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学生分享自己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货币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如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同时,分析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古代的直接税和现代的间接税等。
2.详细讲解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的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通过具体案例,如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等,使学生了解税收政策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货币与赋税制度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课后作业:设计富有启发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所了解的货币与赋税制度”的文章,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4.掌握历史上的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分析其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历史故事、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货币与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利用图表、时间线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梳理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货币与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现实关怀。
5.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货币与赋税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关注和认同。
a.调查主题和目的;
b.调查方法和过程;
c.调查结果及分析;
d.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e.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4.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关于货币与赋税制度的知识点,以课堂分享的形式与其他同学交流,时间为5分钟。要求如下:
a.知识点需具有代表性,能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b.准备充分,表达清晰,语言简练;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货币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包括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不同形式的货币。
2.掌握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的直接税到现代的间接税,了解税收的种类、征收方式及其作用。
3.分析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理解货币在赋税征收与管理中的作用,以及赋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
c.注重与同学们的互动,鼓励提问和解答。
4.学生的现实关怀和家国情怀有待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可能仍依赖于传统的记忆和背诵,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历史故事、实物展示等,激发学生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以时间线、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发展脉络,强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货币与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现实关怀。
2.学生在分析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方面,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教师应通过案例解析、问题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税收的认识较为片面,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认识到税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历史知识,对货币与赋税制度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细节和深入分析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货币的起源、发展及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有大致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脉络,强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2.强调货币与赋税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提醒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培养对经济历史的兴趣,提高家国情怀。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所了解的货币与赋税制度”的文章,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国家经济政策,提高现实关怀。
1.重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的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
难点:分析货币与赋税制度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
2.重点:培养学生对经济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
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取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入研究。
7.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如“东汉时期的货币改革”,引起学生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关注。
1.教师通过讲述“西汉时期的货币改革”故事,引发学生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兴趣。故事中,汉武帝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实行货币改革,统一铸造五铢钱,同时改革赋税制度,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一历史事件充分说明了货币与赋税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进行货币改革?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有何关系?这种改革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如货币的起源、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等。
2.培养对经济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认识到税收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诚信纳税的意识。
4.增强法制观念,了解税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关系,自觉遵守国家税收法规。
5.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认识到经济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我所了解的货币与赋税制度”的文章,要求不少于8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特点;
b.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作用;
c.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
d.历史上的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2.新课内容呈现:
(1)介绍货币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货币的历史演变。
(2)分析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税收的种类、征收方式及其作用。
(3)探讨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的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
3.课堂实践: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货币与赋税制度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e.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及解决方案。
2.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简答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需包括:
a.题目的解答过程;
b.解答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及其联系;
c.解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d.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拓展。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关于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的调查活动,要求不少于1000字。调查内容包括:
3.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如通货膨胀、税收负担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政策。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货币与赋税制度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2.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讨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分析,如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现实问题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认识。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货币与赋税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货币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如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同时,分析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古代的直接税和现代的间接税等。
2.详细讲解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的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通过具体案例,如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等,使学生了解税收政策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货币与赋税制度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课后作业:设计富有启发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所了解的货币与赋税制度”的文章,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4.掌握历史上的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分析其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历史故事、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货币与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利用图表、时间线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梳理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发展脉络,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货币与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现实关怀。
5.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货币与赋税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关注和认同。
a.调查主题和目的;
b.调查方法和过程;
c.调查结果及分析;
d.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e.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4.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关于货币与赋税制度的知识点,以课堂分享的形式与其他同学交流,时间为5分钟。要求如下:
a.知识点需具有代表性,能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b.准备充分,表达清晰,语言简练;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货币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包括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不同形式的货币。
2.掌握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的直接税到现代的间接税,了解税收的种类、征收方式及其作用。
3.分析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理解货币在赋税征收与管理中的作用,以及赋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
c.注重与同学们的互动,鼓励提问和解答。
4.学生的现实关怀和家国情怀有待加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可能仍依赖于传统的记忆和背诵,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历史故事、实物展示等,激发学生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以时间线、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发展脉络,强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货币与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现实关怀。
2.学生在分析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方面,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教师应通过案例解析、问题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税收的认识较为片面,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认识到税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历史知识,对货币与赋税制度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细节和深入分析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货币的起源、发展及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有大致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脉络,强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2.强调货币与赋税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提醒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培养对经济历史的兴趣,提高家国情怀。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所了解的货币与赋税制度”的文章,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关注国家经济政策,提高现实关怀。
1.重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历史上的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
难点:分析货币与赋税制度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
2.重点:培养学生对经济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
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取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入研究。
7.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如“东汉时期的货币改革”,引起学生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关注。
1.教师通过讲述“西汉时期的货币改革”故事,引发学生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兴趣。故事中,汉武帝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实行货币改革,统一铸造五铢钱,同时改革赋税制度,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一历史事件充分说明了货币与赋税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进行货币改革?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有何关系?这种改革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如货币的起源、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等。
2.培养对经济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认识到税收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诚信纳税的意识。
4.增强法制观念,了解税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关系,自觉遵守国家税收法规。
5.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认识到经济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我所了解的货币与赋税制度”的文章,要求不少于8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特点;
b.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作用;
c.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
d.历史上的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2.新课内容呈现:
(1)介绍货币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货币的历史演变。
(2)分析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税收的种类、征收方式及其作用。
(3)探讨货币与赋税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的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
3.课堂实践: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货币与赋税制度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e.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及解决方案。
2.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简答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需包括:
a.题目的解答过程;
b.解答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及其联系;
c.解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d.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拓展。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关于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的调查活动,要求不少于1000字。调查内容包括:
3.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与赋税问题,如通货膨胀、税收负担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政策。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货币与赋税制度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
2.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讨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分析,如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现实问题等。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货币与赋税制度的认识。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货币与赋税制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