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的高中生涯规划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新高考的高中生涯规划和实践
在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和生涯发展指导,是新时代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回应,推动高中教育能更好地满足这一特定阶段学生成长的特殊性需求,是对新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
生涯规划逻辑理路是遵循生涯规划教育规律,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整合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学科潜力、成长经历等生涯规划教育元素,综合分析社会和职业发展趋势,科学选择职业、专业方向,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对实现人生目标进行系统设计的动态过程。
这一理论是生活逻辑、生命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生涯规划教育的丰厚资源。
从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到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些独特的人文精神涵养着生涯规划
教育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人本主义理论和西方的生涯匹配理论如帕森斯特质因素论、霍兰德类型论、职业锚理论、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罗伊童年经验理论等更是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激活内在动力,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发展,学会有效而独立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
二、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选择
第一,通过开发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了解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角色与任务,了解各种生涯角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学习平衡生涯发展的各种角色,初步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方向。
明确高中学习与生涯发展的关系,认识到高中学习对未来职业和生活发展的重要影响,主动适应高中阶段的生活与学习方式。
第二,通过生涯规划实践体验,让学生探索真正从事的职业内涵。
通过探索职业世界,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发展职业目标需要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实现职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知道什么是产业、行业和职业,理解三者的关系。
了解影响产业行业兴衰的主要因素,从发展前景和趋势了解行业和职业的变迁。
第三,通过探索环境与社会,让学生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个人生涯发展的影响,认识个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学习利用环境资源促进自我发展。
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特别是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掌握获取生涯发展信息的方法。
了解职业与社会分工,认识工作的意义,了解不同的职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形成初步的职业取向。
认识大学在个人生涯发展中的意义,了解国内外大学与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综合自身与环境因素思考大学与专业的选择。
第四,通过生涯感知,运用职业锚理论开展生涯职业探究,把学生的价值观、能力和动力等要素整合起来,在未来的生涯发展中确立精准定位和最优选择。
三、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
学校品牌价值的提升要用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统领教育教学,提升教师的行动自觉力和学生的生涯内驱力,进而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形成以生涯规划为统领的扁平化管理机制
以生涯规划为统领的扁平化管理运行机制释放了教育教学管理主体的自主权,促进了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学校教育新生态的形成,提升了学校教学效能感和学校归属感。
扁平化组织管理的实践模型结构图如图1。
(二)立足实践开发生涯规划复合型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课程的结构化考量着学校教育的育人品质。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系统地开展高中生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
生涯发展的规划意识与能力,提高他们实现人生阶段目标与规划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使他们有规划、懂选择、有能力、乐学习、会做人,以明亮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走向成功。
教师应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和领域,并对自己的职业及工作环境、专业要求和入职条件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帮助和指导学生制订与调整生涯发展规划,学生可以掌握生涯规划的规律,提升实现人生目标与规划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帮助他们圆满实现人生目标与理想。
(三)以生涯规划为生长点,重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
生涯教育是一种文化,是横跨学术、企业、政府的专业课程,汇聚了生命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运筹学等学科理论和智慧,是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助推力。
课程结构、分数结构、专业结构等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了最大化的选择机会。
新高考作为中国人纵向流动的公平机会将减少沉没成本,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
依托我校资源,探索多学科与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渗透融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学科能力倾向、发展潜力进行学业规划。
此外,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测评工具,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法上融入生涯规划,依据学生性格、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完成“自我认识—学业生涯—专业选择—职业生涯”的生涯规划过程。
(四)充分挖掘学生学科潜力,加强职业匹配
学科潜力挖掘,以聚焦高中与大学的学科衔接为出发点,强化学科概念,加强学业匹配,提升学生社会认知。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
学选才”的政策导向下,从高校学科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帮助高中生认识大学
与未来社会,提高学科思维与自我认知,提高生涯发展力和决策力,从而发挥生涯教育在普通高中阶段所起的承前启后、为升学或就业做准备的重要作用。
学科潜力是判断学科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依据,包括学科认同度、学科学习效率、学科思维深度这三个方面。
学科认同度是指对学科是否具有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具体表现为能不能坚持长时间学习。
学科学习效率是指在学科学习时资源投入、
时间投入与学习效果的比率,具体表现为当学习内容增多时能不能学完。
学科思维深度是指在学科学习时思维的体系性、敏捷性、创新性,其表现为当学科学习难度增加时,能不能学懂。
(五)开展生涯规划与学科渗透融合示范课
通过邀请骨干教师参与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来激发大家参与的热情和带动更
多学科教师参与到生涯教育中,通过学科骨干的思考与初步实践,形成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融入生涯教育的理念,引进生涯教育的相关技能等。
通过组织生涯规划教师沙龙,让青年教师把教书的“工作”变成“事业”,帮助他们明确树立成为教师后的新的理想,即专业成长目标,激发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情,让他们体会到教书生涯是真正有意义、有生命价值的,提高教师工作的自觉性。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合作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科学设计自己的未来,开启人生的无限可能。
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个性化的人,因此,提供不同类型的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建立健全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机制。
此外,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发展文化特色的重要契机,是以新的评价工作机制发掘学校文化特色内涵和生命力的转折点。
学校要尝试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植根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着力探索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促进生涯规划教育的特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