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羌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优秀文化,在今天仍然焕发光彩。
羌笛是羌族特有的乐器,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同时羌族也是一个历经灾难和战乱的民族,进过长期的迁徙,从西北地区迁徙到了现今的聚居地,龙门山山脉沿线。
羌笛也在羌族长年的迁徙征战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和形制。
2006年5月20日,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_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龙门山沿线,发生了8.0级汶川特大地震。
这一场大地震使羌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痛苦。
顷刻间,北川羌族自治县被地震夷为平地,阿坝藏羌自治州在地震中损失巨大。
除了遭受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羌族精神文化上损失更为严重,有的甚至无法修复。
羌笛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在三年的实地调研和详实的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羌笛进行了
深入研究,并着重探讨了地震后羌笛的传承和发展模式。
本文主要分为“序言"“羌笛的形成发展与汶川地震前概况"“地震对羌笛的影
响"“地震后羌笛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问题’’“传承和发展
羌笛的具体措施与启示"五章。
论文第一章序言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第二章描述了古代的羌笛、现代的羌笛、羌笛的制作、羌笛的吹奏方法、羌笛的演奏场合、羌笛的曲风及其成因和羌笛的社会功能,阐述和分析了地震前羌笛的传承人及传承方式、地震前羌笛的传承状况、地震前对羌笛的保
护措施以及保护措施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第三章分析了汶川地震对传承人和传承方式的影响、对传承环境的影响、对羌笛制作的影响、羌笛文物、有声资料的损毁、对羌族民众的传承保护意识的影响以及对羌笛社会功能的影响。
第四章分析了地震给羌笛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地震后羌笛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等。
第五章探讨和详细阐述了传承与发展羌笛的具体措施,诸如通过商业旅游的介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个体地方法规保护、学校的教育等。
最后简要分析了地震后羌笛传承和发展研究成果对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示。
羌笛是羌族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探讨羌笛的传承和发展,对羌族灾后文化艺术重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同时也对羌笛发展流变、曲风形成、传承方式和功能进行了系统深度梳理和阐述,具有一定艺术史价值。
关键词:汶川震后,羌笛,传承和发展
andthespecificmeasuresandinsightsofthatofQiangflute.Thefirst
chapterpartiallyintroducedthereasonsofchoosingthistopic,thesignificanceofthisfieldofstudy,thegoalandmethodologyofthisresearch,
thedefinitionsandliteraturereview.ThesecondchapterdescribedtheancientandmodemQiangflute,itsmanufacturing,methodofplaying,theoccassionsofperforming,thestyleofitsmusicportfolio,thecausesofitandthesocialfunctionofQiangflute.Thethirdchapterelaboratedandanalyzed
thetutorsofQiangfluteandwaysoftutoringbeforetheearthquake,the
protectivemeasuresforQiangfluteandtheir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Thefourth
chapteranalyzedtheimpactofearthquakeonthethetutorsofQiangfluteandwaysoftutoring,alsoontheaudiomaterialofQiangflute.
Thefifth
chapteranalyzedtheopportunitiesofdevelopmentbroughtbytheearthquakeforQiangfluteandfuturechallenges.ThesixthchaptermadeadetaileddiscussiononthespecificmeasuresofpassingonanddevelopingtheQiangflute,suchasbyintegrationwithtourism.Intheend,thisthesisbrieflyanalyzedthemeaningofthisstudyontheprote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thequake—strickenregion.
TheQiangfluteisa
pieceofimportan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fortheQiangethnicminoritygroup.Thediscussionofitspassing—onanddevelopmenthaspracticalmeaningforthepost—quakereconstructionofQiangartandtheprotectionoftheir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talsohasmeaningofartistichistoryforthisthesisconductedsystematicandin-depthsummarizationonthedevelopmentofQiangflute,theformationofitsmusicalstyle,waysofpassingitonanditsfunctions.
Keywords:afterWenchuanearthquake;Qiangflute;inheritanceand
development
第一章序言
第一节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川西龙门山沿线一带地区遭遇重创。
阿坝藏羌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在此次大地震中遭遇了灭顶之灾。
我的家乡四川绵竹,与阿坝和北川仅一山之隔,也是此次地震的极重灾区。
阿坝和北川风景优美,我去过很多次,被那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高中时因为在绵阳读书,结识了很多来自北川I的同学,感情甚好。
可是,突如其来的灾难重创阿坝和北川,羌族地区遭遇了千年不遇的大灾难,其摧毁的不仅是羌族所在的城镇,羌族的文化艺术也遭受着灭项之灾。
08年夏天,我在家乡看着龙门山之沿的一片片废墟,望着帐篷里的四川父老,想念着那些逝去的乡亲,心中急切地盼望着要为灾区做点什么。
在我住在帐篷的日子里,我就在想,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物质的支援和重建,但以后呢?我家乡的绵竹年画、=iLJII羌族的文化艺术,这些是不是也急需保护呢?2008年9月,我开始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的研究生生涯,从开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坚定地选择了羌族作为专业研究的重点少数民族,并致力于羌族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对于一个遭受这样巨大灾难的民族,保护其文化艺术的意义重大,可是近两年灾区百废待兴,关心羌族文化艺术的有识之士不多,深入研究就更少。
作为一个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的学生,更作为一个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的学生,我有责任为羌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选题的意义
羌笛在羌族的文化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次大地震中受到了强烈冲击。
羌族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文化艺术。
羌笛,就是其中之一。
羌笛是羌族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承载着羌人千百年来的苦难历程,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
本论文在掌握大量的文献和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羌笛因地震突然转变的大生态环境中的传承发展模式。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借此寻找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1
本研究参考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书籍。
指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教科书、专著、文集、工具书等。
报纸。
期刊。
学术性会议文献。
声像资料。
网络资料。
内部资料。
通过学校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期刊、内部资料、网络等途径开始搜索有关羌笛、羌笛传承发展及羌族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的相关文献。
并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摘录复印、分类整理,分析整合,最后列出论文撰写提纲。
(二)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是在没有理论假设的基础上,研究者直接参与活动并收集资料,然后依靠从经验资料中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
2通过实地考察、拍照、访谈、专家座谈、问卷调查等获得有关羌笛以及羌笛传承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节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羌笛:羌笛最初是用羊骨腿或鸟骨腿制成,现代的羌笛,羌语称之为“其篥”、“切勒”、“土布里”或是“帮”,为六声阶的双管竖笛(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
笛管选用岷江上游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高山特产的箭竹。
现代羌笛呈方筷形管状。
竹节长、管身较细,如小指般粗,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
笛管上端,装有4厘米长的竹制吹嘴,又称簧管。
簧管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厘米处,用刀切开一个薄片作为簧片,竖吹。
羌笛长度一般在13厘米到19厘米之间,内径0.6厘米左右,等距离开3—7个音孔。
用鼓腮循环换气法吹奏。
音色明亮但有悲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中央民族学院出版,1990.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8.
因此,羌笛必将在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获得更多的演出机会和经济效益,以此促进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节地震后羌笛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国家在地震后对羌笛加大了保护力度,但是由于羌族文化遗产众多,加之大地震的突然使得政府不能在物质重建的同时尽善尽美地保护好每一个羌族文化艺术遗产,因此当前羌笛在传承和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一、羌笛演奏技巧难度大
羌笛的吹奏使用的是鼓腮换气法,对于初学者来说,熟练掌握这种吹奏方法需要多年的训练。
鼓腮换气法是一种循环换气技巧,要在保证吹出的气流不问断的前提下完成换气。
吹奏羌笛训练周期长,所以羌笛的吹奏本身就是一件用难的事情,学习的难度比较大。
地震后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学习羌笛,后来都因为羌笛吹奏难度大而放弃,所以,羌笛本身吹奏技巧难度大,就给羌笛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阻碍。
二、羌笛制作材料短缺、制作工艺繁复
羌笛管身用当地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高山上的箭竹制成。
在地震之后,羌区山体滑坡十分严重,多地制作羌笛高质量的箭竹寻找起来十分麻烦,羌笛笛锊制作开始降低了对竹料的要求,对羌笛的发音、制作等都有多影响。
整个羌笛由伐竹开始到制作完毕需要二十几道工序,精品的羌笛需要三十几道工序,一般的竹料在制作中容易出现破裂现象,故羌笛制作材料短缺和制作工艺复杂都是现在羌笛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三、羌笛传承人问题
在现有的羌笛传承人中,有两位最具代表性的老艺人都已是80多岁高龄,他们都是羌笛传承和发展的活体。
由于羌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羌笛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