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煤炭资源赋存地质概况 - 副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西北煤炭资源赋存地质概况
摘要:西北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预测总量的近80%。

含煤盆地主要有鄂尔多斯、准噶尔、吐哈、塔北等。

其中,鄂尔多斯煤盆地是具有稳定克拉通基底,沉积了石炭一二叠纪华北型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和三叠一侏罗纪内陆河流一湖泊型陆相含
煤地层的双纪巨型含煤盆地;准噶尔煤盆地、吐哈煤盆地、塔北煤盆地是具有稳定陆块基底的侏罗纪内陆湖泊含煤盆地;伊犁煤盆地、尤尔都斯煤盆地、焉誉煤盆地和库米什煤盆地是具有天山华力西期摺皱带基底的山间断陷(坳陷)型含煤盆地;走廊煤盆地群是具有祁连加
里东褶皱带基底的山间断陷(坳陷)型含煤盆地.阿拉善地块、柴达木地块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亦具备成煤的古地理条件,目前已在柴达木地块北缘和阿拉善地块南缘发现了小型煤盆地群。

地块主体为沙漠覆盖,勘探程度低,可作为西北地区煤炭资源的后备潜力区块。

关键字:西北煤田地质,西北煤炭资源赋存状况
1、概况
煤炭是工业的“粮食”,它不仅是最重要的能源矿产,也是主要的工业原料之一。

尤其随着洁净煤技术和煤转油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石油价格的屡创新高,煤炭成为缓解全球能源紧张的重要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煤炭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其全球消费增幅已超过原油、天然气、水电以及核电等其他任何一种能源,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而西北地区占我国煤炭资源预测总量的近80%,是我国煤炭资源的主要赋存地。

因此,全面加强西北地区煤炭地质基础研究和煤炭资源及开发潜力的研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能源安全的保障,以及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
西北地区主要含煤地层时代有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一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和走廊盆地的东南部,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早一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西北地区,早白垩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中部。

西北地区主要含煤盆地基底构造稳定,聚煤期构造相对平静,煤层层数多、厚度大,聚煤后构造改造作用较弱。

盆内地层变形弱,断层少,煤层产状平缓;盆缘波状褶曲,少数地带发育逆冲推覆构造。

总体看,煤层赋存条件良好,开采条件优越。

西北地区煤类齐全、煤质优良。

煤类从褐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以低变质烟煤(长焰煤、不
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为主,其次为中变质烟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高变质煤(贫煤、无烟煤)较少;煤质以特低硫一低硫煤为主,特低灰、低灰煤丰富,中高热值煤多,中低热值煤很少。

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分布着丰富的优质动力用煤,集中分布在陕北和内蒙古东胜地区,是全球少有的优质动力用煤。

2、西北地区煤炭赋存地质情况概述
西北地区主要含煤地层有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上三叠统、下一中侏罗统和下白蛋统。

其中,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走廊盆地东南部;上三叠统含煤地层仅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下一中侏罗统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西北地区;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北部。

西北地区涵盖华北地块西部、阿拉善地块、柴达木地块、塔里木地块、天山一兴蒙褶皱系西段和秦
一祁一昆褶皱系,其中华北地块西部、塔里木地块、天山褶皱带和祁连山褶皱带为主要含煤构造单元。

主要聚煤时代有晚古生代石炭纪一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奎纪。

加里东运动后,华北地块、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基本上已连结成为广义的华北陆块。

较稳定的大陆和位于其间的加里东褶皱带控制了其后富煤带的分布。

晚古生代西北地区聚煤作用发生于华北一塔里木聚煤域。

广阔的古特提斯海就发育在紧邻地域,并时有海侵进人地块之上,为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区,具有聚煤的基本条件。

华北盆地具有较稳定的克拉通基底,常表现为宽缓的大型陆表海及滨海湿地,
泥炭沼泽得以持续、稳定和大面积发育,成为该聚煤域的富煤盆地和
聚煤中心;走廊盆地基底为尚不稳定的加里东褶皱带,煤系厚度变化大,含煤性相对较差;发育在早华力西褶皱带上的山间盆地,如托里、伊犁盆地以及华北大陆南部大陆边缘的商洛盆地等,由于构造活动性较强,火山作用频繁,沉积厚度变化大,因而聚煤作用最差。

中生代聚煤作用发生在印支运动后统一的中国大陆上。

晚三叠世仅在鄂尔多斯内陆湖泊盆地边部潮湿区发生一定的聚煤作用,形成河湖相的含煤岩系。

早一中侏罗世聚煤作用发生在库车一满加尔、柴达木、伊犁、准噶尔、吐哈等盆地,分别形成早一中侏罗世的聚煤中心。

中侏罗世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鄂尔多斯盆地,富煤带分布于盆地西部和东北部,富煤带具有分布广、煤层稳定等特征,反映了大型稳定地块盆地的聚煤特点。

祁连山、天山、阴山小盆地群聚煤作用明显弱于大型盆地,但一些小型盆地由于构造沉降速率同泥炭堆积速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达到平衡,亦能形成巨厚煤层,如塔木里盆地、宝积山盆地和红会盆地。

早白垩世聚煤作用发生在内蒙古华力西褶皱带上,有200余个断陷小盆地,富煤带一般位于冲积扇前缘的湖相区,常形成巨厚
煤层。

西北地区聚煤时代多,聚煤作用强,富煤带分布广,特别是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及吐哈盆地及塔北盆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煤炭资源。

3、内蒙古煤炭赋存地质情况
图2 内蒙古煤炭资源分布图
3、1煤系及煤层情况
全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侏罗统延安组,广泛分布于伊克昭盟各旗(县),形成巨大的陆相聚煤区。

煤系总厚87-580m,含煤10-22层,最多处达30层。

内有8〜11层煤可采,可采总厚约为15m。

为低灰、低硫、低变质的不粘煤和长焰煤, 是优质的动力用煤,且埋藏浅,有的适合露天开采。

下侏罗统石拐组分布于阴山构造带中,由砾岩、砂岩、砂质泥岩、棕色油页岩和煤组成,也属陆相沉积煤系,总厚达439〜1640m。

该组还可分为五当沟组和召沟组。

其中以石拐区所含煤的质量最佳。

向东、向西含煤质量均变差。

召沟组为上含煤段,含四组煤;五当沟组为下含煤段,含九组煤、30余个煤层,其中可采煤层为8〜17层,可采
煤层平均厚约40m。

从不粘煤到无烟煤等各煤类均有,其中的昂根煤
田为弱粘煤和气煤;营盘湾矿区为无烟煤;苏勒图区为焦煤和瘦煤。

下、中侏罗纪阿拉坦合力群煤系分布于锡林格勒盟北部,亦属陆相沉积煤系。

在阿拉坦合力与西乌旗一带煤系厚达1000m以上;在锡林浩特煤系厚为338m,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6-25层,平均可采厚约l1m。

为低变质的长焰煤、弱粘煤和气煤。

上侏罗一下白垩统含煤地层为区内的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分布于阴山以北地区。

在巴盟、乌盟北部一带称为固阳群,厚106-2789m,仅含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7层,可采总厚6m。

在锡盟地区称白产花群,厚2L6〜2183m,含煤百余层,煤厚变化大,从数米至200余米均有,平均可采总厚达50m左右。

在昭盟地区分为杏园组和元宝山组,平均厚度约1300m。

在平庄一元宝山区含煤30余层,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4〜14层,可采总厚一般约50m,最大可达112m,在哲盟地区称霍林河组,厚达656-1677m,含煤26层,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8-13层,可采总厚一般在45-80m, 最厚达101.78m。

在呼盟称扎赉诺尔群,厚560 -1150m,含煤8 -37层,平均可采厚度约45m。

以上煤种皆为褐煤。

3、2煤田分布及其储量
内蒙古西部地区有石炭、二叠纪形成的贺兰山煤田、准格尔煤田及乌达和海勃湾矿区,有早、中侏罗纪时期形成的东胜煤田,还有集宁、大青山、武川、固阳、乌拉山和昂根等小型煤田。

东胜煤田已探明地质储量为950多亿t,目前主要由神东公司开发。

准格尔煤田的探明储量也达267.6亿t,前者以不粘煤和长焰煤为主,后者为长焰
煤,下部煤层出现了气煤。

内蒙东部地区为晚侏罗一早白垩纪时期形成的胜利、霍林河、白产花、阿巴嘎、扎赉诺尔、伊敏、大雁、宝日希勒、免渡河、陈旗以及平庄一元宝山等煤田,其中已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00亿t的有胜利、白产花、陈旗和霍林河煤田,超过50亿t的有扎赉诺尔、宝曰希勒和伊敏煤田,其他煤田的储量多在40亿t以下。

4、青海煤炭赋存地质情况
4、1青海省煤炭资源概况
青海省地域辽阔,成煤期众多,煤炭资源较为丰富。

在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北缘、昆仑山、积石山、唐古拉山五个含煤区内,均赋存有较为优良的煤炭资源,煤产地和大小煤矿点分布广泛。

含煤区自北向南大致呈带状分布。

图3 青海煤炭资源分布图
4、2青海省煤炭资源特点
青海省的煤类较齐全,烟煤和焦煤分布较广,其中尤以长焰煤和不黏煤分布最广。

炼焦煤储量集中,以木里煤田的西部最为重要,主要煤类是焦煤,其次是气煤和瘦煤,但肥煤很少。

贫煤和无烟煤在青海省北部和中部主要沿构造带分布,在青海省南部则呈面状分布。

在青海省各时代形成的煤层均以腐植煤为主,仅在下侏罗统上部和中侏罗统上部地层中发现少量与油页岩共生的腐植一腐泥煤。

全省可划分为若干个煤类区带:
(1)祁连山北部高变质煤带。

位于托勒南山一黑河一八宝河一冷龙岭一线以北,为上石炭统贫煤一无烟煤分布地带。

(2)疏勒河一大通河中变质煤带。

在疏勒河南岸到黑河南岸,为石炭系太原组焦煤、瘦煤分布地带。

在大通河上游两岸,为中侏罗统木里组、江仓组瘦煤、焦煤、气煤分布地带。

至门源一带,为上三叠统尕日得组和中侏罗统小峡组肥煤一气煤分布地带。

其变质程度略有由西向东变浅之势。

(3) 祁连山东部低变质煤区。

包括冬库、默勒、海德尔一带下侏罗统热水组和西宁煤田中侏罗统元术尔组、小峡组的不黏煤、长焰煤,向东延至甘肃窖街、天祝煤田尚见有部份褐煤。

(4) 大通山一拉鸡山中高变质煤带。

西起外力哈达和热水矿区,向东经青海湖北岸的围江沟煤矿点和大茶石浪矿区直到民和官亭镇附近,属于上三叠统和下中侏罗统贫煤、瘦煤、弱粘煤、焦煤、肥煤、气煤分布地带,以煤类繁多而不稳定著称。

(5) 柴北缘低变质煤区。

该区西起冷湖,东到德令哈、乌兰一带。

其上石炭统扎布萨尕秀组,中侏罗统大煤沟组,均以长焰煤、不黏煤为主,仅石灰沟矿区上石炭统克鲁克组为瘦煤,德令哈以北断裂带中有少量气煤。

(6) 阿尼玛卿山中高变质煤带。

沿昆南断裂带南侧分布,以大武煤田中侏罗统野马滩群为代表,煤类包括贫煤、焦煤和少量无烟煤,向东延出省外。

(7) 唐古拉山高变质煤区。

位于沱沱河一扎曲河两岸的唐古拉山含煤区主体部位,又分两个亚区。

西北部属于上二叠统乌丽群,以贫煤为主,兼有少量无烟煤的亚区。

东南部则属于下石炭统杂多群及上三叠统结扎群无烟煤亚区,并延入西威昌都地区。

青海省煤类的分布与成煤时代和构造背景均有一定的联系。

以昆仑山为界,其北的古生代、中生代煤田以中低变质煤类为主,而其南以高变质煤类为主。

4、3煤炭资源分布规律
青海省含煤地层发育比较齐全,成煤环境及盆地类型南北差异明显。

其时代自下而上有:石炭纪(早、晚石炭世)、二叠纪(晚二叠世)、三叠纪(晚三叠世)及侏罗纪(早、中侏罗世)。

(1) 石炭纪含煤地层
石炭纪是青海省第一个成煤时代,由西南部的唐古拉山地层区,经中部的柴达木地层区至东北部祁连山地层区,含煤层位逐步升高。

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北祁连山至中祁连山西段、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及
唐古拉山东段。

祁连山地区的石炭纪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俄博群,又可进一步分为下部的羊虎沟组和上部的太原组,以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地层,羊虎沟组仅有薄煤层及煤线,基本不可采。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石炭纪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克鲁克组和扎布萨尕秀组。

下石炭统怀头他拉组局部含不可采煤层。

而唐古拉山东段杂多一嚢谦一带,则以下石炭统杂多群中上部的俄群嘎组为含煤地层。

其他地区的石炭系均不含煤。

(2) 二叠纪含煤地层
青海省二叠系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沉积类型复杂,从海相至陆相沉积皆有出露。

而含煤地层则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地区的乌丽煤田一带,往东至杂多、嚢谦一带也仅有零星出露。

乌丽煤田含煤层位主要是上二叠统乌丽群下部的那益雄组,由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碳酸盐岩组成。

杂多地区下二叠统开心岭群底部尕笛考组仅局部夹有薄煤层。

唐古拉山地区是青海省唯一的二叠纪含煤区,上、下统皆有出露。

主要分布于沱沱河、当曲、子曲流域,呈北西一南东向展布。

下统称开心岭群,进一步又可分为下部尕笛考组和上部扎格涌组,其中尕笛考组含有不可采的薄煤层。

上统称乌丽群下部为那益雄组,是本区二叠系的主要含煤层位,而上部察马尔扭组则一般不含煤。

(3) 晚三叠世含煤地层
青海省晚三叠世海相地层广布于巴颜喀拉山及通天河两岸地区,含煤地层则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布尔汗布达山南坡和唐古拉山地区。

见于
祁连山地区和默勒群,以陆相沉积为主,局部夹海相层,并含薄煤层或局部可采煤层;见于布尔汗布达山南坡者下部克鲁波组为火山岩,不含煤,上部称八宝山组,由河床相一河漫滩沼泽相堆积之碎屑岩、泥岩夹少量火山岩、薄煤层或煤线组成。

分布于唐古拉山北坡者称结扎群,为滨浅海一海陆交替相沉积,其上部尕毛格组,含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

(4) 早一中侏罗世含煤地层
青海省侏罗纪含煤地层限于中、下侏罗统。

成煤盆地以陆相山间盆地群为主,主要分布于北半部大通河流域、湟水河流域、柴北缘地带。

在东昆仑、西秦岭、积石山两侧也断续可见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但含煤性不如北半部好。

5、新疆煤炭资源赋存地质状况
5、1含煤地层分布特征
新疆含煤地层与煤层主要分布在早、中侏罗世地层中,且出露面积大,分布广、煤层层数多,单层厚度及资源潜力大,是主要的评价对象。

新疆含煤地层依据构造控制及展布、含煤地层分布、聚煤规律等可分为三个大的含煤地层区,即:北部的准噶尔含煤地层、南部的塔里木含煤地层及昆仑山一喀喇昆仑山含煤地层区。

(1)准噶尔盆地含煤地层区
准噶尔盆地由原分散的坳陷,形成统一大盆地和配置有序的沉积环境,在适宜成煤的古构造、古地理、古气侯和古植物条件下,形成早一中侏罗纪含煤建造,其聚煤作用广泛而强烈,以煤层层数多、
煤层总厚度大,屡屡出现巨厚的单层煤层是其特征,尤以准东煤田最为强烈。

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下统的水西沟群,广泛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伊宁盆地、三塘湖一悼毛湖盆地等诸多煤田,岩性主要是灰绿、灰白色砂岩、砾岩,灰绿、灰黄色泥岩,灰黑色炭质泥岩夹煤层及菱铁矿,属河流沼泽相,并以湖沼相为主,富含植物化石,少量瓣鳃类化石,厚度在122-1684m,与下覆地层三叠系中上统小泉沟群为整合接触,局部为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与石炭系(C)、二叠系(P)为不整合接触。

水西沟群依据岩性、植物群及含煤性分为: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及上统西山窑组。

(2)塔里木盆地含煤地层区
塔里木盆地在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物有序配置下,在含煤区坳陷部位形成具工业价值的下一中侏罗统含煤岩系。

北缘为克拉苏群,西南缘及南缘为叶尔羌群。

含煤地层依据岩性植物及含煤性划分为侏罗系克拉苏群和叶尔羌群,即下统塔里其克组、阿合组、康苏组、阳霞组,及中统的克孜努尔组、杨叶组。

该含煤岩系以河湖相、湖泊相、沼泽相沉积为主,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灰白色浅红色的砂岩、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煤层。

地层厚度各区差异较大,与下覆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及边缘地带。

(3)昆仑山一喀喇昆仑山含煤地层区
位于新疆南部高海拔地区的喀喇昆仑山一昆仑山山脉,岩石地层单位包括华南地层大区巴颜喀喇地层区木孜塔格小区的侏罗系的叶尔羌群、塔里木一南疆地层大区西昆仑地层区侏罗系下统的叶尔羌
群和喀喇昆仑地层区侏罗系下统的巴兰工莎布群。

除喀喇昆仑地层区侏罗系下统巴兰工莎布群为海陆交互相外,其余地区为陆相沉积。

5、2赋存规律
图4:新疆赋煤带分布
(1)准北赋煤带
准北赋煤带位于准噶尔盆地北侧;东西向开阔褶皱发育,呈北东东向“多”字型斜列展布,长360-500km。

盆地西缘克一乌断裂带是一个隐伏的推覆构造,全长250km,北东向穿过煤田东侧。

克一乌断裂带是该冲断一推覆带的第二次活动,它由几条断面北倾、上陡下缓的犁式断裂组成,早一中侏罗世地层被断开,石炭系一中生界断块依
次向南东呈阶梯状降下。

克一乌断裂带二叠纪地层主要分布在下盘,反映为克一乌断裂的第一次推覆,第二次活动只是加强和延续。

(2)准南赋煤带
准南赋煤带以乌鲁木齐为界,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世中、下统水西沟群的八道湾组、西山窑组。

乌鲁木齐以西,伊连哈比尔尕山前分布着三排较为完整的褶皱构造,总的特征是近盆地边缘背斜紧闭,两翼倾角大、幅度大,远离边缘则背斜平缓,两翼倾角小、幅度变小。

这一特征可能与伊连哈比尔尕山前冲断一推覆带有关。

冲断一推覆带北侧,地层呈单斜形态倾向北。

(3)准东赋煤带
准东赋煤带位于盆地东侧,扩及东侧克拉麦里山区,东端至巴里坤、伊吾。

聚煤期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准东主要为北西西向开阔褶曲,呈北西西向斜列展布,西部有三排北东东向构造鼻,斜列展布。

煤田北部发育喀拉麦里深断裂,在隆起和深断裂的双重影响下,煤田内发育有一系列垂直于深断裂的向斜构造和鼻状构造。

煤田构造整体上成并列式、不对称、开扩性的褶曲形态。

(4)巴里坤—三塘湖赋煤带
三塘湖煤田一悼毛湖煤田位于东准噶尔界山的三塘湖含煤盆地里,西有克拉麦里山,西南为哈尔里克山、天山北山;东连悼毛湖坳陷。

三塘湖含煤盆地构造形态为北西一南东向展布的,呈两排向北倾斜的复式向斜构造。

盆地南缘可见恰乌卡尔一结尔得嗄拉深断裂的踪迹,北缘属纳尔曼得深断裂的范畴,煤田内地形东低西高,构造形态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北部坳陷、中央隆起、南部凹陷。

受断裂影响,南部凹陷较深,南缘断裂为煤田的主控构造。

(5)伊犁赋煤带
位于新源以东,西至中哈边界,并延伸至哈萨克斯坦境内。

南、北分别与科古琴山、婆罗科努山及哈尔克山、那拉提山为邻,呈近东西向展布、东窄西宽的楔形,面积约2万余km2。

盆内有伊宁、昭苏、尼勒克煤田和可尔克煤产地。

(6)吐哈赋煤带
位于新疆东部、天山山脉之中,呈近东西向狭长扁豆状,面积约49000km2,是我国海拔最低(-155m, 艾丁湖)的内陆山间盆地。

含煤地层与准噶尔盆地相同。

主要煤矿区为哈密、三道岭和艾维尔沟。

主体构造线为东西向,总体显示为一个大的箕状向斜构造。

北部边缘区可见到不完整的次级背斜和向斜褶曲,坳陷内褶皱、断裂构造不发育。

北缘大断裂、东部断陷及南缘断裂为基底断裂,侏罗纪表现为同沉积断裂,后期多次活动。

尤其是北缘大断裂向南逆掩推覆。

(7)中天山赋煤带
尤尔都斯盆地为北西西向菱形。

面积约8000km2。

主要有巴音布鲁克煤矿。

巴音布鲁克煤田位于那拉提山南坡,尤路都斯山间坳陷中,呈北东东一北西西向展布。

构造形态整体上为一复式向斜的断褶构造。

焉耆盆地呈北西西向展布,近菱形,面积为1100km2。

盆内有哈满沟和塔什店煤矿区。

中-下侏罗统克拉苏群由克孜勒努尔组、阿合
组、阳霞组组成,仅克孜勒努尔组、阿合组含煤。

位于坳陷西南边缘的哈满沟矿区和塔什店矿区,断裂比较发育。

塔什店矿区为轴向北西的复向斜构造。

库米什盆地北西走向,长约200km,侏罗系埋深不会超1500m。

库米什煤田位于喀拉塔格一克孜勒塔格山北坡的库米什坳陷中,呈北西西向展布。

地貌特征为北部高山,中部库米什谷地,南部苏克苏克丘陵带。

构造形态为并列式向斜构造,在苏克苏克地区呈一向北倾斜的不对称开扩型向斜褶皱,北则被断裂所切割。

(8)塔北赋煤带
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位于准北的煤系普遍发生较强形变和位移,苏维依坳陷中侏罗纪煤系及相邻三叠系、白垩系和古近系形成四排东西向褶皱构造,随着这些褶皱带强度自北向南由强到弱,煤系地层的形变也由强变弱,除局部存在断层切割外,煤系地层基本保存完好。

越接近塔里木盆地内部,构造运动的影响越弱。

该区煤系形变微弱,只是埋深太大,开发困难。

(9)罗布泊赋煤带
罗布泊赋煤带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沙雅一尉犁一楼兰古城一带,呈北西西一北东东向展布,长750km,面积约17万km2。

大地构造属于孔雀河斜坡、满加尔凹陷等构造单元。

受天山南麓深断裂、阿尔金山北缘断裂、北民丰一罗布庄断裂、塔里木河断裂等联合控制,含1个煤田为罗布泊煤田。

(10)塔西南赋煤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