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教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的精心为您带来了6篇《八年级数学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式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让学生填写[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小时,所以=。

3、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发现,这些式子都像分数一样都是A÷B的形式。

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这些式子中的A、B 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分式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才有意义?由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

注意只有满足了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分式才有意义。

即当B≠0时,分式才有意义。

二、例题讲解例1: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补充)例2: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2);(3)。

【分析】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分母不能为零;②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三、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9x+4,,,,,2、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四、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章末复习名师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章末复习名师教案

°.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思路点拨】由△ABC≌△A′B′C′,其中∠C′=24°可得∠C=24°,所以∠ B=180°-∠A-∠C=180°-36°-24°=1200 【解答过程】解:∵△ABC≌△A′B′C′, ∴∠C=∠C′=24° ∵∠A+∠B+∠C=1800
∠A=36° ∴∠B=180°-∠A-∠C=180°-36°-24°=1200 【答案】1200 14.如图 BC=EF,AC=DF,要证明△ABC≌△DEF,还需添加一个条件: (1)若以“ ”为依据,需添加的条件是 ; (2)若以“ ”为依据,需添加的条件是 .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思路点拨】延长 BA 交 CE 的延长线于 F,证明△BCE≌△BFE,由全等可证 CE=EF, 再证△ACF≌△ABD,可得 BD=CF 【数学思想】截长补短. 【解答过程】 证明:延长 BA 交 CE 的延长线于 F, ∵BE 平分∠ABC,CE⊥BE, ∴△BCE≌△BFE, ∴CE=EF, ∵在△ABC 中,∠BAC=90°,CE⊥BE, ∴∠FCA=∠ABD, 又∵ AB=AC ∠FAC=∠BAD ∴△ACF≌△ABD, ∴BD=CF, ∴BD=2CE.
2
三、章末检测题
一、选择题 (每题 4 分,共 48 分)
1.如图,在△ABC 和△DEF 中,∠B=∠DEF,AB=DE,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
然不能证明△ABC≌△DEF,这个条件是( )
A.∠A=∠D
B.BC=EF
C.∠ACB=∠F
D.AC=DF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思路点拨】已知有一条边和相邻的一个角对应相等,可以添∠A=∠D(依据 ASA) 或∠ACB=∠F(依据 AAS),也可以添边 BC=EF(依据 SAS) 【解答过程】选项 A 的依据为 ASA; 选项 B 的依据为 SAS;选项 C 的依据为 AAS; 选项 D 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答案】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 【思路点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SSS;SAS;AAS;ASA;HL. 【解答过程】选项 A 周长相等不能判断三角形全等;选项 B 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 等,只能是两边和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选项 C 面积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选项 D 对,依据为 AAS.

八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八年级数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①经历探索整式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整式除法运算(只要求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并且结果都是整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协作的能力。

②理解整式除法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整式除法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整式除法的运算法则的推导和理解,尤其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三、教学准备卡片及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教科书第161页问题:木星的质量约为1。

90×1024吨,地球的质量约为5。

98×1021吨,你知道木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多少倍吗?重点研究算式(1。

90×1024)÷(5。

98×1021)怎样进行计算,目的是给出下面两个单项式相除的模型。

注: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引入单项式的除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单项式的除法运算的必要性,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同时再次经历感受较大数据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1)计算(1。

90×1024)÷(5。

98×1021),说说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2)你能利用(1)中的方法计算下列各式吗?8a3÷2a;6x3y÷3xy;12a3b2x3÷3ab2。

(3)你能根据(2)说说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吗?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系数、同底数幂的底数和指数发生的变化,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单项式的。

除法法则的推导,应按从具体到一般的步骤进行。

探究活动的安排,是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特例的计算,归纳出单项式的除法运算性质,并能运用乘除互逆的关系加以说明,也可类比分数的约分进行。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化归、符号演算等代数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重视算理算法的渗透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三)归纳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三、课堂引入: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0xx年2月下旬和20xx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呢?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20xx年和20xx 年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可绘成的折线图.观察一下,它们有区别吗?说说你观察得到的结果.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四、例习题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2一、课堂导入回顾平行四边的性质定理及定义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2.将以上的性质定理,分别用命题形式叙述出来。

(如果……那么……)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其它性质,那么如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二、新课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义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的平边形。

几何语言表达定义法:∵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解析:一个四边形只要其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则可判定这个四边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汇总六篇八年级数学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还包括其性质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实际应用.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另外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学生亲自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快乐.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难点:运用平移、旋转的图形变换思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4.教材处理:基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真正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内化、整合.首先,打破了原教材的知识结构,构建成一个新的教学体系,分为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这样两部分,本节课是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安排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然后,将教材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活动完全开放,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力图构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最后,把一道命题证明的练习题改编成实验操作型问题.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制作成模型,让图形动起来.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去发现其中不变的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总之,教材处理力求在深挖概念内涵;拓展性质外延;深化练习效用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认识上与态度上的跨越;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利用多媒体、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实效性.八年级数学教案篇2一、回顾交流,合作学习【活动方略】活动设计: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交流各自的小结,并结合课本P87•的小结进行反思,教师巡视,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进入复习轨道.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时可借助投影仪,要求学生上台汇报,最后教师归纳.【问题探究1】(投影显示)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小明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小明头顶5000米,问:飞机飞行了多少千米?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图中△ABC 中的∠C=90°,AC=4000米,AB=5000米,•要求出飞机这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也就是图中的BC长,在这个问题中,•斜边和一直角边是已知的,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来计算出BC的长.(3000千米)【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评.学生活动:独立完成“问题探究1”,然后踊跃举手,上台演示或与同伴交流.【问题探究2】(投影显示)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右图,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与∠BD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零件各边尺寸:AD=4,AB=3,DB=5,DC=12,BC=13,请你判断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为什么?思路点拨:要检验这个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判断△ADB和△D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这样可以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予以解决:AB2+AD2=32+42=9+16=25=BD2,得∠A= 90°,同理可得∠CDB=90°,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关注学生的思维,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演示之后再评讲.学生活动:思考后,完成“问题探究2”,小结方法.解:在△ABC中,AB2+AD2=32+42=9+16=25=BD2,∴△ABD为直角三角形,∠A=90°.在△BDC中,BD2+DC2=52+122=25+144=169=132=BC2.∴△BDC是直角三角形,∠CDB=90°因此这个零件符合要求.【问题探究3】甲、乙两位探险者在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思路点拨:要求甲、乙两人的距离,就要确定甲、乙两人在平面的位置关系,由于甲往东、乙往北,所以甲所走的路线与乙所走的路线互相垂直,然后求出甲、乙走的路程,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甲、乙两人的距离.(13千米)【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巡视、关注学生训练,并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板演”.学生活动:课堂练习,与同伴交流或举手争取上台演示八年级数学教案篇3教材分析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

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通用6篇)

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通用6篇)

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通用6篇)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大家都有写过复习计划吧,对自己的学情进行分析,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缺陷部分,然后据此进行有目的的复习。

那么大家知道复习计划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计划1(一)思想方面的补差。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

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二)有效补差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和晚拖班及放学后,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

具体方法如下:1.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

即“兵教兵”。

3.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让差生做,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

培优补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

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补差的效果。

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

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数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习题讲评要增加信息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到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三)在补差中注意几点:1、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2、根据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2020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20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会在复杂图形中辨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进一步归纳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熟练地运用性质和判定进行证明和计算。会做适当的辅助线进行证明。
2.让学生明确本章的知识结构;
3.进一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过自学、交流和教师指导让学生明晰本章的知识结构;通过基础训练、概念辨析方式进行查缺补漏;通过变式开放、灵活运用的活动对本章拓展延伸。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全章复习课,首先帮助 学生理清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进一步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性质、判定和运算;其次对学生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再次通过拓展延伸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加强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养成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学习数学的习惯。
∴点Q在∠AOB的平分线上
(4与5的图如下)
(2)本章知识结构图可以绘成:
【教师活动】
1、板书课题
2、出示自学内容要 求
3、指导学生反思回顾,完成学案。
4、组织交流,总结要点
5、板 书教师总结知识结构图
【学生活动】
1、自学,完成学案 。
2、绘制出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图
3、交流展示自己总结的知识结构图
4、完成只 是梳理




在知识上,学生经历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学习,对全等三角形和角平分线的概念、性质、判定以及应用基本掌握,但仍然显得零散,缺乏整体认识,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全等三角形认知体系,特别是对全等三角形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对全等三角形是学习初中几何的基础和工具的认识不够,综合运用的能力不强,对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对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不熟练。对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应用以及全章知识脉络的形成正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复习学生在全等三角形的计算、证明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将有所提高。

八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15篇八年级数学教案1一、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二、重点难点重点: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难点:让学生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三、合作学习: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既ma+mb+mc = m(a+b+c)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四、精讲精练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3x+6; (2)7x2-21x; (3)8a3b2-12ab3c+abc (4)-24x3-12x2+28x.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a(x-y)+b(y-x);(2)6(m-n)3-12(n-m)2.(3) a(x-3)+2b(x-3)通过刚才的练习,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首先找各项系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约数是4.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___________的课堂练习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1)ma+mb 2)4kx-8ky (3)5y3+20y2 (4)a2b-2ab2+ab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8x-72 (2)a2b-5ab(3)4m3-6m2 (4)a2b-5ab+9b(5)(p-q)2+(q-p)3 (6)3m(x-y)-2(y-x)2五、小结: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首先找各项系数的大公约数,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小的注意:(a-b)2=(b-a)2六、作业1、教科书习题2、已知2x-y=1/3,xy=2,求2x4y3-x3y43、(-2)+(-2)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八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能根据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思考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2.能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问题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发展应用意识.情感态度在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欣赏图片,了解生活中的特殊四边形活动2剪三角形纸片,拼凸四边形活动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活动4探究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活动5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活动6评价反思、布置作业熟悉生活中特殊的四边形,导出课题.通过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的过程,渗透转化思想,激发探索精神.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表示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交流,内化知识,课后巩固知识.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下面的图片中,有你熟悉的哪些图形?(出示图片)演示图片,学生欣赏.教师介绍四边形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可再补充列举.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的特殊四边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2]拼一拼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将这两个三角形相等的一组边重合,你会得到怎样的图形.(1)你拼出了怎样的凸四边形?与同伴交流.(2)一位同学拼出了如下图所示的一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对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经过实验操作,开展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之中,观察学生频出的方法与过程,接受学生质疑并指导个别学生探究.教师待学生充分探究后,请学生展示拼图的方法和不同的图形.并引导学生分析(2)中的四边形的边的位置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八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章末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章末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

章末复习【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够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3.会作角的平分线,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会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条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情感态度】通过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全等三角形条件以及角平分线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条件的综合应用.【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性质、条件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教师依据以上框图,带领学生一起全面回忆本章知识点.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教师针对本章易错点引导学生予以归纳并分析错因.1.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时出错.例1 如图,已知△ABC≌△FED,∠C=∠D,AE=BF,指出其它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常见错解】对应边BC与DF,AE与BF,对应角∠DFE和∠ABC.【错解分析】识图能力差,不能从重合的角度(将其中一个三角形先平移使AB与EF重合,然后沿EF翻折)来认识三角形的对应,从而无法正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SSS”掌握不熟练,自造条件用于判定三角形全等.例2 如图,AB=CD,AC和BD交于点O,若AC=BD,则∠B=∠C吗?为什么?【常见错解】∵AC=BD,∴∵AB=CD,∴△ABO≌△DCO(SSS),∴∠B=∠C.【错解分析】OA=OD,OB=OC属于自造条件,由AC=BD无法推出OA=OD,OB=OC.3.对SAS,AAS中的“夹角”“对应边”的内涵理解不清,导致用错.例3 如图,AE=AC,AB=AD,∠EAB=∠CAD.求证:∠B=∠D.【常见错解】在△ABC和△ADE中,AC=AE,∠CAD=∠EAB,AB=AD,∴△ABC≌△ADE(SAS),∴∠B=∠D.【错解分析】没有认真地结合图形来分析条件,对应角认识不明确,错把∠EAB和∠CAD 看成△ABC和△ADE的内角.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例4 已知,如图,AB=AC,∠BAC=∠DAE,∠ABD=∠ACE.试证明BD=CE.【分析】欲证BD=CE,结合已知条件可知,只需证明BD,CE所在的△ABD和△ACE全等.【归纳】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可通过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首先结合图形和已知条件观察它们所在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再予以证明.2.证明两角相等.例5 如图,AB=DC,∠A=∠D.求证:∠ABC=∠DCB【分析】由AB=DC,∠A=∠D,想到如果取AD的中点N,连NB,NC,再由“SAS”得△ABN≌△D,所以BN=,∠ABN=∠∠NBC=∠NCB,再取BC中点M,连MN,则由“SSS”证得△NBM≌△NCM,推得∠NBC=∠NCB,从而使问题得证.【归纳】所证的两角没有分布在两个三角形中,所以不能直接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性质来证明,但取AD的中点N,连BN,,把四边形分解成三角形,再用三角形知识来解题,体现了转化的思想.例6 如图,△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点D,过D点作DE⊥AB于E,DF⊥AC于F.连EF交AD于G.求证:EF⊥AD.【分析】由已知条件不难看出△ADE≌△ADF,进一步易证△AGE≌△AGF或△DGE≌△DGF,从而得到∠AGE与∠AGF相等且互补,故EF⊥AD.【证明】∵AD平分∠BAC,DE⊥AB,DF⊥AC,∴△ADE和Rt△ADF中,AD=ADDE=DF∴Rt△ADE≌Rt△ADF(HL)∴AE=AF在△AGE和△AGF中AE=AF,∠EAG=∠FAG,AG=AG.∴△AGE≌△AGF(SAS),∴∠AGE=∠AGF.∵∠AGE+∠AGF=180°,∴∠AGE=12×180°=90°,即EF⊥AD.4.证明两线平行例7 如图,△ABC中,AD平分∠BAC,E,F分别在BD,AD上,且DE=CD,EF=AC.求证:EF∥AB.【分析】要证EF∥AB,必须∠1=∠3,而∠1=∠2,故应有∠2=∠3,根据条件DE=CD,EF=AC,通过辅助线构造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证明】分别作CM⊥AD于M,EN⊥AD交AD的延长线于N,在△EDN和△CDM中,∠END=∠CMD=90°,∠NDE=∠MDC(对顶角相等),DE=CD.∴△EDN≌△CDM(AAS),∴EN=CM.在Rt△FEN和Rt△ACM中,EF=AC,EN=CM.∴Rt△FEN≌Rt△ACM(HL),∴∠2=∠3.∵∠1=∠2,∴∠1=∠3,∴EF∥AB.例8 如图所示,CE,CB分别是△ABC,△ADC的中线,且AB=AC.求证:CD=2CE.【分析】为了证明CD=2CE,考虑CE是△ABC底边AB上的中线,故把CE延长到F,使CF=2CE,把原来证CD=2CE转化为证明CD=CF,如此把线段“倍半”的数量关系转化为证两条线段的相等关系.【归纳】三角形中有中线时,常加倍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使边\,角条件转换,将分散的边、角集中在一些图形中,使问题易于解决.【教学说明】在讲解例题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全等和角平分线性质的知识.1.布置作业:从教材“复习题1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教学应重点突出:1.利用知识回顾与错例剖析,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2.强调转化思想的认识与应用,证明线段与角的相等可以转化成证明三角形全等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也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利用这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领悟和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第五章复习精选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第五章复习精选教案

第五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一、本章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知识点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定义 知识点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知识点4: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点5: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各知识点分类讲解知识点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1、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注意:1、(1)方程中的元指的是未知数,即二元一次方程有且只有两个未知数. (2)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3)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都必须是等式. (三个条件完全满足的就是二元一次方程)2.含有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等于零,且两未知数的次数为1。

即若ax m+by n=c 是二元一次方程,则a ≠0,b ≠0且m=1,n=1 例1:已知(a -2)x -by|a|-1=5是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则a =______,b =_____.例2:下列方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的有_________①y x =-52,②14=-x ,③2=xy ,④3=+y x ,⑤22=-y x ,⑥22=-+y x xy ,⑦71=+y x⑧y x 23+,⑨1=++c b a 【巩固练习】下列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3x-y 2=0 B .2x +1y =1 C .3x -52y=6 D .4xy=3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由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注意:①方程组中有且只有两个未知数。

②方程组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为1。

③方程组中每个方程均为整式方程。

例: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A 、228423119 (237)54624x y x y a b x B C D x y b c y x x y +=+=-=⎧⎧=⎧⎧⎨⎨⎨⎨+=-==-=⎩⎩⎩⎩【巩固练习】1、 已知下列方程组:(1)32x y y =⎧⎨=-⎩,(2)324x y y z +=⎧⎨-=⎩,(3)1310x y x y ⎧+=⎪⎪⎨⎪-=⎪⎩,(4)30x y x y +=⎧⎨-=⎩,其中属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个数为( )A .1 B. 2 C . 3 D . 4 2、 若753313=+--m n m y x是关于x 、y 二元一次方程,则m =_________,n =_________。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期末复习试卷(五)数据的分析含教学反思设计案例学案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期末复习试卷(五)数据的分析含教学反思设计案例学案说课稿

期末复习(五)数据的分析各个击破命题点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例1】为了大力宣传节约用电,某小区随机抽查了10户家庭的月用电量情况,统计如下表.关于这10户家庭的月用电量说法正确的是()A.中位数是40C.平均数是20.5 D.平均数是41【思路点拨】由题意可知排序后第5,6户的用电量都是40度,故中位数是40;用电量40度的户数有4户,故众数是40;平均数为25+30×2+40×4+50×2+6010=40.5.【方法归纳】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数据总数为奇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数据总数为偶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只一个;平均数为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1.(锦州中考)某销售公司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销售量定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那么这15A.320,210,230 B.320,210,210C.206,210,210 D.206,210,2302.(德阳中考)如图是某位射击选手5次射击成绩的折线图,根据图示信息,这5次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分别是()A.7,8 B.7,9 C.8,9 D.8,10命题点2方差【例2】(德州中考)在甲、乙两位同学中选拔一人参加“中华好诗词”知识竞赛,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两人5次测试成绩(单位:分)如下:甲:79,86,82,85,83;乙:88,79,90,81,72.回答下列问题:(1)甲成绩的平均数是________,乙成绩的平均数是________;(2)经计算知s2甲=6,s2乙=42.你认为选派谁参加比赛更合适,说明理由.【思路点拨】(1)根据平均数的定义列式计算;(2)由平均数所表示的平均水平及方差所衡量的成绩稳定性综合判断.【方法归纳】 计算方差:“先平均、再作差、平方后、再平均”,也就是说,先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再将每一个数据都与平均数作差,然后将这些差进行平方,最后求这些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其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方差.3.(朝阳中考)六箱救灾物资的质量(单位:千克)分别是17,20,18,17,18,18,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方差依次是( )A .18,18,3B .18,18,1C .18,17.5,3D .17.5,18,14.(达州中考)已知一组数据0,1,2,2,x ,3的平均数为2,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___.命题点3 用样本估计总体【例3】 某校260名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要求每人植4~7棵,活动结束后随机抽查了20名学生每人的植树量,并分为四种类型,A :4棵;B :5棵;C :6棵;D :7棵.将各类的人数绘制成扇形图(如图1)和条形图(如图2),经确认扇形图是正确的,而条形图尚有一处错误.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条形图中存在的错误,并说明理由;(2)写出这20名学生每人植树量的众数、中位数;(3)在求这20名学生每人植树量的平均数时,小宇是这样分析的:第一步:求平均数的公式是x =x 1+x 2+…+x nn;第二步:在该问题中,n =4,x 1=4,x 2=5,x 3=6,x 4=7;第三步:x =4+5+6+74=5.5.①小宇的分析是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的?②请你帮他计算正确的平均数,并估计这260名学生共植树多少棵.【思路点拨】 (1)结合扇形统计图中数据分别计算各种类型的人数,再与条形统计图中数据对照;(2)根据条形统计图及扇形统计图得出众数与中位数即可;(3)①小宇的分析是从第二步开始出现错误的;②求出正确的平均数,乘以260即可得到结果.【方法归纳】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核心思想.具体的有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用样本百分率估计总体百分率,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等.5.某果园有果树200棵,从中随机地抽取5棵,每棵果树的产量如下(单位:千克):98,102,97,103,105,这5棵树的平均产量为____________千克;估计这200棵果树的总产量约为____________千克.命题点4分析数据作决策【例4】(青岛中考)甲、乙两名队员参加射击训练,成绩分别被制成下列两个统计图:根据以上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如下:(1)(2)分别运用表中的四个统计量,简要分析这两名队员的射击训练成绩.若选派其中一名参赛,你认为应选哪名队员?【思路点拨】(1)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平均分即可;将乙的成绩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列,用中位数的定义直接写出中位数即可;根据乙的平均数利用方差公式计算即可;(2)结合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四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归纳】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取决于对数据分析的角度.平均数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小的那组数据越稳定.6.在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国家数学冬令营集训.经统计,两人近期的8次测试成绩分别制作成统计图、表如下.如果让你选拔,打算让谁参加?统计图、表中,哪一种较能直观地反映出两者的差异?中位数乙74.6 77.6 无167 35整合集训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命中环数(单位:环) 7 8 9 10甲命中相应环数的次数 2 2 0 1乙命中相应环数的次数 1 3 1 0A.甲比乙高B.甲、乙一样C.乙比甲高D.不能确定2.(江西中考)某市6月份某周气温(单位:℃)为23,25,28,25,28,31,28,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25,25 B.28,28C.25,28 D.28,313.(茂名中考)甲、乙两个同学在四次模拟测试中,数学的平均成绩都是112分,方差分别是s2甲=5,s2乙=12,则成绩比较稳定的是()A.甲B.乙C.甲和乙一样D.无法确定4.已知数据:-4,1,2,-1,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中位数为1 B.方差为26C.众数为2 D.平均数为05.对于数据组3,3,2,3,6,3,8,3,6,3,4.①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②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有()A.4个B.3个C.2个D.1个6.某校四个绿化小组一天植树的棵数如下:10,x,10,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与平均数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8 B.9 C.10 D.127.张大叔有一片果林,共有80棵果树.某日,张大叔开始采摘今年第一批成熟的果子,他随机选取1棵果树的10个果子,称得质量分别为(单位:kg)0.28,0.26,0.24,0.23,0.25,0.24,0.26,0.26,0.25,0.23.如果一棵树平均结有120个果子,以此估算,张大叔收获的这批果子的单个质量和总质量分别约为()A.0.25 kg,2 400 kg B.2.5 kg,2 400 kgC.0.25 kg,4 800 kg D.2.5 kg,4 800 kg8.(厦门中考)已知某校女子田径队23人年龄的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13岁,但是后来发现其中有一位同学的年龄登记错误,将14岁写成15岁.经重新计算后,正确的平均数为a岁,中位数为b 岁,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a<13,b=13 B.a<13,b<13C.a>13,b<13 D.a>13,b=139.(兰州中考)期中考试后,班里有两位同学议论他们所在小组同学的数学成绩,小明说:“我们组成绩是86分的同学最多”,小英说:“我们组的7位同学成绩排在最中间的恰好也是86分”,上面两位同学的话能反映的统计量是()A.众数和平均数B.平均数和中位数C.众数和方差D.众数和中位数10.(通辽中考)一次“我的青春,我的梦”演讲比赛,有五名同学的成绩如下表所示,有两个数据被遮盖,A.80,2C.78,2 D.78, 2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某招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其中笔试按60%,面试按40%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总成绩.孔明笔试成绩90分,面试成绩85分,那么孔明的总成绩是____________分.12.(呼和浩特中考)某校五个绿化小组一天植树的棵数如下:10,10,12,x,8.已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0,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___.13.小李和小林练习射箭,射完10箭后两人的成绩如图所示,通常新手的成绩不太稳定.根据图中的信息,估计这两人中的新手是____________.14.为了发展农业经济,致富奔小康,李伯伯家2013年养了4 000条鲤鱼,现在准备打捞出售,那么,15.(牡丹江中考)一组数据2,3,x,y,12中,唯一众数是12,平均数是6,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_.16.已知2,3,5,m,n五个数据的方差是2,那么3,4,6,m+1,n+1五个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___.三、解答题(共46分)17.(8分)某专业养羊户要出售100只羊.现在市场上羊的价格为每千克11元,为了估计这100只羊能卖多少钱,该专业养羊户从中随机抽取5只羊,称得它们的质量(单位:kg)分别为26,31,32,36,37.(1)估计这100只羊中每只羊的平均质量;(2)估计这100只羊一共能卖多少钱.18.(12分)某校八年级(1)班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每位同学都向“希望工程”捐献图书,全班40名同学共捐图书400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保、王刚两位同学在父母的支持下各捐献了90册(2)请算出捐书册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判断其中哪些统计量不能反映该班同学捐书册数的一般状况,说明理由.19.(12分)(山西中考)某公司招聘人才,对应聘者分别进行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三项测试,(1)(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阅读、思维和表达能力三项测试得分按3∶5∶2的比确定每人的最后成绩,若按此成绩在甲、乙两人中录用一人,谁将被录用?(3)公司按照(2)中的成绩计算方法,将每位应聘者的最后成绩绘制成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分数段均包含左端数值,不包含右端数值,如最右边一组分数x为85≤x<90),并决定由高分到低分录用8名员工,甲、乙两人能否被录用?请说明理由,并求出本次招聘人才的录用率.20.(14分)甲、乙两名同学进入八年级后,某科6次考试成绩如图所示:(1)(2)①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②从折线图上两名同学分数的走势上看,你认为反映出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例1】 A【例2】(1)x 甲=(79+86+82+85+83)÷5=83;x 乙=(88+79+90+81+72)÷5=82.(2)选派甲参加比赛比较合适.因为甲的平均成绩高于乙的平均成绩,并且甲的方差小于乙的方差,说明甲成绩更好更稳定,因此选派甲参加比赛比较合适. 【例3】(1)D 错误,理由:∵共随机抽查了20名学生每人的植树量,由扇形图知D 占10%,∴D 的人数为20×10%=2≠3.(2)众数为5,中位数为5.(3)①小宇的分析是从第二步开始出现错误的.②x =4×4+5×8+6×6+7×220=5.3,估计260名学生共植树5.3×260=1 378(棵). 【例4】(1)甲的平均成绩:a =5×1+6×2+7×4+8×2+9×11+2+4+2+1=7,∵乙射击的成绩从小到大排列为3,4,6,7,7,8,8,8,9,10,∴乙射击成绩的中位数:b =7+82=7.5.其方差:c =110×[(3-7)2+(4-7)2+(6-7)2+2×(7-7)2+3×(8-7)2+(9-7)2+(10-7)2]=110×(16+9+1+3+4+9)=4.2.(2)从平均成绩看,甲、乙二人的成绩相等均为7环; 从中位数看,甲射中7环以上的次数小于乙;从众数看,甲射中7环的次数最多而乙射中8环的次数最多;从方差看,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稳定.综合以上各因素,若选派一名学生参加比赛的话,可选择乙参赛,因为乙获得高分的可能性更大. 题组训练1.B 2.A 3.B 4.535.101 20 2006.由发展趋势宜选拔乙参加,折线图反映两者差异比较明显. 整合集训1.B 2.B 3.A 4.B 5.D 6.C 7.A 8.A 9.D 10.C 11.88 12.1.6 13.小李 14.6 800 15.3 16.217.(1)每只羊的平均质量为x =15×(26+31+32+36+37)=32.4(kg).则可估计这100只羊中每只羊的平均质量约为32.4 kg. (2)32.4×100×11=35 640(元).答:估计这100只羊一共能卖约35 640元.18.(1)设捐7册图书的有x 人,捐8册图书的有y 人. ∴⎩⎪⎨⎪⎧4×6+5×8+6×15+7x +8y +90×2=400,6+8+15+x +y +2=40.解得⎩⎪⎨⎪⎧x =6,y =3. (2)平均数是10,中位数是6,众数是6.其中平均数10不能反映该班同学捐书册数的一般情况,因为40名同学中38名同学的捐书册数都没有达到10册,平均数主要受到捐书90册的2位同学的捐书册数的影响,故而不能反映该班同学捐书册数的一般情况.19.(1)∵x 甲=93+86+733=84(分),x 乙=95+81+793=85(分),∴x 甲<x 乙.∴乙将被录用.(2)∵x 甲′=93×3+86×5+73×23+5+2=85.5(分),x 乙′=95×3+81×5+79×23+5+2=84.8(分),∴x 乙′<x 甲′.∴甲将被录用.(3)甲一定被录用,而乙不一定能被录用.理由:由直方图可知成绩最高一组分数段85≤x<90中有7人,公司招聘8人,又x 甲′=85.5分,显然甲在该组,所以甲一定能被录用;在80≤x<85这一组内有10人,仅有1人能被录用,而x乙′=84.8分在这一组内不一定是最高分,所以乙不一定能被录用.由直方图知,应聘人数共有50人,录用人数为8人,所以本次招聘人才的录用率为8 50×100%=16%.20.(1)125757572.570①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甲、乙两名同学的平均数相同,但甲成绩的方差为125,乙同学成绩的方差为33.3,因此乙同学的成绩更为稳定.②从折线图中甲、乙两名同学分数的走势上看,乙同学的6次成绩有时进步,有时退步,而甲的成绩一直是进步的.。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特点与地位:重点中的重点。

本课是教材求两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是图最常见的应用的之一,在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现有抽象思维能力水平,已掌握基本概念等学情,以及求解最短路径问题的自身特点,确立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1)重点:如何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求解最短路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2)难点:求解最短路径算法的程序实现。

3、教学安排:最短路径问题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求从某个源点到其他各结点的最短路径,另一种是求每一对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重点讲解第一种情况问题的解决。

安排一个课时讲授。

教材直接分析算法,考虑实际应用需要,补充旅游景点线路选择的实例,实例中问题解决与算法分析相结合,逐步推动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掌握最短路径概念、能够求解最短路径。

2、能力目标:(1)通过将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抽象成求最短路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

(2)通过旅游景点线路选择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讲究工作方法、与他人合作,提高效率。

三、教法分析课前充分准备,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以启发的方式展开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图这一章的难点,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控制好教学进度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四、学法指导1、课前上次课结课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使其有针对性的预习。

2、课中指导学生讨论任务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知识点。

3、课后给学生布置同类型任务,加强练习。

五、教学过程分析(一)课前复习(3~5分钟)回顾“路径”的概念,为引出“最短路径”做铺垫。

教学方法及注意事项:(1)采用提问方式,注意及时小结,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教学案(新)折叠问题(期末复习)教案导学案课时作业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教学案(新)折叠问题(期末复习)教案导学案课时作业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A B C D M N PQ 折叠问题(专题复习)一、计算角度1.点E 是矩形ABCD 的边CD 上的点,沿着AE 折叠矩形ABCD ,使D 落在BC 边上的F 点处,如果∠BAF =60°,则∠DEA =____________.2.如图,已知正方形纸片ABCD ,M ,N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把BC 边向上翻折,使点C 恰好落在MN 上的P 点处,BQ 为折痕,则∠PBQ = 度. 2.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图①)按如下步骤操作:(1)以过点A 的直线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B 恰好落在AD 边上,折痕与BC 边交于点E (如图②);(2)以过点E 的直线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A 落在BC 边上A 1,折痕EF 交AD 边于点F (如图③);(3)将纸片收展平,则∠AFE =____________.3.如图,一张长方形纸沿AB 对折,以AB 中点O 为顶点将平角五等分,并沿五等分的折线折叠,再沿CD 剪开,使展开后为正五角星(正五边形对角线所构成的图形).则∠OCD =____________.二、折出特殊的四边形1.如图,一张矩形纸片,腰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明把矩形的一个角沿折痕AE 翻折上去,使AB 和AD 边上的AF 重合,则四边形ABEF 就是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他判定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使点C 落在点E 处,BE 与AD 交于点F . ⑴求证:△ABF ≌△EDF ;⑵若将折叠的图形恢复原状,点F 与BC 边上的点M 正好重合,连接DM ,试判断四边形BMD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ABABOOCDE3.在一张长12cm、宽5cm的矩形纸片内,要折出一个菱形.李颖同学按照取两组对边中点的方法折出菱形EFGH(见方案一),张丰同学沿矩形的对角线AC折出∠CAE=∠DAC,∠ACF=∠ACB的方法得到菱形AECF(见方案二),请你通过计算,比较李颖同学和张丰同学的折法中,哪种菱形面积较大?4A BCDA B CD E三、计算长度及面积1.如图,已知:点E 是正方形ABCD 的BC 边上的点,现将△DCE 沿折痕DE 向上翻折, 使DC 落在对角线DB 上,则EB ∶CE =_________.2.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ADC =45°,把△ADC 沿AD 对折,点C 落在C ´的位置, 若BC =2,则BC ´=_________.3.有一矩形纸片ABCD ,AB =9cm ,BC =12cm ,将纸片沿EF 折叠,使B 与D 重合.求折痕EF 的长.4.如下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045=∠DBC .翻折梯形ABCD ,使点B 重合与点D ,折痕分别交边AB 、BC 于点F 、E .若AD =2,BC =8, 求BE 的长;5.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 =8,将纸片折叠,使顶点B 落在边AD 的E 点上,BG =10.(1)当折痕的另一端F 在AB 边上时,求△EFG 的面积.(2)当折痕的另一端F 在AD 边上时,如图,证明四边形BGEF 为菱形,并求出折痕GF 的长.AB CD E F G H (A)(B)6.(1)观察与发现小明将三角形纸片()ABC AB AC >沿过点A 的直线折叠,使得AC 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D ,展开纸片(如图①);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 和点D 重合,折痕为EF ,展平纸片后得到AEF △(如图②).小明认为AEF △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实践与运用将矩形纸片ABCD 沿过点B 的直线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折痕为BE (如图③);再沿过点E 的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BE 上的点D '处,折痕为E G (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7.已知:如图,矩形AOBC ,以O 为坐标原点,OB 、OA 分别在x 轴、y 轴上. 点A 坐标为(0,3),∠OAB =60°,以AB 为轴对折后,使C 点落在D 点处,求D 点坐标.8.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 中,AB =33,BC =6,沿EF 折叠后,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P 处,点D 落在点Q 处,AD 与PQ 相交于点H ,∠BPE =30°. ⑴ 求BE 、QF 的长.⑵ 求四边形PEFH 的面积. 9.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 中,∠B =45°,AE 为BC 边上的高,将△ABE 沿AE 翻折后得△AB ′E ,求△AB ′E 与四边形AECD 重叠部分的面积.四、综合型问题1.将两块全等的含30°角的三角尺如图(1)摆放在一起,它们的较短直角边长为3.A 图① A 图② F EE D CF B A 图③ E D C A B FG ' D ' A D E C B F G α 图④ 图⑤(1) 将△ECD 沿直线l 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使E 点落在AB 上,则CC ′=______;(2) 将△ECD 绕点C 逆时针旋转到图(3)的位置,使点E 落在AB 上,则△ECD 绕点C 旋转的度数=______; (3) 将△ECD 沿直线AC 翻折到图(4)的位置,ED ′与AB 相交于点F ,求证AF =FD ′.2.如图,把一个等腰直角△ABC 沿斜边上的中线CD (裁剪线)剪一刀,把分割成的两部分拼成一个四边形A ′BCD ,如示意图(1)。

期末复习专题勾股定理与折叠问题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期末复习专题勾股定理与折叠问题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解决折叠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惑和困难,给予及时解答和指导。
4.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通过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巩固知识。
4.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将勾股定理与折叠问题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2.通过勾股定理与折叠问题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美感,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增强他们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期末复习专题勾股定理与折叠问题教学设计人教Βιβλιοθήκη 数学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证明和应用,能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运用折叠方法,将复杂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勾股定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运用勾股定理及折叠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建筑、工程等领域。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
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勾股定理与折叠问题为核心,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2.选做题: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勾股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例如艺术、工程等,并撰写一篇小报告,分享他们的发现和体会。

八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八年级数学教案1菱形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经历探索菱形的识别方法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与合作交流的习惯;2.运用菱形的识别方法进行有关推理.补充例题:例1.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线。

DE∥AC交AB 于E,DF∥AB交AC于F.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说明你的理由.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说明理由.例3.如图, ABCD是矩形纸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设F、H分别是B、D落在AC上的两点,E、G分别是折痕CE、AG与AB、CD的交点(1)试说明四边形AECG是平行四边形;(2)若AB=4cm,BC=3cm,求线段EF的长;(3)当矩形两边AB、BC具备怎样的关系时,四边形AECG是菱形.课后续助:一、填空题1.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菱形2.如图,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且DE∥BA,DF∥ CA(1)要使四边形AFDE是菱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使四边形AFDE是矩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解答题1.如图,在□ABCD中,若2,判断□ABCD是矩形还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 ,平行四边形A 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4,OB=3,AB=5.(1) AC,BD互相垂直吗?为什么?(2) 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3.如图,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线交AD于E,EF ∥AB交BC于F,试问:四边形ABFE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4.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E处,BE与AD交于点F.⑴求证:ABF≌⑵若将折叠的图形恢复原状,点F与BC边上的点M正好重合,连接DM,试判断四边形BM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八年级数学教案2学习重点:函数的概念及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数学八年级教案(通用7篇)

数学八年级教案(通用7篇)

数学八年级教案(通用7篇)数学八年级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四、教学手段幻灯片五、教学过程(一)提问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3、一只容积为0。

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

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1、()2=9;2、()2=0、25;3、5、()2=0、0081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0.5是0。

25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0.09是0。

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2=—4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

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

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复习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因式分解》复习 教案

第四章因式分解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因式分解的两种方法: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逐步认识到了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是一种互逆关系,但对因式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还不够深,应用不够灵活,对稍复杂的多项式找不出分解因式的策略.因此,教学难点是确定对多项式如何进行分解因式的策略以及利用分解因式进行计算及讨论.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观察、对比、类比、讨论、归纳等活动方法,获得了一些对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以及利用分解因式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的数学活动经验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提取公因式与公式法的用法,本课时安排让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旨在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在应用这些知识时,能顺藤摸瓜地找到对应的及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能把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解因式的意义及几种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2)提高学生因式分解的基本运算技能;(3)能熟练地综合运用几种因式分解方法.2.过程与方法:(1)发展学生对因式分解的应用能力,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注重学生对因式分解的理解,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3.情感与态度:通过因式分解综合练习和开放题练习,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通过认识因式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知识回顾——总结归纳——小试牛刀——总结归纳——能力提升――活学活用——永攀高峰.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活动内容:1、举例说明什么是分解因式。

2、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3、分解因式常用的方法有哪些?4、试着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1)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1)

《勾股定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章节知识构建过程,进一步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掌握常见的勾股定理题型,能熟练进行常规题型通性通法的运算。

2、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特征和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转化思想构造所需要的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图片资料、视频等)、勾股定理直观演示教具;学生准备: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教学引入:勾股定理描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沟通了几何图形与数的运算一个重要桥梁,同时又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方程等,所以本单元在中考中从思想方法和计算能力上要求都比较高。

学习目标展示:设计目的:让学生学习有目标,努力有方向。

素养小题抢答: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2、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cm,4cm,另外一条边长为多少.3、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6,8,则斜边上的是多少.4、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内容是什么?5、给出下列4组数据:(1) 9、12、15 ;(2)7、24、25;(3)32、42、52;(4)3a、4a、5a (a>0);其中可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有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6、勾股定理有什么作用?学习过程:让各组学生抢答,根据抢答情况分组加分,同时组织学生纠错。

教师活动:针对易出错问题进行及时强调。

思维导图扬帆:学习过程:教师检查小组长的学案,然后让小组长检查纠错。

设计目的: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题型分类助航:教师活动:为学生展示美丽的“勾股树”,引出勾股定理的证明,并为学生展示动图证明勾股定理,激发学习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题型一、“勾股树”问题典型例题1 —(同步学习33页,练习1)如下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为3,5,2,3,则正方形E的面积为()A. 13B. 26C. 47D. 94活动设计:自主思考,举手回答,到屏幕处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教学案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教学案(1)复习内容:第七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梳理:(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3)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基础知识练习:1、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1)X 的2/3与5的差小于1;(2)X 与6的和不大于9 (3)8与Y 的2倍的和是负数2. 已知a <b,用“<”或“>”号填空:①a-3 b-3 ②6a 6b ③-a -b ④a-b 03. 当0<<a x 时,2x 与ax 的大小关系是4. 如果121<<x ,则()()112--x x _______0 5. 63->x 的解集是___________,x 41-≤-8的解集是___________。

6. 函数xx y 21-=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21且x ≠0 B 、x 21->且x ≠0 C 、x ≠0 D 、x 21<且x ≠0 7. 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小于15,这样的自然数组共有( )A 、6组B 、5组C 、4组D 、3组8. 当x 取下列数值时,能使不等式01<+x ,02>+x 都成立的是( )A 、B 、-1.5C 、0D 、典型例题分析:例1. 解下列不等式(组),并将结果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 634123+≤-+x x (2). ⎪⎪⎩⎪⎪⎨⎧-<--+≤--).3(3)3(232,521123x x x x x 例2. 已知关于x 的方程3k -5x =-9的解是非负数,求k 的取值范围。

例3.已知关于x 、y 的方程组⎩⎨⎧=-=+m y x y x 212.(1)求这个方程组的解;(2)当m 取何值时,这个方程组的解中,x 大于1且y 不小于-1.例4. 若()2320x x y m -+--=中y 为非负数,求m 的范围.例5. 宁启铁路泰州火车站有某公司待运的甲种货物1530吨,乙种货物1150吨,现计划用50节A 、B 两种型号的车厢将这批货物运至北京.已知每节A 型货厢的运费是万元,每节B 型货厢的运费是万元;甲种货物35吨和乙种货物15吨可装满一节A 型货厢,甲种货物25吨和乙种货物35吨可装满一节B 型货厢,按此要求安排A 、B 两种货厢的节数,共有几种方案请你设计出来,并说明哪种方案的运费最少,最少运费是多少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作业(1)1.(2006·湖州市)不等式1030x x ->⎧⎨-<⎩的解集是( ) >1 <3 <x<3 D.无解2. (2006·潍坊市)不等式组2425x a x b +>⎧⎨-<⎩的解是02x <<,那么a b +的值等于 .3.(2006·中山市)一个矩形,两边长分别为xcm 和10cm ,如果它的周长小于80cm ,面积大于100cm 2.求x 的取值范围,并将取值范围在数轴上表示出来.4. (2006·诸暨市)某射击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前6次射击已经得到52环,该项目的记录是89环(10次射击,每次射击环数只取1~10中的正整数).(1)如果他要打破记录,第7次射击不能少于多少环?(2)如果他第7次射击成绩为8环,那么最后3次射击中要有几次命中10环才能打破记录? (3)如果他第7次射击成绩为10环,那么最后3次射击中是否必须至少有一次命中10环才有可能打破记录?5.(2006·深圳市)初三的几位同学拍了一张合影作留念,已知冲一张底片需要元,洗一张相片需要元.在每位同学得到一张相片、共用一张底片的前提下,平均每人分摊的钱不足元,那么参加合影的同学人数( )A.至多6人 B.至少6人 C.至多5人 D.至少5人6.(2006·湖州市)已知一次函数y=kx+b (k 、b 是常数,且k ≠0),x 与y 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所示,那么不等式kx+b<0的解集是( )<0 >0<1 >1 7.(2006·长春市)不等式组⎪⎩⎪⎨⎧-+≥-12312152>x ,x x 的解集是____ __. 8。

(2006·诸暨市)若不等式组112x x a -≤≤⎧⎨<⎩有解,那么a 必须满足 . 9.(2006·日照市)日照市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对虾养殖产区,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对虾养殖重点区域;贝类产品西施舌是日照特产.沿海某养殖场计划今年养殖无公害标准化对虾和西施舌,由于受养殖水面的制约,这两个品种的苗种的总投放量只有50吨.根据经验测算,这两个品种的种苗每投放一吨的先期投资、养殖期间的投资以及产值如下表: (单位:千元/吨)养殖场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先期投资不超过360千元,养殖期间的投资不超过290千元.设西施舌种苗的投放量为x 吨(1)求x 的取值范围;(2)设这两个品种产出后的总产值为y (千元),试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当x 等于多少时,y 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10.(2006·鸡西市) 基公司经营甲、乙两种商品,每件甲种商品进价12万元,售价14.5万元;每件乙种商品进价8万元,售价lO 万元,且它们的进价和售价始终不变.现准备购进甲、乙两种商品共20件,所用资金不低于190万元,不高于200万元.(1)该公司有哪几种进货方案?(2)该公司采用哪种进货方案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3)若用(2)中所求得的利润再次进货,请直接写出获得最大利润的进货方案.11.(2006·衡阳市)市政公司为绿化一段沿江风光带,计划购买甲、乙两种树苗共500株,甲种树苗每株50元,乙种树苗每株80元.有关统计表明:甲、乙两种树苗的成活率分别为90%和95%.(1)若购买树苗共用了28000元,求甲、乙两种树苗各多少株?(2)若购买树苗的钱不超过34000元,应如何选购树苗?(3)若希望这批树苗的成活率不低于92%,且购买树苗的费用最低,应如何选购树苗?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教学案(2)复习内容: 第八章 分式知识梳理:(1)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基本性质,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2)加、减、乘、除运算;(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基础知识练习:1、下列各式:π8,11,5,21,7,322x x y x b a a -++中,分式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若分式112+-x x 的值为0,则x 的取值为( ) A 、1=x B 、1-=x C 、1±=x D 、无法确定3、如果把分式yx x +2中的x 和y 都扩大3倍,那么分式的值( ) A 、扩大3倍 B 、缩小3倍 C 、缩小6倍 D 、不变4. 如果解分式方程14132=+--+x x x 出现了增根,那么增根可能是( ) A 、-2 B 、3 C 、3或-4 D 、-45. 当x 时,分式31-+x x 有意义,当x 时,分式32-x x 无意义。

6. xyzx y xy 61,4,13-的最简公分母是 。

7. 一件工作,甲单独做a 小时完成,乙单独做b 小时完成,则甲、乙合作 小时完成。

8. 若分式方程21=++ax x 的一个解是1=x ,则=a 。

典型例题分析:例1:计算:(1).y x axy 26512÷ (2).x y x y 2211-+- (3).212293m m --- (4).22424422x x x x x x x ⎛⎫---÷ ⎪-++-⎝⎭ 例2:解下列方程:(1).512552x x x +=-- (2). 253+=x x (3).2113x x x +=- (4). 2 1.1x x x -=- 例3:已知12,4-=-=+xy y x ,求1111+++++y x x y 的值。

例4: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1)A 、B 两地的距离是80公里,一辆公共汽车从A 地驶出3小时后,一辆小汽车也从A 地出发,它的速度是公共汽车的3倍,已知小汽车比公共汽车迟20分钟到达B 地,求两车的速度。

(2)为加快西部大开发,某自治区决定新修一条公路,甲、乙两工程队承包此项工程。

如果甲工程队单独施工,则刚好如期完成;如果乙工程队单独施工就要超过6个月才能完成,现在甲、乙两队先共同施工4个月,剩下的由乙队单独施工,则刚好如期完成。

问原来规定修好这条公路需多长时间?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作业(2)1.(2006·湖州市)分式方程121x x =+的解是x=_________. 2.(2006·攀枝花市) 分式方程11112-=-x x 的解是: . 3.(2006·益阳市)解分式方程4223=-+-xx x 时,去分母后得 4.(2006·嘉兴市)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分别收获小麦9000kg 和15000kg .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 ,若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x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 A.x x 1500030009000=+ B.3000150009000-=x x C.3000150009000+=x x D.x x 1500030009000=-5.(2006·深圳市)(1)解方程:21133x x x -=--- (2)3215122=-+-xx x . 6.(2006年怀化市)•怀化市某乡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在本乡建起了农民文化活动室,现要将其装修.若甲、•乙两个装修公司合做需8天完成,需工钱8000元;若甲公司单独做6天后,剩下的由乙公司来做,还需12天完成,共需工钱7500元.若只选一个公司单独完成.从节约开始角度考虑,该乡是选甲公司还是选乙公司?请你说明理由.7。

华溪学校科技夏令营的学生在3名老师的带领下,准备赴北京大学参观,体验大学生活.现有两个旅行社前来承包,报价均为每人2000元,他们都表示优惠;希望社表示带队老师免费,学生按8折收费;青春社表示师生一律按7折收费.经核算,参加两家旅行社费用正好相等.(1)该校参加科技夏令营的学生共有多少人?(2)如果又增加了部分学生,学校应选择哪家旅行社?8。

计算:先化简,再请你用喜爱的数代入求值 (x x x 222-+-4412+--x x x )÷2324x x x -- 9。

(2005年贵州省)为迎接“2005.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园林部门决定利用现有的3600盆甲种花卉和2900盆乙种花奔搭配A 、B 两种园艺造型共50个,•摆放在迎宾大道两侧,搭配每个造型所需要花奔情况如下表所示:(1)符合题意的搭配方案有哪几种? (2)若搭配一个A 种造型的成本为1000元,搭配一个B种造型的成本为1200元,•试说明选用(1)中哪种方案成本最低?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