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作者:和燕杰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10期
和燕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以及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整个长江流域经济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并逐步成为投资热土,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其所具备的优势。

一、独有优势
长江水运的独特性。

一是运量大。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长江航道的整治力度,使得南京以下航道可以通行2.5万吨级的海轮,南京至武汉可通行5000吨级的海轮,武汉至重庆可以通航万吨级船队。

二是能耗小,成本低。

铁路、公路和航空的运输成本分别是水路运输的6倍、28倍和78倍,而且不需要像公路、铁路那样,需要大量人员来维护。

运同样一吨物资所需要功率,公路约为8马力,铁路约为2马力,而水路仅为0.5马力,其效益显然易见。

[1]三是长江水运可以运输铁路及公路无法运输的超宽、超长、超大的设备。

与欧美著名河流相比,长江有着绝对优势。

长江自然通航能力比密西西比河和莱茵河强,其气候条件和通航期要优于伏尔加河,后者通航期只有200多天,而长江可全年通航,条件优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长江开发潜力巨大。

长江黄金水道有着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独特优势。

长江是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河流,其航运能力是我国其他河流无法比拟的,因而被喻为“黄金水道”。

正因为长江具有的这一优势,才使得我国相对独立的三大经济带有了通过这一廉价而有效的纽带走向合作和联合,进而具备了走向一体化的现实基础和可能性。

二、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及水能资源以及合理的组合配置,为长江流域吸引各种资源进行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长江流域已探明的矿产约有110种,其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的就有30种,钛、钒、汞、磷等则达到了80%~90%以上;其水资源占全国的34%,水能蕴藏量相当于美国、加拿大、日本三国的总和,高达2.68亿千瓦,木材储积量占到了全国的33.3%;还有数万处的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以及全国1/3以上的国家自然保护区。

[2]
科技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

长江流域特别是下游地区,还有重庆四川科技和教育水平较高,人才资源丰富,管理人员的经营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在全国均处于领先。

区域拥有全国40%以上的科技人员,半数以上的两院院士,45%的国家级各类奖项,1/3以上的专利拥有量以及六成以上的重点高新技术开发区。

[2]
产业基础雄厚,开发程度高。

长江流域有攀枝花、重庆、成都、马鞍山、南京、上海六大钢铁基地为代表的钢铁基地群,有昆明、清镇、黄石、株洲等有色金属基地群,有以武汉、上海、重庆、南京为代表的机械工业基地群,有以上海、南京、安庆、九江为代表的炼油中心,有以宜宾、泸州为代表天然气化学工业基地,有以上海、南京、仪征为代表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这些生产基地均具有全国意义。

流域轻纺工业基础雄厚,尤以中下游地区最为发达;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有上海大众、东风雪铁龙、东风、奇瑞、吉利等知名的汽车企业。

交通运输网络较为发达。

除长江航道体系以外,长江经济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有着七纵
二横的铁路系统,有近百条国省干道,航空运输网路发达,有多条天然气和原油等管道运输线,形成了长江流域多维的强大立体的运输网路。

三、市场优势
长江流域地区城市集聚程度高。

域内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特大中心城市,有昆明、贵阳、长沙、合肥、杭州等大城市,也有芜湖、黄石、宜昌、安庆等中等城市,还有众
多的小城市,形成了辐射能力各不相同的经济增长极,并正在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下
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中游城市群和以重庆为中心的上游城市群。

近年来,长江流域地区
投资需求规模巨大,对各类投资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特别是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高出全国的
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区域内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购买能力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着十分巨
大的市场潜力。

四、结语
长江流域有着自身独有的优势,特别是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这一独特优势以及丰富的资源
优势还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为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进而对我国实现区域经济
的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增辉.长江再造黄金水道[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3):28-31.
[2]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8-39.
作者简介:和燕杰(1981-),男,云南丽江人,经济学硕士,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讲师。

研究方向:经济问题与政策、区域经济学。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鲁小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