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的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汝窑的历史
汝窑的历史
宋代汝窑瓷器开片纹特征: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开始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

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

釉面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

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

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北宋汝窑刻“丙、蔡”款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天青釉荷花式温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汝窑稀珍,因其烧造时间极短,这是学者们的普遍认识,但没有确切时间定论。

一种说法认为,约从元祐元年(1086)开始,至崇宁五年(1106)结束,约有20年时间;另有一说是汝窑烧造时间略长,但不离哲宗、徽宗两朝。

靖康二年,女真南侵中原,北宋衰亡,汴京失守,汝州同告陷没,汝窑不久即沦为民窑。

南宋偏安,缺乏好的瓷器。

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有一段记载说,绍兴二十一年十月,宋高宗赵构去了清河郡王张俊家,张俊进奉汝瓷16件。

一、汝窑的历史
(一)民汝瓷(约北宋早期——金代)
1、初创时期:北宋早期。

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少量青瓷和黑瓷。

青瓷施釉很薄,釉色还不稳定,呈淡青色。

器物以素面为主,仅见少量印花菊纹等装饰。

2、发展时期:北宋中期。

仍以白瓷为主,但青瓷数量明显增多,施釉均匀,釉层变厚,装饰上新出现了莲花、牡丹、竖条纹和凸线纹。

3、鼎盛时期:北宋晚期。

青瓷不仅数量上超过了白瓷,而且器类多样,花样繁缛,釉色以豆青和豆绿为主,还出现了少量天青釉瓷器,装饰上增加了印花龙纹、刻划牡丹和海水游鱼等,并在同一件器物上
划花和印花并用,即器表划花、器内印花。

除印花外,素面器物一般不使用模制,多采用手拉坯工艺制成。

4、衰落时期:金、元时期。

青瓷釉色变深,釉面缺乏光泽,釉层内杂有褐色小斑点,器型增大,壁面加厚,器体显得粗笨。

(二)官汝瓷(约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间共20年)
1、第一阶段:创烧阶段。

既烧制满釉支烧的天青釉瓷器,支钉粗壮,又烧制豆青和豆绿釉刻、印花瓷器。

2、第二阶段:成熟阶段。

天青釉瓷器占全部瓷器的99%以上,传世的汝瓷形制应有尽有,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类。

其中不少器类,无论素面还是有纹饰,大多采用模制,如洗、盘、钵、盆、碟、炉和部分碗、盏、套盒等,器物外壁有纹饰的用外模,内外壁无纹饰的皆用内模器物造型工整,器壁厚薄均匀,支钉小而尖,工艺非常精细。

大型器物或不便使用模具的器物如各类瓶、樽、器盖等,则以手拉坯工艺为主。

此时,出现了大量的支圈垫烧器物。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历年不久,即遭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南宋周辉已有汝器“近尤难得”之叹。

汝窑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流传至今不足百件,主要有盘、碗、洗、盏托之类,器体一般较小,所见器物有两种铭文:一为“奉华”,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奉华”铭器是奉华堂的专用品;另一种刻铭“蔡”,物主可能为徽宗时权臣蔡京或其子驸马蔡鞗,应为蔡氏父子受宫廷赏赐所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