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声腔艺术的探索与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腔声腔艺术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笔者总结了教学实践的体会,阐述了秦腔声腔艺术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并对唱念的技巧进行了归纳和概括。

关键词:声腔;唱念;传承
中图分类号: j6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077-02
秦腔历史悠久,流传广远,在西北五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陕西这块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秦腔艺术成为彰显民俗风情,人文情怀、时代精神的最直观的艺术形态,它有着完整的表演体系、规范的程式化动作,也有着独特的剧种风格及音乐唱腔特色。

在秦腔剧种里,每一个故事的演绎,通常根据人物的历史背景、所处的环境、年龄、身份的不同把人物大致分类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然后在规定的虚拟化舞台场景里完成,使观众通过演员维妙维肖的表演,从每一个程式化、虚拟化或演绎后的动作、眼神去了解剧情,感知人物的喜、怒、哀、乐。

其次,秦腔通过舞台综合美的体现和演员虚拟化的表演动作,把观众引入曲折起伏的剧情中,使观众进入无限的想象空间,让思绪和情感不断产生共鸣。

长安自古帝王都,陕西独特的人文历史,使得秦腔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留下了一大批丰富的经典剧目和优秀的艺术人才,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本。

构成秦腔独特规律性的因素在于,秦腔集文学、诗词、音乐、舞蹈、美术、雕塑、杂技、武术等诸多艺术形式特点
为一身,有着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是西北人热情、豪爽、善良、务实进取的精神再现。

当今社会进入到了一个高速的信息多元化时代。

因此,秦腔艺术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流,进行合理的扬弃与吸收。

取精华,弃糟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秦腔的传承不仅包括道具、化妆、服饰、剧本等物质的传承,尤为重要的是它的程式化表演、唱腔、音乐、舞美等非物质的传承,它要求既要保持戏曲的基本元素,也要通过传承人与被传承人的交流,结合自我舞台经验不断创新,学习前人经验但不拘泥于前人经验。

在秦腔的传承中,音乐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秦腔音乐属于板腔体音乐结构形式,有它旋律的多样性和“六大板式”规范中的灵活性与固定型。

在秦腔音乐的结构层次中,“唱念”为最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通过唱腔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做到情理相融,正是秦腔舞台表演上的一大特点。

“唱”为声腔艺术,也是戏曲的语言,它是鉴别各地方戏曲剧种的艺术风格及演唱特色的重要标志。

因为无论在哪个剧种的音乐结构中,唱腔部分是它的主体部分,在戏曲的“唱、念、做、打”四功里,“唱”居首位,而且是戏曲音乐的主题表现概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十分重视声乐艺术在情感表达上的功能,认为歌唱比器乐演奏更为亲切感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和共鸣。

其原因在于器乐演奏的乐音虽可传情,却不能表意,而歌唱却能通过语言,表达明确意念,从而达到刻画人物及传情的目的。

声乐的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它在戏曲唱腔体中的
主体地位。

声腔艺术的丰富与提高,对于秦腔艺术的发展走向,有着前瞻性和指导性。

研究秦腔的本质,关键在于研究它的声腔艺术,因为声音是语言的载体符号,是人们对心灵深处喜、怒、哀、乐情绪的宣泄与表达,它随着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声音起伏,并且真实、真切和感人。

同样一段唱腔,如用一副好嗓子唱出来,就会使人陶醉,使人动容,不但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而且还能达到启发人、激励人、教育人的目的。

在声腔艺术的改革中,应当摒弃传统秦腔音乐那种单一的以“吼”为主调式的特点,给予秦腔更宽广更厚实的艺术养料。

改革声腔是循序渐进的,要达到多重的听觉享受之功效。

演唱者必须根据自身的演唱特点,把一段好听的、上口的秦腔音乐旋律经过学习、消化、整合,从感性到理性,实行艺术音乐与自我统一的二度创作。

同时,我们必须不断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为秦腔所用,寻找现代美声、通俗、民族唱法与秦腔唱法的契合点,研究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完整地训练方法,为秦腔注入新的音乐元素,不断改变音乐的表现形式及演唱形式,并借助现代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提高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人在多年的教、学、研、创、演的舞台实践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力图探索出更能适应现代观众的演唱方法。

在教学中,以声乐训练为基础,以规范舞台语言、抓吐字、归韵为重点,以抓唱腔的演唱技巧、行腔、韵味、情感处理为目的,认真严谨地研究每一段
唱腔的旋律特点及板式变化,再根据角色的需要,对人物的历史背景、个性特征、身份、地位、年龄等,进行认真而深入的刨析,解读剧情、分析板路、曲式,对词意的精确理解,吐字、归韵的准确咬法、“气声”的结合等进行细致的分类,根据人物情感的需要,对唱腔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声音的强、弱、大、小的处理,要求掌握火候、气息控制有度,分寸的当;充分利用声乐的表现功能,用不同的声音形象塑造人物,表达情感,达到以情领气、以气控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秦腔声腔艺术的魅力,正是大秦之音乐的魅力所在。

所以谈秦腔的振兴、改革、传承、发展,必须重视声腔艺术的改革。

一、任何一个流派的建立和风格的成型,主要原因就是唱法的不同。

比如马派(马友仙)有她唱法上的高亢、清扬和绚丽多彩,代表剧目有《断桥》、《窦娥冤》、《洪湖赤卫队》等;员派(员宗翰)有他唱法上的厚重、深沉和激越悠远,代表剧目《红灯记》、《赵氏孤儿》、《打镇台》等。

而改良的声腔艺术必须符合一些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做到老少皆宜,使节奏与旋律变化进入每一位观众的内心世界。

因此,保护好秦腔的实质,就是在声腔艺术上做好文章,改革声腔也等于拯救秦腔。

二、‘唱念’与声腔对秦腔剧种的影响。

一位演员唱念风格的形成,是有多层次的艺术因素的,诸如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人文背景、师承关系的传承与创新,演员的自身条件和适合于其的唱腔等;音乐是秦腔的灵魂,也是区别剧种特色的必要手段。

秦腔的诸多艺
术大师,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热爱与追捧,是因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

例如任哲中老师《周仁》,他就用他独特的“云遮月”唱法,使剧中人物的情感得以渲染和升华,把周仁委屈、悲伤、哀怨、被人误解的复杂情绪,用他微妙的声音技巧及旋律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使得周仁这出戏久演不衰。

因此一段感人肺腑的唱段,足以影响一出戏、一个剧种的生存与发展。

三、教学方法上的特点。

教唱,不仅仅以唱为外在形态,更应该在唱中挖掘出人物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走向。

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教学型、示范型、创新型三种声腔唱腔特点。

教学型,取之于老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把教与学纳入一个整体,用形象、通俗、风趣的导语,引导、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进入状态达到学的目的。

比如对秦腔上下联句的教唱,中间的音节是不能断开的,要求情感连贯,字断而气不断,有些长句子就需要循环气的支撑,才能完成一个乐句,有些则需要用顿音、虚、实(阻音)、各种装饰音、上、下(滑音)、挑音、跳音等技巧来完成,这些细节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清楚。

示范型,是老师的一项声腔基本功,也就是老师的唱功必须过硬,应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具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通过不断的示范,让学生去揣摩、然后达到心领神会。

创新型,是借传统音乐的唱腔特征,不断创新,锐意进取,有选择的借鉴兄弟剧种及声腔艺术(美声、通俗、民族)等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

四、分析秦腔板腔体结构形式,让学生对音乐规律有所掌握。

以秦腔折戏《探窑》为例,我讲授时,先说明板式是哭音二六带叫板,节奏为四分之二拍。

后又提出这段唱词的主题为“世人都想把官做,谁是牵马坠蹬的人”,并对剧情及人物个性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和体会王宝钏内在的精神特质和情感背景。

从而引出王宝钏对爱情忠贞不渝、朴实无华的优良品质。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的思路一定要清晰,要抓本立意,抓住重点,尤在唱腔上,更应腔随字走,字正腔圆,才可表现出人物的情绪变化,同时也应该因材施教,寻求学生最易接受的窗口,使学生听得懂,唱得准,记得牢。

五、在声学训练方面做到严格要求,力使学生规范发声,规范运腔,达到唱腔的准确性。

我的训练方法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

对新生,首先,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分三点。

1.正确的站立姿势。

2.积极的歌唱欲望。

3.正确的呼吸方法。

其中第二点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演员或学生建立歌唱自信的原动力。

第一点状态是演员精神面貌、气质和精气神的体现,第三点,是唱念最基础的训练(包括四呼、五音、吐字、归韵、气息控制等)。

“气”是歌唱的动力,可以掌控声音的大小、强弱和节奏的快慢,是发音的基础,更是声音甜美圆润,收放自如,表情达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多年的舞台实践与教学实践我得出的结论是:歌唱的状态应为脚蹬、胸空、头顶、肩松,遵循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对初学者宜
多练,快吸慢呼,快吸快呼,充分利用头腔、鼻咽腔、口腔、胸腔等共鸣腔体。

在行腔时,高音呈金字塔状,中音区成自然状,低音时保持吸气状,演唱时,以情领气,以气控声,以声传情,达到声情并茂。

在戏与歌演唱的关系上,我通过思索与实践,得出戏与歌的训练方法在呼吸与声音位置上基本统一,只是吐字及辙韵的咬法和字的位置要求不同,两者的区别在于,歌曲讲究以声包字,直接用母音(即韵母),带动声音的位置结合气息发音,达到音、字、声、情、及声音位置的上下统一,假声大于真声,而戏在吐字上要求必须把字头、字腹字尾都咬到位,像枣核形,讲究以字帶腔,腔随字走,字正腔才能圆。

秦腔的演唱,在声音要求上,是真声大于假声,一般口腔、鼻咽腔、及咽壁的力量大于头腔和胸腔共鸣,基本多用口、鼻、咽的结合共鸣及硬口盖的支撑力较多,但不是每个字都是一种咬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十三辙韵的发音位置,在演唱中如何才能有分寸的、不失秦腔风格的、还能使声音达到圆润通畅,高亢明亮,把声乐的方法用进去,我认为,戏曲唱段的言前辙、怀来辙、发花轍、也邪轍、即开口呼类型的辙韵在咬字口型上稍微横一些,(要用上牙啃着唱,声音的着力点在上口盖前三分之二的地方),其余像合口呼、撮口呼也就是闭口音之类的字,在演唱或咬字上,就要求要打开口腔,把字竖起来唱,而且高音部分要靠后咽壁的力量和横膈膜的支撑力,找头腔共鸣、完全按美声的感觉去唱,戏曲的正旦、老旦及哭音唱段也可以借鉴美声的唱法,结合戏曲的行腔、韵白特点,按照情感的需要灵活运用;秦腔的小旦
及花音唱段就可以借鉴民歌的演唱方法及特点,结合秦腔的吐字和舞台韵白,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秦腔唱法,既能保留传统唱法的韵味和风格,又有时代旋律的美感,既丰富美化了秦腔的唱法,又适应了新时代的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使其与时俱进,更好的为各层次的观众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对于学生声乐的训练及演唱,我的办法是,先发声,再唱歌,再让她们根据唱歌时的感觉,找唱戏的发音位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觉、音准、音乐修养、又培养了学生对戏曲唱念课的兴趣,先由美声转入民族歌曲训练再用前者科学的发声法,套练戏曲的彩腔练声曲(三月桃花婉婉腔、或十三腔、麻鞋底等),再结合板胡、板、钢琴进行唱段练习,对吐字、行腔、音准、声音的位置、唱腔的情感处理等进行细抠,再根据学生行当的分类,实行细致指导,分类训练。

在这里融合和转变是很关键的,突破了,唱腔就没问题了,经过时间的推移,和逐层逐次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要求,这种训练过程中的反复性、重复性,也就是唱念课有别于其他课的特殊性;只有把气、声、字、情、韵五者完美的结合,才能使唱腔达到声情并茂,让人为之动容的艺术境界,使唱念更好地为人物剧情服务,提高教学效率,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秦腔声腔改革与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调研、思考、实践的过程,只有紧跟时代的脉搏,秦腔的本土特质才不会被淘汰,而唱念传承的时代性,是为了让秦腔音乐和声腔艺术能够汇入社会发展的主流,以自身特点表达出让人民喜爱,让社会接纳的艺术品位,以成
就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