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精品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2022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1
我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据题质疑。
据题了解是谁要把什么带回祖国,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3、深读课文抓重点词句。
4、讨论解疑,悟情。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忱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
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__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但是在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感受肖邦的爱国深情时,学生由于
朗读不够多,句子找的不完整,.再加上是一位新手,对课文的把
握不够准确,所以感受不是太深.此次不是教学不是很成功.
2022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以肖邦的爱国之情为线索,依次写肖邦被迫离开、告别亲人、思念祖国、临终请求四部分。
课始,我指导学生理解课题,都说题目是__的眼睛。
读题就能获得许多信息,如:谁说的这句话?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解决,有些则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慢慢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默读,说说__大致讲了什么,了解__的整体内容。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第一部分被迫离开,重点体会肖邦离开的原因,通过朗读读出肖邦的无奈,对“不得不”要重读。
第二部分告别亲人,要指导学生理解埃斯内尔送泥土的原因。
在教学中我有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如学了老师和同学们在路边咏唱后,我让一位学生起来说说老师又做了什么,学生开始读出了老师说的话,我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说出了“讲埃斯内尔送给肖邦一只装满了祖国泥土的银杯”,这样讲就很好了。
教完这篇课文,我感觉效果还是不好,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
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老师围绕教师转,以
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自己的阅读能力其实并没有多大打发展,对学生是不利的。
如何把教材当成训练场,对学生进行扎实地阅读训练是很必要的。
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2022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2 教学这一课时,我能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课文的重点掌握得较好。
大致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自读课文,说说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能顺利地答出:年轻、杰出、爱国、音乐家。
二、从哪儿可以看出肖邦是个爱国的音乐家?
“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
三、抓住课文最后一节——“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才39岁。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表达的欲望特别强烈,不少学生说得很动情、很在理。
真让人觉得学生很懂事、很可爱!
2022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3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
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爱国者。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
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
(看书中插图)(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
(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
(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周恩来、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一腔热血化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
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
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
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
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
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__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2022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4
9月13日星期一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切入口就在爱国。
所以今天教学时,我在让学生用一句话评价肖邦之后,紧扣爱国不放,让他们找出课文中能证明肖邦爱国的表现来。
学生自由读,深入课文寻找每一个细节,最后得出这些地方表现出肖邦是爱国的:
1、悲愤在亡国这后满怀悲愤;在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欲绝。
2、留恋在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时,接过老师的特殊礼物之后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所表现出来的缠绵。
3、思念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
4、四处奔波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5、至死不忘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整个一节课就在这样的读中寻,寻中思的过程中度过。
有了今天的基调,我们明天也可以更好地体会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来说,肖邦如何爱国。
再通过读来品味他的具体行为与思想。
20__年9月14日星期二晴转雨(受台风影响)《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的阅读是对学生情感体验、文本感悟诸多能力的检验。
也是对学生的问题的一次集中性的对话。
所以我在学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脉络后,重点放在阅读、体验、对话这样的三步骤训练上。
阅读,读出肖邦对祖国的爱,读出对沙皇的恨,读出与亲人的难舍,读出肖邦临行前对波兰的留恋。
(找出语言、动作、情感的描述)体验,你觉得在这一段中那些环节最感人?
1、他们(同学和老师)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2、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
他着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亲友设计语言针对第一个环节设计: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学生的答案有: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永远会心
心相印,我们天涯若比邻(我插话:这位同学还是个中国通。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
第二个环节设计: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说: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
答案有:祖国,我会回来的!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祖国,我会用我的方式来爱你的!(当时在此又引开了一个话题:肖邦以什么方式来爱国?简单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
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战士的浴血奋战,工人农民的辛勤劳作,教师为祖国培育人才等等。
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原因。
)对话在充分体验了当时的情与境之后,我让学生就特殊礼物所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讨论,同样答案也是多重的,(这是祖国、这是你的根、这是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波兰人民、这是你情感的源泉[受《长江之歌》的影响]、这是你艺术创作的动力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这次教学也有遗憾,如果有《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音乐,我想效果会更好!
20__年9月15日星期三阴转晴今天的教学中觉得有两处引得较好:作为爱国的音乐家的肖邦,他对祖国的任何情感都是通过音乐来抒发的,起义华沙失败了,他创作了《革命进行曲》,试想如果起义成功了,他会如何创作?(有学生说:《革命胜利曲》《革命狂想曲》《革命颂歌》、)就在他们渐渐兴奋的时候,我语调沉了下来:然而,真正的结果是起义失败了。
让他们感受了一种情绪的起落。
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反而使主题的效果更强烈了。
进一步再引:我们中国有这样的音乐家吗?(有:聂耳、冼星海、刘天华、乔羽)另我将甜版的冰山原理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我抓住了奔波这个海面上的一角: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学生真的探寻到了海下的冰山: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这种冰山的追寻使得学生对下文中肖邦对他姐姐说的话理解起来就有了更深的体味。
在学生最后的集体诵读中,这份情感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喃喃地又使语调变得低缓而深情。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
丰富的情感活动,使得他们对这原本陌生的主题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2022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5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送别场景情真意浓,感人肺腑。
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
“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主线,无论是师友送行时赠送泥土的“特殊礼物”,还是身处异乡时肖邦忘我的音乐创作,以及弥留时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长眠祖国的地下,都突出了这条情感主线——炽热执着的爱国情!给人以深沉而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精读训练时,我就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一下__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为学生学习课文牵出了一条主线。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条主线去学习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肖邦爱国主义情感的行动和画面,学生有了这根导线学起来就有了方向,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是比较好的。
很多细节都是注意到了。
比如说:“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应该说这个细节本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是有一个学生就说:“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在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我一定会回来的。
所以说,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不同的,教师可以让学生
从多角度去感悟文字,只要老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方向,就一定会学有所成。
要上好这堂课,必须设法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弦。
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1、读中悟情: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
2、音画激情: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
3、表演抒情:“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
我让学生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
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022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6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在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和爱国情怀的极致表现,也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
“送行”这
段文字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震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我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理解的基础上熟读、领悟、背诵。
背诵这段文字,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而且,我在教学时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促使学生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一是读中悟情。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
二是音画激情。
教学时,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
三是表演抒情。
“送别”的一段中,教师的“叮嘱、赠礼”部分感人至深,师生情浓,爱国情深。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感情。
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演体现出来,交流各自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教学反思3
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课文要求背诵的,可见其在文中的重要性。
这部分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肖邦与老师、同学告别的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为理解
肖邦的强烈爱国之情和其不舍离开祖国的内心世界,我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第四自然段——这部分内容的结构是“总—分—总”,我仍然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彻夜”等词语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国的情感。
第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教学中的
难点,我指导学生联系__前面的内容来整体把握,__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肖邦的爱国情感,之所以爱国,他才会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而且更能看出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
2022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7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一篇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情怀的极至的表现。
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对人的情感与心灵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一段落,我要求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读、领悟、背诵。
第一步,初读感知。
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第二步,引导品读。
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
都深深地表达着一个期望:无论你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啊。
第三步,诵读背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受肖邦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__中蕴含的浓浓的同学之情,深深的师生之情,反复诵读,背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同时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语言文字的积累。
2022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以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的,主要写了列强瓜分了波兰,使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生送别时,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
肖邦身处异国他乡,日夜思念祖国,忘我地进
行音乐创作,即使在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在祖国地下,爱国之情一览无遗。
根据课文的主题,我觉得只有通过充分的朗读才能感知这浓浓的爱国之情。
比如埃斯内尔对肖邦说的话,肖邦的举动,肖邦的忘我的工作,等等,都需要好好地品读。
我们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朗读和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肖邦的忧伤和愤慨,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课文中有两处值得提醒学生的地方,一处是埃斯内尔送肖邦祖国波兰的泥土的蕴意,第二处是肖邦让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意义,学生们通过品读,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含义。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课堂内外我都进行了拓展延伸,比如介绍爱国志士,引导学生阅读爱国情感的__,学生们被文中深深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对爱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2022年《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9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灰椋鸟》第一课时
[教学背景]
由于本地灰椋鸟很少,因此学生对灰椋鸟认识不够。
而且本课上得有点匆忙,学生没有预习就开始上了,导致学生在课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
[现象白描]
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介绍徐秀娟(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个学生的阿姨,充分运用学生资源,让她介绍徐秀娟的事迹,学生听得很投入。
)然后学生自学并交流自学感受:师:同学们,在读完__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
正当学生大谈自己的不解之处时,突然一个学生说:
老师,我觉得文中有一处写得是矛盾的。
师:哦?
生:课文前面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后面却说“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我觉得这两句话是前后矛盾的:前面说灰椋鸟是灰灰的,而后面却说灰椋鸟是金红色的。
(这时让我想起了去年教这一课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