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棵小桃树贾平凹》交流教案
一教学分析设计
【教材分析】
《一棵小桃树》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这个单元的两篇现代文均是托物言志的散文,是初中阶段七年级下册学生接触的第二个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单元。

这些文章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并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带给读者许多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九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本单元时,体会作者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志趣,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贾平凹的散文独具魅力。

他的作品凝聚了对生命、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感悟与理解,闪射出理性的光晕,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趣味。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作者明写的是一棵小桃树,写了小桃树的生存环境,但很自然地让读者联想到作者及其同代人所面临的那个疯狂的年代,让读者从中品味到小桃树的成长经历与贾平凹成长经历的相似之处。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

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

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由得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同时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本文实际上就是借助景物特征来表现作者的志向、抱负。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将“探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棵小桃树”拟定为本节课核心问题中的学科问题。

【学生分析】
从显性知识的拥有情况来看,七年级学生对托物言志散文不算陌生,对于这类课文的学习有一定认识,七年级下册的《陋室铭》、《爱莲说》、《紫藤萝瀑布》。

所以,对于托物言志类型“散文”这种文体,学生是比较熟悉的。

新课标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应达到“对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具有一定的语言鉴赏能力,有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但是由学生接触有关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文章数量较少,需要教师在精读课外的自读课仍要加以引导和启发,就会使学生更好进入作品的天地。

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从缄默知识的具备情况来看,学生很喜欢迁移运用精读课例的阅读方法,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使得他们对散文语言及物的形象背后的主题难于把握。

学生在思维层次不太高的探究活动中,能基于文本提供的文字依据——对人、物的叙述描写,得出探究结论,初步具有文本分析的能力;但对于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这样必须透过比较阅读深入本质才能感悟出的作品蕴含的东西,探究还是有较大的挑战性。

为了学生能在阅读挖掘的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作者的写作意图,进一步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提升其分析托物言志类型文本的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所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综合以上分析,将“读课文,析形象,谈情感”拟定为本节课核心问题中的学生活动。

【目标分析】
基于前面的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为了学生能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作者的表达意图,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个维度确立的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结果性目标:能在自读课文后,读懂“我”对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及所寄寓的人生感悟,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关联体验目标:能在读课文,析形象,谈情感,探讨作者为什么要写小桃树原因的活动中,体验小桃树与“我”之间、“物”与“志”之间的关联。

【媒体分析】
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已经基本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活动,在运用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来推进实施的过程中,本节课一共设计了两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作为学生解决问题活动的载体,意在期望学生在逐一解决这些问题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小桃树和人物的成长经历与生活经验的较为缄默的关联体验;并能在全体师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适时准确的评价再次加深对小桃树与“我”、“物”与“志”之间的关联体验。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反思分析文本的过程,提升出文中投射的生活经验,学生更为理性清晰地加深对小桃树与“我”、“物”与“志”之间的关联体验。

最后,将基于学生体验提升出知识运用于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以学生主动、主观运用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对小桃树与“我”、“物”与“志”之间的关联体验。

希望通过核心问题教学各环节中学生不断加深的关联体验活动,达成本节课“能在自读课文后,读懂“我”对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及所寄寓的人生感悟,理解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的结果性目标。

因此,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确立为
核心问题:读课文,析形象,谈情感,探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棵小桃树。

二教学实施设计
提出问题环节:了解学情,导入课题,顺势提出核心任务:读课文,析形象,谈情感,
探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棵小桃树。

快速进入自读环节,为解决问题环节留足时间。

(评
价的功能:凸显激励引导功能——动力提升、认知提升)
解决问题环节:首先教师要提出阅读要求,在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的同时,教师
巡视并引导学生按照阅读要求,抓住关键词句,并前后关联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并准备用
所给句式来回答问题,为学生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评价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外形
即颜值(弱小、丑陋)、生长经历(艰难曲折、充满磨难),对待艰难曲折的态度(坚强不屈、
百折不挠、顽强抗争)等角度来分类概括,引导学生明确小桃树是外在表面弱小、丑陋却与
命运顽强抗争的坚强不屈的生命,并从字里行间读出贾平凹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

然后出示
PPT 明确探讨问题:学生再次细读文本,勾画、批注相关词句,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
这样一棵小桃树。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扣住文本发言,并及时评价并板书学生发言
要点。

(评价的功能:凸显引导功能——引导结果性目标的达成;引导深度体验的方向)
反思提升环节:评价要积极回应学生上课前的疑惑,在反思提升环节为学生释惑,并引
导学生站在新高度审视文本,同时引入资料助读,填补托物言志散文的留白,让学生更明确
认识小桃树与“我”的相似性,也能更好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写了什
么,为什么要写的学习内容,扣住文本进行总结,并及时评价。

(评价的功能:凸显生成功
能——新知;方法)
运用反馈环节:为强化学生对小桃树与“我”、“物”与“志”之间的关联体验,将检
测点确定为此,并对运用比较阅读进行辨析的同学,着重就学生对小桃树与“我”、“物”
与“志”之间的关联体验深入程度做强化的专业评价。

(评价的功能:凸显强化功能——
关联体验、新知内化、成功喜悦)
【板书设计】
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核心任务:读课文,析形象,谈情感,探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棵小桃树。

1“我”对奶奶的思念
2象征“我”的梦想和希望
3小桃树就是另外一个“我”
小桃树(明线) “我”(暗线)
纤纤 瘦瘦 黄黄
苍白白 苦涩涩 外形 丑陋 瘦小(怜爱) 外形 丑,瘦小
遭冷落 遭嘲笑 遭嫌弃
遭猪拱 遭遗忘 遭风雨 经历 悲惨 (心痛) 经历 坎坷
花苞留枝 品质 坚强 (赞美) 垂垂暮老(迷茫) 希望
托物 言志
【教学流程图】
三 教后评价反馈(教学反思)
这次展示课的磨课过程中的教学逻辑思路甑别遴选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由最初的目标设定——从旁批入手品析语言,读出小桃树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对它的情感,并进而通过讨论并借助助读材料,深入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志”,但是这种构架对小桃树的品析过于拘泥于旁批2,纠缠于小桃树的“没出息”,问题设置容易造成学生误读小桃树只是没出息,这种理解表述并不明确。

接着第二稿方案将小桃树形象的解读明确化,但是解读本身在引导
和教师评价环节手段欠缺。

第三稿方案固定下来,从阅读提示入手,确定了核心问题的表述,在这个前提下细化了教学设计,在先行课的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较多的集中在对小桃树形象的把握上,由于存在形象特点分类的问题,又由于核心问题设置的第一个教学活动环节本身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在师生交际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产生了很大压力,对学上的回答不能及时地展开有价值和及时的教学评价,这就导致问题出现后一时找不出解决方案。

后来我把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点拨引导的路径和方案进行了多种设计,最后在新城分校的具体实践中,运用文本中语句进行文本填充还原,较为巧妙地引导学生有序地区寻找小桃树的形象。

在读小桃树的形象和作者对小桃树情感的环节,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对比、比喻、叠词、动词、形容词等多角度读出小桃树的形象,又通过读标点、读语气词、读虚词读出,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这个环节充分而且扎实,不仅清楚了写什么,更明确了怎样写的问题,这为后文的文本解读的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也是重点,学生自读、讨论,都较好地达成了教学预设,尤其是微课的推送较好的实现了比较阅读掌握类文的阅读目标,自读课就是为了学会自主阅读。

武侯区教研员李攀琦老师对本堂展示课的评价:教什么的逻辑起点筛选与教学活动设计、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设置都是一致的。

主环节清晰流畅,老师通过自读检查示范的方式切入第一个语文活动是给学生的一个抓手,这是聚焦本段的一个有效的载体。

尤其是结果性目标的达成是非常切合中考语文的学生能力训练实际,但是建议微课环节放在课文学习过程中也许效果更好。

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品读等环节给予了肯定。

同课异构老师发言:本堂展示课语言品读环节做的很好很扎实,学生在这个环节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学生对读和品的功夫在上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引导,这是方法上的有效评价。

课堂思路清晰流畅,值得借鉴。

我对本堂展示课的教后反思: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全面,学生预习很充分,有些问题学生已然明了就不必再花时间去品读,品读环节时间还是应该再控制,这为后面预设的类文比较阅读留下腾落空间,这样课堂就能呈现得更完美,当然,我对教学环节的完成把控上应当更精准,要懂得取舍,大胆取舍,这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当然通过这次展示课得磨课和展示,我得教学环节与思路不断清晰,流程更加规范,展示课前的先行课,我与备课组打磨了教师课堂规范用语,包括对板书、教态、评价的及时性有效性进行了认真的打磨与规范,尤其是对于文本语言的品读这个环节做到了最好呈现,整堂课显示了教师过硬的语文功底,教学环节设置也紧贴文本,紧跟中考阅读要求,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教学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