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发挥历史学科特长,实施感恩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论文之发挥历史学科特长,实施感恩教育
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积淀而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当代青少年实施感恩教育,既传承了优秀文化传统,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能净化学生灵魂,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感恩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
而课堂是学生精神洗礼,灵魂净化,心灵碰撞的重要场所之一。
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发挥各学科特长,融入感恩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能更好地与感恩教育相融合,使学生易于理解传承这一优良传统美德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从而明白感恩教育活动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为学生将来实现个人奋斗目标奠定良好的品德基础。
历史教师在组织实施感恩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一个关系,抓好两大结合。
处理好一个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师生与教科书的关系。
对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一生只有一次系统学习历史的机会,绝大多数学生刚接触历史,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但不久就表现出索然无味,甚至厌恶历史。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对教科书定位错误是不可
思议的。
可见,对教科书定位不当,可能贻误学生一生,更谈不上发挥历史学科特长,实现感恩教育目标。
中学历史教科书不能仅看作是教师的教本,教师要力求使“教材”成为“学材”,“教本”成为“学本”。
仔细解读课标,钻研教材,挖掘素材,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抓住两大结合,就是要抓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抓住历史与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结合。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决定了教学方式,由具体到抽象更易让学生习的知识。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料图片、网络资源,以主题活动、学习活动为主,丰富学生体验,增强自我感知,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又能感动学生心灵。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进行教学,如《农村和城市改革》一课,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安排一次社会调查:改革前后我家变化。
学生不仅知道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了解了我国一系列惠农政策,从内心感激党的好政策。
新课标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展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教科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潜在的育人功能。
为此,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初中历史教学优势,整理知识体系,围绕感恩教育设计一些主题活动,增强学生体验,加强学生认识,实现感恩教育目标。
一、感祖国之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华儿女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维护国家统一
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以下活动:“港、澳今昔”、“两岸渴望”、“神秘西域”、“神奇的西藏”等等。
让学生形成认识: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是世界文化史上独有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历史上出现分裂也未能阻止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各民族血浓于水,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势力与行为。
(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史、发展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含丰富,深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至今仍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
为此,设计以下专题活动:“中国历代书法欣赏”、“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古诗词朗诵比赛”等等,让学生形成认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二、感党之恩
(一)、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欺凌,多灾多难,一代代中国人不懈探索,前仆后继。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赢得了
全中国人民的解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育学生要牢记党的恩情。
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以下主题活动:“电影系列展播”。
“红歌大家唱。
”等等。
(二)、感恩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结合“伟大的历史转折”,“农村和城市改革”等课的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以下活动:“改革前后我家变化”社会调查。
城市巨变图片展等活动。
使学生形成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党的好政策使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感恩党的好政策。
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三、感革命先辈创业之恩
结合“近代探索”“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的学习,主办故事会专题活动,体会革命先辈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先辈们创业的艰辛,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懂得珍惜,展望未来,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的精神。
通过以上系列活动的开展,发挥历史学科特点,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使学生深明大义,塑造学生优良品质,实现感恩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