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名篇精选40首,邂逅最美的宋词,值得你用一生去品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名篇精选40首,邂逅最美的宋词,值得你用一生去
品读
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1、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

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

“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

下片转入雨后,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

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

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
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在山东密州做官,这一年正是爱妻王氏谢世的第十年。

正月二十日夜,词人梦见亡妻,醒后作此词。

上片写死别之苦,思忆之深。

词人含泪向亡妻诉说心中的思念与悲伤:十年来生死相隔,天上人间两茫茫,不需要刻意追思怀想,自然而然地萦绕心头难相忘,你孤零零的坟墓在那千里远的地方,我无处倾诉满腹凄苦悲凉。

上片末三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透露了词人凄凉困顿的身世之感。

下片写梦游故乡与王氏重逢的情景,似真似幻,温馨而又迷离。

“料得”写梦后设想对方怀念自己,“年年肠断”,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

这首词之所以写得如此凄婉动人,除了词人所怀有的那一腔缠绵真挚的爱情之外,还得力于“生死”和“幽梦”这两大因素形成和产生的“距离感”,而“距离感”又产生和加强了“审美感”。

3、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此作以嗫嚅独语的方式,表达一种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

自问自答,一往情深。

在问答中,波澜回环地画出春的脚步和形神。

上片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下片写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

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

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
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4、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一首咏牛郎与织女的词,主旨为赞美真纯爱情。

起首三句,由云、星、银汉等物景展示七夕独有的氛围。

“迢迢暗度”,写牛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的情节,字字传神。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述与议论结合,十分艺术地评价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胜过千百万人间夫妻的终日厮守。

“一相逢”与“无数”的比,造成无穷大的反差,是对牛郎织女爱情价值的高度肯定。

换头三句,写牛郎织女相逢时的缠绵柔情,以及如胶似漆仿佛梦境的陶醉;“佳期”则逆回尚未相逢时二人的相依相恋及美好期待。

尤其“忍顾”的细节,将二人相聚而害怕立即要分别的复杂心绪刻画入微。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结得最有境界。

既指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同时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典范性的爱情价值标准。

5、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说是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

上片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悲泪滂沱,已寓无限隐情。

“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飘泊重逢的激动。

“碧野朱桥”是当日系舟处所,又是今日处境。

“当日事”唯存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

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了!几
个波折,诉尽赴约而不遇的绝望哀情。

换头“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

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何况春天又一次完结了哩!此悠悠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了。

最后,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极尽夸饰之能事,却仍“流不尽,许多愁”!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6、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意长。

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

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

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

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

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末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挚着恋情,倾口而出。

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很具乐府民歌风味。

7、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词为抒写相思失落,幽居惆怅之作。

起首二句艳丽:偶见丽人,翩若惊鸿。

次四句芳思:揣想谁人天赐艳福,得与其人花前月下、朱户雕窗、共度华年。

再二句赋词:无端逗起多情,久伫蘅皋,思绪缭乱,提笔摅怀。

末四句闲愁:以反问呼起,以系列比喻自答,将愁思之多而纷乱、迷茫无边、连绵不休形容曲尽,且切合时序,衬映心境,情景浑融,语意精新,故成绝唱。

全词因果相承,情景互换,融情入
景,设喻新奇。

贺方回因此词而得名“贺梅子”。

8、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首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上片抒发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

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

“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

“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

“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

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开头四个短句,三字一顿,一锤一声,裂石崩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

“驾长车”一句豪气直冲云霄。

“饥餐”、“渴饮”虽是夸张,却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

9、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绍兴八年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二十年的经历不堪回首,特别是靖康之难,仍历历在目。

上片忆洛中旧游。

洛阳是他的故乡,南面的午桥是他呼朋唤友宴饮游乐的地方,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呢?抚今追昔怎不令人伤感。

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于是还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杏花疏影”似诗如画的携.友良辰美景,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

谈之令人愉悦而爽朗。

下片夜登小阁感怀。

过片一句推进到当今,“如一梦”、“堪惊”云云,往事云烟缥缈,二十年风雨颠沛、
交游零落、国事沧桑,尽括其中。

“闲登小阁”,语似闲淡,而实感怆无限,末将古今兴亡,收拢到三更渔唱,空灵凄婉,余韵不尽。

由青年之盛游,到晚境之寂落,由一己之今昔,到历史人事之沧桑,抚今追昔,古今同慨。

10、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全词写秋夜怀思恋人。

上片写秋夜听雨。

首两句从视觉、感觉写秋夜的寂寞凄清。

“梧桐”二句从听觉上写凄清,末了点明“别离”,离愁别恨全融合于景物之中,不见一点痕迹。

下片追怀欢聚之乐。

弹琴,焚香,合唱情歌,何等温馨。

结末两句再拽回思绪,又回到风雨凄凄的现实。

昔与今,乐与哀反差强烈,更见情意深切。

“不听”句呼应上片末句,更见抒情的婉曲与缠绵。

11、踏莎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此词为春日送别相思之作。

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

“情似”二句互文生义,以暮春时节漫空飘荡,扑面而来的游丝与柳絮为喻象,极为贴切地传达出神魂不定之离人茫然失落之别绪。

“泪珠阁定空相觑”,两双满含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

“一溪”二句写离人乘舟远去,怨无情之柳的冷漠,映有情之人的无奈。

下片写别后相思。

“雁过”二句写兰舟去后,斜阳夕照、雾笼沙洲的暮霭苍茫的景象。

“如今”句则以“愁无数”点明相思离愁之深重。

“明朝”二句撇去“明朝”而写“今宵”,却以“今宵”生发“明朝”之无限:强调眼前相思离愁深重难熬,如何度过今宵?感情层层推进如波澜起伏,真挚而婉曲。

1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即景怀古,借古人寄怀。

千古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流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

“雨打风吹”、“斜阳草树”,沧桑感喟,吊古幽思。

“想当年”三句,镜头由历史陈迹转向盖世英雄。

与南宋萎靡怯懦,反差极大。

下片以古鉴今,表达自己献身恢复雄心。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中原,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

先引述刘宋北伐教训,提醒当局审慎筹划。

次追忆当年抗金往事,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以此激励人们挽时艰,再顾望淮北平静气象,而今侵略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噪,社鼓喧闹,暗示倡导恢复势在必行。

最后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当时作者已66岁高龄了,南归也已四十三年,可朝廷昏庸,王佐无人,国事糜烂,金瓯残缺,自己壮志难酬而老无为,怎不令人悲愤。

13、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写在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全词着力描写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的热闹景象。

先写灯会的壮观,接写观众之多,从各个角度描写场面之热闹。

“元夕”的热闹与欢乐占全词十二句中七句。

“众里”一句方始出现主人公活动。

“那人”赏灯却不是“宝马雕车”,也不在“笑语盈盈”列中,她远离众人,为遗世独立,久寻不着,原来竟独立在“灯火阑珊处”。

全词用的是对比和以宾衬主的手法,烘云托月地推出这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独、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这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么?
1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是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此词作于淳熙三年,当时作者正在江西赣州任上,经行造口,作此书于壁。

作者登台望远,在观山观水中,寄托忧时忧国之思。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

郁孤台为唐虔州剌史李勉所建,他曾登台西望长安。

而自己哪有“长安”可望。

“西北”二句,向西北遥望京都,可怜无数的青山将视线遮住。

借叹息北望京城被阻隔,暗喻恢复无望。

“可叹”中有无限悲愤。

下片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青山”二句写眼前所见,大江滔滔向东流去,青山遮也遮不住。

这里借水怨山有所暗喻:江水能冲破重重阻隔曲折而终于东去,而自己却无法挣脱羁留、冲破压抑而撇于一隅,岂不令人烦恼。

江边暮色苍茫,鹧鸪声声,增添词人沮丧情绪,愁上加愁,益见词人爱国情怀。

15、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是古代的江南名城,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是士大夫文人风流俊赏之地,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曾有过游历扬州的经历,曾写下了许多歌咏扬州城市风物人情的佳作。

然而到了宋代,自金兵数次南侵之后,扬州城便遭到了极其惨重的破坏。

此词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
离哀思。

开篇擒题,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竹西亭是扬州的风景名胜,初次到扬州,在此解鞍下马,稍作停留。

经过昔日春风骀荡的十里繁华旧境,到处长了青青野麦,自从金兵窥犯长江之后,毁废的城池和高大的树木,厌恶说到战火刀兵。

天色渐渐黄昏,凄清的号角吹送着寒冷,传遍了整座空城。

下片写对扬州的感受。

料想杜牧重到扬州也会愕然震惊,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也没有兴致表达当年的情思。

以小杜诗境与扬州现境对比,自然高妙,浑化无迹。

末言二十四桥依然完好,而只有一弯冷月寂寞无声,那桥边红芍药,年年花叶繁茂,而无人欣赏,充满时移景迁,物是人非之感。

16、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二十年重过南楼。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此词为重访南楼,感旧伤怀之作。

上片写重过南楼。

“芦叶”二句勾描了江边秋色凄清之景。

“芦苇”意象渲染了一种迷潆、凄清的氛围,而芦苇败叶落满沙洲,更增添了寥落感。

“二十年”句,以叙述方式暗寓今昔感怀与时世沧桑之叹。

“柳下”三句进一步点出系舟柳下只是仓促路过,既不得久驻,也不能登楼,更可惜再过几天便是中秋佳节。

下片抒情感怀。

南宋国势衰危,目望安定楼,而心忧国之危迫的新愁旧愁,与上片“二十年”相映,实乃愁上添愁。

“欲买”三句以“欲”字顿转,生发出欲与故人重温游乐的期望,以弥补“重过南楼”的遗憾。

然而,“终不似”又对此期望做了否定,佳节美酒易得,少年豪兴难再。

在一个否定式的论断下,全词划上了一个沉痛的句号。

17、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在其夫亡后所作,是抒发家国身世愁之作。

首用七对叠字发端,“寻寻觅觅”写国破家亡夫死己寡之后的精神失落,独身彷徨之情状,“冷冷清清”则写时世、境况之凄清冷寂,“凄凄”句更细腻深微地描摹词人心情的悲苦凄戚。

薄酒难御风寒,过雁触动乡思,菊花萎谢无人怜惜,独守寒窗时间难熬,黄昏冷雨敲击梧桐,种种场景,无不益发加重愁情分量,折磨一己孤独、柔弱、痛苦的灵魂。

全篇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画龙点晴,以“愁”归结。

全词用白描铺叙,巧用叠字,传达幽咽凄楚情悰,肠断心碎,满纸呜咽,撼人心弦。

18、八声甘州
张炎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

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本词为追念北游,寄怀老友之作。

词写北游归来的失意惆怅,和独处别友的离愁,反映遗民对故国沦丧的隐痛。

篇首展开一幅苍苍茫茫的北地长卷。

由“记”字领起五句,追忆北行情景和心态。

踏雪冒寒,匹马劳顿,严寒冻裂貂裘,心神恍惚不定。

“短梦”四句,转为归来情怀的陈述。

燕都写经,俨然噩梦一场,身归江南,泪洒故土。

欲倾苦恨,触目牢愁,无从下笔。

下片写独处念旧怀友之情。

友人来访,又复归卧白云。

“问谁”二句,写惜别情。

“折芦”点化“折梅寄远”故实,寓留别意。

一就行者言,一就居者说。

向野桥招沙鸥,喻知己难得,反衬一笔,愈见故交情深。

末以“怕登楼”收结,无限失国隐恨、思乡怀友之情,曲折宣出,最耐体味。

19、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
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

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

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三个时期,三种心境,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

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20、青玉案
黄公绍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此词为游子羁旅江城感春伤怀之作。

这首词的特点,是将游子与思妇混合起来写,却又天衣无缝。

年年社日,妇女们按惯例停了针线;看着那双飞双栖的燕子,那样亲密,自己却独守空闺,心中更加寂寞惆怅。

想到春日已过半,这样美好的时光白白辜负了,心中就更加痛苦了。

以上几句是写思妇的心理活动。

“一身犹在”以下三句,是写游子。

他孤零零一个人,正在乱山深处,在小溪桥畔,寂寞发呆哩。

下片数句,是双方混写,已经分不出或没有必要分出哪句是写谁的了。

“春衫著破”是写游子,“谁针线”是写思妇。

“点点行行”是双关,既是写针线,也是写双方的眼泪——缝时流泪,此时衣衫已破,免不了又会流泪。

“落日解鞍”是写游子下马歇息。

此时两人分居两处,各自孤独,“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大家彼此,两地
相思,却不能为对方戴花,不能相互举杯,更不能相互照应。

这三个“无人”,写尽了孤独的景况。

21、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

两人婚後相敬如宾。

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强迫陆游和她离婚。

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但迫於母命,与唐婉忍痛分离。

後来,依母亲的心意,陆游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於父命嫁给赵士程。

十年後的一个春天,陆游独自一人漫游沈家花园。

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看见了唐婉及其丈夫赵士程。

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不料这时唐婉徵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

然後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22、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起句领起全篇,“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接下来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明写别后的悬念。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