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初中学生体育中考改革后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初中学生体育中考改革后现状
1 我国体育中考的改革方向
1.1 体育中考的诞生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工作从首次出现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

它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盛行、应试教育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从总体看,这项工作进展较为顺利。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

”根据《条例》精神,在认真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教育体卫艺司于1992年,确定北京等省、市为全国试点单位;于1993年5月,印发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开展。

1995年1月,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传达了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的意见后,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完善考试办法,加大管理力度,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考试体育取得了很大成效。

1.2 体育中考的改革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深化了教育改革,改善与促进了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和体育教学水平。

然而在目前各省市大面积实施此项工作的时候,在具体操作上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相当一部分省市在中考体育上以跑(50m)、跳(立定跳远)、投(原地推铅球)作为考试项目,并且多年不变。

由于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使得不少学校没有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上课,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和练习什么的“应试”教育现象。

其结果是引起学生三基水平降低,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畸型发展,据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耐力素质下降。

这除了其它原因外,中考体育作为指挥棒的力量不可忽视。

这种不科学的人为规定考试项目且历年不变的考试方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如今深圳的体育中考经过多年的改革后取得明显的效果。

深圳给全省或全国其它地方的改革提供一个参考平台。

深圳如今的考试采取(1)采用“1+1”方式,即1个必考科目加1个选考科目。

所有考生(体育尖子生、身体异常和伤残学生考试另行规定)必须测试必考科200米跑(采用电动计时),同时选考科需在市教育局规定的6个选考项目中任选一个项目进行测试。

(2)自选考试项目设置。

以目前学生欠缺的、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简便、易操作的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立定跳远、一分钟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投掷实心球、一分钟跳绳、篮球半场来回运球上
篮等为选考项目。

可以看出深圳的体育中考改革后的越来越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些改革后,中学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对策。

深入探明这些现象,有利于学院了解以后的培养中学老师的方向,和中学老师的体育课程安排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对龙城中学在中考体育改革后的现状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深圳龙城中学初三年级14个班为研究对象,其中从1到14班每班中随机抽选出男生60人,女生60人作为具体问卷的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检索并参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海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统计学周刊等等相关资料,对比和研究龙城中学初三年级体育课的情况进行分析、参考。

2.2.2 观察法
对整个初三年级的学生上课情况,课后训练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并且对学生进行分类记录,总结。

总体来说,学生们的上课情况,课后训练比较正常有规律的进行。

对课程的安排训练强度感到适应。

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比较强,可是有些学生对老师安排的训练强度感到不适应容易找借口缺勤。

2.2.3 访谈法
在实习期间,我就中学体育考试改革的问题向龙城中学的体育老师和领导进行详细访谈过。

改革后,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适应这个主题了,如何去使学生适应改革的考试项目和提高学生的水平成了当前老师们的重点。

2.2.4 调查问卷法
选择初三年级的120位学生进行问卷,回收了119份问卷,有三份问卷作答不全而作废,有效回收率为98%。

3 结果分析
3.1 课程安排(如表1)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以上数据,从数据中可以清晰看出,龙城中学初三的学生对考试的内容还是比较合理接受,64%的学生都能接受,只有30%的学生不能接受,上课课程的强度和周节数对学生的适应还可以,只有少数的学生接收不了上课老师安排的内容。

每天下午的课后训练总体情况还可以。

从中可以看出,不少学生还是不能适应初三的体育课,会影响他们的中学成绩,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这些学生,努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在这种特殊的体育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精心安排和选择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堂课开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效果,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课的开头,就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人入胜的情景内容,并让学生充满遐想。

(2)讲话时要充满激情。

(3)话语要妙趣横生,再配以“无声”的肢体语言。

还有从中插入小游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对于那些对体育课感到厌倦的学生最有效果。

3.2 学生对初中阶段体育学习目的和中考体育的作用认识不清
调查结果显示:在“初中体育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的问答中,回答以中考体育取得好成绩为学习目的的学生占40.4%,居首位。

目的源自于喜欢体育的男女生各占35.7%和16.7%,有33.9%的学生是以健康为目的而接受体育学习,还有4.1%的学生是因为有体育课而不得不学习体育。

在“中考体育的作用是什么”的调查中,只有24.6%的学生能说出中考体育是为了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健身意识,而75.4%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中考体育有何作用。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初中三年的体育学习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目的各不相同,以喜欢体育为目的的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

以中考体育取得好成绩为学习目的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但能明确中考体育意义的学生却只占少数。

3.3 考试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体育教学的内容
有46.5%的学生反应体育课常被上成了中试体育的训练课,反映体育课没有受中考体育影响的学生占33.6%。

64.7%的学生在调查中说从初三开始他们的体育课就只练中考体育的项目,甚至有1.4%的学生反映他们的体育课从初一开始就围绕着中试体育的内容进行。

在调查体育课被上成中考体育训练课的原因时,有11.3%的学生反映是学校的明确要求,3.4%的学生认为是体育老师所为,有10.3%的学生是自己要求的,而认为是体育考试本身所致的学生占76%。

由此可见,中考体育考什么对初中体育课教什么的影响还是十分巨大的。

3.4 中考体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较为明显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通过中考体育的训练,3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质得到了增强,49.6%的学生认为体质暂时有所增加,11.6%的学生感到自己的体质状况没有变化,认为备考体育的训练使自己的体质有所下降的学生占6.5%。

显而易见,通过中考体育,学生体质普遍得到了增长。

3.5 考试体育的结束也将意味着学校体育课的结束
中考体育结束后(龙城中学考体育时间定在每年的4月中旬,而初中升学考试则在6月中下旬),只有15.4%的学生反应他们学校的体育课仍然正常开设,12.7%的体育课让学生自由活动,而有71.6%学生的体育课已被改上了其它主科,这意味着从中考体育结束到学期终结的一个月时间里,学校无法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4 结语
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

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上述对中考体育影响初中生体育学习因素的分析,并不是否定中考体育在整个学校体育改革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而是本着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对不利因素的分析,唤起人们对中考体育的再认识。

从教育的长远利益来看,中考体育只有与教育的综合改革相结合,与体育课程的整体改革相结合,与常规教学和平时的锻炼相结合,才能防止陷入应试的误区,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另外,在我国教育还不能把体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上时,国家通过初中体育考试的措施来促使学校与社会重视和关心学生的体质,虽说这种措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我们的学生毕竟为了考试去锻炼了,学生的体质因此也增强了。

既然柳斌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停止考与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和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那么为什么不尝试着将中考体育向高中阶段延伸呢?随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过分依赖运动成绩测试进行学生学习评价的“应试教育”,将被面向全体、全面关心和重视学生的发展和需要的素质教育所替代,因此在评价高中阶段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时,能否考虑在考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部分权利放给学生。

只要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身体的各项
机能得到了促进和发展,能够运用掌握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终身体育服务了,由学生自我选择考核内容,更能体现体育评价的公平性。

所以,学校和老师们更加注意不应该单单把体育中考当作教学的全部就会忽略了学生的以后发展,本身体育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更何况体育中考的项目对于那些体育弱势者来说就不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更加引导他们喜欢上体育,这是体育老师们的一大责任。

参考文献
[1] 薛宏.中学体育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 王俊杰.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4).
[3] 陈斌.中学教育新课程标准出现的不适应及对策研究[Z],200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