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男人跳久河卓舞辫子的奇特功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神奇!西藏有些男人的长发是用来跳卓舞的




每逢重大节日,山南市农牧民都有跳卓舞的习俗。

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久河卓舞”,是民间震慑邪魔、祈求吉祥的舞蹈,被称为西藏的“腰鼓舞”。

久河卓舞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
中一门比较特殊的艺术,也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

“久河卓舞”的历史与由来
“久河卓舞”因为流行于琼结久河村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久河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3个不同时期:8世纪至11世纪,在琼结青瓦达孜宫和扎囊桑耶寺跳过
卓舞;12世纪至17世纪,在拉加里跳过卓舞;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在琼结日吾德庆寺跳过卓舞,展示了“久河卓舞”独具的艺术风格和舞蹈魅力。

至今为止,在曲松县和桑日县等地,流传着4个卓舞队,即:曲多江卓、贡嘎萨卓、江唐
卓和绒乡卓。

4个卓舞队基本风格一致,都是以公元8世纪修建桑耶寺劳动内容为载体,但“久河卓舞”由于受到特殊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的艺术风格,与以上4个卓舞队有
许多方面不同,它更多地保留有雅砻文化古老的民风民俗,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早饭后,久河卓舞的传承人尼玛老人总会摇起转经筒吟诵经文
“久河卓舞”传承人尼玛老人
卓舞是久河村的魂,也是尼玛老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原本平凡无奇的它和他,都因为卓
舞而熠熠生辉。

在田野里长大的久河村人,跳着从田野里生长出来的久河卓舞,舞动人生,一
代又一代。

正规的卓舞表演要由一位身披羊皮、头顶面具的“卓本”带队出场,站在中央指挥舞蹈的次序和
击鼓的方法。

尼玛老人就是村里卓舞队的“卓本”。

不跳舞时的尼玛和村子里其他的老人并无太多区别:一样的习惯早起,每天早晨6点多总能自
然醒来,无论冬夏;一样的闲不住,尽管已经80岁高龄了,依然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把羊毛捻成线。

尼玛和队员们在村里的道具室里换好演出用的服装和靴子。

尼玛的服装跟队员们的不一样。

为了舞台演出的需要,久河卓舞的服装和舞蹈动作都进行了改进。

尼玛的黄色上衣并不是久河
卓舞本来的演出服装,而是为了在舞台上更有视觉冲击力。

一般卓舞演员上身穿长袖衬衣和短袖马褂各一件,下穿多褶式围裙,身背五彩哈达或绸带,腰系一串狮嘴铃,左侧系扁形圆鼓,手持鹰毛鼓槌,但“卓本”的腰间没有铃铛。

传统久河卓舞
的表演者一般是披散长发,但现在改成了一个假发套,假发被扎成一束,套在头上。

久河卓舞的独特魅力
久河卓舞一般由几十个人一起表演,动作整齐划一,豪放而大方。

表演人数并没有严格限定,但为了演出效果,人不能太少。

舞者边歌边舞,慢时端庄肃穆,使人们享受到一种古朴庄重、威武刚健的艺术美;快时粗犷奔放,达到高潮时如急风暴雨,如醉似狂。

那披散的发型,
多褶式的裙子,飘动的彩带,摇转的鼓槌,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甩发是整个舞蹈中的精彩部分。

久河鼓手的甩发路线为右前方连续甩三圈,初学者容易头晕,在表演中也出现了舞者甩发时摔倒的情形,欢乐氛围尽情洋溢。

久河卓舞代代流传
看着尼玛带着两位久河卓舞的年轻舞者一起在田野间跳舞,那情景让人莫名感动。

当画面定格,这就是久河卓舞得以传承至今的鲜活写照。

手把手地教,心贴心地学,古老的久河卓舞就这样
靠着质朴的言传身教中生生不息。

在田野里长大的久河村人,跳着从田野里生长出来的久河卓舞,舞动人生。

从80岁的尼玛,到19岁的吉米,到12岁的拉巴次仁,这些田野上的舞者,赋予久河卓舞厚重与灵气,
舞动了大地,舞动了高原。

久河卓舞就这样代代流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