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作文600字左右初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茶戏
篇1:
每年正月十三,据说是“太公诞辰”,我家乡的村子里总会请采茶戏戏班来表演。
我已经记不清小时候听过哪几折戏了,但戏场上瓜子花生的香味、悠扬的笛子声、震耳欲聋的鼓声,还有外婆的呵斥声,至今仍萦绕在脑海。
关于采茶戏的内容,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折,讲的是苦妻寻夫的故事。
说是丈夫赴京赶考得了功名后却三年不回家,家中眼瞎的婆婆想念儿子,媳妇就背着她进京寻夫,来到一座山边,婆婆突然想吃肉,媳妇一时找不到肉,只好割下手臂上的肉喂给婆婆吃。
不料瞎眼婆婆却百般抱怨,说肉不好吃,说媳妇偷懒。
结果山里一只有灵性的老虎看到,一怒之下便把瞎眼婆婆给吃掉了。
故事很老套,但那只威风凛凛、惩恶扬善的大老虎却十分吸引年幼的我,我饶有兴致地看着那披着虎皮的角儿,一口吃掉恶婆婆,又听着身边的人们都在大声喝彩,便开始有了关于正义、惩恶扬善的模糊概念。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那戏班里的两个人。
演戏的时候通常天气仍很冷,一天要演两场,下午和晚上各一场,每次戏唱完了,这一老一少便穿着单薄的衣服跪在台上磕头,希望观众多“打赏”些钱,台下的老太太们就会把钱扔上戏台。
而我这时只会问:“她们什么时候才开始再唱戏?”妈妈总是笑笑,让我去问外婆。
妈妈经常带我去看采茶戏,因为她说外婆爱看采茶戏,在她小时候外婆就总是带着她去看戏,给她讲许多久远年代里的故事。
我便去问外婆为什么喜欢看戏,外婆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在当年红军万里长征的路上,途经雪山时,一位战士正顶着刺骨寒风艰难前行,突然听到混杂着风声,传来一位女兵的歌声,她正好在唱这位战士家乡的采茶戏,歌声带给战士莫大的安慰,鼓舞着他挺过了长征中最难的日子。
后来他到了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也去参加了剧社的演出,唱采茶戏。
再后来,他回到家乡,有了女儿,他又经常带着女儿去看采茶戏,一边看戏一边给女儿讲他的故事——而这个女儿就是我的外婆。
小时候的我并不懂外婆讲故事后发出的那些感慨与叹息,却不知不觉间喜爱
上了看采茶戏。
后来,长大的我也会陪外婆去大剧院里看戏。
我时常想,戏曲流传的意义为何?不仅仅因为人们需要它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填充自己的空闲时间,人们或许更希望在戏曲里看到正义战胜邪恶,期盼生活变得更美好。
戏曲的力量,能让疲倦的战士们打起精神,跨过重重雪山;也能让人们在想起某些回忆时,心底涌起暖流,为之动容。
就像在某个夜晚,我闭上眼睛,仍会梦到在一片皑皑白雪中,寒风刺骨,恍惚间,有一个女声在唱采茶戏,歌声悠扬、动听。
篇2:
采茶戏,顾名思义,与茶相关。
明朝时期,在盛产名茶的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表演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俗称“茶灯戏”、“灯子戏”。
后来,又因它的角色一般是由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各一名)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直至20世纪中叶才统称为采茶戏。
因贴近生活的戏剧内容,幽默风趣的喜剧风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体制,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拟动物形象的表演艺术,采茶戏成为我国戏剧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山茶花。
农闲时节一到,采茶戏便上演了。
每逢演出,村里张灯结彩,里里外外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不亚于过大年。
没等太阳落山,放牛娃就早早地吆喝着赶牛回家,一走到村口,便扯着稚嫩的嗓门大叫:“看三角班口罗……”喊声刚息,另一处又响起同样的欢呼声:“噢――噢――看戏!”大人们在这时候也预备收工了,各家各户的屋顶上早早地腾起了袅袅炊烟。
孩子们最早从饭桌上下来,口袋鼓鼓的,装满米保、番薯干。
他们各自扯着父亲的衣襟。
催促着上路。
出发了,大人手里都拿着几根火把以备照明。
孩子们走在最前头,相互追逐着,欢快的笑声惊起一声声犬吠。
翻过一座幽暗的山岗,走过几段湿漉漉的田埂。
人们依稀听见了喇叭、小鼓的声音,接着,你便可以看见一团红红的火光,夹杂着大人、小孩的各种喊声,那便是戏台了。
戏台很简陋,在一块平地上,用几根木桩搭起,上面铺上10多块木板。
幕布是浅白色的,有两顶蚊帐那么大,所以村呈人又把采茶戏称为“蚊帐戏”。
戏台下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
大人们早已坐好,只有小孩子不老实,老在旁边钻来钻去,惹得大人们一声又一声地叫唤着。
戏开场了,上演的是《妹子》。
一些曲目大人、小孩都非常熟悉,例如《补皮鞋》《钓拐》《挖笋》《上广东》等。
稍稍懂事的孩子开口就会唱“阿哥上广东呀,表妹妹”,或者“正月里,花里花朵开”和“春天马格哟嘿,春天班鸠叫哟嘿”。
所以,只要台上的喇叭、二胡、小鼓、笛子、土琵琶、钹一响,全场的人都能跟着调子哼起来。
半场戏下来,大人们还在有滋有味地看着,但小孩子已经伏在大人的腿上呼着均匀的鼻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