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_三农_问题_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_刘鹏
三农治理中第三部门的法学机理与制度变迁研究-刘大洪.doc
![三农治理中第三部门的法学机理与制度变迁研究-刘大洪.doc](https://img.taocdn.com/s3/m/a757839c58f5f61fb636661d.png)
三农治理中第三部门的法学机理与制度变迁研究/刘大洪-三农治理中第三部门的法学机理与制度变迁研究Research of Economic-law Theory and Its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countryside-peasant刘大洪李华振内容提要:三农治理中第三部门的出现,源于对市场和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双失灵之弥补,源于国家与农民的法律博弈机制之变迁,源于公共物品的非国家化供给之机理。
它是与市场调节、政府干预既相区别又相关联的第三只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制度工具。
在借鉴西方农村第三部门法律规制的基础上,在考察中国农村第三部门法律演化路径的前提下,立足于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本土资源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开拓性意义。
关键词:三农治理;第三部门;市场政府双失灵;博弈论;农村公共物品Abstra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third sector in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countryside-peasant derives from the remedy of double-failure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derives from the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of legal gam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easants, derives from the theory of non-governmental supply of public products. It is the third hand which is distinct from and correlative with market and government. On the base of studying the law system of the third sector in the western countryside, and after researching the legal evolution path of the third sector in the China’s countryside, and rooting in the China’s native resources, there has exploring significance to deeply investigate this subject.Key words: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countryside-peasant; the third sector; double-failure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the game theory; rural public product supply一、引论:从第三部门在西方三农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说起从法学的理论视域上看,三农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着三农问题。
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当下改革路径探析
![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当下改革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724b7a02768e9951e7388d.png)
理论研究商品与质量2012年7月刊72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当下改革路径探析□刘鹏1李显勇2(1浙江财经学院;2山东省东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土地制度按其基本涵义,在概念上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一国人地关系中人与人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通常包括地权制度与土地产权关系及政策、土地金融制度与土地金融政策、土地税制度与地税政策等主要内容。
狭义的土地制度,则专指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土地产权关系,即地权关系,在我国一般称之为土地所有制或土地所有关系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利用(使用经营)权制度、上地租佃(赁)制度、土地抵押制度、土地管理权制度。
总之,地权制度涉及的内容应是土地制度构建的核心。
土地制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衍变,本文着重讨论农村的土地制度,因为中国传统上是农耕社会,自中华文明的开端起时至今日,历经数千年,农村的土地问题始终是国家的首要问题。
一、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农地制度在夏王朝建立之前,我国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史前阶段。
依照世界历史的惯例,这一阶段的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制度时代。
在原始群时期,实行原始群土地公有制,土地供群落成员共同利用。
进入氏族制度时期后,形成了土地氏族公社内部公有制。
与原始群时期相比,各氏族(部落)之间的土地占有观念大大增强;(二)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农地制度就土地所有制而言,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连同奴隶本身都隶属于奴隶主。
就土地使用经营制度而言,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及其臣属直接驱使奴隶集体耕种,各级奴隶主对分封所得的土地与奴隶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但可以世代继承,从而成为氏族私有财产。
最为典型的土地使用制度就是井田制。
在"井田制"下,耕地分为"公田"和"私田",但不管是共同耕作的"公田"还是各个家庭耕种的"私田",都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走向嵌入型监管_当代中国政府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新观察
![走向嵌入型监管_当代中国政府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新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2139706ab84ae45c3b358c31.png)
走向嵌入型监管:当代中国政府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新观察刘 鹏 孙燕茹内容提要:文章结合自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和政策改革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基于这些政策分析与经验研究,提出当代中国政府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方面逐步转向嵌入型监管的观点,同时从监管意愿与监管能力两个方面,以及社会组织的吸纳能力、社会组织管理重点的分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化水平提高、社会组织管理手段多元化四个维度对嵌入型监管进行了深度解析,并论证为什么嵌入型监管的概念能够更好地描述和解释当代中国的国家 社会关系。
关键词:嵌入型监管 社会组织 监管意愿 监管能力 国家 社会关系2004年,中国政府就社会组织最敏感的类型 基金会组织出台了 基金会管理条例 ,标志着政府全面建立和实施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同时也反映出政府逐步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末因出现邪教组织而对社会组织的单纯控制型管理风格,转向更为制度化和柔性的监管风格。
因此,自2004年后中国政府在对待社会组织的管理职能方面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了一些新的探索。
虽然这些探索未必意味着中国的第一部门与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这些制度和政策的新改革和尝试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对未来中国第一部门与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具有新的涵义。
一、2004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管理研究文献述评如果说在2004年之前,关于中国国家 社会关系的研究文献的观点争论非常激烈,各执一词,难以形成共识 ,那么近年来有关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海内外文献似乎表现出了更强的一致性,即更加突出了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在合作过程、信任建立、相互平衡、友好协商等方面的议题研究。
陶庆运用人类学田野观察的研究方法,对案例中长达8年的福街商会自治活动,及其与福作者简介:刘鹏,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非营利组织研究所讲师。
孙燕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机理及构建路径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机理及构建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0e0fa0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8.png)
满足 社 会 的 各 种 需 求, 是 社 会 治 理 的 基 础
税,还要革除社会上的奢靡之风。 可见,不论
条件。
是礼教兼爱的价值准则、修身与治国同构,还
量。”
[1] 421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人类经由基于
是革除社会陋习,都是我国传统治理文化中有
血缘关系而结成的“ 自然共同体”,基于私有
关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传统取向。 除此之外,宽
功能的有机体、生命体。 马克思指出:“ 现在
实现社会良治的共同目标,自觉结成的具有稳
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
定社会关系的集合体。 界定社会治理共同体
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6] 社会
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从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
这一有机体不只需要公共部门制定、执行政策
理目标三个层面阐述。
第 43 卷 鞠彬彬 刘 攀: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机理及构建路径
运行有效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十九届四
众之间的桥梁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反映群
中全会创造性提出“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
众利益诉求、实现社会价值整合等方面具有重
理制度”,要求“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
社会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 十九届四中全会
从总体上擎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
构体系,创造性提出 “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
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十九届五
中全会展望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远景目标时提出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
制、并列于市民社会之外而独立存在的“ 虚幻
猛相济、德法并举也是我国传统治理的精髓。
工作专班:一种中国式新型议事协调机构
![工作专班:一种中国式新型议事协调机构](https://img.taocdn.com/s3/m/280f265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60.png)
2024年第1期总第215期治理研究GovernanceStudiesNo.1,2024GeneralNo.215工作专班:一种中国式新型议事协调机构收稿日期:2023-12-15作者简介:刘鹏,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志鹏,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风险治理体系及能力建设:历史演进、实证分析与理论阐释”(编号:22XNL005)。
① 王礼鑫:《公共政策的知识基础与决策权配置》,《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4期。
□ 刘 鹏 刘志鹏 摘要:依托于现代社会出现的传统科层制存在着先天设计不足和无法及时回应社会发展等问题,而广泛设立在各级党和政府中的工作专班,正是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为促进部门间合作、应对治理环境不确定性的新型议事协调机构。
该新型议事协调机构通过将责任和治理目标分解到人,促进政策执行,推进注意力分配更加聚焦,从而完成各类治理任务。
本文基于对学术概念的辨析,对工作专班进行了界定,对其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主要类型进行了整理;从比较视野分析了工作专班的特征,总结了其运行的主要机制,并重点探讨了关于工作专班研究的相关争论。
最后,基于科层制的理论视角,本文分析了工作专班对科层制优化方案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对工作专班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作专班;注意力分配;科层制;中国式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24)01-0013-010 现代化进程中目标和价值的多元化加剧了公共部门之间的协调困境,导致部门各自为政、职责划分不清、推诿扯皮、本位主义等问题。
①为避免不同部门之间贯彻政策内涵、理解政策意图的冲突与偏差,应当利用结构约束调节部门间自主性,增加部门间依赖性,为达成决策共识创造出新的组织条件。
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中央政府的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及其评述
![中央政府的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及其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520ccad384254b35eefd3401.png)
中央政府的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及其评述2011年01月04日《行政管理改革》杂志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刘鹏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和社会全球一体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逐步优化,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社会组织发展获得了许多历史性的机遇,社会对于社会组织的需求更加突出,而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也应运而生。
为了应对这种新形势下的变化,自2004年以来,我国政府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特别是中央政府在激励和培育社会组织发展、规范社会组织发展机制、拓宽社会组织发展空间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这些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和尝试对于“十二五”时期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仍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未来中国第一部门与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具有新的涵义。
一、开展民间组织的评估及其制度建设工作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各类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以及“引导各类民间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
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评估机制”、“建立行业协会综合评价体系,定期跟踪评估”。
为了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民政部于2007年8月发布了《关于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开展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意义、基本要求以及开展方式都做了规定,同时还针对不同性质的民间组织特点,分别制定了行业性、公益性、学术性、联合性、基金会组织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诚信评估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对民间组织开展评估的体制框架。
与此同时,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性民间组织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公布了《全国性民间组织评估实施办法》,其中具有特点的一些规定包括:“全国性民间组织评估不收取评估费用,所需经费由民间组织管理工作专项经费列支”;“民政部设立全国性民间组织评估委员会”;“民间组织评估专家由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政府有关部门、民间组织科研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民间组织等有关专家组成”;“评估结果分为5A—1A五个等级”等。
刘鹏:为何要设立大市场监管部门
![刘鹏:为何要设立大市场监管部门](https://img.taocdn.com/s3/m/c9544f63e87101f69e319573.png)
. I\
]}
2.国家市 场监督 管理 总局是否 会成 为一个 超级部 门 ”—— 市场监 管总 局的合 并力度 比想 象中 的要 更大 .不仅将 工商 、质监 、食 药监 的相关产 品监管 和标准 化职能 囊括其 中 而且还 将 发改委 、商务部 等部 门物 价监 管和反 垄断 的职 能并入 .以及 知识产 权保护等 职能 .成为事 实意 义上 的一 个综合 的市场监 管机 构 。从规 模和职 能上 看 ,这个部 门确 实会成 为一个相 对比较大 的 部 门.但 此次 国务院机 构改革 所组建 的一些新 的部 门规模 和职 能都 有合并增 加 的趋 势 ,所 以也 是 一 个 总 的趋 势 和 方 向 。
卷 首 语
刘鹏 :为何要设立大 市场监 管部 门
Liu Peng:W hy Should W e Set up A Large M arket Supervision Adm inistration?
根据 国务院机 构改革 方案组 建国家市 场监督管 理总局 ,不再保 留国家 工商行政管理 总局 、 国家质量监 督检验 检疫 总局 、国家食 品药 品监督 管理 总局 。中国人 民大学公 共管理学 院教授 、 博 士生导师刘鹏在接 受财 新记者采访 时回答 要点如下 :
制度变迁与社区公共物品生产_从_单位制_到_社区制_
![制度变迁与社区公共物品生产_从_单位制_到_社区制_](https://img.taocdn.com/s3/m/74aaee6e48d7c1c708a145d3.png)
制度变迁与社区公共物品生产从 单位制 到 社区制Community Public Goods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 TransformationFrom Work Unit System to Community System郝彦辉 HAO Yanhui 刘 威 LIU Wei(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 由于任何公共物品都具有供应的相联性和排他的不可能性两个特征,导致集团成员在公共物品的消费和供给上存在搭便车的动机,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一个典型的集体行动困境问题。
作为整个社会制度变迁的一部分,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经历了从 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 的变革,不同历史时段的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具有不同的特征。
单位体制所形成的 政府 单位 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转型时期社区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
在单位制解体和单位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城市基层社区将替代传统单位,成为城市社会整合的又一种制度性选择,构成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的基本单元。
关键词 公共物品;集体行动;制度变迁;单位制度;社区建设Abstract Due to the two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goods,including both the joi ntness of supply and the impossibility of exclusion,the all members of group have intention to supply and demand public goods through free_riding.So the public goods supply is the typical tragedy of collective action.As a part of the whole social institution transformation,the urban administrative system has been changing from work unit system , neighborhood system to community system ,and in addi tion,its supplying system of community public goods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 tic ineach historical period.The system ofGovernment_work unit to supplycommuni ty public goods can t meet thediversifiable and increasi ng needs ofpeopl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ork unitsystem to collapse,the urban community,as a institutional choice to governance,isbecoming the elementary unit of supply anddemand of social public goods.Keywords Public goods;Collectiveaction;Institution transformation;Workunit system;Com munity building中图分类号 F290文献标识码 A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市社区建设,不仅与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息息相关,而且与社会自治空间的发育、公民精神的成长互相促进。
农村社会治理危机问题: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
![农村社会治理危机问题: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https://img.taocdn.com/s3/m/9c3fbcabc77da26924c5b008.png)
※基 金项 目:2 0 1 3年度 广西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项 目 “ 转9 - / ,  ̄广 西农村治理危机的预期、防 范与化解”( 项 目编号 :S K 1 3 YB 0 4 0 ) 。
一
3 9 —
I 农| | 发嗫 1 包 责任 制的同时 ,“ 公社 ”和 “ 大 队”也逐渐退出中国的政治 手段 需要更加有力甚至是非正 常化 。基层政府与农 民冲突不 舞 台 ,取 而代之 的是 “ 乡”和 “ 村” ,这也是农村基层治理结 断 ,农村千群关系逐渐恶化。2 0 世纪9 。 年代初 ,农村社会 中 构发生改变的具体表现 。在农村确 立家庭承包制之后 ,“ 政社 村 民暴 力反抗税费征收 的事情 屡见不鲜 ,标志着改革开放 以
的治理危机 。
一
此同时 ,原先 的公社 和大队 、生产 队干部 赖以发挥职能 的组 织 制度基础不断被 削减 ,在各项政策 的落 实过程中 ,人 为因
、
家庭 联产 承包 责 任制 与 第一 轮 治理危 机
我 国农村 改 革是 从 1 9 7 8 年 党 的十 一届 三 中全 会通 过 的 素 作用突出 ,进一 步导致农村矛盾生长 点大量产生 ,最终导
合一 ”的人民公 社体制失去了其基础载体 ,治理作用也随之 来实行大包干之后的第二轮 乡村社会治理危机爆发 。 丧失 。农地制度 变迁在瓦解 “ 公社 ”和 “ 大 队”的同时 ,国
的制度 成本 。 l 土地的制度变迁与农村社会治理危机 的产生是
在 改革开放初期 ,政府对 于政策的推进力度 大 、转变速
否 存在必然 的联系 ?本 文将从农地制 度变迁 、基 层治理结构 度快 ,在很大程度上 限制了国家政策 的细化 ,在实际操作过 和 财政结构 调整三个 方面去分析 改革 开放以来农村 社会 出现 程 中许多具体 问题没 有办法在国家政 策层 面上得到解决 。与
2023年《行政管理改革》总目录
![2023年《行政管理改革》总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611f1a3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e.png)
积金与养老金协同改革研究
闫志刚 从信用监管迈向信用治理:机制、类型与边界
·90·
2023・12 总目录
张欣亮 王鹏 数字政府标准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数字政府]
[社会治理]
李玉红 大数据驱动下政府环境治理模式的演变
朱瑞 刘静 我国市域社会治理发展的特征、挑战与 吴合庆 陈桂生 数字乡村共同体建设困境及其进路
2024年展望
[政府管理创新]
王文姬 李勇坚 电商平台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机理与
马宝成 任群委 新时代我国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理与 对策建议
防范对策
朱红梅 王小虎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蒲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逻辑
——以H省为例
与实践进路
[政府管理创新]
赵艺绚 林鸿潮 迈向第三方风险规制:安全生产责任 刘淑春 金洁 市场主体监管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比较与研究]
张克 刘馨岳 新一轮地方机构改革的理论逻辑与重点任务
张新平 周艺晨等 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新加坡政府经 [数字治理]
验及其启示
蓝志勇 吴件 大数据赋能条件下“无缝隙安全监管”
机制探究
2023年第4期
[本刊专稿]
张怡然 宋国恺 迈向技术融合的智慧治理 [政府管理创新]
魏礼群 新时代十年我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 韩强 吴涛 论数据要素收益分配的制度基础
2023年第9期
[ 本期关注 枫桥经验 ]
政武经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着力实现六大转型
宋世明 程荃 新时代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城乡比较
[养老服务]
—— 基于场域理论的分析
杜鹏 吴赐霖 推动老龄事业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
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变迁的历史逻辑及优化路径
![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变迁的历史逻辑及优化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048a12c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a.png)
第35卷 第12期2021年12月Vol.35 No.12Dec.,2021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收稿日期:2021-10-19;修稿日期:2021-11-2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05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73053)。
第一作者:刘蒙罢(1994-),男,江西吉安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
E-mail: liumengba940312@ 通讯作者:张安录(1964-),男,湖北麻城人,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
E-mail: zhanganlu@doi:10.11994/zgtdkx.20211129.101527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变迁的历史逻辑及优化路径刘蒙罢,张安录(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摘要:研究目的: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的演变过程,探析其演变特征,提出新时代下优化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路径。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
研究结果: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革命战线”的耕地利用政策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粮食为纲”的耕地利用政策,再到改革开放前期“耕地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利用政策及改革开放深化期“耕地数量+质量”双重保护演变过程,最后在新时代演变成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耕地利用政策体系。
整个政策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强制型变迁特征,是多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
研究结论:新时代下中国耕地利用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加快形成“系统法律保障+保护补偿新机制+数字化信息化监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耕地保护发展路径,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关键词:耕地利用;政策变迁;演变特征;优化路径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158(2021)12-0019-101 引言耕地作为一项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不仅具有生产粮食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生产功能,还具有涵养水土、维护生物多样等生态功能[1]。
从中国农村组织结构的变迁看“三农”问题
![从中国农村组织结构的变迁看“三农”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a83135a2e3f5727a5e962ce.png)
从中国农村组织结构的变迁看“三农”问题摘要从我国农村组织结构演变历史分析了“三农问题”的由来,并提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村组织化的程度,提高两委班子的战斗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农村组织结构;“三农”问题;集体专业承包;家庭承包1中国农村组织结构的历史演变及“三农”问题的由来中国农村自秦朝至清朝末年2 000多年来一直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村民主要以血源关系或地主佃户关系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由宗族长老或地主管理村民。
农村的发展是缓慢的。
1911年爆发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但土地所有制问题没有解决。
农村依旧是由宗族长老或地主管理。
后来,国民党统治了天下便开始在农村建立村公所等基层政权。
但是,其统治者依旧是地主或长老。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农村逐步走向破产的境地。
这时有学者提出农民问题。
在《毛泽东选集》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有一句“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半无产阶级)的问题”即为证明。
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农民问题。
1927年中国共产党举行秋收起义后,在开辟的工农割据根据地里,推行了打土豪、均田地政策。
达到“耕者有其田”。
逐步建立了以贫下中农为首的基层政权。
为解决贫下中农缺乏生产资料、缺乏人手的问题,在根据地推广了互助合作,建立了变工队、互助组,发展了集体生产。
在国统区梁漱溟为解决农民问题而推行的以农技推广为主的乡村试验运动却因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宣告失败。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性完成土改后,中国共产党又不失时机地领导建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使私有制的农业逐步走向了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村建立了人民公社,社员们在党支部、社委会统一组织下生产。
广大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挖河、整地彻底改造了农田,并积极从事农、林、牧、副业,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我国农村在短短20多年里的发展超过了过去3 000多年的变化。
中国"三农"问题: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
![中国"三农"问题: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https://img.taocdn.com/s3/m/20dc5106f12d2af90242e62e.png)
引 言
从李 昌平 的 “ 民 真 苦 , 村 真 穷 , 业 真 危 农 农 农
险 ”1 “ L 到 农业 基 础 仍 然 薄 弱 , 需 要 加 强 ; 村 发 最 农
的变迁与农村组织演替之间的动态关 系, 以企探究
“ 三农” 问题 的深 层 次原 因 。
一
、
பைடு நூலகம்
展 仍然滞 后 , 需要 扶持 ; 民 增 收 仍 然 困 难 , 最 农 最需
用 最 大化 的个人 行 为 , 是社 会游 戏规 则 , 约束人 们相
互 关系 。 [ 织是 指 事物 的 有序存 在 方式 , 组 即事 物 内
部按 照一 定 结 构 和 功 能 关 系构 成 的存 在 方 式 ( — Or
g nzt n , a i i ) 这种 存 在方 式必 须 不 断地 朝 向 空 间 、 ao 时
效 应 、 费效应 、 助效 应 、 务效 应 、 消 互 服 风险 效 应 、 维
权 效应 以及 政治效 应 等 等 , 解 决 “ 是 三农 ” 问题 的有 效 途径 。 川鉴于 此 , 文 从 制 度 与组 织 相 互 关 系 的 _ l 4 本 视 域构 建一个 “ 三农 ” 问题 分 析 框 架 , 察 涉 农 制度 考
内在规 律 , 致 涉 农 制 度 变 迁滞 后 和 非 均 衡 ; 农 制 度 变 迁 与 组 织 演 进 在 帝 度 的 “ 径 依 赖 ” 自我 强 化 中被 “ 导 涉 l 路 和 锁 定” 失去 良性 循 环 和 互 动 。 结 论 指 出 : 三 农 ” 题 的 实质 是 制 度 变 迁 与 组 织 演 替 的 交 互 作 用 问题 , 根 源是 制 度 , “ 问 其
度 变 迁 的 关键 和 主体 , 而制 度 环 境 制 约 、 响 组 织 的 发 育 、 长和 发 展 。基 于上 述 制 度 与 组 织 关 系的 视 域 构 建 一 个 影 成 “ 农” 三 问题 分 析 框 架 , 察 “ 农 ” 考 三 问题 与 制 度 变 迁 、 织 演 替 的 关 系, 现 : 制 性 制 度 变 迁 的 挤 压 , 组 发 强 涉农 内 生 组 织 逐 渐 消 亡 、 化 , 生 组 织入 侵 、 异 外 占位 , 致制 度 变 迁 主 体 缺 失 , 织 演 替 丧 失 连 续 性 和 动 力 源 泉 ; 反 制 度 变 迁 的 导 组 违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849304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f.png)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唐鸣;赵鲲鹏;刘志鹏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中国古代曾经长期实行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为代表的乡村治理制度.乡村治理制度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变迁阶段,即乡官制时期、转折时期和职役制时期,体现出不同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封建专制的强化.传统的乡村治理受到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自治色彩逐步减弱,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被清末地方自治所取代.
【总页数】5页(P68-72)
【作者】唐鸣;赵鲲鹏;刘志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
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
【相关文献】
1.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与未来走向 [J], 吕云涛
2.中国古代小说重写结构型本事的四种基本模式 [J], 黄大宏
3.中国古代小说重写情节型本事的三种基本模式 [J], 黄大宏
4.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 [J], 刘景山
5.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历史变迁探析 [J], 张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鹏:为何要设立大市场监管部门
![刘鹏:为何要设立大市场监管部门](https://img.taocdn.com/s3/m/bac351e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e.png)
刘鹏:为何要设立大市场监管部门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纤检》
【年(卷),期】2018(0)4
【摘要】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国家工
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鹏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回答要点如下:1.此次改革的背景——第一个是基于大市场监管的市场监管综合改革的推行;第二个是要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第三个则是大部分基层地区已经开始的市场
监管执法综合体制改革。
【总页数】1页(P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深圳:通过专属的食品安全监督条例药监管部门应设立食品安全总监 [J], 李超
2.补充替代医学的研究应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及对应的研究框架 [J], 潘艳丽(摘译)
3.外资银行的机遇与监管部门的挑战--兼谈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问题 [J], 孟建波
4.监管部门扩大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范围 [J],
5.设立三网融合大监管部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社区养老问题探析
![农村社区养老问题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bbb2e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f.png)
农村社区养老问题探析刘鹏【摘要】农村社区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农村社区养老的理论与实践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应该以转变农村养老观念和方式为前提,以政府财政投入和提高农民收入为支撑,以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养老为重点,以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保障,逐步解决农村社区养老问题.【期刊名称】《行政与法》【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农村社区养老;社会力量;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作者】刘鹏【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2.1当前,正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将民生问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步改变了农村贫困落后的状态,使农村的社会结构、人员成分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期的农村社区就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之下农民居住和生活的聚集地。
我国农村养老的主体主要有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四种。
其中,农村社区养老是缓解农村养老压力,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方式;是在村集体具有一定经济能力和村民具有互助意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养老模式,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更贴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更能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农村社区养老是农村社区的一项重要功能,它通过农村社区养老院,将农村需要养老的村民集中在一起,照顾其日常生活,包括其生老病死。
在经济来源上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集资为辅,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承担农村养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村社区养老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加以解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让所有农民都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愿景,还需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2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2 2011年3月Jo ur nal of No rthw est A&F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M ar.2011中国/三农0问题: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刘鹏(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太原030051)摘要:制度是组织的/内核0,组织是制度的载体和行为角色,制度内核不同,其经济绩效不同;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和主体,而制度环境制约、影响组织的发育、成长和发展。
基于上述制度与组织关系的视域构建一个/三农0问题分析框架,考察/三农0问题与制度变迁、组织演替的关系,发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挤压,涉农内生组织逐渐消亡、异化,外生组织入侵、占位,导致制度变迁主体缺失,组织演替丧失连续性和动力源泉;违反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导致涉农制度变迁滞后和非均衡;涉农制度变迁与组织演进在制度的/路径依赖0和自我强化中被/锁定0,失去良性循环和互动。
结论指出:/三农0问题的实质是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的交互作用问题,其根源是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关系异化,运行机制和内在动力遭到破坏,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组织创新的步伐。
关键词:/三农0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组织理论;制度分析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2-0008-05引言从李昌平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0[1]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0[2],说明/三农0问题仍然是当前中国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众多学者从不层面和不同角度探究其成因与对策,其中大量文献分别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和组织理论单独展开研究,基于制度分析的文献指出必须从相关制度安排的选择和演替中去寻找破解/三农0问题的有效答案[3],而组织理论视角的研究则指出组织化给农户带来启动效应、分工效应、收入效应、消费效应、互助效应、服务效应、风险效应、维权效应以及政治效应等等,是解决/三农0问题的有效途径。
[4,5]鉴于此,本文从制度与组织相互关系的视域构建一个/三农0问题分析框架,考察涉农制度的变迁与农村组织演替之间的动态关系,以企探究/三农0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一、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的一般理论(一)制度与组织的关系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是社会游戏规则,约束人们相互关系。
[6]组织是指事物的有序存在方式,即事物内部按照一定结构和功能关系构成的存在方式(Or-ganization),这种存在方式必须不断地朝向空间、时间和功能上进行有序结构演化(Or ganizing)。
[7]制度是组织的/制度内核0,组织是制度的载体和行为角色,制度的作用总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收稿日期:2010-05-20基金项目:中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刘鹏(1971-),男,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及/三农0问题研究。
结构来实现,并且组织是制度变迁的代理人。
同样都是组织,制度内核不同,其经济绩效就会不同。
从直观上看,制度和组织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拉坦曾指出:/制度概念包括组织的含义0。
[8]而布罗姆利也指出/诸如市政委员会、实验站或大学之类的组织,他们有制度的含义0。
[9](二)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的关系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是更高效率的制度不断替代的过程。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组织是制度变迁的最主要主体。
因为:(1)组织是/一个集体行动者0,能够提高与国家或其他利益集团的博弈能力,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
(2)组织是一个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特定知识和技术、特定的人群和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它为个人效率整合成为社会效率提供物质结构载体。
如诺斯所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经济兴起的原因所在0。
[10](3)组织决定制度变迁的轨迹。
个体力量单薄,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信息和理性有限,也无法克服制度变迁过程中/搭便车0和机会主义,更无力承担制度变迁的/昂贵成本0。
制度变迁沿着什么轨迹前进,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千上万的组织选择、竞争、合作/均衡0的结果。
(4)制度和组织的连续交互作用是制度变迁的关键。
竞争迫使组织持续不断地在发展技术和知识方面投资以求生存,个体只有融入一定的组织载体中,才能获取这些技能、知识,而这些技能、知识将逐渐改变制度。
[11]制度与组织是交互性的,谁起着决定作用呢?根据组织生态学,任何组织都是它所生存的环境的产物,制度环境为组织提供土壤和空间,它制约、影响组织的发育、成长和发展,显然,基础性的制度环境是决定因素。
而国家供给被称为/制度环境0的/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分配基础的基本政治、社会和法律规则0[10],是最大的制度供给者,并实施执行制度和决定制度的性质、变迁;反过来,组织是制度变迁的主体,不断地催生制度安排并将其内化为组织的行为规范,并通过制度安排的绩效去实现组织目标,对国家和制度环境产生影响。
至此,国家、制度、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凸显,如图1所示。
图1国家、制度环境、组织之间的关系二、基于制度与组织关系的/三农0问题分析(一)/三农0问题的实质是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的问题/三农0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0的经济问题。
诺斯指出制度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12],波拉尼也强调经济行为对非经济的结构与制度具有高度依赖。
[13]根据制度与组织的关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仅增强农民整体博弈能力,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又能不断地催生制度安排并内化为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安排的绩效实现组织目标。
农业问题主要是大市场与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经济的产业化、合作化、专业化诉求的矛盾,显然是组织化的问题。
因此,通过农村组织形态的创新来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通过产业化、专业化解决家庭承包责任制面临的/小农户、大市场0之间的矛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推广和应用一体化的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而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替代单个农业生产者与大市场之间进行交易的制度安排。
上文的理论分析指出,根据组织生态学,任何组织都是制度环境产物,基础性的制度环境决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所以,农业问题也就转化成制度与组织的关系问题。
农村问题主要是长期以来/二元0体制所造成的9第2期刘鹏:中国/三农0问题: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城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因为公共产品既是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发展的结果。
农村大部分公共产品实际上是布坎南的/俱乐部物品0。
[14]布坎南认为/俱乐部物品0能够涵盖从纯私人物品到纯公共物品所有可能的情况,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制度安排达到俱乐部最优会员数和会员对俱乐部物品的最优消费。
奥尔森进一步阐发/俱乐部物品0理论,他在5集体行动的逻辑6中指出,大多数物品只有在特定的集团中才有意义,公共物品必须是某个集团的物品。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公共物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与一定的组织相联系,是组织的公共物品。
而公共产品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使其不可能由个人提供,组织才是供给的最佳主体。
[14,15]上文对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剖析可见,/三农0问题的实质是制度变迁与组织演替的交互作用问题,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交织、扭结在一起,从而造成/三农0问题。
(二)/三农0制度的变迁与农村组织演替的动态分析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主体,组织会逐渐改变制度结构,推动制度变迁。
制度环境为组织提供土壤和空间,制约、影响组织的发育、成长和发展。
因此分析农村组织演替和制度变迁的动态关系成为必要。
中华民国建立伊始,国家行政力量向村庄的渗透逐步加强,致使村庄组织与国家制度同步发展。
国家根据社会动员的需要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对村庄组织重新加以塑造,例如执行/编村制度0,将村庄作为整个国家组织网的基本元素。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5县组织法6,规定依户口及地形划分为若干区,区以下为村或里。
1931年又草拟5保甲法规6,撤消原闾、邻自治组织,改编保甲,目的是增强民众对政府的支持。
1939年国民政府又公布5县各级组织纲要6,强调保甲为乡镇之组织细胞。
从此,村庄的行政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16]由此可见,政府组织的越位、错位,农村组织的缺失自中华民国开始就初现端倪。
新中国建国伊始,国家对村庄组织进行全面的改造,农村组织的权力向下位移,进入组织的标准发生改变,由原来凭借财产、社会关系或办事能力转为严格的阶级成分和对新政权的政治态度,自治能力和对外的支配能力都有所减弱,许多工作都需依赖上级组织的干预和支持才能进行。
合作化运动之后,土地集体所有,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0,国家和村庄在制度上基本一体化,村庄组织差不多全是上下隶属关系的纵向行政组织,村庄内部自我发展的横向组织被削弱,甚至不复存在。
由于国家行政力量强大有效,村庄自我组织空间极少,政社合一的制度安排使得村庄行政组织完全控制了农民的政治、经济生活,成为全能组织,强化了农民对国家行政组织的人身依附关系。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市场经济的推进,虽然极大的缓解了农民对村庄、国家的依赖,但大多数农民却在懵懂之中被推向市场,变得茫然、无奈。
人民公社解体后,村庄行政组织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弱化、蜕变,无法引导和帮助农民进入市场。
同时,农村除仅有的行政组织外,其他民间自治组织、服务组织、专业协会等几乎不复存在,导致在大市场和小农经济之间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中介。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制度变迁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0。
目前农地产权制度、身份户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乡镇政府体制等已不适应城市化、市场化的进程,亟待改革。
这些制度供给的滞后性和不彻底性无疑阻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总体上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违反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推行单一变迁模式,导致制度变迁的滞后和非均衡性。
根据林毅夫的制度变迁理论[17],制度变迁分为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具有盈利性、自发性、渐进性,符合一致同意的原则。
由于制度是公共产品,诱致性制度变迁面临/搭便车0的问题,所以新的制度安排将少于最佳供给。
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的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政府借助国家合法使用暴力的优势和规模优势,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较低,但其制度的有效性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集团利益、官僚政治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可能违背一致同意原则,导致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交易费用0过高,摩擦阻力增强,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0的/制度失灵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