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和第几》教学反思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1
“几”和“第几”这两个概念对我们成人来说, 再简洁不过了, “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 “第几”指的是事物的依次, 是其中的某一个。
但“几和第几”这两个概念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特别简单
混淆的两个概念。
主要缘由是因为孩子们平常用“几”表达的经历多, 而运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历较少。
所以学的过程中有必须的难度, 课堂上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几”和“第几”的相识。
一、活用主题图。
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 而场景是静态的, 缺乏动态性, 不适合一年
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学中我没有被主题图束缚, 而创设了这样一个语境:教师带学生去动物园玩, 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 你们看, 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
”这一情境, 学生热忱高涨, 踊跃想参加活动, 有的说:一共有5人排队;有的说: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2;有的说:小姑娘排在第5……学生
在说的过程中参加和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 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历, 使学生简单承受,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踊跃性, 也能活泼课堂气氛。
但仅仅通过例题的教学还有不少学生仍搞不清几和第几这两个概念。
二、巧用“想想做做”。
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我又特意支配了点灯笼嬉戏这一环节〔想想做做第1题〕: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 从右边起点第4个灯笼。
这一环节, 不仅要训练几和第几, 还要想到左右, 起先稍稍胡点难度, 不少学生只顾着4和第4, 没考虑左右这方位。
同样的题型, 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 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 提升了自己的思维, 到达了比拟好的教学效果,
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 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相识几和第几”。
课后通过学生的作业发觉,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仍存在一些缺乏之处: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 讲课速度偏快, 我觉得应当通过摆一摆让孩子们动手
操作, 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 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学问。
其次: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 学生对区分左右本身就有必须的困难, 再加上今日所做的题中有从左边数、从右边数, 所以做得效果不志向。
一节课下来“几”和“第几”学生学得不是特别志向, 这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小, 不会自己读题, 读不懂题目意思也有关系。
坚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固练习, 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方面的状况会有好转。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2
“相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 这个学问点孩子很简单混淆。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爱好。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 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 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 变为让小动物聚餐的教学情境〔在比大小中制作的小猴等学具〕。
当我将小猴子、桃子、苹果等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 孩子们马上瞪大眼睛, 露出新奇的神情, 孩子们
的学习爱好在一起先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踊跃参加学习。
在详细的教学情境中, 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在动态的参加中学会“几”和“第几”, 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历, 使学生简单承受,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踊跃性, 也能活泼课堂气氛。
3、注意造就学生的思维实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索,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 正对性强的问题, 让学生视察、思索, 自然地训练了思维, 并驾驭所学学问。
如视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 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
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
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 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前后有着亲密联系的, 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拟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实力。
4、强调“第几”中的“第”字, 从生活启程, 实际启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添加了一个环节, 让学生找寻自己小组中的“几和第几”。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踊跃性, 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3
一年级数学上册内容1—5的相识与加减法中的《第几和几》。
教学过程以板书:
第3
起先。
第一局部, 学习“第几”。
先请小挚友试
着数一数, 从左边数哪个桃子是第3个, 圈一圈。
再
请4位小挚友上台来表演, 老师说吩咐, 学生举手表示。
其次局部, 是学习“几”。
以板书:
前面3个
同样先请小挚友来圈一圈前面3个是哪3个桃子。
再请4小挚友上台再来演示一下并举手示意“哪几个小挚友是叶教师要求在内”。
这一个例子的比照, 意
图在于区分3个与第3, 3个是表示数量3, 而第3只
是1个是表示它所在的位置〔依次〕。
在这一个比照之后, 提示课题——第几和几, 并板书在黑板上。
第
三局部, 数学活动通过请几位同学听要求举手来稳固
第几和几, 正确区分今日所学的重点内容第几和几。
在这一过程中, 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数的基数与序数这
一概念。
同时也活泼了课堂气氛。
第四局部就是课堂作业。
在翻开作业本做之前, 叶教师先将最终一题以
小黑板的形式出此时此刻学生面前。
在老师的引导下, 先来做一做这一题。
第一个要求先把每一盆花中有几朵花先数一数, 其次把下面的问题读一读, 第三确定
数数方向。
依据关键句“第一盆花开了3朵花”, 确
定了数的方向是从左边数起。
在师生一起读题的过程中, 统一了数数的方向。
这样学生再来完成相应的作业也就不难了。
在完成课堂作业本之后, 再翻开课原来做一做书上的练习。
这一节课看似简洁, 却非常难设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才一年级, 对于左右还不是非常清晰, 题目中要示数数的方向不能正确反响。
有些难的题目更是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
这对于刚入学的小挚友来说, 真的是一件难事。
听了这节课我在以下几方面获得了启发:
1、留意细微环节, 强调细微环节。
在要求学生圈出第3个桃子的时候, 要求学生这样数“第1”、“第2”、“第3”。
必须要求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就要区分第几与几。
这样才能在答题时, 也留意相应的问题。
2、留意一些约定俗成的规那么。
当题目中没有规定从哪边数起时。
先找一找有没有隐藏起来的条件, 假如有找出关键句进展解读确定
方向。
假如没有隐藏条件, 那么就要从左边数起, 这
是约定的。
3、正确地区分第几和几。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体会序数与基数〔第几和几〕, 能够正确区分第几和几。
让学生深知第几是1个物体, 几是表示数量的多少。
4、注意造就良好的作业习惯。
要求学生做一题盖一题。
这样可以防止一些偷懒的同学通过抄袭同学的答案。
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独立思索与答题, 每一位学生真正地参加到课堂中来。
做好题止之后, 把本子往前推, 并放下笔。
这样可以
让小挚友的思绪快速转移到教师身上, 而不是在考虑
作业本上的其它题目。
5、日常教学应多做少说, 在说清重点之后, 通过练习来检查。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假如教师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新课引入与讲解之上
那么势必会导致一个问题, 作业来不及做。
这样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一天的任务越积越多。
6、例题的设计讲究实效, 不要太过花哨。
在日常的教学中, 例题只要管用就以了。
不须要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与新课导入局部。
有的时候就可以直截了当的切入主题。
7、课前打算充分。
无论是教具、学具还是作业本上的难题小黑板打算。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4
周四周五出去培训, 数学课没有进展。
《第几》是周一教学的, 由于那一天《班主任手册》写得很晚, 未能刚好发表, 实感惭愧。
在上一节课中, “=”比拟常用, 孩子的驾驭根本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这两个符号, 好像还有一些孩子还不是特殊理解, 须要加强相识和记忆。
《第几》这课, 也是一个难点。
这一课主要是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 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外, 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因此本课的重难点就是驾驭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 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本课通过排队买票这一情境引入, 通过说一说有几个人, 小挚友排其次, 前面有几人, 后面有几
人, ……排第几, 前面有几人, 后面有几人等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和“第几”, 初步让学生理解“几个”是表示物体的个数是多少, “第几”
是表示物体所处的位置。
课堂上, 好像驾驭还可以,
但是在作业本中, 好像又问题暴露太多, 比方第2小题赛车, 几号车, 排名第几, 好像有些搞不清晰, 第4小题, 从左数, 第几盆花, 几朵花, 也有些不清晰, 个别孩子在问题理解上还须要加强。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 而手
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 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 变为让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学情境。
当我将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萝卜的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 孩子们马上瞪大眼睛, 露出新奇的神情, 孩子们的学习爱好在一起先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踊跃参加学习。
在详细的教学情境中, 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在动态的参加中学会“几”和“第几”, 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历, 使学生简单承受,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踊跃性, 也能活泼课堂气氛。
3、注意造就学生的思维实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索,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 让学生在视察、思索、比拟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 并驾驭所学学问。
如视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 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
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
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
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 小动物却不一样呢?
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
从左数第4个动物是谁?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前后有着亲密联系的, 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拟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实力。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5
《相识几和第几》这节课是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 “第几”指的是事物的依次, 是其中的某一个。
孩子们判定一共有几个并不难, 而指出第几个必需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 要难得多,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 年龄偏小, 方位感尤其是分左右还较差, 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分起来还有必须的困难。
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 出示主题图后问孩子们猜他们在干什么?
从中穿插进展礼貌教育, 之后问有几人在排队?
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排在第几?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学生, 他们都能一下子说出答案。
但当我问: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学生们好像不太清晰这个问题究竟如何答复, 我又问:这里的其次是2个人吗?第五是5个人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答复了, 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个人!之
后让学生看图再说说。
“想想做做”第1题涂灯笼, 从左边起, 涂4个和涂第4个, 先让学生明白每道题是涂几个, 再让他们涂色。
但课上没刚好反应学生的作业, 应当多展示几个学生的作业, 让学生通过比拟发觉自己的缺乏。
做完后还要问:假如从右边涂起呢?让学生说一说, 指一指。
“想想做做”第2题, 左边一幅图是问小男孩的家在第几层?许多学生答复第5层, 他们都是数阳台的层数, 一数发觉小男孩住在第5个阳台上, 所以就说是第5层。
我就联系生活实际问他们:我们此时此刻的教室是第几层啊?(一年级在2楼)他们会说:第2层。
接着再让他们看书上的图问:我们要怎么数楼的层数呢?
这时就有学生明白了数层数应当看门从下往上
数!随后再请孩子们想想自己家住的房子一共有几层, 你家住在第几层?右边这幅猴子捞月图, 答案是有两
种, 依据从不同的方向数, 结果是不一样的, 学生的答复有的说第2有的说第4, 都对, 只是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话花了一点时间。
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讲解, 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 讲课速度偏快些, 我觉得应当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 比方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 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学问。
况且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 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必须的困难, 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
比方从右边起涂第4个灯笼, 学生可能还是从左边数的圈了第四个这样的错误。
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 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
坚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固练习之后, 这方面的状况会有好转。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6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严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使学生通过视察、操作、归纳
等活动, 驾驭根本的数学学问和技能, 开展他们的实力,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爱好,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数学课程严密结合, 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爱好, 使数学活动过程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承受与反应、交往互动与共同开展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在生活中运用几和第几的学问。
教学难点精确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课堂上的活动都是为教学目标效劳的, 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根本能将新授学问和生活链接起来。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要接着发扬的是:
1、依据教材情境图,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生活经历进展教学, 支配师生互动拍手、排队嬉戏, 使学生在轻松开心的气氛中学到学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2、重视面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不放弃每个孩
子的受教育时机, 不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 学生发言的面较广,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3、我在教学中对教材的练习层次进展了调整, 在整节课上学问的进展有序又有度, 排队学生不生疏,
嬉戏充溢趣味, 虽然不断加大难度, 但学生的留意力始终被吸引, 没有疲乏感, 同时我始终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没有预演比预演的效果更好, 也能真正验证老师的组织实力和驾驭教材的实力。
课堂教学是艺术, 而且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每次上完课都会有些缺憾, 所以实际与预设是有距离的,
正真的完备只有在教学之后的重设计和反思, 教学之后适当的调整设计, 坚信对以后的教学能供应借鉴作用。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是围绕带同学们去参
观动物园, 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新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踊跃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根底。
《相识几和第几》
这节课是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几”指的是一共是多少, “第几”指的是事物的依次, 是其中的某一个。
学生判定一共有几个并不难, 指出第几个必需考虑应从哪个方位数起, 要难得多,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 年龄偏小, 方位感还较差, 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分起来还有必须的困难。
在上这局部内容前, 每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 和学生做些有关方位的嬉戏, 让学生相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特殊是左、右, 我先让学生自己介绍怎样记住左和右的方向, 作好了打算工作后, 起先了“几和第几”的教学:
1、教材的主题图是排队买票的情境呈现, 而场景是静态的, 缺乏动态性。
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 “我创设了过渡语:带学生去动物园玩, 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 你们看, 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
”这一情境, 学生热忱高涨, 踊跃想参加活动, 我还在
从中穿插进展礼貌教育。
学生在参加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 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历, 使学生简单承受,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踊跃性, 也能活泼课堂气氛。
这对于一年级小挚友特别管用。
接着我又创设其次个情境, 小明买好票来找小丽, 自然引出“想想做做”其次题
左图, 由于课前学生对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 对于这些问题解答还是比拟精彩的。
在我的鼓舞下, 学生的学习热忱再一次高涨。
2、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我又特意支配了点灯笼嬉戏这一环节: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 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 反复练习, 这样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 提升了自己的思维, 到达了比拟好的教学效果, 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 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相识几和第几”。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 也有一些缺乏之处, 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驾驭的还不错, 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觉问题有许多, 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 找出几点缘由: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意讲解, 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 讲课速度偏快些, 我觉得应当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 比方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 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学问。
其次: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 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必须的困难, 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
比方从左边起涂4个
灯笼, 学生可能只圈了第四个。
第三:当然这也和学
生目前认字少, 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
关系。
坚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固练习之后, 这方面的
状况会有好转。
第四:讲完练习应小结, “几”表示
一共有多少个, “第几”只表示其中的某一个。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8
《相识几和第几》这一节课, 我主要以一个排队
买票进动物园观看表演的情境贯穿整节课, 让学生体
会数学的趣味性, 产生对数学的踊跃情感, 从而能在
欢快地气氛下学习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并能够区
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对于学生来说,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几和第几有了许
多经历, 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必须的协助。
这是我的教研课, 在此之前, 我此时此刻另外一
个班级上了一遍。
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 当同学们已
经得出有5人排队, 戴帽子的小男孩排在第2个, 最
终的小女孩排在第5个时, 我追问了:5表示什么, 第2表示什么, 第5呢?孩子们没有符合我原来的预想, 他们一个个有点不知所措。
然后我询问了周教师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自己太想当然了,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 不须要挖掘地这么深, 只要能初步区分几和第几, 就行了, 所以在四班上课时, 就省略了这一步。
接着
在涂灯笼的嬉戏中, 让学生分别涂出4个和第4个,
根本上大局部孩子都能涂对, 但是, 当问到:为什么
两行都有4, 可是涂的不一样时, 孩子们可能因为我
没有很好的引导, 有些答非所问, 甚至有的孩子说出:这样就不是数学了。
当时有点慌, 只能带着孩子一起
来看题目:涂4个, 就要数出4个, 涂上颜色;涂第4个, 就要数, 并一边数一边问, 第1个要不要涂色, 第2个呢, 第3个呢, 第4个呢?从而明确只须要涂第4个。
其实还是要一起先引导好, 不然孩子们都走了“歪路”。
在讲解动物上山和下山这道题目时, 我很机械
的问:上山〔下山〕的动物有几只, 谁第1, 谁第2;在之后的追问时, 为什么说小猫第1,又出现了混乱孩
子思想的问题, 没有真正的把题目活用起来。
假如当
时先让孩子视察小动物们谁排在最前面, 谁已经快到
山顶了, 再问谁第1, 这样清晰地提问可能就会让孩
子理解地轻松一点。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9
几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 相识“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但对一年级小挚友来说, 这个学问点小挚友很简单混淆。
“几”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几”是事物排列的依次号。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 年龄偏小, 方位感还较差, 对“几”和“第几”区分起来还有必须的困难。
在上这局部内容前, 每天利用几分钟的时间, 和学生做些有关方位的嬉戏, 让学生相识前、后、左、右的方位。
特殊是左、右, 我先让学生自己介绍怎样记住左和右的方向, 作好了打算工作后, 起先了“几和第几”的教学:
一、情景引入, 感知“第几”
我利用一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找到了一个与“第几”有关的故事:古时候, 有一个人特殊喜爱吃肉包子, 他吃了一个不饱, 又吃了一个还不饱, 直到吃到第五个, 才觉得饱了, 他拍拍肚子, 叹了口气说:“唉, 要知道吃第五个能饱, 先吃第五个该多好
啊!”学生意犹未尽时, 我问大家:“你们说, 这个人说的对吗?”“不对, 不对。
”学生知其然, 不知所以然。
这时机灵的刘煜站起来说:“这个人要吃五个才吃饱, 假如只吃第五个的话, 那他就只吃了一个。
”我适时引出了今日的课题。
二、利用主题图, 教学“第几”
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 而这个场景是静态的, 缺乏动态性, 我不拘泥于教材的束缚, 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 变为让学生参加排队这一主题情境, 学生通过排队, 将主题供应的内容动态化, 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增加实际的体验, 深切地体会到几和第几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 学习数学
为了帮学生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 我依据学生身边的事情, 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
如“我想考试得第一, 我坐在第一排”等等, 学生有了教师的引导, 很快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第几”。
这样, 不仅让学生稳固新知, 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 也有一些缺乏之处, 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驾驭的还不错, 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觉问题有许多, 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 找出几点缘由:
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意讲解, 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 讲课速度偏快些, 我觉得应当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 比方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 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学问。
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 虽然课前我让学生感知了方位, 但是还是有一局部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必须的困难, 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
比方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 学生可能只圈了第四个。
三、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 不懂题目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