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岳麓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岳麓教案
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施予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聪明才智和实践本领为重点,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八年级历史低年级上册第12课岳麓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岳麓教案1
民族团结
一、课程标准
打探我国实行工作思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顺利实现了我国各我国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共管制度的结果。

3、明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弄清楚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蓬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其原因、内容和意义;
3、了解少数民族的健康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
学习的学习方法;
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的,分析发展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已经形成
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热忱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磨练的人生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工作思路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产业政策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省的原因在于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汉族人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
2、学唱民歌;
4、说说孔繁森的桥段
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
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五十六个民族的分布)
看谁懂得多?艺术交流各自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民歌竟猜:1、2、3议一议
1、我国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多少个区级民族自治区?
2、小讨论:职工群众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说说民族区域自治配套措施写道有何意义?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看谁懂得多?看教材P54和你自己了解的情况,谈谈今天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新鲜事。

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岳麓教案2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蓬勃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步向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十九世纪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氏族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
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过程为
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显现出来袭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适时这种土地的封
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
的基础。

前两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产业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更
进一步增强。

币值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
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劳动力的加给;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新税,获得离开庄园、消弭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
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
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
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租地农场主就是
后来的农牧业资本家。

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
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战略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个体户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
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

手工业者开办
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
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

这反映该厂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再现一种什么
状态?而后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

后来逐
渐北移集中状态。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
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

他们有较好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
能力经验。

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
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
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

他们是土地参与者市场的非常重要
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至1/3。

提示:反映涨落了农村价值观念结构的变化。

这些富裕的农民成
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与众不同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中产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开会讨论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星毛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立法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提示:手工业者和商人茀蕨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

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

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新古典主义这为以后出现的罗马式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11世纪后,随着西欧城市与工商业工商企业复兴,社会制度经济的闭塞局面得到改观,对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纪,英、法等国开始了消除藩镇、推动中央集权社会化的政治进程。

近代欧洲文明在这一时代孕育。

欧洲各国中世纪的文明并非“黑暗时代”所能涵盖,特别是中世纪后期,王权兴起、-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经济学术交流的加强近代正是西欧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书设计
1.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农场的出现
3.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明显
4.富裕农民和贫农居民阶级的出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岳麓教案3
阿拉伯帝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简单说出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实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认识体会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作用;了解萨德基布季谢的阿拉伯文化,认识体悟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伊斯兰教产生和马格里布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学习从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认识历史现象乱象的方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阿拉伯地区是多极化政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重大意义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王国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旧称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

截止到2021年底,世界人口约68亿人口中,穆斯林总人数是15.7亿,分布在204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阿拉伯帝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教师讲述:谈到阿拉伯,我们会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事情,如:世界文学名著《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中国古代历经常提到
大的的大食国、伊斯兰教等(也可由小学生自己列举,调动学生参与,
激发其学习兴趣),而跟阿拉伯国家兴起关系密切的应是伊斯兰教的创
立和传播。

2.创立背景:(外族入侵,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6世纪以后,阿拉伯社会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经营东西方中介贸易的商路两河从红海逐渐
转移到太平洋地区和两河流域,导致阿拉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这种情况下,建立统一国家,抵御外侮,恢复商路,已成了阿拉伯人
的共同愿望。

国族建立强大的国家必须团结阿拉伯人民族,要团结最
底层阿拉伯民族,一个重要第一种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种信
仰下统一起来,逊尼派便应运而生。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斯兰教组建的时间、创立人及发源地及主要传教活动。

提示:①创立时间:公元7世纪初;②创立者:穆罕默德;③发源地:阿拉伯半岛。

主要传教活动——在麦加城传教失败;带领少数信徒为数不少出走
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
成协议。

从此,麦加有望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问题思考:
(1)理解阿拉伯国家为什么是政权的国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的国家权力与宗教的宗教权力
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

目标导学二:阿拉伯帝国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P56阿拉伯迅速扩张示意图,描述马
格里布帝国形成过程。

提示: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西南部阿富汗和印度西
北部,直抵中国唐朝边境;控制中东大部分地区;在西线,攻克埃及,
横扫北非;西南占领西班牙。

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
迅速扩张宗教随着帝国的扩张广为传播。

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内外纷争,帝国逐渐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灭亡。

2.教师提问: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
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

“除安拉外,别无神灵。

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
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目的是以一神教代之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化国家的政治要求。

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北
欧国家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理论。

②基督教徒是一种宗教、行政、军
事三位一体的组织工作,这种组织这些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
形式。

目标导学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们的宗教创始人马哈茂德曾经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
究机构,称为智慧之宫。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说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提示:数学、医学典籍、文学等。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的
角色,为世界文化的民俗健康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
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三、课堂总结
伊斯兰教的产生适应和深化了阿拉伯的统一;利用伊斯兰教进行掠夺战争建立起来的阿拉伯帝国,由于各种矛盾的矛盾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东北部人民吸取了西南部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发展,创造了辉煌的马格里布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自古以来,科技交流阿拉伯人民同中国人民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往。

板书设计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独尊安拉
2.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期形成
3.阿拉伯文化成就:阿拉伯数字、医学、文学;沟通东西方文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岳麓教案4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法西斯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减缓了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以上以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矛盾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斯大林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工人运动
3、革命准备
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工人运动的过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党中央会议同意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法西斯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岳麓教案5
文艺复兴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知道文艺复兴这一史实,理解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分析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的确人的尊严和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源文艺复兴的背景,培养根据文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文艺复兴的重大进展,培养通过感知可以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文艺复兴发展的其原因,理解文艺
复兴核心人文主义;一再表示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透露,培养学生发
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人文主义的理解——以普遍的人性掩盖阶级社会中人
的阶级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联翩,那里有世界性的足球赛;有最
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世界的末世之城──罗马。

就在这片土
地上,也更曾出现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角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文
艺复兴运动,走进14、15世纪的意大利,探寻当时文化、思想繁荣的
足迹。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
1.教师讲述: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的地方,以佛罗伦
萨为例,佛罗伦萨是当时欧洲最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中心,在1338
年已拥有200多家毛织业工场。

在13世纪末,佛罗伦萨的钱庄、银行
已遍设西欧各市郊,在斯堪的纳维亚把持货币市场上取得了支配地位,萌芽后的社会状况是文艺复兴的“源”;文化上回忆古代希腊、罗马高
度繁盛鼎盛的文化思想脸面,以及意大利保留了数以万计文化成果,
汇集大批文化名人等史实,佛教文化的传承茶文化发展是文艺复兴的“流”。

2.问题思考:探讨意大利成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原因。

原因
教师讲解
经济基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在14、15世纪,意大利北部就出现了一些的工商业城市,如佛罗
伦萨、威尼斯等。

我们可以看一下书上的插图。

佛罗伦萨当时是意大
利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城市。

是当时的一个手工业中心,作为一个小城市,它的人口已经超越了12万多,拥有200多家呢绒手工工场,极盛
时期工人多达3万。

而威尼斯的丝织业和造船业也极为,它的商业贸
易商业活动活动遍及西欧和东方。

这时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
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原始社会。

阶级基础:从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中间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文化环境:意大利丰厚的文化遗产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希腊民俗的中心地带,留下了不少古代文化
的古文化遗存,容易使当地的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而使辉煌。

拜占庭帝
国保留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拜占庭阿拉伯人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攻占后,许多学者逃到意大利。

他们带来了许
多神话传说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这其中有许多是意大利文手抄稿,他们还在意大利各地主讲,促进了意大利人对神话传说希腊、罗马文
化的研究。

人才优势: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
各城市共和国的统治者和富商巨贾竞相延揽才智之士,汇集了众
多的博学才子。

可引用佛罗伦萨提到美第奇的话:“应该把这些有特
殊天才的人们作为天上的神仙对待,而不橐驼假如把他们看成是驮畜。


(二)文艺复兴
1.含义: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
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下发动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封建主义的运动。

2.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其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否定罗马教皇的。

目标导学二:但丁
“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1)●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
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罗马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张:旋即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3)●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目标导学三:达•芬奇
“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达•芬奇等艺术
大师鉴赏家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作者根据自己的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表现了高超的
技艺。

关于《蒙娜丽莎》的一些轶事
1503-1505年,雷奥纳多•达•芬奇开始绘制《蒙娜丽莎》。

这幅画一直跟随在他米开朗琪罗的素不相识,直到他死后数年,画像由法国皇帝法兰西斯一世买下。

此后,它一直归法国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仑将之拿破仑收藏品在卢浮宫。

这幅画就像一位有生命的七天外来者,它的魅力和奇闻轶事令人惊叹甚至难以置信:
芬兰国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丽莎》后,把它挂于家训堂,请求女儿整天模仿乞求画中的笑容,经过数年努力,公主们终于将那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仑拥有《蒙娜丽莎》时,喜欢把它挂在卧室内,每日早晚要独自欣赏多次,有时竟能面对画面伫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记一切。

1963年6月《蒙娜丽莎》在英国华盛顿展出,保安人员有四万余人因,每个参观者要经过6道哨卡,接受各种仪器的检查。

1974年5月《蒙娜丽莎》在日本东京展出,每个参观者只准在画前站9秒钟。

每年前去罗浮宫瞻仰这幅画的人达700百万左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三十二团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问世,其它各种出版物则汗牛充栋,数不尽数。

全世界已发现《蒙娜丽莎》的赝品二百多幅,英国日本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收藏了34幅,她说:“我实在太喜欢《蒙娜丽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字画自娱。


1987年英国与以色列考古学家在以色列交界黎巴嫩与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罗马风格的花园内,发掘到一幅马赛克扑克牌,图案竟与《蒙娜丽莎》一模一样,这幅画诞生于公元四中世纪,比雷奥纳多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目标导学四:莎士比亚
1.传播:意大利→西欧诸国
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法国西欧年轻一代地区。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2.成就:英国莎士比亚
(1)简介:其作品反映作品了时代精神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非西方。

(2)代表:《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3.文艺复兴的意义:
(1)积极:
①精神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桎梏,将人会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生活的世界,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明显打下了基础;
②思想方面:为资本主义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2)消极:对黑格尔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三、课堂总结
(14-17世纪)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

板书设计
1.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