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儿仅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
观察两
组患儿治疗效果,并就发热、黏膜充血及淋巴结消失时间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
患儿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发热、黏膜充血及淋
巴结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丙种
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较好,不但能帮助患儿快速改善临床症状,更有助于预后,安
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黏膜充血
川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因小儿冠状动脉受损,导致两侧性结膜炎,
结膜充血、发红,口腔黏膜出现草莓舌、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心
健康。
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的治疗主要还是药物治疗,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药物都是
常用药物,不同的用药方式对疾病治疗效果不同[1]。
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50例患儿作为
研究对象,分别行不同的药物治疗方式,就其疗效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
受实验室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确诊。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25例。
对照组25例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在1-14岁,平均(8.3±2.5)岁;观察组25例患儿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在2-13岁,平均(8.6±2.3)岁。
排除意识障碍药物禁忌及家长不签署同意书的患儿,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综合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400mg/kg?d丙种球蛋白(四
川远大蜀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计入50ml注射用水肿稀释后进行静脉
滴注。
初始速度按照20滴/min,观察患儿15min内有无不适症状出现,如果没有则可适当
加快给药适度,但不宜超过3ml/min,连续治疗5d[2]。
观察组在对照组患儿的基础上给予
30-50mg/kg?d阿司匹林(太原市卫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442)治疗,分3次口服,直至患儿退热后3d可减少药量[3]。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并就发热、黏膜充血及淋巴结消失时间进行对比。
显效:患儿
冠状动脉病变完全消失,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有效:患儿冠状动脉哭总行显著提高,临床症
状显著改善。
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冠状动脉病变进展。
1.4 统计学
将统计数据纳入统一表格,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合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经卡方验证计数资料(n%),经t验证计量资料(x±s),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发热、黏膜充血及淋巴结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小儿川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
该病的起病较急,多发于5岁左右的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肿大,
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
如不及时治疗可
能导致患儿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影响患儿身心健康[4]。
事实上,小儿川崎病患儿初期表现
不明显,仅存在一定的高热现象,有的患儿在1-2周内退热,但随后会出现跖面红肿且痛,
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发病数日后,出现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重,随着疾病
的进展,患儿出现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
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丙种球蛋白是一种人免疫球蛋白,具
有预防传染性肝炎,预防麻疹等病毒性疾病感染,治疗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的的效果。
通
过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有效改善患儿冠状动脉的病变几率,当药物与抗原抗体结合时,能够起
到抑制单核细胞对PDGF-13的表达,对T细胞活化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用药后可减少内皮细
胞的凋亡,发挥免疫调节剂和微生物毒素作用,措施血管表面IgG的Fc受体产生封闭作用,
阻断患者血管表面的免疫反应,并通过抑制细胞毒素的分泌起到组织血小板粘附和凝集的作用,最终抑制血栓形成[5]。
阿司匹林也称为乙酰水杨酸,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
心绞痛、心肺梗塞等,具有镇痛解热、消炎抗风湿、治疗关节炎、抗血栓、抑制血小板凝集
的作用,阿司匹林通过与环氧化酶(COX)中的COX-1活性部位多肽链530位丝氨酸残基的
羟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导致COX失活,继而阻断了AA转化为血栓烷A2(TXA2)的途径,抑制PLT聚集。
薄慧[6]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丙种球蛋白与抗生素合用,可提高对某些严重
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感染的疗效。
并针对选取46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观察
组患儿相关临床症状消退的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最终得出阿司匹
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效果确切,安全系数高,适合儿童临床治疗。
这说明,
阿司匹林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较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
察组患儿发热、黏膜充血及淋巴结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也显
然说明,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较好,不但能帮助患儿快速改善临
床症状,更有助于预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庞智东.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1(9):45-47.
[2]张晓梅,孙景辉.川崎病诊治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52-55.
[3]张根,李新萍,常丽等.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分
析[J].临床荟萃,2015,17(5):572-574.
[4]罗欢,赵香枝,王峰等.小儿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5,
13(29):2931-2933.
[5]周东春.小儿川崎病45例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5,24(21):51-51,52.
[6]薄慧.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5,30(5):5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