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FF联盟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FF联盟八年级
(上)期中物理试卷
1.2020年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全文中5次提及“生
态”,分别是:生态环境总体改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
高生态治理成效,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
设。
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
B. 禁止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C. 控制PM2.5的排放以减少雾霾天气
D.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2.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的是()
A. 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50cm
B.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C. 一层普通居民楼的高约为3m
D. 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0m/s
3.在学校运动会百米赛跑中,裁判员应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A. 刻度尺
B. 停表
C. 温度计
D. 米尺
4.同学学习长度测量讨论交流的情境,下列关于误差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可以多估读几位
B. 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 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D. 测量时所用的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结果错误越小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超声加湿器是利用声音具有能量的原理工作的
B. 蜡烛“跳舞”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C. “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D. 拨动橡皮筋吉他时,弦越细音调越低
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如图所示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
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
A. B. C. D.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使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B. 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的音调高
C. 利用声呐可探测海底的深度,声呐是超声波的应用
D. 泥石流发生前,会产生次声,利用次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就可以预报灾害,减
少损失
8.如图所示,关于国庆大阅兵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红旗是因为红旗对光发生了
漫反射
B. 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C. 士兵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是因为军徽是光源
D. 士兵响亮的口号,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9.下列几种常见的现象中,有一种现象产生原因与其他三个不相同,它是()
A. 花香引来蜜蜂采蜜
B. 行驶的汽车
C. 水往低处流
D. 地震形成的滑坡
10.检查视力时,要求人与视力表间的距离是5m.现在使用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
的距离是3m,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镜中视力表的像比视力表小
B. 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 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视力表的距离是5m
D. 人到镜子的距离是2m
11.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糖水中的传播径迹是弯曲的,说明光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 自行车尾灯可以在夜间显示自行车所在的位置,因为尾灯内的平面镜发生了漫
反射
C. 平面镜只能成像,不能控制光的传播路径
D. 小雪自制的万花筒是通过单一平面镜成像来形成缤纷图案的
12.如图所示,用手缓慢的推动书,使书带着笔沿桌面缓慢移动。
我们认为“笔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A. 地面
B. 书
C. 桌面
D. 桌面静止的橡皮
13.在暗室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
(镜面朝上),让手电筒正对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从侧
面看去()
A. 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 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 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 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14.如图所示,该机械秒表的所表示的时间为______ s,该铅笔的长度为______ 。
15.小明在走廊大声唱歌,他用手摸声带位置感觉到声带在______ ;教室里的同学能
听出是小明的歌声是通过声音______ 判断的。
1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
象可知:甲物体做______ 运动(填“匀速”或“变速”),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______ 和______ ;经过5s,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______ 。
17.如图甲用玻璃管及米尺和停表来“探究气泡的运动”,记录气泡不同时刻在刻度尺
上的位置,用测量的数据绘出s−t图象如图乙,由实验装置及图象的信息可以得出该气泡的运动规律是______ ;气泡的速度为______ cm/s。
18.小明正对着镜子整理自己的头发,他身高1.70m,他到镜面的距离是1m,他在镜
中像的高度是______ m;像到他的距离是______ m。
19.拿一只空的易拉罐,在底部用钉子敲一个小孔,将易
拉罐的顶部剪去,然后蒙上一层半透明的塑料薄膜,
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把小孔对着物体,可以在塑料薄膜上看到一个______ 像,针孔照相机的原理是______ 。
20.能量是与______ 有关的物理量,它不仅可以从一个地方______ 到另一个地方,不
同形式的能量还可以相互转化。
21.在百米比赛时,在终点计时的裁判先看到发令枪烟,再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了
______ ,裁判员应该看到烟开始计时,若是听到声音开始计时,某同学的百米成绩是14.14s,则实际成绩应是______ s。
22.宇航员驾驶航天飞机在外太空飞行,以______ 为参照物航天飞机是静止的;宇航
员看到天空是黑的原因是:______ 。
23.在地球上,驾驶员利用“倒车雷达”来判断车与物体间的距离,利用了声可以传播
______ 。
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要利用激光,而不能用超声波,其中的道理是______ 。
24.如图所示,护林员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水平射向山洞中P点,请你通过
作图标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5.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
26.复习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实验和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刻度尺放置的错误是______ 。
乙图中读数时的错误是______ 。
(2)测量小气泡的速度,实验原理是______ 。
(3)在学过声音的知识后,小峰和小明合作再次体验“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小明用一只手紧压住桌面上的刻度尺,另一只手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的另一端(图丙),小峰注意听刻度尺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并观察______ ,改变格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做几次实验,通过对比,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
27.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中。
小明同学选用了
平面镜、能绕ON翻转的白色纸板E、F、激光器和几种
不同颜色的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 。
(2)实验中选用不同颜色的笔的用途是什么?______ 。
(3)实验时,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平面镜上______ 放置白纸板,当光
贴着纸板E入射时,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4)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接下来的操作是:
______ 。
28.实验小组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小明小组同学用平面镜、两只相同的蜡
烛、白纸、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和笔进行实验。
(1)把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的中间画一条直线,将平面镜的前表面沿直线
竖立白纸上,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某一位置,将另一只没有点燃的蜡烛
在平面镜后面移动,发现的问题是______ ,改进方法是______ 。
(2)改进后继续实验,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境,镜后的同学手没有感觉到灼热,这
说明______ 。
(3)确定了像的位置后。
小明用另一只蜡烛竖直放在玻璃板后移动,观察到蜡烛和
像完全重合,说明______ 。
(4)小峰小组同学由下表得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你认为其
中的错误及不足之处是什么?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7.57.5
错误:______ ;
不足:______ 。
29.某司机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1所示的标志牌。
(1)该标志的物理意义分别是①______ ;②______ 。
(2)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该司机从入口处出发,至少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
达机场?
(3)到达机场后,该司机乘坐如图2甲所示的自动扶梯上楼前往服务台,已知该扶
梯的运行速度是0.8m/s,上梯和下梯时他用停表测量了时间,示数如图2乙,则从上梯到下梯,他被扶梯运送的路程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加强大气质量检测,实时了解大气质量变化情况,采取适当措施改善,有利于改善环境状况,措施可行。
故A正确;
B、煤等化石燃料是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虽然有利于改善环境,但是不可行。
故B错误;
C、控制PM2.5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环境且可行。
故C正确;
D、积极植树、造林、种草有利于改善环境且可行。
故D正确。
故选:B。
节能、环保两个方面分析各选项是否有利于环境以及是否可行。
保护环境是目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保护环境的措施是中考热点和必考点。
2.【答案】C
【解析】解:A、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故A错误。
B、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
C、一层普通居民楼的高约为3m,符合实际,故C正确。
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故D错误。
故选:C。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3.【答案】B
【解析】解:百米赛跑中,总路程一定,裁判需要测量运动员所用时间即可。
故选:B。
物理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秒表测时间、电压表测电压、电流表测电流、刻度尺测长度、温度计测温度、电能表测电能、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等等。
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同时间比路程,二是相同路程比时间.此
题便是对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4.【答案】B
【解析】解:A、进行长度测量时,只允许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不是估读值越多越准确,故A错误;
B、测量时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B正确;
C、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始终存在差异,所以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C错误;
D、测量时所用的测量仪器越精密,测量结果误差可能越小,但不一定就不会产生错误,故D错误。
故选:B。
物理实验离不开物理量的测量,但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是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是误差。
误差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误差的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错误和误差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像这种概念在学习中要区分清楚。
5.【答案】A
【解析】解:A、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振动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用超声波传递的能量大的原理制成加湿器,因此超声加湿器就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的这一特点制成的,故A正确;
B、会跳舞的蜡烛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B错误;
C、真空铃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
D、在橡皮筋的松紧、长度相同时,弦越细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故D错误;
故选:A。
①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③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橡皮筋振动快慢与其松紧、长短和粗细有关,利用其分析即可解决。
在分析上述量的变化时,千万不要忽略了我们物理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它是中学物理学习中的重要的研究方法。
6.【答案】D
【解析】解: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V、T、A、C,从模型上看,只有C左右不同,而V、T、A左右相同,
所以,当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A、T、V不能达到实
验目的,只有C左右不同,所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根据四个模型的结构和研究目的“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可做出选择。
此题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分清四个模型的结构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在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使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说法正确;
B、如图所示,相同时间内,上图物体振动了4.5次,下图物体振动了2.5次,故上面的
频率低于下面的频率,上面的音调比下面的音调高,说法错误;
C、超声波的方向性好、声能较集中、在水中传播距离远,所以探测海底深度应用超声波,而声呐是超声波的应用,故利用声呐可探测海底的深度,说法正确;
D、自然灾害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因此泥石流发生前产生次声波,利用次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就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说法正确。
故选:B。
(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
(2)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可以比较频率高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探测海底深度利用超声波的方向性好、声能较集中、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
(4)自然灾害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有:防止噪声的途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等,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8.【答案】C
【解析】解:A、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红旗,是因为光在红旗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故A正确;
B、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故B正确;
C、军徽自身不能发光,它不是光源;士兵帽子上的军徽之所以熠熠发光,是因为军徽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了出去,故C错误;
D、口号响亮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以下知识解题:
1、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2、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学和声学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此类型题也是中考的热点。
9.【答案】A
【解析】解:(1)花香引来蜜蜂采蜜,是花香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分子的运动;(2)行驶的汽车、水往低处流、地震滑坡都是物理学上的机械运动现象。
故选:A。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本题考查了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分子运动是微观分子的运动,而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判断视力表到视力表的像距离,然后根据人和视力表的像之间的像距离为5m,判断人的位置。
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解答】
A.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则镜中视力表的像与视力表大小相同,故A 错误;
B.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故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已知视力表到镜面的距离为3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3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视力表的距离是6m,故C错误;
D.检查视力时眼睛离视力表的像距离是5m,所以人站在平面镜和视力表之间,视力表在人身后1m,那么人到镜子的距离应为2m,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解:A、光在密度不均匀的糖水中的传播径迹是弯曲的,说明光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正确;
B、自行车尾灯可以在夜间显示自行车所在的位置,因为尾灯内的平面镜发生了镜面射,故B错误;
C、平面镜可以成像,所成的是上下相同,左右相反,等大正立的虚像;也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故C错误;
D、万花筒是通过多个平面镜反射光线,形成缤纷图案的,故D错误。
故选:A。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2)镜面反射是光线平行入射平行反射;漫反射是光线平行入射不平行反射,而是射向四面八方。
(3)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光路;
(4)万花筒是通多个平面镜成像来形成缤纷图案的。
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镜面反射、平面镜的应用等,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2.【答案】B
【解析】解:对于正在运行的书,铅笔相对于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铅笔是静
对于正在运行的书,铅笔相对于地面、桌面、桌面上的橡皮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说铅笔应该是运动的。
故选:B。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相对于所选取的参照物而言的。
关键是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变,则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
13.【答案】B
【解析】解:如图,当手电筒垂直照射白纸和平面镜,平面镜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垂直反射,从侧面看时,几乎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平面镜是暗的;光线垂直照射到白纸上,白纸表面是粗糙的,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从侧面看时,有光线进入人眼,人眼感觉白纸是亮的,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人看物体的条件是物体发出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进入眼睛的光越多,感觉越亮,进入的越少感觉越暗;平行光线射向平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平行光线射向粗糙的反射面将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判断物体亮暗的依据并不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而是进入人眼光线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线多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线少感觉暗。
14.【答案】217.5 5.20cm
【解析】解:
(1)由图所示停表可知,停表的分针示数3min,秒针示数为37.5s,故停表的示数是:3min37.5s=217.5s。
(2)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铅笔的左端与2cm对齐,右端在7.2cm,估读为7.25cm,铅笔的长度是7.20cm−2.00cm=5.20cm;
故答案为:217.5;5.20。
(1)停表的秒针转动一圈,分针转动一个小格,里面小针指示的是分钟,长针是秒针;
测量的长度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此题考查的是测量工具的读数,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5.【答案】振动音色
【解析】解:歌声是由小明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所以他用手摸声带位置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由于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教室里的同学能听出是小明的歌声是通过声音音色判断的。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本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的特征,属于基础题目,相对比较简单。
16.【答案】匀速甲丙乙
【解析】解:由第一个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是一个定值,即甲做匀速运动;当甲运动的路程为
20m时,运动的时间是5秒,运动的速度v甲=s
甲
t
甲
=20m
5s
=4m/s;
由第二个图象可知,乙、丙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乙的速度v乙= 6m/s,丙的速度v丙=4m/s;
由分析可知:甲和丙的速度是相等的;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为乙的速度是最大的,经过5s,乙运动的路程就是最长的,所以乙在最前面;
故答案为:匀速;甲;丙;乙。
根据第一个图象,分析出甲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s
t
求出甲的运动速度;根据第二个图象,分析出乙和丙的运动速度;比较三者的大小关系,得出第一个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都运动5s,谁的速度大,谁运动的路程就长,谁就在最前面。
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17.【答案】匀速直线运动7.5
【解析】解:根据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
且t=10s时,s=85cm−10cm=75cm,
运动速度是v=s
t =75cm
10s
=7.5cm/s。
故答案为:匀速直线运动;7.5。
首先明确图象中横轴和纵轴表示的含义,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气泡在的速度。
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关键是公式的灵活运用,难点是从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而找到规律。
18.【答案】1.70 2
【解析】解:小明靠近镜子,小明的大小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小明的像大小也不变,所以像高1.70m。
小明到平面镜的距离是1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明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1m,所以小明和小明的像之间的距离是2m。
故答案为:1.70;2。
平面镜成像: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9.【答案】倒立实光的直线传播
【解析】解:由题意可知,用易拉罐制成的针孔照相机的原理就是小孔成像,由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倒立实;光的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实像。
此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和像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应当掌握。
20.【答案】物质运动转移
【解析】解: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化转换,简称“能”。
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或运动量发生转移时,能量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系统传递给另一个系统;在转化和传递中总能量始终不变。
故答案为:物质运动;转移。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化转换,简称“能”。
能量也有不同的形式,如机械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热运动的内能,电磁运动的电磁能,化学运动的化学能等,他们分别以各种运动形式特定的状态参量来表示;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或运动量发生转移时,能量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系统传递给另一个系统;在转化和传递中总能量始终不变.
记住能量的分类,以及能量所对应的运动形式。
21.【答案】光速大于声速14.44
【解析】解: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所以在终点计时的裁判先看到发令枪烟,再听到枪声;
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
≈0.3s;
少的时间为t=s v=100m
340m/s
实际成绩约为14.14s+0.3s=14.44s。
故答案为:光速大于声速;14.44。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因此可知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应该是看到冒烟时开始计时;
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这时运动员已经跑了一段时间才开始计时,所以测得的时间偏小,少的刚好是声音传播100米所用的时间。
本题考查声速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必须理解整个物理过程: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已传播到人耳,此时运动员已跑了一段距离。
解决此类题目还要结合光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差异进行分析。
22.【答案】宇航员天空是真空,没有物质能够反射光线进入宇航员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