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1.5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1.5周
今天复习:近代中国维权斗争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名师点睛】
1.近代以来的侵华战争及其影响
(1)原因: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过程
①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②1897年11月,德国派兵占领了胶州湾。
③1897年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④随后,英法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⑤“门户开放”政策
【试题演练】
1.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
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洋务运动之后
D.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描述,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的描述,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的描述,排除。
故选D。
考点二、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名师点睛】
1、日军的侵华表现: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等。
2、侵华日军的罪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屠杀、残害千万中国人(如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发动细菌战、化学战、毒气战;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等。
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①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1945年,台湾回归)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经过:
提出——1935年瓦窑堡会议;初步建立——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正式建立——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③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协同作战。
正面战场:松沪抗战(1937年8—10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国民党组织,国共合作的一次战役)中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抗战以来第一次胜利);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枣宜会战(国民党将领张自忠)和武汉会战。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0年底、彭德怀指挥八路军)
(抗战开始后,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人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
)
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a、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具有正义性;
b、国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原因,“共工”)
c、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协同作战;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美、苏等国)。
⑤抗战胜利的意义或影响或历史地位:
a、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b、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c、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是什么?对中日关系带来了什么严重影响?
问题实质——否认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和犯下的滔天罪行。
严重影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有悖于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
【试题演练】
1.1942年2月14日,蒋介石在致罗斯福感谢美国对华贷款5亿美元的电文中说:“此次借款,除为军事上之需要外,大部分将用以加强我国之经济机构,收回法币,紧缩通货,平定物价,保持战时生活水准及增加生产。
”这表明当时的蒋介石国民政府
A.出卖国家利益巩固统治 B.依赖美国进行抗日
C.既抗日又关注经济民生 D.消极抗日贪婪敛财
【答案】C
【解析】
我要练习
1、(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
【名师点睛】台湾的历史学者往往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变革时期,第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个就是中国近代。
这三个变革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都是一种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表现。
我们要将这三个时期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对未来有指导作用。
2、(2017年全国新课标1卷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中央集权加强。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
本题的干扰项为A项,但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
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3、(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C
【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到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
三省六部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
有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导致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审核,与史实不符合,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三省六部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本题以唐代三省长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依托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