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记忆方法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知识记忆方法之我见
化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其半文半理的性质意味着学生要学好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
这是因为化学中有很多识记性知识,如基本概念、物质性质以及实验现象等,且这些知识是历年高考中的“常客”。
如2009年广东省化学高考试题中,考查到的知识就包括同位素、同系物、电解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也考查到了一些基本常识如甲烷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等。
但化学中需要学生记住的知识实在是多、细、杂。
那么,如何使学生记住这些知识呢?
1. 背得牢不如记得巧
每讲到一个识记性知识,老师们已经习惯性地马上让学生大声地读出来背出来。
其实很多科学实验已经证明,简单的重复阅读,也就是机械识记,效果并不好,很容易忘记。
更有效的记忆方法是意义识记,也就是通过理解知识来记忆。
肯斯莱(Kingsley)用三种不同材料比较了这两种识记效果,结果如表1:
实验结果表明,在材料数量相等的情况下,彼此意义相关联的英文单词识记效果最好,三个字母组成的孤立的英文单词次之,无意义音节最差。
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较难记的知识,教师应适当
地补充一些记忆方法,让他们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记忆,也就是意义识记,只有这样才能记得既轻松又牢固。
比如可运用常见的一种记忆方法――谐音记忆法。
例如在讲到地壳中元素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容易记住这个顺序,我把它编成谐音: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把本无关联的字串联起来形成有意义的句子,形成意义识记,学生很容易记住。
2. 多多虽益善,但泛滥亦可成灾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喜欢高举“一题多解”的旗帜,并谓之多多益善,认为一道题若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学到知识。
但笔者认为,此法应因人因时而异,如果短时间内灌输给学生太多的方法,学生是很难全面地记住的。
尤其是初学某个知识的时候,学生基础还不扎实,难于一下子接受那么多信息,此时如果蛮灌,到最后可能适得其反,一个方法都没学会。
如讲到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这个知识时,对于下题:
例: 把6.5g Zn放入足量盐酸中,Zn完全反应,计算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
解法1:n(Zn) = m(Zn) / M(Zn) = 6.5g/65g?mol-1 = 0.1mol
Zn + 2HCl = ZnCl2 + H2 ↑
11
0.1mol0.1mol
V( H2 )=0.1mol×22.4L/mol = 2.24L
解法2: n(Zn) = m(Zn) / M(Zn) = 6.5g/65g?mol-1 = 0.1mol Zn + 2HCl = ZnCl2 + H2 ↑
1 mol 22.4L
0.1mol2.24L
解法3:Zn+2HCl=ZnCl2+H2 ↑
65g22.4L
6.5g 2.24L
解法1虽然步骤相对多一些,但分步计算学生容易理解,计算起来也不容易出错,在初学的时候我就只教学生这一种方法,这样不容易与其他方法混淆,更有利于他们记忆。
解法2尤其是解法3步骤少,一步解决问题。
部分老师在学生初学这个知识的时候就将这三种方法统统灌输给他们,结果导致学生脑子一片混乱,出现很多类似下面的解题错误:
Zn+2HCl=ZnCl2+H2↑
1mol 22.4L
65g 1456L
所以笔者认为,有时候“一招鲜”未必是一件坏事,减小了学生记忆的压力,记忆的效果更好。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题多解不好,我们不妨先把一种方法巩固好后再来拓展其他方法。
3. 周而复始,挥之不去
每次考试结束后,很多学生都会哀叹:这道题我之前做过的,但考试的时候就忘记了。
每个人都会遗忘,然而有些东西我们却一辈子都忘记不了。
比如大部分人的名字我们都记不住了,却偏偏忘不了诸如毛主席、雷锋、姚明等这些名字。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经常复习着它,老师讲他们,街上的路人讨论他们,爸爸妈妈用他们激励孩子……久而久之,我们便把他们的名字铭记在心了。
相反地,有些人曾是我们的玩伴、同学、朋友等,但太久没联系了,这些人的名字也就慢慢被遗忘了。
类似地,如果学生对一个知识长期没有去复习,那么之前记住的东西就会逐渐消失,直到完全忘记。
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不忘记旧知识,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不定时地回
顾旧知识。
如上新课前我们不妨先复习一下上一节课的知识,同时每隔一段时间再复习一遍。
这样周而复始,旧知识就会如同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一样,再也无法抹去。
再比如每次布置作业,可以在新知识题目的基础上再穿插适量涉及旧知识的相
关题目,这样当学生忘记的时候就会回去看一下,接触得多了,自然也就忘不了。
4. 化学不妨也疯狂一回
疯狂英语之所以受学生喜爱,我想是因为它打破了一种
常规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自在无所拘束地
大声朗读,而不再是待在压抑的教室中默默地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这让我想到,化学是否同
样也可以疯狂一回呢?也就是说,我们是否也可以创造出类似的教学环境来传授知识?为此,笔者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如讲到氧化还原反应这个知识时,对于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如:H2+Cl2=2HCl,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判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物质,判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判断得失电子的物质等。
这么多识记性知识,记忆起来相当困难,为此大部分老师都会总结口诀来让学生记忆。
笔者也总结了两句:升失还三氧,降得氧三还。
记住这两句便学会了判断。
但我又担心他们把这两句口诀也忘记,于是我大胆地把口诀按照流行歌曲的曲调编成一首歌并教他们唱。
结果那节课学生热情高涨,把这个知识点记忆得相当牢固。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去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来减小他们记忆的压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