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陈崇光为例探究人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吳❾秋濡*1■笼
以陈崇光为例探究人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彭祖帆
摘要:陈崇光是晚清时期扬州画派的重要画家之一,彼时的扬州画派已呈衰落之势,本土画家纷纷出走另谋出路。
但陈崇光不仅留在扬州,而且大胆探索,使晚清艺术出现了全新的风格。
其审美境界与艺术创作能力基于传统又远超前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该文介绍陈崇光坎坷的人生经历,分析时代背景对陈崇光性格的塑造,进而对其艺术创作,乃至形成与朝廷宣传的“正统”画风相反的全新绘画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陈崇光人生境遇创作
提到清朝的美术史,清初的“四僧”“四王”、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在中国美术史上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反观“扬州八怪”之后晩清时期的扬州,对于著名画家的记录却
少之又少,这其实是有缘由的。
众所周知,清代的扬州之所以商业贸易发达,最重要的原
因之一便是其交通便利。
扬州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吸引了很多的商人来此,而以
徽商为主的盐业商人便是扬州画派主要的赞助人,因此,扬州画派一时间在历史上非常
活跃。
但道光年间实行的盐法改革和之后铁路在中国的发展,彻底打破了扬州盐商对于
盐业的垄断局面,清政府的压榨也使不少辉煌一时的盐商倾家荡产,最终选择离开扬
州。
自此,扬州的经济开始走向衰落,商人更无暇继续赞助艺术活动,很多画家迁徙至上
海寻求出路,扬州画派即将走向衰落。
而就在这样的动荡时期,出现了在当时受众家赞
誉的著名画家—
—陈崇光。
文章以陈崇光为例,探索人生经历对艺术家性格塑造和画品
风格形成的影响。
一、满怀气节
陈崇光,原名炤,字若木,号钝道人,江苏扬州人,父、伯均擅画,自小喜爱绘画,尤擅
长画人物。
据相关文献记载,陈崇光“幼值兵燹,家业荡然,孑然一身,无以存活,遂至废
学这也清晰地再现了在那样的动荡年代,普通百姓的痛苦与无助。
因为没有经济支
持,孤身一人的陈崇光废学后在一家刻烟筒杆店里当学徒,借此勉强维持生计。
之后,他
得到了名画家虞蟾的赏识,被其收为弟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崇光从小便很坚强,吃苦
耐劳,自力更生,这也与其中年时期为了糊口在扬州、上海往返卖画的经历是相符的,但
那时的他确有比少年时更多的选择,这些在下文再详细论述。
1857年,陈崇光随其师虞蟾到天京(今南京)为太平天国绘制壁画,并受命管理宋元
古画。
他倍加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就像海绵吸水一般不停地吸收知识,在饱览名人真
迹之余勤奋临摹、认真钻研,融合百家画风之长又不固守原有的模板程式,成功地集众家
之精华,开创了自己的风格。
笔者认为,陈崇光幼时经历了战乱导致的家破人亡,使他内心非常反感战乱。
所以
在太平天国运动带着“均贫富”思想到来时,陈崇光便希望以一己之力作出贡献,并参加
了太平天国运动。
纵观其一生,为太平天国绘制壁画时期也是陈崇光画艺突飞猛进的时
期。
王振世在《扬州览胜录》中称其“人物师陈洪绶,花卉师陈道复,山水设色师王原祁,
墨笔则师石涛,以及翎毛草虫,悉有师法……至今邗上论画者,咸推若木为第一手道
出了陈崇光的画功和时人对其的赞许。
甚至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参加太平天国运动为陈
崇光的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陈崇光选择返回扬州,并与其师26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
一样拒绝投奔清廷,彰显了自身的气节。
但这样的一段经历也导致陈崇光和其师虞蟾一样,虽然在生前有着很高的声望,但去世之后,相关的资料记载非常匮乏。
究其原因,既有当时的主流画风问题,又涉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等问题。
二、清咼志傲而又贴近民众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陈崇光返回扬州。
这段时期,陈崇光至各处为土地庙绘制壁画以糊口。
然而,晚清时期扬州的经济已经开始衰落,很多画家(如任伯年、虚谷、
图1倪田等)开始走出扬州,到上海寻找出路与 发展,留居上海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彼时的陈崇光虽然只是在上海与扬州往返卖画,但已在海上名家之列。
由此可知,陈崇光在当时是非常有名气的,可以想象如果他在上海发展,必将在画坛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陈崇光并未留在上海,而是选择定居扬州,一时间求画者络绎不绝,他成为当时扬州首屈一指的画家。
陈崇光的艺术创作不仅不局限于前人,而且其画风也是变化多端的,甚至不同作品风格迥异。
如《钟馗嫁妹》(图1),“钟馗嫁妹”是我国流行的民间故事,钟馗被誉为可以袪灾的神人,因此这一题材是百姓喜闻乐见的。
陈崇光创作的这幅画作笔迹粗犷,人物塑造力求夸张与独特,人物神色各异且动作不一,通过有意的变形表现出稚拙的趣味,颇有些陈洪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勺意境,表现出陈崇光丰富的想象力。
而另一幅作品《仕女图》轴(图2),呈现出婉约脱俗、清新灵动之感,用色洁净自然,且落款的书法也随画风变得有些“仕女气”题识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戏仿唐解元本为芥湄大兄大人雅正,若木陈崇光。
两幅画的整体风格迥然不同,体现了陈崇光对绘画不同风格的探索和技法的纯熟。
除了勤奋和努力,陈崇光一直到晚年都没有攀高结贵、曲意逢迎。
据《清稗类钞•艺术类》记载,陈崇光作画“寒素之士求其画者,无论识与不识,欣然命笔,下至佣保,求亦必应。
富商显宦,致重金求之,或迟迟以应,一迫促之,则束之高阁,百请而不得矣”陈崇光是一名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但他并不为赚钱而作画。
他清高志傲,不愿与世俗为伍,不惧强权,随性洒脱,始终有着对普通大众的怜悯之心。
正是这样高尚的品格,使他的作品与朝廷宣传的正统画派格格不入。
他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作品中带着大众向往的自由与洒脱。
同时,他也是严谨的。
《清稗类钞•艺术类》记载:“若木作画,颇为矜重,稍不惬意,必寸裂弃去。
这充分体现了陈崇光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创作的责任感。
三、壮志难酬,总归落魄颓废
1887年,黄宾虹专门前往扬州拜访了陈崇光,学习花鸟、山水。
黄宾虹在《论画长札》中记载:“我的二十余岁,初至扬州……遍访时贤所作画,七百余人以画为业外,文人学士近三千计,惟陈若木画双钩花卉最著名,已有狂疾,不多画,索值亦最高。
次则吴
27
吳❾秋濡*1■笼
让之,为包慎伯所传学。
”3可以说,黄宾虹后期之所以形成浑朴苍老的山水画风,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陈崇光的影响。
黄宾虹在《古画微》中评价陈崇光“画山
水、花鸟、人物俱工,沉着古厚,力追宋元”“此近古中之佼佼者也”,充分表达了他
对于陈崇光的推崇与尊重。
近代海派画家吴昌硕在陈崇光的作品《拟柯丹丘墨竹
图》中题跋:“笔法古严,妙意从草篆中流出。
于六法外又见绝技,若木道人真神龙
矣。
”吴昌硕在83岁又为此图重题诗曰:“嗜古游得仙,善藏歌得宝。
萧萧数竿竹,
移栽亦大好。
痴心莫咒笋,医俗尘一扫”恶诗奈何我,破笔殊草草。
”再次表现了
吴昌硕对陈崇光这幅作品的欣赏与喜爱”
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同样反映在了陈崇光的艺术创作上”在艺术上,他遍取
各家之长而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了取长补短、自成一家”其晩年创作的山水画更
是古朴粗重,愈显苍润,如其仿黄公望的《仿大痴秋山叠图》,早已超越了“四王”宣
扬的单纯的模仿,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与理想,追求恣意超脱的意境,信笔书画间又
有迹可循,实在是出奇,不仅各类皴法熟练应用其间,而且亦有浓淡墨色对比,所
有的笔墨效果组成的画面,完整地表达了画家心中的追求和超脱的精神境界”陈
崇光在艺术学习上的谦虚与包容,对待贫富人士求画时截然不同的态度与爱憎分
明的性格,正反映了其内心的纯净,这也完完全全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选择定居扬州让陈崇光晩年的穷困遭遇显得可以预料”艺术品收藏与投资
是一种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行为[],而此时扬州逐渐走向衰落的现实已经无法逆
转”两任妻子的亡故也带给陈崇光很大的打击”据文献记载,陈崇光此时“所偕
皆穷士,时集于烟寮酒肆间,不知其为谁也”,不久,昏昏度日的陈崇光患上狂疾,
“衣敝衣,履敝履,长发如囚,尘垢满爪”“唇齿翕张,进有所语,亦不辨为何辞”5”
虽有人称“若木亦得狂疾……此时画愈苍老”,但不得不承认,身患狂疾影响了陈
崇光的艺术创作”他整日厮混于烟馆酒肆之间,若碰上有人想求画,他不高兴时
便当面将纸撕毁,将钱财洒落于地”时间久了,世人也就认为他真的疯了,购画者
渐渐变少,加之他在58岁便早逝,也就声名渐消而变得鲜为人知了”正所谓“判
断一位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艺术造诣之深,而且在于其
在推动和影响历史变化乃至推动历史进程方面起到何种作用”6”依照此标准,
陈崇光的名声在书画界不彰也多缘于此”
结语
陈崇光生于乱世之中,一生与孤苦贫困为伴,但他的勤奋努力、对绘画的坚持
都值得吾辈学习”他广采百家之长又不被束缚,反而从中寻求突破,并最终为扬
州画派创造了新的风格”他也曾满怀远大抱负,也因不得赏识而自我宽慰”这样
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根本不可能画出“正统”画派视为模范的艺术程
式”他是一位抛开了艺术功利目的的高人,他豁达洒脱的性格,得以让世人看到
了异于朝廷宣传的以“四王”为主流的另一种绘画风格,即奔放的用笔、挥洒自如
的笔墨、完全不受拘束的画风”他打破了当时画坛的僵化局面,给予其他画家、流
派的启发与影响是深刻的、持续的”这样的一位大师值得人们尊重与铭记”
参考文献:
[1徐珂.清稗类钞•第三十册•艺术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99.
[2]王振世,(清)李斗.扬州览胜录扬州名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92.
[3]黄宾虹,原著,王中秀,编注.编年注疏:黄宾虹谈艺书信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216:333.
[4]林日葵.艺术经济学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9.
[5]贺万里.扬州艺术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213:947.
46简圣宇.试论阳太阳在广西美术发展史上的历史意义4J],南方文坛,2215(3):
123-126.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图2编辑杨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