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元曲三首》教案粤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元曲三首
[教学目标]1、了解曲的基本常识及其通俗明快的语言特点。

2、从语言分析入手,了解写作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把握作品的主题。

3、从三篇作品中把握三位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4、理解作品中的元代人文精神。

一、导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唐诗、宋词,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到另外一种文学样式,它就是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元曲。

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

这一课要学习的三首元曲都属于元散曲。

元代的散曲,本来是一种合乐的歌词。

它以小令为单位,每首小令就是音乐上的一支小曲,有专门的曲名,隶属于一定的宫调,有一定的旋律节奏。

作家们按谱填词,歌词也称为曲。

严格地说,这是不大科学的;称之为曲子词,可能更准确些。

这同宋词初起时的情况一样,只不过音乐上不同而已。

把同一宫调中的假设干曲调,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起来,就是套数。

二、讲授新课
[双调]蟾宫曲·叹世
1、知识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X 光祖〕之一。

在元代前期的散曲家中,马致远是留存作品最多,历来评价最高的一个。

他作品的内容,以感叹历史兴亡、歌颂隐逸生活、吟咏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常具有诗词的意境和秀丽的画面感,语言自然清丽,雅俗相兼。

2、研习内容
〔1〕作者叹世中的“世〞是哪个朝代,哪些人物?
示例: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事,涉及项羽、X邦、韩信、蒯通和萧何等人,其中以写韩信为主。

〔2〕作者叹世的内容在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示例:①对史事的评析,层层推进,一气直下,直逼出了“醉了由他〞的最后结论。

特别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句成语的引用,既吻合曲中议论的楚汉相争的史事,又起到了“诗眼〞的作用,是相当高明的。

②诗人“叹世〞是在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

但通篇没有一个字触及时世,这就是马致远宣泄牢骚技巧的高明处。

〔3〕从叹世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
示例:马致远的许多散曲中,抒写怀古伤今、羁旅宦游的情愫。

特别是晚年时,马致远牢骚殆尽,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是是非非,几乎全部失去了热情,力图从宁静的隐士生涯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

这在其《叹世》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4〕作者产生如此的心理状态的社会原因。

示例: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之后,使汉民族尤其是士人有一种失落感。

他们原
来意向所归的群众组织,由于政权的变易而不复存在,面对新的统治者又感到陌生,感到无所依归。

统治者实行人种等级的民族歧视政策和重征伐轻文教的轻儒政策,是汉族士子产生被抛弃的孤零感。

失去归属感,对新的统治群体没有认同感,他们成了弃儿。

于是受制度和纪律约束的行为指向出现混乱,三纲五常、贞节等观念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地位。

士子们本不把元政权视为应该报效的“国〞,即使有报效的愿望也报国无门。

远离政权,远离社会中心,出于被忽视、无尊严的地位,产生了内外疏离,甚至对立于元政权的心态。

唐宋实行科举制度,形成了士子的宠儿意识,元代那么相反,“弃儿意识〞膨胀,行为上便玩世、骂世、嘲世,以浪子自居自傲,以“悟世〞“遗世〞相标榜。

甚至从俗的、丑的事物中也能发现发人一噱的笑料,大胆地袒露人生的种种欲望,展现人性的、道德的和生理的缺憾,毫不掩饰,毫无美化。

从一方面看,这是突破儒家思想束缚之后人性的复苏,人文主义精神的X扬,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士大夫社会责任感的淡漠。

这是元代社会人生价值无法实现的现实酿造出的多味果。

元代是一个没有英雄崇拜、社会榜样丧失的时代。

科举取士制的废止,粉碎了士子的仕途梦,丧失了昔日“唯有读书高〞的神圣感。

没有了精神支柱,不思进取,造成士人品格降低,思想混乱,世俗化了。

废科举的另一结果是官员素质低劣。

元代的入仕途径,或靠根脚“血〞而忧那么仕,或靠吏〔办事员〕进,或靠买官。

而重开科举之后,科举入仕者极少,这不过是粉饰的工具。

官员不仅是政权的支柱,也是人们的榜样,社会风气的好坏就是官场风气的表达。

元代官员礼义之教懵然未知,贿赂之情循习已著,社会没有了权威,没有了榜样,从官员到民众,思想混乱,崇尚我行我素的“自由〞,已无礼可拘、无道可守、无法可遵。

3、总结
这首小令借秦汉之际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内容,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否定功名事业。

[南吕]四块玉·别情
1、知识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著名元曲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

在处理戏剧冲突方面,关汉卿善于提炼激动人心的戏剧情节。

关据紧凑集中,不枝不蔓,省略次要情节以突出主要事件。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

2、研习内容
〔1〕这首散曲主要写什么内容?
示例:写送别时的心情感受。

〔2〕解读“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示例:这三句,用女子的语言,表达她对爱人深深的相思。

自送别你之后,我“心难舍〞,“难舍〞二字情意绵绵,刻画了女子依依不舍的心理,写出一个感情丰富且多情的女性。

因相思而情难舍,那锁不住、埋不下的恋情,心中不免产生别恨的思念,虽只有“一点〞,但它沉重地压在心头,无穷无尽,几时才能
摆脱它呢?女子问得凝重、深沉、迷茫,这正是她相思至深的原因,看似无可奈何,实是相思难解,而这深深的相思又有谁知道呢?真是剪不断、理还深。

所以,这个疑问既是悬念,起X本作用,又能深化女子的相思之情。

这一层可谓是用言传情,深化相思情深。

〔3〕解读“凭阑拂袖杨花雪〞。

示例:女子用行动表达她对爱人的相思之苦。

怎么个“苦〞?爱人要远走,干什么去,文章没交代,读者可以根据曲里的内容想象出这些情景:或求学、或谋生、或赴考……总之是在外奔波的一位旅人。

何时才相聚呢?当爱人远去后,她登上高楼,居高临下地“凭阑〞远眺,想多看他一眼。

“凭阑〞写出女子惆怅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酸楚的眷恋之苦。

本来目送爱人离去就够心酸落泪的,无奈似雪纷纷飘落的杨花挡住了她的视线,杨花成了眺望离人的障碍,更成了扰乱人心的障碍,女子烦恼地“拂袖杨花雪〞,即用衣袖将讨厌的杨花拂开,这个动作表现了她缠绵的相思苦。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用飞絮的杨花来设障,与下文的“溪〞“山〞构成层层障碍,造成悬念,把相思之苦之愁推向高潮。

杨花纷飞,既是障人视线的物,又暗喻离人的漂泊,还可用飞絮的杨花来表现女子愁思的缠绵,其一语双关为全曲设定了感伤凄迷的氛围。

杨花这个具有春天时节特征的景物所造成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女子为离情别恨所愁苦的难以抑制的心情,如此看来,春光不仅热闹,还含有春意缭绕、春情难遣之意。

〔4〕解读“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示例:拂开眼前的杨花,看到的是“溪又斜〞“山又遮〞,即弯弯的溪水曲折流向远方,重重的山峦起伏绵延,青山遮住了视线。

接连的障碍,女子的愁绪随景物变化不断地加深,变得凝重,有着欲罢不能的感伤,当心爱的人已经远去了,看不见时,只好叹息道“人去也〞。

“凭阑〞目送原是为了对爱人的思念,谁知越送愁越重,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了。

所以,层层设障,是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女子“愁思无穷尽〞的心境。

3、总结
不用静止的表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深、相思之苦;亦不用静态的景来衬情,而是不断地变换景物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愁,“渐远渐无穷〞是这首曲的闪亮之处。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知识简介
睢景臣,元曲作家。

他自幼聪明勤奋,喜欢音乐,但仕途上却不得志。

这样潦倒落魄的文人,对元代深重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是体会得比较深刻的,因此写起散曲来才能嬉笑怒骂,把讽刺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2、研习内容
〔1〕适当概括本散曲的内容。

示例: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

首段写乡中接驾的准备,众人忙碌而“我〞独不解,一开头便为全篇定下诙谐、嘲讽的基调。

[耍孩儿][五煞][四煞]三首曲子铺陈车驾的排场,本应是庄严高贵的场面,在老百姓看来都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这实际上讽刺了皇家气派和帝王尊严。

[三煞][二煞][一煞]是数落汉高祖当年的寒酸和劣迹,一下子就揭穿了隐藏在黄袍之
下的真面目,而他还在人前装腔作势、目中无人,两相对比,更觉可笑。

[尾声]是全篇的高潮,“X三〞是作者根据史书杜撰的X邦的小名,乡民呼出,形神酷似,妙就妙在它粉碎了“真命天子〞的神话,所谓帝王之尊在辛辣的嘲笑中荡然无存。

〔2〕解读各支曲子。

示例:①[哨遍]写出了皇帝到来之前乡村里的一片忙乱景象:社长挨户通知,大家要交纳草料,还要去应差役,不得推托,也不能当作寻常的差使看待。

究竟出了什么事呢?传说纷纷,说什么“车驾〞“銮舆〞今天要回故乡了。

“车驾〞“銮舆〞本来都是皇帝的代称,但乡民们是不知道的,他们莫名其妙地互相传告着。

这位乡民感到纳闷了:这“车驾〞“銮舆〞究竟是谁呢?他反复嘀咕着:“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

〞这几句,生动地勾画了乡民的心理活动,同时以加重的语气点出了题目: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

这样的开头是很巧妙的,因为乡民的疑问不但为下文的揭破汉高祖的庐山真面目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悬念,大家都会很感兴趣地等待着事态的发展。

于是作者就继续写道:“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

〞“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

〞这帮人闹哄哄地正在准备接驾呢。

这一段,既写了汉高祖X邦到来之前,村里家家户户都受到骚扰;又勾勒了社长和王乡老之流奔走趋奉的嘴脸。

曲里使用了“妆幺大户〞“乔男女〞这些字眼,充分说明了作者对这些人的鄙视。

②从[耍孩儿]至[四煞]三支曲子,写汉高祖仪仗队的到来。

多么的热闹啊,这里有画着日、月、龙、虎、凤五种图案的旗帜,有叉、斧、金瓜锤、朝天蹬、鹅毛宫扇等仪仗,还有乘舆、黄罗扇和众多的男女侍从人员。

这样煊赫的仪仗卤簿,大概就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气派吧?但是,在乡民的眼中,这些仪仗都是些什么东西呢?“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尽是些奇形怪状的动物!还有那些叉子、斧头、甜瓜、苦瓜,都镀上了金银,枪尖上挑着马,扇子上铺着鹅毛:多么奇怪的器仗!而人呢?“穿着些大作怪衣服〞,一个个像泥塑木雕的判官!这样来描写皇帝仪仗,实在是大不敬!须知道,封建统治阶级之所以煞费苦心,把那些平凡的事物装点为“仙禽神兽〞,之所以摆出这些庄严的仪仗,是为了造成“天威显赫〞的印象,来吓唬人民的;如今“仙禽神兽〞被还原为鸡狗雀蛇,一切庄严神圣的伪装都被拆穿,而显出其可笑、荒唐的原形,这怎能不大灭统治阶级的威风,而令人民群众拍掌称快呢?这种“还神奇为腐臭〞的讽刺手法,是辛辣的,意味深长的。

③[三煞]以下,还有更精彩的镜头。

你看:汉高祖出现了,他是多么的傲慢而趾高气扬!这位乡民起初不知道他的身份,只称他为“那大汉〞——这又是作者的大不敬!看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的神态,他已经够不舒服了;没想到猛抬头一看,险些没把他气死!你道那被人称为“车驾〞“銮舆〞的是谁?原来就是那无赖汉X三!他脑子里的疙瘩解开了,汉高祖的庐山真面目被揭穿了,呼应了开头的疑问,同时使情节急转直下,变为愤怒的揭露和斥责。

这位乡民指名道姓,把X邦过去的根底一一细数:原来他不但和众人一样出身农户,干过农活,而且还耽酒、欠借、明抢、暗偷,样样都来。

[二煞]和[一煞]两支曲子所提到的细节,多半是不见于历史记载的;但《史记》说X邦少壮时“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常欠人酒债,可见作者的虚构也有一定的根据。

这种没有离开人物基本性格的虚构,是更能写出人物性格的本质的;但是这只有同人民站在一起的作家才敢这样写。

因为“天生圣人〞,皇帝的来历、言行无一不
是非凡的,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套在皇帝头上的神圣光环。

就是关于X邦,不是也有很多“神异〞的记载吗?他的母亲是“梦与神遇〞,蛟龙出现,才怀孕生下他的;他醉卧的时候,“其上常有龙〞;他“常有大度〞,看相的人说他“贵不可言〞等。

但是作者一概不选用这些材料,相反,却虚构了些无赖行径的细节,套在他身上,这不是有意要撕破那神圣的光环吗?就在这尖锐的揭露声中,X邦从封建皇帝的崇高宝座上倒塌下来了,仿佛从天上掉到地下,还原了一个无赖汉的本来面目。

〔3〕探讨作品的主旨。

示例: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到,作品对汉高祖X邦是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

但汉高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典型。

我们既要看到这个典型是根据X邦的一些基本性格塑造的,不执着于一些细节在历史上是否真正发生过。

因为作者是概括了一群封建皇帝性格的基本特征的,他的锋芒针对着一大群封建黄帝,首先是他所处时代的元代皇帝。

这在君权至上的时代,在元代高压统治的时代,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他的这篇作品,能够起到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

《高祖还乡》戏剧效果的获得,同作者以跟X邦有过瓜葛的乡民为叙事人这一巧妙的构思是有关系的。

惟其是乡下人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因而皇帝仪仗的稀奇古怪,才处处显得莫名其妙和好笑;惟其跟X邦过去有过瓜葛,才能对他过去的无赖行径了如指掌,衬托出他做了皇帝以后装腔作势的可笑可恼。

3、总结
这首散曲通过一个被抓差迎驾的乡民的感受,辛辣地嘲讽爬上统治宝座就作威作福的封建帝王。

号称“至尊〞的皇帝,在乡民眼里却是一个无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