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9794543e45c3b3567ec8b25.png)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2009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摘要:继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结合湖北省武汉市的实际,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若干探讨,论述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意义,分析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加速工业化进程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中图分类号:F3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9)01-0019-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农民,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劳动力大量剩余。
湖北省武汉市农村情况也是如此,目前,全市现有人口828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1018万人,劳动力145145万人。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改革与发展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
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或地区农业、城乡改革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因此,倍受中央和各级政府及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出要继续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大意义1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15亿,只有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充分发挥每个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社会财富。
近5年来,武汉市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到80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
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以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21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统筹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的大流动、大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https://img.taocdn.com/s3/m/39c9734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0.png)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从传统农 业向现代服务业、 制造业等新兴产 业转移
新农村建设: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生活水 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要性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经济 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 程加快,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劳动 力数量庞大,就业机会有限
提高农民收入:通过转移就业, 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03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的 关系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推动作用
加强劳务输出提供就业信 息
加强职业技能培 训,提高就业竞 争力
提供就业咨询服 务,帮助解决就 业问题
加强与城市企业 的合作,拓宽就 业渠道
05
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介绍
案例背景:某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 就业困难
实施效果:成功转移劳动力,提高 就业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案例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中提到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中提到的问题和挑战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中提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06
未来展望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和前景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互动关系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素质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8c457a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3.png)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新农村建设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薄弱,如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方面存在不足。
许多农村道路狭窄、崎岖不平,影响了农产品的运输和农民的出行;一些农村地区水电供应不稳定,通信网络覆盖不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村产业发展单一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缺乏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农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
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4、农村劳动力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发展缺乏活力和创新。
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方面的能力有限。
5、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
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设备陈旧,医护人员短缺,难以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
农村文化体育设施不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
6、资金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农村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民自筹,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
资金的短缺限制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改善。
7、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369c4a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16.png)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与问题研究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居民从农业生产劳动中离开,在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经持续多年,对乡村振兴带来了诸多影响与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及面临的问题,旨在为寻找推动乡村振兴的可行策略提供参考。
第一方面:经济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振兴经济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数量,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减少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其次,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高额工资和收入,为农村地区带来了资金流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农产品销售,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方面:社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乡村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变化。
很多年轻人选择去城市工作,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农村,加重了农村老龄化问题,增加了对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照顾压力。
其次,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城乡社会和文化的交流。
农村青年在城市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会带回一些城市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乡村的传统农耕文化。
第三方面:生态环境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对乡村社会经济产生影响,还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失,一些农田逐渐废弃,荒漠化和土地贫瘠的问题日益严重。
与此同时,劳动力转移还加大了对乡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水资源过度利用和土地污染等问题。
问题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还暴露了一些潜在的挑战。
首先,劳动力转移使得乡村地区发展变得不平衡,一些地区受益于转移产业的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无法吸引转移劳动力,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其次,劳动力转移还可能引发就业问题,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就业,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就业压力增大。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问题并促进乡村振兴,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b34054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0.png)
247大众商务市场观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耕地面积辽阔,农业人口较多。
农村人口收入增长较为缓慢,是当前“三农”问题中的最大难题之一。
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对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作用。
促进农村人口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民收入得到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这些年,我国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总体和谐稳定。
特别是几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长时间、大范围有序有效转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农村发展步伐缓慢,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同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低下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村教育发展缓慢,长期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的影响,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为思想保守,满足现状,缺少动力,对新型技术、事物等视若无睹,创业意识淡薄,缺乏经营理念等。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会议提出:“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发展的灵魂”,新农村建设必须培养人才,需要有文化、懂技术、有经营理念的人才,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水平。
(二)城市中的失业率不断增加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失业率却居高不下,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
第一,技术变革对城市中失业的影响,特别是新技术、新设备及新产品的引进和导入,自动化、智能化及信息化的科技手段推进,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城市劳动力失业;第二,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特别是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新增就业岗位不多,吸纳就业效果不明显;第三,失业人员生存技能过于单一,自身无竞争优势再就业,过于依赖他人,自我创新意识不足;第四,各地劳动保障力量较薄弱,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不足,没有完全实现资源共享,没能及时、迅速地为失业下岗人员提供就业咨询服务;第五,农民工工作强度大,薪资水平较低。
新农村发展中的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研究
![新农村发展中的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8cc0b7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d.png)
新农村发展中的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研究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面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村青年就业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新农村发展中农村青年就业问题,探讨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农村青年人口数量庞大,他们是农村的未来。
然而,农村青年却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其次,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式微,随之而来的就业机会也在减少。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信息不畅,对于农村青年的就业带来了困难。
为了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问题,首先需要改革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
农村可以发展农业产业、旅游业、手工业等多种领域,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青年的培训力度,提升其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创业机会。
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农村青年自身的积极性参与。
农村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掘自身的潜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农村青年还可以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开拓自己的事业天地。
新农村发展中的农村青年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不仅关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各方应该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就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企业应该加大对农村青年的支持和投资,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社会各界也应该鼓励和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创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
农村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ebc88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3.png)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十篇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篇1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15篇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c5009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23.png)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15篇【第1篇】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第14篇】统计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统计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
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我们在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桃源县,走访了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农委等职能部门,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桃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和人口大县。
20xx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41.1%;截至20xx年末,全县耕地面积12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4%;农业人口8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4.9%。
全县转移劳动力22.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8%。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
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桃源县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22.2万人、22.1万人和22.3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46.1%和46.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
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
从100户问卷调查结果看,20xx年转移的201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2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
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
据统计,20xx 年、20xx年、20xx年,桃源县通过劳动部门进行培训的农民工分别为3370人、3710人和4327人,占当年转移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均不到2%。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bff1db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0d.png)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增加,农村劳动力调研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农村劳动力调研。
首先,我们对农村劳动力的人数进行了统计。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到城市工作有关。
同时,农村劳动力中年轻人占比逐渐增加,老年劳动力逐渐减少。
其次,我们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分布进行了调查。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和农村副业,少数从事农村工业和服务业。
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普遍偏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最后,我们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很多人在城市找工作时遇到了困难。
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留守老人”的现象,影响了农村生产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显示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鼓励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和就业环境。
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劳动力问题,共同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
![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2e2d525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0.png)
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在当今时代,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进,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伟大进程不仅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也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
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
过去,许多农村地区道路泥泞、水电不通,信息闭塞。
如今,“村村通”工程让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电网改造让电力供应稳定可靠,网络覆盖让农村与世界紧密相连。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推进,让农民喝上了干净、放心的水。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
农村产业的发展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
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
一些地方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现代化农业园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乡村旅游的兴起,让农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成为了宝贵的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同时,农村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能够更便捷地进入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教育和医疗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新建和改造的农村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优秀的教师,让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条件得到改善,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减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农村劳动力外流仍然是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城市的吸引力和农村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也给农村的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还需加强。
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农村就业问题研究
![农村就业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242735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6.png)
农村就业问题研究农村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失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就业形势备受关切。
农村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生计,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就业问题,剖析其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农业专业就业前景:农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因此农业专业的人才一直是当地就业的主力。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农业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农村的农业就业岗位也变得更加有限。
农业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出路。
农民工返乡就业:近年来,随着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控加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就业。
他们带回了城市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返乡农民工的就业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很多人只能在家门口做些零散的工作,收入很难稳定。
农村就业创业:面对农村就业困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创业当老板,开展各种小微企业。
他们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打造出一些新型的农村经济实体,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发展。
农村创业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就业选择,受到青年群体的青睐。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除了农村就业,还有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或创业,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他们主要选择到城市工厂、建筑工地等地方打工,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到其他地区经商或做生意。
外出就业虽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也带来了人员流失和家庭分离的问题。
农村就业政策:面对农村就业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就业发展。
比如设立农村人才市场,鼓励创业就业;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就业竞争力;出台农村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工作等。
这些政策措施为农村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农村就业观念:农村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培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60901e6172ded630b1cb6d9.png)
农村 问题是 国家 的根本 问题 ,严老问题的解决 关系到新农村建设 中 的成就 。由于大量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涌人 , 农村 留守老人 问题 浮 现出来 , 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中的重要问题。农村 养老保险政策 应 当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进一步完善 ,这是推进新农村建 设的手段 ,更是 缩小农村 与城市 收入差距的基本手段 ,保障国计 民生。农 村养老保 险制 度 的不健全 ,给农村 的现代化带来 了相当的阻碍。完善农 村养老保 险制
要 问题 之 一 。
、
导致农 民失 去大量 的土地 ,土地是农 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 ,生活方式
的转变让农 民无所 适从 ,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农村 生产生活 的状 态需要一定是 时间的适应 。保障农民的生活的基本条件 ,合 理的利用 土 地资源 ,实现农村 劳动力和生产方式的合理转变是实现农 村建设 ,解决 好农 民土地 问题 的重要问题。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的 劳动 与社 会 保 障 问题 研 究
李宏毅
摘 要 :新农村建设的过程 中面临着许 多的挑战和 困难 ,农村 的劳动力部分 向城 市转移 ,学习心得技术和知 识为农村 的建 设带来 了很 多的活力 ,农村的发展模式趋向 于城 市化 。新农村建设过程 中的劳动 与社会保 障问题是农村 建设 的一个重要 的 内容 ,合理 的布局 和规划能 够带动农村的 总体的建设 ,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 定的发展 。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劳动与社会保 障问题 ;对 策研 究
( 三)建设 良好的新农村氛 围 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 中也是重要的问题之一 , 建设 良好 的文化 氛 围,给农村带来新 的文化气息 ,将文化底蕴加入 的社会建设 当中。 从 观 念上改 变落后 的农村 ,建设成为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新农 村 。需要 大批 的 知识分 子投入 到农村建 设 中,在卫生 、文化 、教育 领域支 持新农 村建 设 ,这些下 乡支教是人员 ,需要一个 良好的社会保 障 ,让有贡献 的人 得 到应有 的报酬 ,吸引越来越多 的人才流向新农村建设 的第 一线 。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b5c030580216fc700afd3a.png)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概述
农业 劳 动 力转 移 一 直 是发 展 中 国家 的 一 个重 要 目标 。解 决农 也 严 重 阻 碍 了农 村 剩 余劳 动 力 的转 移 。虽然 近 年来 各 地 加大 了对
村劳动力就业 问题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通过城市膨胀、 农村 劳动力转移 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农 民进城就 业环境有 所改
杂的工作 。目前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农民素质不断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普遍采取阶段性就业 兼业等形式 . 衣忙务 提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 曰益增长 .农业中将逐年解放出大量剩余 农 .农 闲务工 . 种转移模式也 大大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就业 的稳 这
劳 动 力 如 何 适时 、合 理 、有 序 地 转移 如 此 多 的剩 余 劳 动力 这 定 性 。 是 关 系到 整 个 国 民经 济 增长 的问 题 特 别是 对 ” 生产 发 展 、生 活 宽 搭 乡风 文 明 、村容 整 洁 、管理 民主 ”的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建设 更是 意义 重 大
~
2 二 元结 构 的 政 策 性障 碍 中国 城 乡 “ 元结 构 长 期 得不 到 改 变 .不 仅造 威 了城 乡隔 二
离 .而 且还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 在城 乡 二元结构 ”基础上形
成 的 我 国现 行 的 户 籍 制度 ,使 农 业 人 口和 非 农 业 人 口界 限分 明 .
工 业部 门来 吸 纳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显 然是 不 现 实 的 。第 二条 现 实 途
日好 出 门时 时难 的 思想 加 之城 市 居 民对 农 民工普 遍 存在 的歧 移。
径 是 利用 劳 动 密 集取 向 技术 发 展 农 业 ,适 当调 整 农 业 内部 生 产 结 视心理 从主客观两方面严重束缚 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转 构 推 进 农 村 工 业 化 、 农业 产 业 化 、农业 现 代 化 :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现状与对策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现状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47a50a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c9.png)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现状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逐渐凸显。
农民工作为农村转移就业的主力军,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支撑。
然而,他们面临着许多就业问题,如低工资、无社会保障、艰苦的工作环境等。
本文将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现状和相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现状1. 低工资由于农民工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资的工作。
即使在城市,他们也难以得到与劳动量相匹配的薪酬。
这导致农民工收入稳定性较差,生活负担较重。
2. 缺乏社会保障农民工就业普遍缺乏社会保障,例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他们在发生意外或需要医疗救助时面临较大的风险和困难。
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他们在城市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3. 艰苦的工作环境许多农民工从事的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他们经常面临着安全隐患和工伤风险。
这既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二、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1. 提高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这将有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培训资金和培训机构,为农民工提供机会提升自身技能。
2. 加强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劳动者相当的社会保障待遇。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提高参保率和保障水平。
同时,要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确保农民工能够及时享受到相关保险待遇。
3. 加强劳动权益保护加强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力度,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政府可以建立更加严格的劳动法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督检查,对违法用工行为及时进行处罚。
4. 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条件和待遇。
政府可以加强对用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明确责任和义务。
同时,鼓励企业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提高农民工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c15d67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d.png)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和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是就业结构的状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更多地集中在城市的低技能、低薪酬的职位上,缺乏高技能、高薪酬的工作机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渠道的限制,许多农村劳动力对于城市就业市场的了解不足,无法获取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信息。
第二,职业技能的匮乏。
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较大的职业技能,缺乏竞争力。
第三,社会保障问题。
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缺乏保障和安全感。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使其能够胜任城市更高端的工作。
其次要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平台。
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方便农村劳动力获取城市就业市场的信息。
除此之外,还可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针对农村劳动力,应确保其在城市就业期间享受到与城市劳动者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使其转移就业更加稳定和可持续。
此外,可以鼓励创业和发展农村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后续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据分析,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程度及带来的效益。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9d7966e1172ded630b1cb6cc.png)
a s s i g a rc lur a ur n r a he p n r a a e s ho d s itn g i u t e nd ba a e s l i g ur l r a s ul be a re o , a t t a s e t c r id ut nd o r n f r he r d da tl bo f r e i o t ysd i a s a ne e un n a r o c n c un r i e s l o w r q r m e t o c e e a i g h o t uc i n of ne e uie n f r a c lr tn t e c ns r to w
维普资讯
第2卷 第2 7 期
Vo . 7 NO 2 12 .
农 业 科 学 研 究
J u n l f Ag i u t r l ce c s o r a o r lu a in e c S
20 年 6 06 月
J n 2 0 u. 06
党 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 提出 : 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 , 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 的劳动力 市场 和公平竞 争的就业 制度 , 法保 障进 城务工 人员 的权 益. 依 农村 人 多地少 , 加快农 村劳 动力 向非农 产业 和城镇 的转移就业 . 增 是 加农 民收入 的必 由之路.9 0 , 19 年 在农 民的人均纯 收入
文 章 编 号 :6 3 0 4 ( 0 6 0 — 0 60 I 7 — 7 7 2 0 ) 20 8 — 2
新 农 村 建 设 中农 村 富 余 劳 动 力转 移 问题初 探
崔 岷
( 宁夏 党校 《宁夏 党校 通讯 》 辑 部 , 编 宁夏 银 川 7 0 2 ) 5 0 I
新农村发展对乡村就业的影响
![新农村发展对乡村就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ddc584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9.png)
新农村发展对乡村就业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剧,农村中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乡村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对乡村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新农村建设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农业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发展乡村产业成为了当务之急。
新农村建设注重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推动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从而拓宽了乡村就业渠道。
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选择,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其次,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农民对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
政府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管理水平,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也增强了农民的就业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再者,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乡村企业的兴起。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许多农民开始自主创业,开办乡村企业。
这些乡村企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乡村企业的兴起为农村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吸引他们留在家乡发展,有效减缓了农村人口外流的压力。
此外,新农村建设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
政府加大了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乡村的交通、通讯、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同时,新农村建设注重保护环境,推动农村清洁生产,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城市人口回流乡村,为乡村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还有,新农村建设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和旅游产业。
许多乡村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开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乡村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同时,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乡村形象,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和资金流入乡村,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此外,新农村建设鼓励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农 民收入 增 长 缓 慢 , 使农 民在 非农 产 业 寻 促
找 机会增 加就 业 收 入 , 同时 城 市 化进 程促 进 了劳
因此 , 农业 劳动 力有待 进一 步 向农 业外 转移 。
2 转移就 业 的特 点 .
动 力需求 的增 长 。 ( ) 转移 的流 向看 , 3从 表现 为 : 由低 收 入行 业
江 苏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报
20 2 0 9.
( ) 转 移 的 组 织 性 和稳 定 性 看 , 管 组 织 4从 尽
( ) 利 于城市 经济 的繁荣 , 反 哺农 村。 2有 并
性 和稳定 性有 所 增 强 , 仍 存 在 盲 目性 和 不 稳 定 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进城 务 工促 进 了城 市 的繁 荣 。他 但 性 因素 。半数 人 左 右 靠 亲 友 介 绍 就 业 , 自己寻 找 们 和 城市 劳动 者 之 间形 成 了互 补 关 系 , 动 了城 推 就业 的仍 占一 定 的 比例 , 们 没 有 固定 的就 业 岗 他 位 , 常更 换劳 动场 所 。 经 市经 济 、 会 的 发 展 。农 民工 已成 为 城 市 发 展 不 社 可或 缺 的组 成 部 分 。城 市 的 发 展 与 繁荣 , 有 利 又
1 。但 总 的来 看 , 一 产 业 的 从业 人 数 占全 国劳 ) 第
动力 总数 的 比重还 是 过 大 , 这表 现 为 第 一 产 业 的 产值 与就业 比重偏 离 过 大 , 就业 结 构 与 产 业 结 构
错位 。20 07年 第 一 产 业 增 加 值 占 国 内生 产 总值
的 比重 为 1 . % , 业 人 员 3 4 17 就 1 4万 人 , 4 占全 国 就 业 人 员 的 4 . % ; 二 产 业 增 加 值 比 重 为 08 第
( ) 转 移 动 因 看 , 取 高 于农 业 的 收 入 是 2从 获
4 .% , 9 2 就业 人 员 2 2 06 9万 人 , 占全 国 就业 人 员 根本 动 因。农业 收入 增长 缓慢 的压 力 和城 市对 劳 的 2 .% ; 三产 业 增 加值 比重 为 3 . % , 业 动 力需求 的拉 力 共 同造 就 了农 村 劳 动 力 的转 移 。 68 第 91 就 人员 2 1 49 7万人 , 占全 国就 业人 员 的 3 . % 。 刮 24 ¨
济制度 的不 断 完善 和城 镇 化 进 程 的 推进 , 为农 村 剩余 劳动力 向 非农 产 业 和 城 镇 转 移 创造 了条 件 ,
从 事第 一产业 的农 村 劳 动 力 的 比重 在 降低 ( 表 见
注 : 料 来 源 于 (0 7年 中国衣 业 发 展 报 告 》 资 20
式转 移 , 主要 指 在 城 市 的 打 工 者 , 以青 壮 年 为 多 主 , 事建 筑 业 和 制造 业 及 第 三 产 业 。 由于 收 入 从 水平 高于 就地转 移 , 以及政 策 的 限制 , 以形成 了 所 独具 特色 的 民工 潮 。永 久 性 转 移 是 指 , 村 非农 农 产业 的聚集地 发 展 为城 镇 , 事 非农 产业 的居 民 从 成 为城镇 居 民 , 农村 人 口向城 市的迁 移 。
收稿 日期 :08— 8— 1 20 0 0 基金项 目: 河北省社科联 2 0 0 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 展研究课题“ 社会 主义新农村 的社会建设研究” 2 0 0 05 (0 8 24 ) 作者 简介 : 占华 (9 0一) 男 , 沙 17 , 河北河间人, 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讲师, 博士研究生 。
7 6
江苏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报
J u l f in s a i T lv inUn esy 2 0 . o.0 o ma a g u R do& e io i ri 0 9 2V 1 oJ es v t 2
新 农 村 建 设 中农 村 劳 动 力 就 业 问题 研 究
沙 占 华
河北 大学 , 河北 保 定 0 10 702
摘 要 : 多地少的矛盾 , 人 决定 了我 国农村 劳动 力过剩 , 解决农 村 劳动 力就业 问题 事 关新 农村建 设的成
败 。我 国农 村 劳动 力数 量 庞 大 , 业形 势 较 为严 峻 , 响 了农 村 现 代 化 和 整 个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进 程 , 约 农 村 就 影 制 劳动 力就 业 的 因素 很 复 杂 , 从 多 方 面 寻 求 解 决农 村 劳动 力就 业 的 对 策 。 应 关 键 词 : 农村 ; 村 劳动 力 ; 业 ; 约 因素 ; 策 新 农 就 制 对 中 图分 类 号 :9 2 8 1 1.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8— 2 7 2 o )2— 0 6— 4 10 4 0 (o 9 0 0 7 0 表 1 农 村 劳 动 力 情 况
一
、
我 国农村劳动 力就业 的现状
1 第 一产 业 从 业人 数 呈 下 降趋 势 , 第一 产 . 但
业 的产值 与就 业 比重偏 离
农 村 经 济改 革 通 过 制度 和技 术 创新 , 劳 动 使 者 生产 积极性 提 高 , 劳动 生 产 率 改 进 使 潜 在 的农
业 剩余 劳动 力 显性 化 , 会 主义 初 级 阶 段 基本 经 社
() 1 从转 移方 式 看 , 现 为 就地 移 、 动 性 表 流
转移 和永久 性转 移 。就 地转 移是 指 在本 地 的非 农
向高收入行业转移 ; 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
中西部地 区成 为劳 动力 的主要 输 出地 , 产业 就业 , 主要 以建 筑 业 、 造 业 为 主 , 三 产 业 地 区转移 , 制 第 由乡村 向城镇 转移 。 从业 人数呈 增 长趋势 。流 动性转 移 , 称 为 候 鸟 东 部沿海 地 区成为输 入地 ;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