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潼
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译
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 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 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 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 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
讲授新课
迁移运用,内化积累
同学们,假如作者陆游现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特别想对他说些什
么呢?
潼
关
讲授新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 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 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 作。
背景: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 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 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 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 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 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讲授新课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 诗人。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有《李义山诗 集》传世。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诗人的生平,明确写作背景;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情感。
讲授新课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 诗人。 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为权贵所嫉。 他是一个 富有才华而又多产的作家。 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 主义精神。
写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 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 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 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 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解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而现传各
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译文: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现在我是独居在巴 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 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主旨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 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讲授新课
理解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
点明处境及心态, 直抒报国情怀!
尚思为国戍轮台。
讲授新课
(高要求:会赏析)
理解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
虚实结合的写法。 实写雨夜之声, 虚写梦境战国情怀!
讲授新课
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是17岁的谭嗣同在陕西潼关饱览番北国山河 的壮丽风采时所作。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 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 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从诗中,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 的脚步声。
夜雨寄北
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亲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
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 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 重。
小结: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 思。
1.对本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D
A.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
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 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 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 徊不已,由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