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县志-杂录-地名,民间传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山
相传春秋时,吴越两国结下深仇,吴王阖闾战败身亡,太子夫差为父报仇,大败越军。

越王勾践逃到诸暨界的石山下,追兵至,他下马祈祷:“若越国不亡,刀劈石开。

”言毕,石果裂开。

勾践继续南逃至九剩山下,追兵又至,急忙下马,用力拉马尾巴倒退,马回头腾空,他飞身上马,隐没在山上的林海中脱险。

从此,他以此为复国基地,直至灭吴。

后人把九剩山改名勾践山,或叫勾剩山。

主峰在今东搪乡境内。

佛堂
现在的佛堂镇附近,古代多荒滩,东阳江常涨大水。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印度天竺国僧达摩来东方传教。

当他云游至乌伤,恰逢江水漫溢。

他将铜磬抛进江里,磬化为船,救出被洪水围困的百姓。

当地百姓在达摩渡江处建“渡磬寺”,寺内楹联有“佛堂市兴永千秋”句。

后来这里成为水陆码头,商业兴旺,称为佛堂镇。

当年达摩于农历十月初十离此他往,后人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庙会,作为送行的纪念。

黄山·黄山洞·石鼓后
相传唐末黄巢率十万义军进驻义乌西乡,官军紧迫不放,把义军紧紧围困在山谷中。

黄巢用计在四面山头日插旌旗千面,夜点红灯万盏,使敌人惊惧,不敢进入山谷。

他又选勇士凿开山洞,亲自擂鼓指挥十万义军,从新开山洞突围。

从容撤离后,瞬间大鼓化为石鼓。

为纪念黄巢,百姓把义军帅府驻地称黄山,进军的山洞叫黄山洞,擂鼓处名石鼓后。

府君殿
唐末,黄巢起义军途经义乌,施行惠政,百姓归附。

巧溪乡楼驮兄弟三人,聚众抗击义军,战败被俘遭处决,百姓称快,齐呼黄巢为黄大府君。

唐朝皇帝因黄巢与己为敌,楼驮保卫皇朝,将黄大府君改为楼大府君,镇国大帝,建府君殿永祀,冒享烟火,达千余年。

十锦洞
相传县南三十里的骆村一带,每到农闲,村村有锣鼓班演奏,其中有十人组成的叫十锦班,演奏乐曲叫敲十锦。

一次,村附近的牛山脚,有个十锦班深夜还在练习,忽然大雨倾盆,洪水泛滥,十锦班的十条好汉,放下乐器,赶去抗洪。

他们边战斗边退到石洞里,全部被洪水吞噬。

乡人为纪念防洪献身的英雄,将这洞命名“十锦洞”。

后来每逢夜阑人静时,洞内流出院棕响的泉水,恰象十锦班仍然在演奏细乐。

石人岗
石人岗坐落黄山乡马岭山。

相传西岩山下,有个年轻石匠石仁干,手艺高精,凿的狗能守门,雕的龙会上天。

邻居姑娘兰花,聪明伶俐,绣的花衣能引来蜂蝶,唱的山歌会招来凤凰。

二人情投意合,准备择吉成亲,只因经济拮据,石仁干远走他乡挣钱。

岭脚的金财主相中兰花,强抢逼婚,姑娘不从,悬梁自尽,化只百灵鸟飞向情郎诉冤。

石仁干悲痛万分,赶到金家,见大门紧闭,就上百丈山岩,蹬塌山岩半壁,埋掉金家,自己也化作石人立于石顶。

后人把此山名为石人岗。

鹰嘴岩
鹰嘴岩在县南四十里。

相传上八洞神仙韩湘子携妻苍英一道上天成仙。

韩进天门,苍英却舍不得家里的一窝小鸡,急忙回家去取。

等她带小鸡再上南天门时,天门已闭。

苍英急得猛砸门环,高喊“开门!”天将怒把苍英打下南天门。

苍英成不了仙,把怨气集中到小鸡身上。

后来苍英变成苍鹰(老鹰),展翅翱翔,见小鸡就扑,吃了它才消恨。

一天,她扑小鸡时撞击山岩,身化为岩,尖嘴突出,人称鹰嘴岩。

悬岩山与仙草
传说有一日,仙人吕洞宾路过大方山前怠岩下的牛涡塘边,见一条毒蛇在洗澡,毒液渗进塘水。

吕即打死毒蛇,自己化作老人,抱着药箱守候塘边。

时有一樵夫停脚饮水,吕阻止说:“水里渗有毒蛇液,不能喝。

”憔夫笑从腰间取出大蒜吃下,遂俯身饮水,泰然无事。

并要吕洞宾饮水吃蒜。

至此,吕觉得神丹妙药不如人间草药,随手把药箱甩到悬岩山。

一声巨响,岩石倒塌,埋掉药箱。

自此,悬岩山倒挂下来的岩石,千姿百态、长满仙草,能治百病。

宗泽做豆腐
相传宗泽留守汴京时,当地遭天灾兵祸,黄豆成为军队的主粮。

因吃黄豆过多,官兵大多患病,士气不振,军心动摇。

宗泽召集诸将商议对策,有人提出改变黄豆的吃法,他猛然忆起孩提时跟母亲做豆腐的事,于是下伙房亲自动手做豆腐,并推广到各部。

官兵吃了美味的豆腐,不数日,军中病号就没没有了。

建宗泽祠
相传宗泽病逝后,皇帝念其为国尽忠,为民造福,下旨在义乌县城西门外建祠永祀,限三月内竣工。

知县以运砖难,怕不能如期竣工,拟拆防洪堤砖石建祠。

告示—出,民议纷纭。

时宗泽的乡亲深明大义,推代表面见知县,恳求撤回告示,自愿承运建祠材料。

邻村百姓闻风响应,纷纷献砖石建祠,新祠提前一月完成,百姓亦安居乐业,无忧洪水为患。

丹溪救活死人
相传元名医朱丹溪,一次路遇出殡行列,见灵枢下鲜血淋漓。

间死者何人?答是产妇。

朱辨验其血,断定死者尚未断气。

即向家主提出开棺救人。

经朱施以针灸治疗,死人复活,并有一婴儿呱呱堕地。

从此,百姓称丹溪为神医,名声远扬。

丹溪拜师
相传元代,一老妇带病儿向朱丹溪求医,朱恐其病不能根治而谢绝。

后老妇对丹溪说:“小儿病被一和尚根治了。

”朱自惭医术不精,决心拜和尚为师。

但和尚不愿收徒传医,只肯收他做杂活。

他勤恳劳动,颇得师意,并处处留心师父医术,三年后大有长进。

一次师父外出,他治好重病人,师称奇。

当说出真情后,师大为感动,乃真诚传授医术,使他成为一代名医。

原来和尚叫许白云,法号白云禅师。

削竹败倭寇
明嘉靖时,陈大成率军平倭寇,兵器常被锋利的倭刀所削断。

一日,大成登山观阵,不慎脚板被竹根尖扎进。

顿悟,命士兵每人砍长三丈、留着竹梢头的竹竽一根,深夜冲进敌营,用竹梢头猛扫敌人.被惊
醒的倭寇举刀就砍。

竹梢被削成锋利的竹枪,明军顺势猛力刺进倭寇胸膛,倭寇死伤无数,大败。

痛歼倭冠
明,陈大成率领“义乌兵”,在沿海大败倭寇。

渔民欢庆胜利,宴请大成和陈禄。

因奸细告密,他俩被倭寇捕去,绑在厅外两尊石狮上。

大成趁倭寇在厅内饮酒作乐时,将绑己的石狮移到陈禄处,陈禄咬断绑他的绳,他则松了陈禄的绑,两人会同闻讯赶来的渔民,痛歼喝得大醉的倭寇。

太平桥与太平亭
相传清咸丰年间,东乡大财主丁有道,勾结豪绅地痞,借造桥建亭名义,硬向百姓摊派,中饱私囊。

乡民忿向县衙告状,但县官袒护财主,乡民无可奈何。

适太平军到,告谕乡民:要为穷苦百姓报仇伸冤。

于是军营前挤满告丁财主的百姓。

黄军帅亲自提审凶暴的丁财主说:“丁有道,实最无道,霸土地,抢财物,占妇女,罪大恶极。

”限期清退赃款并处死。

崇天安陈荣巡视东乡时批示:“赃款用于造桥建亭。

”乡民称新建的桥亭为太平桥、太平亭,流传至今。

江西水车
传说清代某年,江西大旱,石城县县官楼杏春,到农村视察旱情,见无水车,就从义乌邀请木工传技赶制水车。

他在首部水车上题字:“始启车轮水即注,石城鲁班巧运工,武夷古木化成龙,一到池塘雨便通。

”全县很快用上水车,旱情解除,喜获丰收。

百姓称楼是为民解难的好县官。

楼杏春为民伸冤
相传清光绪时,一天高岭村野毛坞山上发现一具尸首。

山主孙容忙向县衙报案。

高知县将孙拘捕,拘票称:“查六都二图高岭村野毛坞尸体一具,尸首俱全,遗体根伤。

尸无主,案无头。

山有山主,田有田主,循法拘押山主,严惩法办。

”时,当过知县告老还乡的楼杏春,知情鸣不平,代书状:“高知县,高高在上,六都二图高岭村野毛坞露天尸体一具,血淋石门塘,抛尸野毛坞。

尸有首,案有头,山无山盖,田无田盖,尸体落山拘山主,尸体落衙门,该拘高知县!”高见状心虚,忙释孙而查明此案。

朱一新吃墨
清朱一新,端午节在书房苦读。

母端来剥好的棕子和一碗红糖。

他边看书边吃。

过了一会,母见他满嘴是墨,红糖仍在。

母笑问:“棕好吃吗?”他连声说:“好吃。

”母嗔怪说:“你吃了什么?”他抬头一看墨砚,也忍不住笑了。

钢山石臼
古时,义亭铜山岩下古寺住着大小两个和尚。

有一年,山下涨大水,寺里断炊,化斋无路。

小和尚梦见一位老翁带他上岩顶,用拐杖在岩头上点三下,说声“变”,立时出现三个岩洞,分别冒出米、面、豆。

老翁对小和尚说:“不要泄露天机,保你天天有饭菜。

”说罢离去。

小和尚醒后上岩顶一看,果有其事,高兴得忙去告诉大和尚。

大和尚顿生邪念,急忙拿了工具,上岩顶扩大石臼,忽然轰隆一声,这个贪心和尚被震到岩下摔死。

三个石臼,再也不冒出米、面、豆了。

取金钟
相传塔山脚下的双林寺大殿前有口塘,塘里有个金钟,需十个亲兄弟齐心协力才能取出。

寺前有一老农,这天唤齐他的九子一婿,大家一齐协力取出金钟。

在抬钟回家的路上,众议纷争,各不相让,都想多分金子。

突然金钟落地,失去光彩,变成了分文不值的泥钟。

航慈溪桥
从前,航慈溪上的木桥常被大水冲走,涉水过溪的人时有被淹死的。

当地傅员外用一半家财,在溪上建一座石桥,但不留下建桥者的姓名。

后来桥两端被大水冲坍,子遵父嘱,变卖家产重建石桥,也不留名。

从此洪水畅流,保住石桥,交通方便,年年丰收。

但傅员外子孙贫困,三代倾家修桥不留名的美德广为流传,百姓造庙永祀。

还金亭
相传某天傍晚,有个商人路过今夏演乡桥头村,休息后急于赶路,忘带装有金银的褡裢,被一老农拾得。

深夜,失主返寻,老农将原物归还。

商人以一半金银酬谢。

老农不受也不告诉姓名。

后商人特在桥头建了座“还金亭”。

豆腐皮
古时,义乌北乡有个妇女,靠做豆腐度日。

一次,豆浆刚煮沸上盐卤凝固时,蓦地听到邻居哭声,就去相劝。

等她回家时,豆浆面上已结了一层皮。

她捞起一尝,质柔味美。

于是继续捞起晒干,其色微黄,滑腻如脂,软薄似纸,干燥易藏,称豆腐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