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价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
我们在教学评价时,不能只关注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和对教材的把握、处理,要更多地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科学、激励的评价。
为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一: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注重“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等。
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看到小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的教学活动。
如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此时应进行怎样的有效操作呢?老师仍然规定每个学生都要用学具按原来的思路摆一摆吗?假如会做的也摆,不会做的也摆,课堂气氛虽然可能活跃,可失去了借助实物演示探讨算法的作用,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流于形式,而且是一种累赘。
试问这样又该如何评价学生呢?“嗯,大家摆得真好,算得都很好。
”这样笼统的评价,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教师不要规定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只需提醒一下,“你们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来找到结果。
”这对于学生听来是一种自我的挑战,是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好的学生不用学具直接计算结果,差的也能借助学具计算出结果,但这样的过程产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一样。
其二:恰当的“双基”评价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对此有着明确的目标阐述。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差,那就是简单地把概念、法则、定理等看作是基础知识,而知识的运用就是技能。
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这些数学知识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研究新知的基础。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
如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评价,应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几何知识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发展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的获得。
“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在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时,除客观评价基础知识的掌握外,在研究面积计算过程中,所获取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如平移、剪拼等方法及转化的思想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其三:关注情感态度体验
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要注意考查小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数学学习,在小组的合作中是否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
我曾经和学生一起讨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100名选手进行象棋淘汰赛,要赛多少场才能决出冠军。
有学生在一一排列,有学生一轮一轮计算,不少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个姓陈的同学说:“能不能这样想,要淘汰一名选手就要进行一场比赛,因此要决出冠军,就要进行100-1=99(场)比赛。
”同学们也认为他的解法最妙,我也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
这时,我就恰当地对他进行了评价:这个同学很爱动脑子,他的想法也很好,我们就给他的解法取个名,叫“陈氏解法”,大家说好不好?没等我话说完,大家已经用热烈的掌声他表示了祝贺。
这样的评价,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在数学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要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的思考,从最佳的角度去选择答案,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严谨。
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是需要我们给予及时评价的。
其四:评价形式多元化
学生、教师、家长是评价的三大主体,如今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就要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要小学生真实地表现出来。
数学学习又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他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的同学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家长的评价影响力不可低估,虽然家长对教学不了解,他们的评价可能不全面,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编制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作业,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作业,让学生家长感受自己子女的发展,也体会到家长对子女评价的重要作用。
可见对小学生的评价,学生、老师、家长三者缺一不可。
作为老师要关心学生、密切联系家长,引导做好合理的评价。
其五: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是应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合理进行选择,我们可以这样做:
1、课堂中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
我上了《商不变的性质》后,设计了对“猜想、验证的探究能力”、“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独立解答习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学生自评和对同组同学的“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等小组互评活动。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肯定的激励评价和对不足的指导意见,通过评价,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为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2、平时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有些素质,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等,需要教师平时仔细观察记录,才能给学生较为公正的评价。
有些知识和技需要学生较为系统地学完一部分内容后才能进行考评,这就需要做到平时与期末相结合进行评价。
我们可以在平时进行分项考查,在期末进行综合。
在平时为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学习风格等个体差异,可以实行一种师生新型的交流方式——数学日记,所谓“数学日记”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们对每节数学课内容的理解、评价,包括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
实践证明:“数学日记”不仅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思维及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的工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更是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新思路。
3、笔试和面试评价相结合
笔试是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笔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
但笔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试中,学生有些想法、有些创意无法用书面表达,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从试卷中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
面试恰恰可以弥补笔试的缺陷。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目前教师习惯运用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如计算10道计算题,做对9道得优秀。
定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进行,在评语中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的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要传统简单、单向、浮躁的学生学习评价,要努力探寻科学、激励、多元的评价机制,促使小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