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时作业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xx年济南模拟)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

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的武器是()
A. 坚船利炮
B.洋纱洋布
C.自由平等的观念
D.欧洲风俗习惯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商品逐渐输入中国,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中国的棉纺织业,家庭手工业破产,妇女从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故选B项。

答案:B
2•“如果说,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也部分供应市场), 现在则是从市场买进口机纱,织成布匹自用或供给市场。

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
比重已占23.4%。

”从材料中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A. 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
B. 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
C. 传统织布业占据市场优势
D. 传统纺织品完全商品化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以前的农户织土布时,用的纱是自己纺的;但到了1894年时由
于进口机纱的买进,许多农户大量使用进口机纱织布,使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上升。

这说明进口机纱导致纺、织分离,故选A项。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土布生产而非民族纺织工业,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土布生产很大程度属于自用,故D项表述错误。

答案:A
3•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示意图,该流程图反映出()
A. 茶叶出口数额远超内销
B. 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
C. 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
D. 自然经济体系完全解体
解析: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

流程图反映了茶叶至洋行的销售
过程,说明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C项正确;A、B两项题干材料无从体现,D项说法错误。

答案:C
4.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
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解析: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试图利用西方技术来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 与材料“为
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相一致,
故A 项正确;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所维
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 与材料信息“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一致, 故B 项错误;新
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延续, 呼吁打倒孔家店,希望建立真正的民主
共和,与材料信息“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符,
故C 项错误;五四运动是反帝爱国
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促进了人民思想解放, 与材料信息“为
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5. (xx 年威海一模)下表是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的基本状况,
A •是清政府“求富”的重要途径 B. 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C. 遏止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
使民族工业迎来了春天
解析:根据19世纪70—90年代判断属于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投资,
“铁路”为民用企业, 属于清政府“求富”范畴, 故A 项正确;洋务企业不具备资本主义属 性,故B 、D 两项错误;民用企业产品部分面向市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但未起 到遏止的作用,故 C 项错误。

答案:A
6. 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 必有仿造洋机器
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

”这说明李鸿章
( )
A. 认为洋务运动会诱导近代工业的兴起
B. 认为洋务运动没有实行的必要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主张政府立法阻止国人创办近代工业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
官法无以为之区处”
信息,说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意识到洋务企业的创办会对近代企业的产生起到诱导作 用,故选A 项。

B 、
C 两项说法错误;
D 项从材料无从体现,故排除。

答案:A
7.
(xx 年徐州模拟)1896年初,
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
凡有矿之地,一律准 民招商集股,
B.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这些投资( )
“工矿、纺织”和
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

清廷支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 )
A. 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B. 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 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
D. 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从材料信息可知,御史王鹏运建议清政府允许民间开矿,清政府接受了该建议。

结合题目中的时间信息“ 1896 年初”可知,该事件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之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政府采纳了上述建议。

答案:C
8.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由此可见,张謇认为( )
A. 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 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 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
D. 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的根本之道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认为发展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外敌入侵,挽救民族危亡,B项错误。

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9.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新开设的资本在 1 万元以
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

1895—1913 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

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
A. 洋务运动的兴起
B. “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解答时注意时间提示“ 1895—1913年”,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在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抵制日货运动始于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在1914年,时间不符合,排除A、C D三项。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故B项正确。

答案:B
1 0.(xx 年肇庆模拟)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情况。

影响变化
的因素不包括( )
A.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B. “一战”的爆发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
解析:从时间和工厂数量变化来看,反映一战期间外国资本主义工厂呈现减少趋势,说
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其因还有国货运动的推动
和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故B、C D项错误;A项“开始兴起”显然不符合一战时期的阶段特征,故A项正确。

答案:A
11. (xx年永州一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
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

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

这些举措()
A. 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 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 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D. 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首先,由“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判断这一时期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其次,
由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多数设在湖南” “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设在武汉为宜,但
却将其设在湘潭”,可见这种选择完全出于国防的考虑,在抗日战争中,这些工厂保证了军
需物资的供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D项正确;全面控制不是以地域作为标准的,
故A项不正确;题中所述与经济危机无关,故B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增长速度,故
C项不正确。

答案:D
12. (xx年宁波模拟)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书中写道:“一战开始之后,日
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曽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

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 ”这表明当时()
A. 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
B. 日本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
C. 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
D. 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材料反映了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故
B项错误。

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其他列强退出在华势力情况,故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 (xx年青岛一模)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商帮在沉寂了100多年之后再度崛起。


日的浙商、苏商、粤商、闽商等比起传统的商帮更具开拓性、创新性,更具全球的眼光和谋略。

抚今追昔,鉴古今而知未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正明《中国十大商帮》
材料二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

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
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

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闻名遐迩。

――张正明《中国十大商帮》(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帮的特点。

从明清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货币演变、社会价值观
念变化方面分析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原因。

(10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注意结合材料一中相关信息进行回答,从商帮名称可以看出
其以地域为中心,重血缘、乡谊,从经营理念可以看出其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注重诚信、义利并举,从存在时间可以看出其兴盛时期是明清;第二问,需要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从农业产业结构、货币、社会价值观念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第一问,从山东商帮的
人员构成和资本流向可看出其依然属于传统封建商业,而宁波商帮从事行业和人员构成可以
看出其成功转型,发展成为近代资本家;第二问,注意二者不同地域对于其发展趋向的影响,如山东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较深,因其是儒家思想发祥地,而宁波地区则与其较早开口通商,
受“欧风美雨”的冲击。

答案:(1)特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诚信真善、义利并举、开拓创
新;兴盛于明清时期。

(言之成理,答出2点即可)
有利条件:农业产业结构上,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货币演变上,广
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社会价值观念变化上,工商皆本的
思想。

(10分)
(2)趋向:山东商帮仍然是传统封建社会商业之路,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宁波商帮成功转型,一是由从事纯粹的商业活动转为投资于现代产业,二是从传统的银
号、钱庄转入现代银行。

这种转型使传统封建社会商人转变为资本主义企业家。

原因:山东商帮: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重农抑商”影响很深。

宁波商帮:资本主义萌芽较早;鸦片战争后,最早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西学的影响等。

(答出2点即可)(10 分)
14.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 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

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税率只有4%,1931年
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

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
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具体表现在: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
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

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
样的。

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材料三众所周知,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
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1937年以后,这些地方均遭到了
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中运用数
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8分)
(2)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的理解能力。

第(1)题,特点根据材料一“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提示说明基础工业发展迅速;原因直接归纳外交、经济发展规划、经济管理部门完善;优势可以从科学、具有说服力加以分析。

第(2)题原因从当时的时代特征分析;禾可以结合物质保障,制度建设分析;弊,可以结合缺少市场调节,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析即可。

第(3)题影响可以从材料三“遭到了侵华日军
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概括。

答案:(1)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优势: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服力。

(8分)
(2)原因: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

利弊: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

(8分)
(3)影响: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

(4分)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课时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精品
1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古代商业:①商业发展的表现;②市的演变;③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 •古代的经济政策:①全面评价“重农抑商”;②“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③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因素。

H . JICHUZMISHIZHENGHiE
01京基础知识整合窑•师”优*生•助”擁•行对应学生
用书P87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古代商业经济的概貌
(1) 春秋战国:出现繁荣的商业中心。

(2) 汉代:商运活跃。

(3) 唐代:商船中有所谓“俞大娘航船”。

(4) 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①出现会企它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②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其中晋商和徽商的势力最大。

2 •“市”的发展
(1) 秦代:对“市”进行严格管理。

(2) 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 南北朝:“草市二出现,政府设“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4) 唐朝:乡村集市“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 宋朝:“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⑹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3 .商业都会的崛起
(1) 战国时期: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商业区。

⑵ 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⑶ 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扬州、杭州、湖州也是商业发达的都会。

(4)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

(5) 清代:苏州、盛泽镇非常繁荣,还有汉口镇、佛山镇等。

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经济职能逐渐增强; 政府的限制逐渐
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明朝中后期,在
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学法点睛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巧记速记
% 定时定点
物物交换
打破时空界限光
£ 一般等价物
亲缘爼纵
业集组织
厂|两刖至
JS 辆I 市坊分需
—I 采朝起I 市功界IR 不存在
,朗清丨部帀商业区鶯华
史观史论
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明,又要看到它蕴含的 使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

实录
官府对商业进行严格的控制,如:秦代制定法律以管理“市”,汉代有专门机构管理 “市”,六朝时政府甚至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唐代朝廷严禁官吏参与商业性经营等。

I
)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
⑴ 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 提出: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①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4) 表现丿②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③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5)
影响①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② 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2 •“海禁”政策
(1)
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
贸易的政策。

① 明王朝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朝贡 ② 明朝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 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3 •资产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 出现: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使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在明清时期 开始
出现。

(2) 表现: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

(3) 特征:雇佣关系的存在。

① 历代王朝的严格管理制度。

②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学法点睛本知识点归纳为
(2)表现 贸易体制。

⑷缓慢原因
卓农抑商闭关倾凤
巧记速记
实录一
商帮和会馆的形成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结果,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其中最突出的商帮是晋商和徽商。

实录二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______________ 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HEXINKAODIANTUPO ——
02
第核心考点突破
对应学生
用书P88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商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T春秋战国(中原商品市场和城市大量出现)T秦汉隋唐(抑商政策、坊市分区)T宋元(坊、市时空限制打破,纸币流通)T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商业繁荣、商帮、闭关锁国)。

角度1从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看,制约商业发展的因素提示:(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

(2)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

(3) 政府的决策和政策。

(4) 内外交通是否便利。

角度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发展艰难曲折。

古代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3) 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实行“厚往薄来” “倍偿其价”的朝贡贸易。

(4)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城镇商业发展, 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5) 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发展都不平衡。

(6) 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角度古代产品的商品化
(xx •天津文综,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
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解题思路
理解:咼谷匕投人市场.
喫摊
信息
答案A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请回答:
(1) 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么突出特点?
(2) “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
答案(1)特点: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出现了工商业市镇;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2) “爆炸性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发达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是其典型的经济政策。

角度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提示:(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2) 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 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 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角度重农抑商政策
(xx •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 上自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 百姓皆重商轻农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题思路
审农抑需
未能达的
期年歿卑
答案D
2 .阅读下面材料:
《苏州府志》引文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

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
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请回答:
(1) 说一说材料中“唤代”工人有何特点?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唤代”工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2) 说一说材料在研究我国资本主义发展方面还有何价值?
(3) 再联想开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夭折,从政策层面上看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1) “唤代”工人技艺熟练;掌握了一技之长;以被雇为生,极其贫困。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2) 可以证明我国明清时期,手工业部门分工较细,形成了自由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雇佣剥削的生产关系,表明此时已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

(3) 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明朝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以及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其实质是农耕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纯经济上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角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提示:(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
①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②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③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④自由劳动力不足: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⑤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⑥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

角度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xx •山东文综,15) 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