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樊骏论》之一章

合集下载

略论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观

略论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观

2 1- 3 日 0 1 b 月5 /
现代中文学刊 / 1 9
定 为 “ 当代 研 究 生 的 必读 篇 目和 新 文 学 史 料 学 课 程 规 格 的 有 效 方 式 。 现 虽然 史 料 研 究 者也 采 用 了这 种 方 式 , 的必读教材” 。 也 取 得 了一 些 成 绩 , “ 但 与这 项 工 作 的 重要 性 紧 迫性 相 比, 与它的 巨大潜力} I , H C 与这些年里有了很大 发展的 : 其他类型的史料工作相比”, 这项保存 “ 材料 的工作 活”
研 究 的 独特 贡 献 。 关键词 :
樊骏 、中国现代文学 史料学 、总体考察
评 议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学 科 是 樊 骏 先 生 学 术 生 命 中 主要 的研究课题 和专业方 向之一 ,也是 他对 中国现代 文 学 学 科 发 展 作 出 的 独 特 贡 献 的 一 个 方 面 。 假 如 一 个 人想 “ 对任何一 个重要题 目的原始资料按 照学术准 则 进 行 全 面 的 研 究 ,那 么 他 就 要 全 身 心 地 投 入 , 因为 这 无 疑 是 一 项 巨 大 的 工 程 ” l 《 于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 关 料 工 作 的 总 体 考 察 就 是 樊 骏 从 1 8 年 8 至 1 8 年 97 月 99
8 ,查 阅 了至 少 一 两 百 万 字 的 各 种 材 料 , 历 时 两 年 月 才 完 成 的 近 八 万 字 的 宏 大 的 系 统 工 程 。 如 果 从 1 8 93 年 春 产 生 撰 文讨 论 现 代 文 学 史 料 工 作 及其 得 失 的 想 法 算 起 ,到写就 《 关于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 工作的总体考 察 》 ,前 后 更长 达 六 年 半 时 间 。 同为 现 代 文 学 第 二 代 学 者 的 严 家 炎 评 价 此 文 是 “ 代 文 学 史 料 学 这 个 分 支 现 学 科的里 程 碑式 的著作 ”2 ,实 在可 以把这 篇宏 文规

樊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队伍建设_宫立

樊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队伍建设_宫立

87东方论坛2012年第3期一门学科,必须“代代相传才能存在,才能有生命力,代代相传必须通过一代代人的接触——直接的接触。

在接触里把一代一代累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传下去,每一代推陈出新,通过不断的再创造”[1](P69)而形成一门学科。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也是如此,也是“在接触里把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传递下来的。

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梳理樊骏先生与他所接触的几代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的交往史,来阐释樊骏先生的学科贡献。

一、樊骏与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代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大致同意,自建国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代人,已经有了四代研究者的提法。

第一代以李何林、唐弢、王瑶、薛绥之、田仲济、俞元桂、任访秋、单演义为代表,他们是建国前即从事学术研究或文学创作,建国后在其深厚的学术修养基础上,全力或以主要精力从事新文学史研究。

他们是这门学科的“前驱者、奠基者”[2](P484)。

文革前,他们的学术思想大体已经形成,主要的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在学界已经产生广泛影响。

1979年现代文学研究界在众位学者的努力下,组建了自己的组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也有了自己的刊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当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初,虽然王瑶是正会长,田仲济和任访秋是副会长,但这时第一代学者都年事已樊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队伍建设宫 立(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摘 要:樊骏先生作为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杰出代表,在总结第一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学术经验的同时,积极参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

他在发现和扶植第三、四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他还积极地捐助资金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樊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 I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2)03-0087-10高,当时王瑶是66岁,唐弢是67岁,单演义是70岁,任访秋是71岁,田仲济是73岁,无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具体事务工作(包括一年一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年会)还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编辑组稿工作大部分是在王瑶的指导下,由严家炎和樊骏负责具体事务工作的。

樊骏参与建构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

樊骏参与建构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

内容提要现代文学史家樊骏先生之学术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莛设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关联,樊骏先生具有对学科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关怀和思考,有对学科理论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自觉,其学术研究既表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精神传统,也建构了这个学科的学术传统。

与此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学科发展中潜存的危机。

本文对樊骏先生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梳理,也对樊骏先生参与建构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作出了阐释。

一樊骏对于我们这个学科的意义我在一次关于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访谈里,曾经对年轻一代的研究者说过这样一番话:你们要研究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樊骏是一个关键人物。

他的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思想,他所作的组织工作,特别是他对我们这一代的重视、培养和影响,是不可忽视,应该认真研究的。

这里,我还想补充一句:樊骏对于我们学科,还不只是这些具体的贡献,或许还有着更大的启示意义。

读樊骏的著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学科评论与学科史的研究上,而恰恰是这一点,是很难为人们所理解的。

如严家炎先生所说,樊骏对于老舍研究是做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贡献的,以老舍研究中所显示出的高远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樊骏如果集中精力进行作家、作品与文学史研究,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就,这是学术界所公认和期待的。

但樊骏却并不注重个人的学术发展,而更关注整个学科的发展,在学科的总体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以此作为他的学术的主攻方向。

而如樊骏自己所说,这样的选择,开始也有偶然因素,但越到后来,就越自觉,并激发出责任感,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随时留意和反复思考这门学科正在发生的变化,而自己也终于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这一角色’,而甘当学科发展的铺路石。

这样的责任感和内在动力,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对学术、学科的使命感、承担意识。

很少有人像樊骏这样忠于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学科,把整个生命投掷其中的。

而这样的使命感和承担意识,又是建立在充分的理性认识基础上的。

汪晖对于现代性的所有文章

汪晖对于现代性的所有文章

汪晖对于现代性的所有文章对象的解放与对现代的质询——关于《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一点再思考本文是对作者的四卷本著作《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一书的总结。

文章对书中涉及的帝国—国家、封建—郡县、礼乐—制度等二元对立范畴、历史中的连续性与断裂及时势概念、科学世界观和民族主义知识等问题进行了细致阐释和反思。

作者强调:在思想史研究中,需要将过去的思想世界从观察对象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思想的视野,用以观...汪晖下载次数(953)| 被引次数(2)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关于《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几个问题在他们之间的错综纠葛之中,我展示不同的思考方向和不同的可能性的领域,置身于时势之不同位置所展开的对于时势的回应。

事实上,展示出多样性本身就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所谓出路的思考,因此,我常常使用“反现代性的现代性”这个说法来描述中国的...汪晖下载次数(1331)| 被引次数(5)对象的解放与对现代的质询——关于《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答问中国是一个较之民族范畴更为丰富、更具弹性、更能包容多样性的范畴。

在当代世界里,这些丰富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超越民族主义知识的限制来想象中国图景,甚至形成新的政治方案都可能提供新的想象空间。

汪晖下载次数(395)| 被引次数(1)唐弢先生与现代文学史研究今年是唐弢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不久前,我重新阅读了唐弢先生的著作,尤其是《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一书。

在他的数十部著述中,我认为这是除鲁迅研究著述及其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外,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

《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学》《我观新诗》《林语堂论》等经典篇什发表时就影响巨汪晖下载次数(26)| 被引次数()白话的技术化与中国现代人文话语的创制作为一个自觉的语言创造过程,中国现代语言的创造者们试图以科学话语为蓝本和基础创造新的人文话语,并力图用科学话语的语法建构人文话语的内在语言结构。

现代人文话语当然有其传统的语言基础,但它的确又是按照现代语言的规范重新加以创制的结果。

中国现代文学章节复习习题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章节复习习题及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1答:(一)近代知识界的形成: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近代报业的兴起、学会的涌现。

(二)白话的兴起:黄遵宪 (1848~1905)引俗话入诗,宣称“我手写我口”;梁启超(1873~1929) 创制了“新文体”,向着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裘廷梁(1857~1943)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发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三)文学界的观念变革: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变革,首功应归诸梁启超。

他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2答:三界革命是指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文界革命”是指在吸纳西方希腊罗马的雄辩体与英法近代随笔体的基础上,结合魏晋文章的狂放风格,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词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小说界革命”是这是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梁启超充满激情地夸示小说的社会功能,把自古被视为小道的卑贱文体——小说,提到“不可思议”的高度。

第二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1答:八事:一曰,不用典。

二曰,不用陈套语。

三曰,不讲对仗。

文当废骈,诗当废律。

四曰,不避俗字俗语。

不嫌以白话作诗词。

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

(形式之革命)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

八曰,须言之有物。

(精神上之革命)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答: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新月社等。

3答: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旧文学的终结,新文学的诞生,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首先,文学观念的全面更新。

修辞学发凡字形修辞理论简论 (1)

修辞学发凡字形修辞理论简论 (1)

2011年第2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40期No.2.2011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um No.140□修辞学论坛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编者按:陈望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带进汉语修辞研究领域的学者。

所著《修辞学发凡》首先提出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理论,把积极修辞分为辞格、辞趣两种,对汉语文中种种修辞方式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归纳,被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今年是陈望道先生诞辰120周年,本栏特刊发两篇相关论文以示我们的缅怀与纪念。

《修辞学发凡》字形修辞理论简论曹石珠*(湘南学院,湖南郴州423000)摘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字形修辞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以字形(含汉字的形体、标点、图符等书面因素)为修辞利用的材料,把字形修辞归入积极修辞,认为字形修辞有独特的功能。

从整体上看,字形修辞理论是《修辞学发凡》修辞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修辞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修辞学发凡;字形修辞;中国特色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310(2011)02-0001-0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下称《发凡》)的字形修辞理论客观地反映了汉语言文字在修辞上的独特个性。

遗憾的是,至今也未看到这方面的专论,中国修辞学也没有给《发凡》字形修辞理论以足够的重视。

阿姆斯特丹大学阿·基比迪·瓦尔加说:“……真理不会自己证明自己,……‘要’传播某个真理,有个或多或少自愿同意接受真理并且承认———或者否认(这是同一回事)———传授者权威的学生。

”[1]我自愿同意接受字形修辞理论这个真理,因此,很乐意谈一谈我学习《发凡》字形修辞理论的粗浅认识。

一、《发凡》字形修辞理论的主要内容几十年来,我学习《发凡》,运用《发凡》,从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发凡》的字形修辞理论。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考纲重点

语丝社【名词解释】(1)“语丝社”创办于 1924 年,因办《语丝》周刊而得其名。

(2)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学衡派【名词解释】(1)1922 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创造社【名词解释】(1)1921 年 7 月成立手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2)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3)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1)1921 年 1 月 4 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2)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

(3)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简答】(1)语丝社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它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是因为:(2)《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通信、日记、序跋、短评、小杂感等等,特别是小品、随笔和杂文刊登最多;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各篇,也是陆续在《语丝》上发表的。

(3)《语丝》的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的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发表于《语丝》的。

林语堂也在《语丝》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探究凌宇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贡献

探究凌宇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贡献

探究凌宇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贡献凌宇是文革后首批招收的中国现代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师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创者王瑶先生。

作为著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凌宇被学界认为是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第三代研究者的代表之一,其以沈从文研究为核心的学术探索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凌宇是国内第一个因研究沈从文而获得硕士学位的人,是新时期以来国内沈从文研究的开拓者。

他与沈从文有着很多的契合相通,尤其是个体精神意识与生命体验中的乡土湘西和少数民族文化因素。

凌宇选择沈从文作为学术研究对象虽说因缘时会,其实乃是必然,也可说是研究对象选择的生命化。

多年来,凌宇的沈从文研究在不同的时期都成为了沈从文研究的学术引领和标高。

凌宇对沈从文研究的开拓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最早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进行重新阐释与评价,为沈从文正名,完成了一种对颠倒了的历史的再颠倒。

1985 年12 月出版的《从边城走向世界》和最早的论文《沈从文小说的倾向性和艺术特色》是其代表。

《沈从文小说的倾向性与艺术特色》完成于1979 年,论文从沈从文小说作品出发,一方面侧重探讨沈从文小说的人民性倾向,另一方面又在创作方法、意境、语言、结构和心理刻划诸方面探索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认为对于作家的功过,应该历史地、客观地评价,不能以其政治上的原因,代替作品的全面分析,为沈从文正名的目的诉求非常明显。

《从边城走向世界》作为新时期第一部研究沈从文的学术专著,对作家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在认真梳理沈从文人生和艺术道路的基础上,将其全部历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着力于沈从文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分析,对被贬斥、漠视、批判乃至几乎被遗忘的沈从文完成了思想辨诬。

例如追踪沈从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思想轨迹,发现沈从文一直固执地坚守着民主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一位民主主义的作家。

该著同时从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和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观照、中西艺术的多样化借鉴和统一、文体和语言形式的独创等方面揭示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特色,从艺术的角度充分肯定沈从文创作的特色和价值,认定沈从文以其创作的独特品格,当之无愧地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出色作家之列,因为对沈从文的重新评价和首次系统研究,《从边城走向世界》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也得到了沈从文本人的肯定,成为了沈从文研究史上无法绕开的一块学术基石。

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

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

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作者:刘蕾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4期内容摘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语境之中引入现代性理论开始,时至今日,其已成为中国研究当代文学转型的强大支撑,在该学科研究格局的改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

本人探讨了在不同语境下现代性和现代化的交替使用情况,意在对相关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性当代文学研究一.“现代性”命题的充分展开和相互冲突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外华人李欧梵在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首先使用现代性理论。

费正清在主持编写《剑桥中华民国史》的时候,李欧梵也参与其中,攥写的部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其在标示1895—1927年文学趋势的时候使用的是判断语,那就是“现代性的追求”。

在该部分中,李欧梵借用了《现代性的诸副面孔》这一经典著作中作者卡林内斯库的理论加以描述,对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不同路径进行分析,对现代中国以及现代西方在不同语境中现代性的差异进行描述。

李欧梵严格的区分这两种现代性的观点,在国内现代文学研究中给予引入,探讨了中国语境环境下现代性的特殊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逐渐的关注以及接纳“现代性的追求”这一命题以及李欧梵分辨的两种现代性。

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语境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已经开始引进现代性理论,以启蒙现代性为文学视角,并与当时的国家目标——四个现代化相呼应。

启蒙现代性的文学观针对人性的践踏,是对文革的社会想象的揭露。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国内市场化的深入,在思想领域中的现代性命题被现实的激荡所激活,内涵愈加丰富,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展现的涵盖力比较充足,其多元性、多重性进一步显现,但是其鲜明的内在矛盾也比较突出。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其丰富性、矛盾性以及混沌性,才让该命题显现出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二.“中华性”和“西方性”: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追溯至康德时期,其阐述的启蒙精神,或者上推至法国启蒙运动年代,张扬的启蒙现代性,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

樊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队伍建设

樊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队伍建设
东 方论 坛
2 1年第 3 02 期
樊骏 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队伍建设
宫 立
( 东师 范大 学 中文 系,上 海 2 04 ) 华 021

要 :樊骏先生作为第二代 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杰出代表 , 总结第一代 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学术经验的同 在
时, 积极参与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他在发现和扶植第三、 四代 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过程 中功不可没。
唐搜健 在的时候 , 樊骏是他们 的得力助手 。樊骏不仅 对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的历史 与现状 、 成就与 问题 、
在 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界 大致 同意 , 自建 国 以后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不断发展 , 已经经历 了四代 人, 已经有 了四代 研究者 的提法 。第 一代 以李 何林 、 唐j 、 叟 王瑶、 薛绥之、 田仲济 、 俞元桂、 任访秋、 单演义 为代表 , 他们 是建 国前 即从事 学术研 究或文学 创作 ,
樊骏的学人研究的第一个特色是处处体现了鲁 迅所概括的 “ 知人论世” 的精神( 方法论 、 原则) 。王瑶 在一篇文 章中概述道 :就方法论 的意义讲 , 四时期 “ 五
研 究传统 文学最有 收获 的应该说是 如鲁迅后来所 概
和学术特点作了深入解读。他并没有单纯就学术( 学 术成果 ) 谈学者 ( 术特点 )这使得 他在分析学 者时 学 ,
建 国后 在其 深厚的学术修养基础上 , 全力或 以主要精
经验与教训, 都做过相 当系统深入的考察。而且在 王瑶、 唐瞍、 田仲济、 陈瘦竹、 单演义( 单演义去世后 , 据单演 义的儿子单元庄给樊骏 的回信说 , 文是 由 纪念 王富仁转给他 的, 待查 ) 五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第一 代重要学者去世后 , 他都及时地就他们各 自的学术道

学人·学林·学堂——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学界小说

学人·学林·学堂——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学界小说

创作研究·当代文坛·2017.5学人·学林·学堂———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学界小说樊星 肖楚楚 摘 要:以高等院校教职工为主人公的学界小说,着重关注学者的学术活动和日常生活,揭露学界内部的森严等级及纷纭乱象,爬梳大学体制与大学精神的失落与变迁,既延续了知识分子小说和大学叙事的文学传统,亦彰显了生存问题与性别意识等极具现代意识的当代人文主题,其中对知识分子精神、学者责任、大学精神的探讨和追问,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界小说;知识分子;学者;学界;大学一中国现代文学虽有知识分子小说的书写传统,也不乏现代大学的身影,然而“学界小说”作为一种可能的题材划分,虽已在1980年代初露苗头,但确实要等到1990年代大学扩招后才真正成为一股潮流,新世纪之后更势不可挡,新作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学界小说既与现当代文学中的“大学叙事”、“校园文学”、“知识分子叙事”一脉相承,亦与英美文学中以大学教职工为主人公(staff-centered)的AcademicNovel(学界小说)遥相呼应,日益体现出全球化时代日益趋同却又各有个性的大学生态、学界风云和学者众生相。

那么,何谓“学界小说”?学界小说就是以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中的教职工为中心人物或线索人物,讲述高校教职工的日常生活、学术活动、社会活动,特别注重探讨学人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状态,探讨“知识分子”如何生存;揭露学术界内部的等级规则和丑闻腐败,引发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爬梳大学体制的变迁和大学精神的失落,描绘大学行政化与功利化环境中自由与权力间的博弈、底线与诱惑间的对峙。

准确来说,各国文学其实都有关注知识人、书写大学的传统,可以借鉴克莱默(JohnKramer)的分类方式,将其细分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校园小说(campus/collegenovel)和以大学教职工为中心(staff-centered)的学界小说(academicnovel)。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作者:王晓冉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02期摘要:文学理论现代性是指文学领域中出现的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崇尚自由、平等、法治的一种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启蒙精神。

它不仅影响着我国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关系着我国物质文明的建设。

为此本文想通过探讨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促进文学理论的发展,发挥其在推动社会进步、科学创新、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文化界的眷注,引发了现代性与文学理论自主性,现代性与理性精神,现代性与人文精神,现代性与科学、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众多方面的探讨。

促进了文学理论逐步走向包容、对话、和创新,丰富了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容与形式,内化了文学理论对科学、社会、人文方面的作用。

一、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发展进程概述(一)起源现代性这一理论源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的学者开始不再以宗教辅助文学与艺术的复兴,而是根据实际的经验与理性精神使文学脱离宗教的枷锁,致力于构建新的道德、审美及思想的新体系,并致力于将这一精神推广到各个领域,对文学领域亦是如此。

于是便开启了文学理论现代性的起源。

(二)发展自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发展之后,在文学领域中又出现了自由、平等、科学与传统思想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发展过程中,20世纪中期的西方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开始探讨文学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的现代性的异同。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认为文学上的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现代性毫无关系,妄图将文学独立出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中。

认为文学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通过自身的全面充分发展来促进人们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理解,进而通过意识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而不是通过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促进的。

1950—1960之间,欧美的文学界又进一步发展了现代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文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文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文献书目:《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马良春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刘绍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册)杨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中国现代戏剧史稿》陈白尘董健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中国现代散文史》俞元桂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中国现代诗歌史》龙泉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的一代》李欧梵王宏志等译新星出版社2005《当代小说二十讲》王德威三联书店2006《周作人传》钱理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京派海派综论》杨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文章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新青年》2卷5号1917.1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新青年》2卷6号1917.2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新青年》4卷4号1918.4人的文学周作人《新青年》5卷6号1918.12平民文学周作人《每周评论》5号1919.1什么是新文学李大钊《星期日》社会问题好1919.12诗的格律闻一多《晨报》副刊1926.5,15《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茅盾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5《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鲁迅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5《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郑伯奇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5《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周作人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5《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郁达夫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5《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朱自清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5.5我们的文学新运动郭沫若《创造周报》3号1923.5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成仿吾《创造月刊》1卷9期1928.2对于左翼作家的意见鲁迅《萌芽月刊》1卷4期1930.4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瞿秋白青光书局1933.7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周恩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为建设新中国的人们文艺而斗争郭沫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反对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茅盾《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新的人民的文艺周扬《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人民文学》1956年9期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诗刊》1981年3期崛起的诗群徐敬亚《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1期》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陈思和《复旦学报》1985年3期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文学评论》1985年5期论文学的主体性刘再复《文学评论》1985年6期关于“重写文学史’陈思和《文学评论家》1989年2期评康白清的新诗集《草儿》胡适《读书杂志》“努力增刊”1922年1期评冰心女士的《超人》成仿吾《创造》季刊1923年1卷4期评《沉沦》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北新书局1923.9读《呐喊》茅盾《文学周报》1923年91期徐志摩论茅盾《现代》1932年2卷4期评蒋光赤《鸭绿江上》钱杏邨《文学周报》1928年4卷评《动摇》钱杏邨《太阳月刊》1928年停刊号论郭沫若沈从文《郭沫若论》上海光华书局1931叶圣陶的童话贺玉波《现代作家论》上海光华书局1932《子夜》和国货年瞿秋白《申报.自由谈》1933.4.3女作家丁玲茅盾《文艺月报》1933年1卷2期周作人论许杰《文学》1934年3卷1号沈从文论苏雪林《文学》1934年3卷3号叶紫作《丰收》序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林语堂论胡风《文学》1935年4卷1号评卞之林先生《鱼目集》李健吾《咀华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冯雪峰《工作与学习丛刊》之二1936论《雷雨》和《日出》周扬《光明》半月刊1937年2卷8号论鲁迅毛泽东《文献》1937年2期论巴金的《家》的三部曲巴人《论巴金的〈家〉〈春〉〈秋〉及其它》桂林文丛出版社1943论赵树理的创作周扬《解放日报》1946.8.26新诗的我见宗白华《少年中国》1920年卷9期论散文诗郑振铎《文学旬刊》1922年22期论小诗周作人《觉悟》1922.6.29艺术之本源与其命运李金发《美育》1929年2卷新诗的格调及其他梁实秋《诗刊》窗框行1931年诗论戴望舒《现代》1932年2卷1期《望舒草》序苏汶《望舒草》复兴书局1932关于《现代》的诗施蛰存《现代》1934年4卷1期关于诗的问题郭沫若《杂文》1935年3期我的作诗的经过郭沫若《沫若文集》11卷1936论中国诗的韵朱光潜《新诗》1936年2期叙事诗的前途茅盾《文学》1937年8卷2期关于诗和田间底诗胡风《剑,文艺,人民》泥土社1950易卜生主义胡适《新青年》1918年4卷6号予之戏剧改良观欧阳予倩《新青年》1918年5卷4号动的艺术欧阳予倩《戏剧》1929年1卷2期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郑伯奇《艺术月刊》1930年1卷1期现代中国戏剧马彦祥《戏剧讲座》现代书局1931戏剧大众化和大众化戏剧田汉《北斗》1932年2卷3、4合刊洪深与《农村三部曲》张庚《光明》1936.8.10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张庚《理论与现实》1939年1卷3期农村剧团的地方性与农村性赵树理《农村新文艺运动的开展》上海杂志公司1949.9 华北评剧研究院十年来阿甲《华商报》1948.5.23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文朱自清《文学周报》1928年345期谈谈小品文钟敬文《文学周报》1928年349期讽刺文学与社会改革冯雪峰《萌芽月刊》1930年1卷5期小品文的危机鲁迅《现代》1933年3卷6期关于小品文茅盾《话匣子》上海良友公司1934《现代十六家小品》序钱杏邨《现代十六家小品》光华书局1935小品文和气运茅盾《小品文和漫画》生活书店1935谈谈报告文学周立波《读书生活》1936年3卷12期关于报告文学茅盾《中流》1937年1卷11期报告文学简论沈起予《新中华》1937谈散文李广田《文学枝叶》益智出版社1948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刘半农《太平洋》1918年1卷10号论短篇小说胡适《新青年》1918年4卷5号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周作人《新青年》1918年5卷1号论“黑幕”小说周作人《每周评论》1919年4号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茅盾《小说月报》1921年12卷8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茅盾《小说月报》1922年13卷7期小说的研究瞿世英《小说月报》1922年13卷7期张资平的恋爱小说钱杏邨《现代中国文学作家》2卷上海泰东书局1931 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冯雪峰《北斗》1932年2卷2期历史中的小说吴晗《文学》1934年2卷6期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洪深《新中华》1935年3卷7期关于新心理写实主义小说石凌鹤《杂文》1935年4号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张恨水《前线周刊》1945年11期典型人物的描写徐懋庸《街头文谈》光明书店1946评路翎的短篇小说胡绳《大众文艺周刊》1辑1948也谈经验赵树理《人民日报》1949.6.26。

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王富仁【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6【摘要】迄今为止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个性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49年之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那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个性研究的层面上,彼此之间没有统一的联系,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但这个学科却不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联系在一起的,而是由国家领导机关通过政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的是国家社会事业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自身的组织,是通过科学(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才开始发展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是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新性表现在:无“我”、无“理”,而有“道”(整体性),体现了科学研究(学术)层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总页数】8页(P37-44)【作者】王富仁【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 [J], 王富仁2.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 [J], 王富仁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樊骏论》之一章 [J], 王富仁4.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樊骏论》之一章 [J], 王富仁5.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之二 [J], 王富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寻找别一位樊骏先生——读《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寻找别一位樊骏先生——读《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作者: 慈明亮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100872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204-21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现代;文学论;学科建设;文献课;去世;老师;仁人
摘要:我第一次听到樊骏先生竟然是他去世的消息。

那年春天上第一节文献课,老师照例介绍文献的各位作者,谈到樊骏先生的时候,竞难以压抑悲伤的感情,告诉我们樊骏先生去世了,又讲了他一些感动人的事。

这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老师上课是极严肃的,而我第一次看到她那样动容。

这也许不难理解,此后在很多文章里,我都能读到樊骏先生为学科建设所做的贡献、献身学术、仁人志士、严“峻”,是个“最认真的人、最透明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

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Its Existence is Its Significance ——Fan Jun's Concept of Literary History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王富仁
作者机构: 汕头大学文学院,汕头515063
出版物刊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4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樊骏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学史观 存在意义
摘要: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

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

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

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樊骏先生《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学术讨论会纪实

樊骏先生《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学术讨论会纪实

作者: 程凯(整理)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222-223页
主题词: 学术讨论会;中国现代;文学论;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实;学部委员
摘要:樊骏先生《中国现代文学论集》(上、下)2006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学部,樊骏先生被推举为人文哲学学部荣誉学部委员。

为表示祝贺,并学习樊骏先生的学术态度与研究方法,推进学术发展,《文学评论》编辑部与文学所现代文学研究室在9月20日共同举办了“樊骏先生《中国现代文学论集》研讨会”。

众多樊先生在文学所的同事、晚辈以及在京院校现代文学学科的专家代表聚集一堂,回顾、总结樊骏先生的学术道路并对樊先生的学术、学科贡献和道德文章表达深厚的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刊2年1 总1) 月 0 第 第期 1 期( 6 2
l ・ f r
. ; : . 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性
《 樊 之・章
◎ 王富仁
( 汕头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 要 :
樊骏先 生于 18# 代提 出的中国现 代文 学研 究的 当代性的命题 ,是对 中国现代文 学研 究学科 自 9 o- 身本质和 意义的说 明,它不仅体现 了中国现代 文学研 究者在 中 国现代文 学研 究 中的主体性地位 ,同 时也反 映着 中国现代文 学研 究 学科 与 当代 中国其它学科之 间相 互联 系也相 互纠缠 的复杂关 系,以及 在这种 复杂关 系中坚守 中国现代文 学研 究 的独 立立场 、为中国现代 文 学研 究的存在 与发展 争取尽量
现代中文学刊 / 1 7
们这个研 究 的对象是 历史上 的存在 , 历史性 的 是 存在 , 是一个 已经完成了的过程 。 但我们这个 “ 中 国现 代文学 研究学 科” 却是 当代学 术中的一 个学 科, 是一个正在 生成与发 展着的学 科, 是在 中国现 代文学史这个 过程 已经完成之后对 它的不断追忆 与反思。‘ ‘ 的研究 工作终究只能是当代人的思 △天 考 的成 果”( 樊骏 : 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的当代 性》 , ) 我们是在 “ 当代” 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研 究 的, 我们每个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也是 一个 “ 当代 是以一个 “ 当代人 的心灵感受和了解 中国现 代文学的, 也是 以一 个 “ 当代 的 眼光 看待中国 现代 文学 的, 并且 是说给、 写给 当代 人的, 以当 是 代人能够接 受和理解 的方式说 和写的。 我们之 间 也 有各种 各样 的差 别, 各种各样 的矛盾 和对立 , 但 即使这 种差别 、 矛盾和 对立也 是当代人之 间的差 别、 矛盾 和对立 。 有些是 从过 往 历史 上延续 至今 的, 有些是刚刚产生的, 但不论 哪种情况 , 都是 “ 当 代” 而 不是 已经不存在的 , 的, 不是 仅仅 属于过 去 的。 所以, 这个 “ 当代性” 不是从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 学科 的外部 引入我们学科 内部 的, 不是 对我们 这 个学 科提 出的更高的要求和 更美丽的希望 , 是 而 我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 自身的性质, 是本来如 此、 不能不如此、 不如 此就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 中 国现代文学研究的 自 身性质的表述 。 既 然 中国现 代文 学研 究是 当代 学术 、 当代 文学研 究中的一个 学科 , 这个学科存在 的价 值和 意义 就 不是 历史性 的 , 而是 当代性 的 , 当代 社 是 会、 当代文化、 当代人的一种需要 , 主要不是 为现 代作 家树碑立传的, 不是为现代作家论功行赏的。 不论 任何一个时代的人 , 都不是生而知之的; 不论 任何一个现实的社会, 都不是完美无缺 的。 任何一 个时 代的人都 需要成长和发 展 ; 任何一个 时代的 社会 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因而任何一个时代、 任何一个现 实社会 的人都是首先 通过过往 历史上 已经存在 的文化成果丰富 自 发展 自己并通过 自 己、 己的成长 和发展而丰富和 完善 自己时代 的现实社 会的。 文学, 毫无疑义, 是整个人类、 也是一个 民族 的历史上不断积累起的文化 成果的一种, 中国现 而 代文学则是这 全部文学成 果中一 个历史时代的文 学成果。 我们 当代人同样需要通过了解它、 掌握 它 而丰富和发展 自己。 因此之故 , 才有了我们这个学 科, 我们这个学科才成了全部 当代文化 、 当代学术 中的一个组 成成分。 我们这个学科就是为了传承中 国现代文学成果 的, 而传承中国现代文学成果则是 为了当代 中国社会、 当代 中国人 的需要 , 是我们
樊骏 、中国现代文 学研 究、 当代性 这个淡而无味的 “ 当代性” 更经常地 出现 在我的脑 海里 。 樊骏 先 生不 是 一个 风云 人物 ,所 以也 没有 时至 今 日,樊骏 先生 当初是 怎样具 体 阐释 风 云人物 所不能 没有的旗 帜和 口号 。 在我 的印象 这 个 “ 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的当代性” 命题的, 我认 里, 他只提 出过一个 学术命题 :“ 中国现代文学研 为已经不太重要 , 至少在 我现 在的理解 中, 但 它却 究的当代性” 也没有引起过太多人的注意。 , 几乎能够说 明迄今为止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学 在 当时, 我是 尾 随先锋 派人物 讲 “ 代性 ” 现 科所遇到的所有重大问题 。 的, 记得我博士生毕业之后 申报 的第一个国家课题 为什 么这 样 一个 淡而 无味 的命 题 却有这 样 就是 “ 现代意 识与现代 文学研 究” 结果 是无疾而 的生 发 力呢 ?我认 为 , , 它与在 我们 当中流行 的所 终, 最后并 没有 完成 , 因为 到了那 时, 人们就争论 有 口号都 有不 同。 如果说 所有其它 口号 都是从 外 起“ 什么是现代性” 结果就有了一个 “ 来, 现代性的 部强加给 我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 是作为 “ 进 先 大讨论” 而最后 出来收拾残 局的则是 “ , 后现代” 性 ” , 的标 志而被提 倡 的, 骏先 生这个命题 则是 樊 “ 现代性” 不是一个 最先进 的标准了。 就 我想 , 既 对 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学科 自身性 质和 意义的 然人们对什么是现代性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 对 说 明, 它是一个不 能不如 此、 不会不如此 的陈述 ; 我们具 体从事 中国现代 文学 研究 的人也就 意义不 如果说 其它的一些 口号是在特 定前提下推论出来 大了, 因为大 家都说 “ 现代性 ” 而每 个人说 的 “ , 现 的一些 “ 定理” 它则是 一个不需推论 、 , 不证 自明的 代性 ” 又是 各不相 同的 , 必就会 造成 概 念的 混 “ 势 公理” 我们这个学科就是在这个 “ 。 公理”的基础 乱, 相互 理解的渠 道就被堵塞 了。 以, 所 到了19 上建构起来的。 90 年代, 我就没有了 “ 主义” 反倒是樊骏先生提 出的 , “ 中国现 代文 学 ”是 我们研 究 的对象 ,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