0634.8131.9319.0535.0031.75
小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表1和表2显示,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随龄变化非常明显,城镇男性和女性、农村男性和女性认知功能健全的比例从80~89岁组的86%~69%下降到100~105岁组的48%~20%。
虽然,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健康的百岁老人,但平均起来看,在高龄期,认知功能的减退仍随年龄增大而加速。
国外研究表明,年龄是70岁及以上老人群体认知功能最好的预测因子[19-20],这可能与生物学生理学规律有关。
表1和表2还揭示,任何一个年龄组无论从城镇还是从农村考察,中国男性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明显强于女性高龄老人,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高龄老人与女性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差异不断扩大。
这与某些研究结果相符合[21-22],但个别研究显示女性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反而比男性好[23],另有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并不
与认知功能存在显著关系[24]。
性别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仍需深入研究。
至于城乡差异只存在于女性非百岁高龄老人群体中,男性高龄老人和女性百岁老人群体间的差异性并不显著。
说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并不十分重要。
表2 1998年被访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差异显著性检验*(p值)
城乡差异性别差异
男女城镇农村
城镇/农村城镇/农村男/女男/女80~89岁0.2900.0000.0000.000 90~99岁0.5450.0240.0000.000 100+0.1050.4230.0000.000
城镇农村男女
年龄差异0.0000.0000.0000.000
年龄趋势0.0000.0000.0000.000
* 本表基于皮尔逊卡方检验。
以上特点还可以从认知健全预期寿命的分析中看出。
表3显示,城镇男性高龄老人的预期寿命虽低于女性高龄老人,但城镇男性高龄老人的认知健全预期寿命占预期寿命的比例高于女性高龄老人。
城镇男性高龄老人的绝对认知健全预期寿命除80岁外均比女性高龄老人大。
农村男性高龄老人的预期寿命虽比农村女性高龄老人低,但无论每一年龄上的认知健全预期寿命的相对比例还是其绝对值均比农村女性高龄老人相应指标高。
对一个80岁的城镇男性和农村男性而言,认知健全预期寿命占其整个预期寿命的比例均在85%左右;而城镇女性该比例只占75%,农村女性则更少,只有65%。
对一个百岁老人而言,城镇男性的认知健全预期寿命比例只有47%,而农村男性比城镇男性的认知健全预期寿命下降速度更快,不到37%,城镇女性该比例为23%,农村女性则更低,只有21%。
表3 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健全预期寿命(%)*
年龄城镇男性城镇女性农村男性 农村女性 804.492(84.8)4.864(74.6)4.388(82.6)4.244(65.1) 853.245(81.8)3.089(63.7)3.090(77.9)2.748(56.7) 901.994(68.2)1.745(49.2)1.976(67.6)1.493(42.1) 951.412(63.3)1.073(39.5)1.084(48.9)0.767(28.3) 1000.818(47.4)0.477(22.9)0.588(36.8)0.418(20.5) *括号内为认知健全预期寿命占相应年龄预期寿命的百分比。
① 2.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与受教育程度、原有职业关系较为密切
模型1的分析结果显示(图1),在个人特征中,年龄是第一层区分变量,即年龄是区分认知功能最显著的变量。
受教育程度和性别是第二层区分变量,在80~89岁和90~99岁两大组中受教育程度对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比其他变量大,在百岁组中,性别对认知功能的作用比其他变量强。
有文化的90~99岁高
龄老人的认知健全比例超过了80~89岁的文盲女性,而且前者认知严重缺损比例低于后者,充分说明受教育程度对认知功能的正面影响,或者说,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减缓认知功能在高龄期的随龄下降幅度。
国外大量研究也表明较低的受教育程度是老年认知功能下降的一个显著危险因子[6,23,25]。
图1还揭示,在80~89岁高龄老人群体中,无论是否受过教育,职业对高龄老人的认知水平也有一定影响。
从事务农的高龄老人的认知比例比从事其他职业的高龄老人低,而且前者认知严重缺损比例高于后者。
说明务农是认知功能的一个不利因素。
其他个人特征变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在每组不少于5%的总记录数标准下,并不存在显著性。
即使当分组标准降为每组分类后的最终记录不低于2%的总记录数时,也只有生活来源和居住安排加入显著变量。
说明高龄老人的受教育程度、原主要职业对其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而其他个人特征变量的影响作用较小。
应说明的是,由于具有初中、高中受教育程度的高龄老人在样本中较少,我们无法分析受教育程度对认知功能影响中的阈值问题,即所谓更多的教育对晚年的认知是否产生进一步保护作用[11]。
国内的某些研究揭示农民、无正式工作为晚年认知下降的危险因素[11],我们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且表明即使在高龄期仍然如此。
3.闲暇活动丰富、经常锻炼、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高龄老人认知健全的有利因素
模型2的分析结果表明(图2),在同时考察个人特征和个人行为时,年龄仍然出现在第一层,即年龄对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影响作用仍然最大。
闲暇生活出现在第二层,即该变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仅次于年龄,或者也可这样说,在控制年龄的前提下,闲暇生活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大。
性别、是否经常参与健身和体育活动、是否经常食用蒜类食物出现在第三层。
说明饮食结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不如闲暇生活安排和平时健身锻炼大。
在闲暇生活丰富但从不参加健身和体育锻炼的高龄老人中,男性认知健全的比例要比女性高,而且男性认知严重缺损比例比女性低。
同时,闲暇生活丰富的90~99岁男性的认知健全比例要比闲暇生活丰富但不经常健身锻炼的80~89岁女性高,更比缺少闲暇生活的80~89岁老人高;另一方面,前者认知严重缺损的比例比后两者低。
充分说明闲暇活动丰富和经常参加健身锻炼对认知功能的有利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闲暇活动极少与不多的高龄老人群体的认知功能在80~89岁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性,但到了90岁以后,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显著。
这揭示闲暇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还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影响作用越大。
国外的研究也表明老年人经常保持与朋友来往、参与社会活动可以预防认知功能的下降[26]。
食用蒜类食物的百岁老人的认知健全比例要比从不食用蒜类的百岁老人高,同时,前者认知严重缺损比例比后者低,提示我们平时要适当食用一些蒜类食物。
当我们的分组标准降至2%时,另有一些饮食结构变量影响出现显著性。
模型结果还告诉我们,高龄老人中,适当饮茶者认知健全比例比从不饮茶者高,百岁老人中适当饮酒者认知健全比例比从不饮酒者高;经常食用新鲜水果者的认知健全比例比很少食用新鲜水果者高,其他饮食结构变量影响则不显著。
这也提示,为了延缓高龄期认知功能的衰退,平时要适当饮茶,适量饮酒,经常食用新鲜水果。
模型3显示(图3),在加入遇事是否乐观,是否有紧张感、孤独感,对老年的态度等心理变量后,②年龄和闲暇生活分别出现在第一和第二层,与模型2类同。
受教育程度、性别和饮茶习惯出现在第三层。
心理变量中只有对老年的态度对高
(图中绝对数为各类别记录数,相对数为认知健全的比例。
下同)
图2 中国高龄老人个人特征、个人行为与认知功能CHAID分析
龄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显著,而且出现在第四层。
在闲暇生活丰富的80~89岁文盲群体中,时常觉得与年轻时一样快活的人比没有这种感觉的人的认知功能好。
当将分组标准降至2%时,“遇事是否想得开”和“是否与年轻时一样快活”才在第三层对百岁老人的认知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在该群体中,遇事想得开的人认知功能好于遇事想不开的人;感到与年轻时一样
快活的人的认知功能比感到与年轻时不一样快活的人好。
另外,“遇事是否想得开”和“是否觉得孤独”在第四层也分别对
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时吸烟的80~89岁老人的认知功能略比不吸烟的好。
①
图3 中国高龄老人个人特征、个人行为、个人心理与认知功能CHAID分析
4.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与自理能力关系较为密切,而与慢性病状况没有显著关系
模型4揭示,当生活自理能力、健康自评和慢性病状况三个维度的健康变量嵌入模型3后(图4),生活自理能力变为第一层变量,而年龄、闲暇生活居于第二层变量。
说明自理能力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比个人特征、个人行为和心理变量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密切。
受教育程度和性别处在第三层,健康自评处在第四层,其他变量差异不显著。
不同慢性病状况的高龄老人之间的认知功能没有显著差异。
当分组标准降至2%时,一些饮食习惯变量成为显著变量。
在高龄期,生活自理能力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大于年龄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们同意某些研究对此作出的解释,即到了老年期,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导致他们日常活动范围逐渐缩小,接受的外界信息逐渐减少,对肢体本身的感知和运动信息等也减少,维持大脑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各种刺激因而减少,认知功能逐渐下降[11]。
在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中,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高龄老人达30%,更说明了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的关系。
这与相关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32-33]。
三、结语
本文基于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服务监测基线调查,并用CHAID方法对中国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在高龄期,认知功能随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前三个模型显示,年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作用始终最重要。
男性认知功能强于女性,女性非百岁高龄老人群体中存在城乡差异。
对一个80岁的城镇男性和农村男性而言,认知健全预期寿命占其整个预期寿命的比例均在80%以上;而城镇女性该比例只占75%,农村女性则更少,只有65%。
就百岁老人群体而言,城镇男性的认知健全预期寿命比例只有47%,而农村男性比城镇男性的认知健全预期寿命下降速度更快,不到37%,城镇女性该比例为23%,农村女性则更低,只有21%。
(2)高龄老人的受教育程度、原主要职业对其认知功能有一定影响,而其他个人特征变量的影响作用较小。
①这与国内外某些横向研究的结果相似[10,27]。
但请注意,这个结果绝不是说吸烟对认知功能有利。
就吸烟与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关系,我们进行了纵向研究。
在控制个人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变量下,发现男性高龄老人吸烟者在1998~2000年间的死亡风险比非吸烟者多5%,而女性高龄老人吸烟者的死亡风险比非吸烟者多15%。
可见吸烟并不利于长寿。
目前存活的吸烟者比非吸烟者具有较高的认知功能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死亡选择性原因造成的,即一方面一些认知功能较差的吸烟者由于高死亡风险在没有活到高龄期就死亡了,留下一些认知功能较高的吸烟者;另一方面,非吸烟者中,一些认知功能较差的非吸烟者由于低死亡风险而存活下来了。
由于这一缘由,才使得存活的高龄人群中吸烟者的认知功能比非吸烟者高。
吸烟对认知功能有害的另一证据是1998年认知健全的高龄老人
图4 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与个人特征、个人行为、个人心理、其他健康变量CHAID分析
(3)闲暇活动丰富、经常锻炼、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高龄老人认知健全的有利因素。
(4)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与自理能力之间的关系比个人特征、个人行为变量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密切。
这些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对非高龄老人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但必须指出本文的这些结果是基于横向调查数据而获得的,横向数据只具有累积效应,并不具有动态变化效应,因此,要全面揭示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还必须将横向数据与纵向数据相结合,但限于篇幅,本文未予探讨。
同时,要全面揭示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更要将社会科学与生理生物学相联系。
国外研究显示老年认知功能的下降与载脂蛋白E4有密切联系[34]。
因缺乏相关数据,本文也没有对此进行探讨。
这是本研究的一大不足。
根据以上主要论断,为延缓高龄老人认知的衰退,我们认为应从寻求现时对策和制定未来战略两个方面着手。
因此,本文建议有关部门采取以下具体对策:
1.强化“老有所学”
可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考虑。
首先,老年人自己必须养成勤于用脑的习惯。
脑力锻炼有利于智力发展,经常用脑可改善脑的功能,有利于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
这就是为什么受教育程度高的高龄老人比受教育程度低的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强的缘由所在。
当然,高龄老人比中低龄老年人、青年人容易疲劳,所以,要在实际生活中摸清自己的学习规律,掌握学习节奏并据此安排自己的学习,不能急躁,应循序渐进并有张有弛。
其次,从社会层面看,城市应推进老年大学的发展,鼓励并注意吸收女性老人入学。
上老年大学,使老年人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来,可克服老年时的失落感,减少消极情绪;可满足老年人求知的愿望,同时养成勤用脑的习惯,促进认知功能的改善。
针对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的特点,社区可组织服务队或志愿者上门提供学习服务。
同时,这种社区服务也可为不识字老年人和高龄老人朗读报刊,讲解所见所闻等。
另外,社会应注意加强终身教育。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与其青年时代认知功能有关。
青年时代认知功能的提高有利于老年期认知功能的提高。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和实施终身教育战略。
其中优生优育、全民普及教育、全民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优生优育可以为培养高质量的后代打下基础。
全民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意识,养成并保持良好的健康行为。
这些可以说是提高未来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的战略和必要保障,它们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2.加强平时锻炼
身体是基础,在增强脑力的同时增强体力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持之以恒的锻炼不仅可以使身体生理机制得到改善,延缓肌体衰老,而且对维持、巩固甚至改善认知功能也有益处。
平时不注意锻炼身体的高龄老人特别是身体健康不佳的高龄老人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确立锻炼的意识,创造条件进行适当的锻炼。
对于高龄老人来说,散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锻炼方式。
3.保持饮食结构的合理性
老年人的心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很大,消极情绪降低认知效应,积极情绪增强认知效应。
因此,老年人应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乐观、积极地生活,以促使认识功能的健全状态能长久维持。
[参考文献]
[1]Mortimer,J.A.(1988).Epidemiology of dementia-international comparison.In J.Brandy&G.Maddox(Eds.),Epidemiology
and aging(pp.151-164).New York:Springer.
[2]Johansson,B.,Zarit,S.H.,&Berg,S.(1992).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ing of the oldest old.Journal of Gerontology,47,
P75-P80.
[3]Evans,D.A.,Funkenstein,H.,Albert,M.S.et al.(1989).Preval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a community population of older
persons.Journals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62,2551-2556.
[4]Crum,R.M.,Anthony,J.C.,Bassett,S.S.,Folstein,M.F.(1993).Population-based norms for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
ination by age and educational leve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69(18),2386-2391.
[5]Cummings J.L.(1993).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norms,morals,and number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
tion.269(18),2420-2423.
[6]Farmer,M.E.,Kittner,S.J.,Rae,D.S.,et al.(1995).Education and chan ge in cognitive function:The Epidemiologic Catch-
ment Area Study.Annals of Epidemiology,5,1-7.
[7]Hill,R.L.,&Backman,L.(199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normal
elderly adults:a componential analysis.Age and Ageing,24(5),440-447.
[8]Holtsberg,P.A.,Poon,L.W.,et al.(1995).Mini-mental state exam status of community-dwelling cognitively intact cente-
narians.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7(3),417-427.
[9]Launer,L.J.,Dinkgreve,M.A.,Jonker,C.et al.(1993).Are age and education independent correlates of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 performance of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Journal of Gerontology,48(6),271-277.
[10]刘向红,孟琛,汤哲,陈彪.吸烟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基线调查分析[J].中
国老年学杂志,2002,22(3):163-165.
[11]张卫华,赵贵芳,刘贤臣,等.城市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5):327-330.
[12]Hill,R.L.,Klauber M.R.,et al.(1993).Functional status,education,and the diagnosis of dementia in the Shanghai s urvey.
Neurology,43(1),138-145.
[13]Katz man,R.,Zhang M.Y.,et al.(1988).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impact of illiteracy in a
Shanghai dementia survey.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41(10),971-978.
[14]Li,G.,Shen,C.H.,et al.(1991).A three-year follow-up stud y of age-related dementia in an urban area of Beijin g.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83(2),99-104.
[15]Yu,E.S.,Liu W.T.,et al.(1989).Cognitive impairment amon g elderly adults in Shanghai,China.Journal of Gerontology,44
(3),S97-S106.
[16]Zhang,M.Y.,Katzman,R.,et al.(1990).The prevalence of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in Shan ghai,China:impact of
age,gender,and education.Annals of Neurology,27(4),428-437.
[17]Folstein,M.F.,Folstein S.E.,&McHugh P.R.(1975).”Mini-Mental State”:A practical method of gradin g the 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ian.Journal of Ps ychiatric Research,12,189-198.
[18]Zeng,Y.,Vaupel,J.W.,Xiao,Z.Y.,et al.(2001).The Health y lon gevity Survey and the active life expectancy of the oldest
old in China.Population,13(1),95-116.
[19]Baltes,P.B.,&Lindenberger,U.(1997).Emergence of a powerful connection bet ween sensory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across the
adult life span:A new window to the study of cognitive aging?.Ps ychological Aging,12(1),12-21.
[20]Rabbitt,P.,Diggle,P.,Smith,D.,et al.(2001).Identifying and separating the effects of practice and of cognitive aging during
a large longitudinal study of elderl y community residents.Neurops y chologia,39(5),532-543.
[21]Launer L.J.,Andersen,K.,Dewey,M.E.,et al.(1999).Rates and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res ults
from EURODE M pooled analyses.Neurology,52,78-84.
[22]van Duijn,C.M.,Hofman,A.(1991).Ris k facto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a collaborative re-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suppl.2),S2-S73.
[23]Ngu yen,H.T.,Black,S.A.,Ray,L.A.,et al.(2002).Predictors of decline in MMSE scores among older Mex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Gerontology:Medical Sciences,57A(3),M181-M185.
[24]van Exel,E.(2002).Atherosclerosis and inflamma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The Leiden85-plus study.Leiden,Netherlands:
Leiden University Press.Also available at:http://www.etcl.nl/diss/med/2002/003/Exel.ht m
[25]Filley,C.M.,&Cullu m,C.M.(1997).Educ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Neuropsychiatry Neuropsycho-
logical Behavioral Neurology,10,1,48-51.
[26]Bass uk,S.S,Glass,T.A.,&Berkman,L,F.(1999).Social disengagement and incid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community-
d welling elderl y persons.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31,165-73.
[27]Broe,G.A.,Greasey,H.,&Jorm,A.F.et al.(1998).Health habits and risk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in aged:A
prospective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exercise,s 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2(5),621-623.(下转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