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戏曲与古典舞的融通关系_基于对神韵及身韵的剖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戏曲与古典舞的融通关系_基于对神韵及身韵的剖解
戏曲和舞蹈同处于艺术这个大体系之中,但同时又都分属于艺术中的不同门类。
他们即有区别,又有万缕情思般的联系和似姊妹般的相同之处。
一、戏曲和古典舞的同与别
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艺术表演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早期形式出现。
在说唱、小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360多个剧种。
戏曲,是传统戏剧的一个统称。
而中国古典舞则是吸收了中国戏曲舞蹈的精华,在其手、眼、身、法、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中国古典独特风格的舞蹈种类。
戏曲和古典舞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主要区别是戏曲是声腔艺术,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以及“神韵”表演。
而古典舞是一种形体艺术,是在“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典舞更注重“身韵”表演。
戏曲和古典舞虽然都同属于综合艺术,都需要音、舞、美、服、化、道、现代化科技手段、灯光音响效果的合作,但二者间仍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也正是由于它们自身的特殊性,才使得它们都能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而独立存在。
二、“神韵”和“身韵”的融和
戏曲“神韵”中的
“神”说的是眼神、精神。
泛指由眼睛表现出来的人的内涵气质和韵味神采。
而“韵”说的是味,原指味觉、滋味的感受,后在戏曲中又含有在板眼、节奏上、行腔中、音色韵味的纯正甜美之意。
而古典舞“身韵”中的“身”是指形体而言,是肢体外部直观动作及姿态动作之间的过程路线。
舞中的“韵”则是劲、是律,是指直观动作的内在节奏和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
同时也包括舞蹈动作自身的规律性及舞动过程中应依循的规律性。
由此可见,
“韵”是一切艺术精华中重墨的一笔。
而这一笔,又离不开眼睛与形体的润色。
眼睛作用于戏是戏剧不可缺少的特色内容,早些时候就有“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的说法。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辈也曾说过:“谁的脸上有表情,谁的脸上不会做戏,这中间的区别就在于眼睛的好坏。
”眼睛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其作用不只是作为了解世界的媒介,仅仅把外部的所有信息射入大脑,更重要的是,它是反映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由此人们称之为“心灵窗户”。
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以及“喜、怒、哀、乐、悲”,并不是指眼球的自转运动,而是受着内涵的支配和心理节奏所表达的结果。
这正说明了“神韵”是艺术高度的一种境界,是支配一切的。
只有掌握其“神韵”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产生情感交流和艺术互动,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例如以我国古典乐曲《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的双人舞《萋萋长亭》既是一范例,演员以情出发,在表现古典舞“起于心,发于腰、形与体、达于梢”的舞蹈动作外,能更好的把多变WUTAIYANJIU
舞台研究●
试论戏曲与
古典舞的融通关系——
—基于对神韵及身韵的剖解
◆刘莉
097
2008年/第7期(总第302期)●戏剧文学
的韵味和眼神相融合而揉于表演,使表演一气呵成,达到神采兼备的效果,在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的表演中,用娇美羞涩的眼神表现出
“相爱”时的恩爱情深,用哀怨不舍的眼神表现出别离时的悲痛万分。
舞者坚持以情代舞,技为情用,把所有的动作都揉入“心韵情思”之中,把所有的内心变化都写在眼神上,达到了由神传情,意传“形外”的效果。
因此眼睛的“神韵”不仅作用于戏,也同时作用于舞,它在中国古典舞的艺术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舞的过程就是“神韵”完美表达的过程。
“身韵”这一独特范畴的产生,是中国古典舞由重形似向重神似方向发展的一个标志,它突破了中国戏曲行当类型的舞蹈风格限制,剔除了其陈旧的、在今天看来不美的方面,赋予了它新时代的新美感,使古代形成的戏曲舞蹈转化为当代古典舞新韵舞蹈。
如原有的旦角低头含胸、收腹夹腿的谦卑姿态以越见被现代女性追求男女平等,抬头挺胸伸展,大幅度跳跃动作等所替代,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领域,使古典舞“身韵”真正从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开始,从而达到神形而合的理想境界。
以形、神、劲、律为内容来展现的“身韵”,它强调的是内涵气蕴,呼吸意念合情感,它虽然没有《戏曲表演成功十技》练眼法,但在形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意在强调“神韵”的重要,
“神”造化了“韵”,可以说失去了“神”,就失去了“韵”,就失去了艺术的美,失去了内心情感的带动,实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的光彩和精髓。
从韵律入手,只有将“身韵”与“神韵”结合起来,才能使创作和表演达到振其形、摄其神,顺其律的目的。
如戏曲中的“起霸”“走边”便是尚好的例子。
行腔结束,舞蹈开始,在锣鼓武场的节奏烘托下,表演者碎步出场,起“范”转身、亮相、左顾右盼眉目传情,举手投足柔韧大方。
形体语言更加舞蹈化,舞蹈场面更加情绪化是“身韵”与“神韵”相结合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时代风貌的新型舞蹈场面。
“身韵”和“神韵”两者应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如没有融合,两者尽现各自的质,那么就势必要产生似如“残肢断臂”的不完美艺术现象。
而只追求“形”略视了“神”,正是近年来在进行舞蹈创作及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培养教学中浮现出来的问题,其成因点就在于眼睛的表演。
因此在创作与教学中通过形似来体现神似,通过神似来强化形似,是实现形神合一,进而达到完美统一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艺术门类间的融通关系
不同的艺术门类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即感性的形象反映世界。
也就是说,它们都是
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
这也是它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
从艺术的发生学来看,各种艺术门类本来就有很强的融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自身的发展,原来融合在一起的艺术逐渐分化,形成了各种艺术门类,它们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但又具有先天可融合的条件。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
“通感”使得艺术之间的相互综合也成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戏曲和古典舞的融合为戏曲和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动力,而且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因为两者有着同一种基因。
综上所述,文化是多元的,相通相融,借鉴和吸收不仅仅在戏曲与古典舞间,我们应兼容各姊妹艺术间的优点,发挥其优势,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像,发展各艺术门类间的融通关系,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创作实践与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唐满城、李正一、黄嘉敏.中国古典舞身韵[M],
北京舞蹈学院编辑出版2007年.
[2]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年.
[3]宁治、庄丽.传统基因于时代审美的融合[J],
舞蹈杂志社2005年2期.
[4]梁群.舞出中国神韵-——
—双人舞《萋萋长亭》创作体会[J],广东艺术2001年2月.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陶沙
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