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运动用于判断PICC置管异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著·
呼吸运动用于判断PICC置管异位
张玉霞,周曰莲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运动在判断PICC置管异位中的作用。
方法将40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按常规置入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判断导管位置;观察组置管后根据呼吸运动观察PICC导管水柱的波动以判断置管后有无异位,并据此调整导管位置。
结果置管后X线摄片显示,对照组PICC置管异位率为10.5%,观察组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PICC置管后行呼吸运动致导管水柱波动,可间接反映导管异位情况;根据导管水柱波动调整导管位置可显著降低导管异位率,
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关键词:肿瘤; 化疗; PICC; 导管异位; 呼吸运动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152(2013)14 0009 0
2 DOI:10.3870/hlxzz.2013.14.009Application of respiratory motion in determining
malposition of PICC lines∥Zhang Yuxia,Zhou Yuelian∥(Department ofCardiology,People′s Hospital of Dongying,Dongying
25709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respiratory motion applied to determine malpositi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lines.Methods A total of 400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with 200in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procedures for PICC insertion and the tip of PICC line was confirmed with anX-ray;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ICC tip location w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respiratory motion-induced fluctuation of watercolumn in PICC line,and the tip was readjusted if malpositioned.Results The rate of malposition confirmed by the use of X-ray ra-diography was 10.5%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1.0%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1).Conclusion Respiratory motion-induced fluctuation of water column in PICC line can indirectly reflect PICC tip posi-tion,so that it can be used to readjust the tip
to decrease malposition and increase success rate of catheterization.Key words:tumor; chemotherapy;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malposition of catheter tip; respiratorymotion
作者单位:东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山东东营,257091)张玉霞:女,本科,主管护师
收稿:2013 02 27;修回:2013 03 2
4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常用于肿瘤化疗患者。
随着该技术的推广使用,化疗患者置管率不断提高,导管异位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有研究报道,PICC
置管异位发生率达12.5%[1-3],Venkatesan等[4]研究
显示,PICC头端位置放置正确率为44%~99%。
置管异位判断需到胸透室或模拟机室等进行调整,增加导管感染概率、患者经济负担、护理工作量,X线负荷量也不同程度增加。
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对PICC置管患者通过呼吸运动间接改变胸腔压力,观察PICC导管水柱的波动判断置管后导管有无异位,并据此调整导管位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住院的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②语言沟通能力无障碍;③知情同意后自愿参加本研究;④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单向PICC导管(总长65cm)。
入选患者400例,男236例、女164例,年龄18~72
(55.23±4.77)岁。
疾病类型:头颈癌125例,
肺癌103例,淋巴瘤82例,白血病64例,其他26例。
置管静脉:贵要静脉185例,正中静脉133例,头静脉82例。
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置管静脉、血管条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1.2.1 置管方法 对照组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士按常规置入PICC,退出穿刺针后旋开止血帽,连接充满0.9%氯化钠注射液的注射器,抽回血后冲洗导管;送患者至放射科行X线摄片,判断导管位置。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抽回血冲洗导管后更换可来福正压接头,预防回血,用10mL注射器先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0.1mL,将注射器旋下。
导管末端会自动形成2cm水柱,嘱患者做呼吸运动(先行深吸气后快速呼气或咳嗽等,以改变胸腔压力),分别观察水柱波动,
并记录。
当导管水柱无波动(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时,导管水柱无变化)或波动欠佳(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时,导管水柱有变化,但只升不降或升多降少,升降不等)时,轻轻撤出导管15cm左右,重新缓慢送入导管,
直到水柱波动良好(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时,导管水·9·护理学杂志2013年7月第28卷第14期
柱变化明显,有升有降,升降相等,幅度在1.5cm左右)。
送患者行X线摄片,判断导管位置。
1.2.2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导管异位以PICC置管后X线摄片为准,凡未沿血管进入上腔静脉而误入其他静脉,如颈内静脉、胸壁静脉、反回腋静脉等均记为导管异位,但不包括导管过长进入心房、心室。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AS8.2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21例(10.5%),其中颈内静脉15例(7.5%)、胸壁静脉2例(1.0%)、腋静脉3例(1.5%)、锁骨下静脉1例(0.5%)。
观察组有2例(1.0%)发生导管异位,分别异位于腋静脉和右锁骨下静脉,经反复调整后水柱波动仍不良,后在胸透下调整无效,给予拔管。
两组导管异位率比较,χ2=16.65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导管异位是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5-6]。
提高PICC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率,成为PICC近几年研究的热点课题。
目前提高置管一次性成功率的方法局限,部分规模较大的医院在超声下进行置管,但超声机不能穿透骨骼,只能探测到锁骨下静脉入口,不能显示PICC全部静脉走向,发生导管异位时很难判断,而且超声机成本高,很多医院条件不具备。
目前PICC置管后,常规行X线摄片或透视或模拟机定位判断PICC导管位置[7],并根据定位结果决定是否需调整导管,在此条件下调整导管位置,增加了患者费用、X线负荷量和导管感染概率。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简单、方便的判断方法降低导管异位率,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使PICC置管技术的推广使用更有前景。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导管异位率为10.5%,低于相关报道[2-4],可能与操作护士经过专门培训,首选贵要静脉,按标准摆放患者体位,送管匀速轻柔有关。
表明尽管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操作,在没有超声引导下,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导管异位,这与导管到达血管分叉处时,瞬间血流速度受平静呼吸节律变化,胸廓起伏等的影响,使导管异位于其他血管,在临床工作中该因素很难避免。
从贵要静脉等外周静脉到上腔静脉前属于胸外系统,上腔静脉到右心房属胸内系统。
PICC导管沿胸腔内循环系统输入药物。
呼吸运动可使胸腔压力发生变化[8],因胸内系统管腔受呼吸胸腔压力变化影响,压力和血流量会发生明显变化;但胸外系统管腔不受呼吸胸腔压力变化影响。
当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时,导管与血管腔形成密闭系统,胸腔压力变化影响上腔静脉压力,上腔静脉压力变化影响导管压力,导管压力影响导管水柱波动。
当导管头端位于胸外系统时,即异位于上腔静脉以外静脉时,管腔不受胸腔压力变化影响而变化,导管水柱波动无变化或有轻微变化。
该原理与胸腔闭式引流水柱波动相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导管异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对PICC置管患者通过呼吸运动间接改变胸腔压力,观察PICC导管水柱的波动判断置管后导管有无异位,并据此调整导管位置,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此技术操作护士在置管后只需增加一操作步骤就能间接判断导管是否异位,进而可做进一步调整,可使瞬间受血流变化影响而异位的导管调整复位。
观察组因根据水柱波动调整导管会刺激静脉,置管后6~7h,嘱患者在穿刺点上方行间断热敷,每次30min,每日6次,连敷3d,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在临床还可遇到导管异位后极难调整的患者,这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血管畸形有关。
此情况只能拔管,从其他位置重新置入。
本次研究根据呼吸运动判断PICC置管位置,可降低置管异位的发生。
目前还未在各医院广泛实施,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验证,制定规范的指南指导实施。
参考文献:
[1] 黄丽萍,王虹,程红.PICC置管失败转颈内静脉置管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2,27(17):21-22.
[2] 陈莎,闻曲,鲍爱琴,等.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中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判断颈内静脉异位[J].护理学杂志,2012,27(7):59-60.
[3] 邓建,徐廷惠,李成琳,等.PICC导管在肿瘤大剂量化疗中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72-673.[4] Venkatesan T,Sen N,Korula P J.Blind placements ofperipherally inserted antecubital centnal catheters:initialcatheter tip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carina[J].Br J Anaesth,2007,98(1):83-88.
[5] 管海丽,顾永芳,曹琳琳,等.DSA引导下微导丝调整PICC导管异位[J].护理学杂志,2012,27(3):49-50.[6] 胡君娥,周志芳.PICC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正位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9,24(17):34-35.
[7] 刘聿秀,高玉芳,王秀荣,等.床旁超声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7):58-59.
[8] 曹铁生,袁丽君,段云友,等.胸压变化对两个静脉回流系统不同作用的力学原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20):1837-1840.
(本文编辑 李春华)
·
0
1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Jul.2013 Vol.28 No.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