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体诗基础知识
近体诗基础知识
一、古体诗和近体诗
我国古典诗歌,从形式上讲,大体可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词诗两种。

格律诗初成予南朝齐梁时期,最后完成并定型于唐代。

唐人把汉魏以来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古诗或古风,而把新近时兴的讲究格律的诗叫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称呼,遂把格律诗称为近体诗了。

其实,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无论古体和近体,其形成的年代都已很久远了。

古体诗与近体诗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规矩较宽而后者规矩严格。

规矩严格如同法律,动辄不得违犯,这就是近体诗被称作格律诗的原因。

二、近体诗的种类
近体诗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

律诗包括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绝句包括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绝句一体(主要是五绝)在唐代近体诗定型以前就已经有了,应属于古体诗,但到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出现以后,原先不讲格律的绝句也向近体诗靠拢,遂有了讲究格律的绝句。

这就是说,绝句有两类,一类是古体绝向(简称古绝),一类是近体绝句(简称律绝)。

以下我们要讨论的,专指律绝一类。

三、四声和平仄
近体诗的规矩(即格律),约而言之,在于声调的和谐与形式的整齐排偶。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形式的整齐排偶并不复杂,最难而且复杂的是声调的和谐。

在讲到声调的和谐之前,须先知道什么是四声和平仄。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都有四声。

不过古四声和今四声不完全相同。

今四声是: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

古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古今四声的不同在于古平声不分阴阳,而今四声中没有入声。

在现代地方方言中,南方(江浙、两广及江西、湖南一带)
还保留有入声,北方,尤其是中原一带入声则完全消失了。

古四声向今四声的变化大约是在元朝完成的,这个变化,语言学家把它概括为两句话。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意思是:古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声,入声则分派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

有一些字,今天读来是平声(阴平或阳平)、上声或去声,在元朝以前它们却应该是入声。

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字,古今四声分别是这样:一(古入声,今阴平),二(古今皆去声),三(古平声,今阴平),四(古今皆去声),五(古今皆上声),六(古入声,今去声),七(古入声,今阴平),八(古入声,今阴平),九(古今皆上声>,十(古入声,今阳平)。

十个字中有五个原是古入声,在普通话里分别读作平声(阴平,阳平)、去声了。

可见“入派三声”现象范围之大。

近体诗格律是由唐代诗人定型的。

一旦定型,其格式就相对凝固下来,宋元明清的人都得遵守,否则就算是失律、不合律。

今人无论读古人的近体诗或学习写作近体诗,也必须明白古今音发生变化的这个道理,否则的话,读古人的近体诗,常常会感到不押韵、声调不谐,至于要创作近体诗,就更不免要失律,犯常识性的错误了。

古人又将四声分为平仄两声。

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了上、去、入三声。

平是音调平直、无高低升降变化的意思;仄是不平,凡上、去、入三声发音皆有高低升降的变化。

所谓近体诗声调和谐的规矩,主要指四声的搭配,也就是平仄声的搭配了。

关于平仄声搭配的规矩,下面再讲。

四、近体诗的押韵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必须押韵,押韵的部位在双句的末尾一字,称为韵脚。

不同之处是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有时候同一首诗平仄韵还可以互换着押。

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

(一)平水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

《广韵》的前身是《唐韵》,《唐韵》的前身是《切韵》。

《广韵》共有206韵,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

唐初许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来用。

宋淳佑年间,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韵为107韵。

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合并
为106韵。

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的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

近体诗一般用平声韵,平水韵有30个平声韵部。

30个韵部又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部分,各是: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每一个韵部所收的字都是读音相近的字。

上平声的东、冬、江、支……和下平声的先、萧、肴、豪……分别是该韵部的第一个字,古人拿来代表某韵部,并无别的意思,例如属于“东”韵的常见字有:东同童僮铜桐筒瞳中衷忠虫冲终忡崇嵩戎弓躬富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漾朦笼聋洪红虹鸿丛翁匆葱聪蓬等,属于“江”韵的常见字有:江缸窗邦降双庞舡撞等。

在平声30个韵部里,“支”韵,“虞”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字数较多,作诗押韵时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称为宽韵;而“江”韵、“肴”韵,“覃”韵、“咸”韵等字数较少,选择余地不多,称为窄韵。

有些字并不属于窄韵,但押韵时极少使用,称为险字或险韵。

如尖、叉等字,很难将它们安排在韵脚。

然而学问大又喜欢斗巧的诗人(例如唐的韩愈,宋的苏轼)偏喜欢以险字为韵,这样的诗后人称为“尖叉”体。

一般来说,诗人写诗喜用宽韵而尽量避免窄韵。

唐代以诗取士,题目和用韵都由考官决定,所以读书人要下不小的功夫将每个韵部的字都烂熟于心,方不至于无所措手脚。

宋以后虽取消了以诗取士,但是许多特定的场合(例如学堂考试、皇帝宴集、朋友聚会),常常也要限韵作诗,这种记诵的功夫对读书人来说,仍是免不了的。

在平声30韵里,有些韵部的字今天看来读音是很接近的,例如上平声15韵中的四支和八齐,五微和十灰.十一真和十二文,十四寒和十五删。

有些韵部的字读音甚至完全相同,例如一东和二冬,六鱼和七虞。

不过我们要知道这些字在唐代一定是有区别的。

如果我们按古
诗韵写近体诗,则仍要按古人的韵部,不能依今音通押。

和写近体诗必须依古四声一样,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至于哪些字属于哪个韵部,除了死记之外,还可以借助古人编的韵书,如清人编的《诗韵集成》、《诗韵合壁》、《佩文韵府》等。

现代人编的词书或字典,在单字后面也有注明韵部的,如商务印书馆的《词源》、辞书出版社的《汉语大字典》等,也可以帮助查对。

由于古今音的变异,近体诗的押韵是使学写近体诗的今人颇感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归于平声的某些入声字,押韵时要格外谨慎,一定要把它们剔出来才行。

除了“死记”和查找韵书以外,记诵古人的诗(主要是近体诗)是记忆韵字实用而简便的方法。

例如杜甫五律《春夜喜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用下平声“八庚”韵。

记住了这首诗,就记住了属于八庚”的几个韵字。

下面几首唐人的诗,都是“八庚”韵。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戊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赋得古原草送别自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样连类而及,生生不已,既背诵了古人名篇,又掌握了某一韵部的常用字,岂不两全其美?
(二)中华新韵。

为适应现代人学写传统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5月颁布了《中华新韵》。

《中华新韵》由《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2004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

在此基础上,又邀请全国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专门进行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参考和借鉴了现当代音韵学家对普通话音韵的研究成果。

《中华新韵》制定时所考虑、所参照、所依据的几个原则性是:
1. 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

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

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

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2. 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

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母中开头的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

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

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

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
的基础之上。

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定“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

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等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3. 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

不再区分入声字。

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

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

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4. 多音字的归属原则——音随意定,韵依音归。

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

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5. 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创作近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

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

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

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

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

《中华新韵》具体韵部表可上网搜索。

(三)首句可用邻韵。

上面说过,近体诗要押韵。

但是,诗的首句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如果用韵,就不一定要用本韵,而可以用邻韵。

例如:
访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一东),桃花带露浓(二冬)。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二冬)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二冬)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二冬)
秋野杜甫
秋野日疏芜(七虞),寒江动三虚(六鱼)。

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六鱼)。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六鱼)。

盘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六鱼)。

关于邻韵如何界定,没有看到明确的定义。

笔者理解就是读音相近的字韵就叫邻韵,如[上平三江]与[下平七阳],它们从顺序上讲相隔甚远,但它们读音相近,可以称邻韵;而[上平三江]与[上平四支],它们虽然紧挨着,但它们读音相差很远,不能算邻韵。

例诗田家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一先),赛罢田神笑语喧(十三元)。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十三元)。

例诗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喧妍(一先),占尽风情向小园(十三元),
疏影横斜水深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十三元)。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十三元)。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十三元)。

近体诗如果不是在首句,而是在其它地方用邻韵,就叫做“出韵”。

在唐宋诗中,出韵的非常罕见,我们不能用个别的诗句作为出韵的依据。

五律第一式首句不入韵。

五律首句也可以入韵,倘要入韵,只须将第一句换为第四句即可,其他不变,这就衍化为五律第二式。

五、五律的平仄
平仄是近体诗格律中最重要的因素。

五律平仄格式是近体诗中最基本的格式,掌握了五律的平仄格式,七律以及入律的五、七言绝句
就容易得多了。

(一)五律的类型
五律的平仄有四个类型,依次排列,恰好是五律的两联: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五律共四联八句,将以上形式重复一次,就是一首完整的五律,下面是五律的第一种格式: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点外加圈者表示可仄可平,以下相同。


例诗: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第一句不入韵。

五律首也可入韵,倘要入韵,只须将第一句换为第四句即可,其他不变,这就衍化五律第二式:
D⊙仄仄平平,B平平仄仄平。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例诗: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倒海隅。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将第一式一、三联与二、四联位置倒换,即成五律第三式: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例诗;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的,将第三式的第一句换为第四句,使首句入韵,遂衍化为五律第四式:
B平平仄仄平,D⊙仄仄平平。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仄仄,D⊙仄仄平平。

A⊙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例诗;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的平仄格式即以上四种格式。

一般以首句不入韵(一、三式)为正格,以首句入韵(二、四式)为偏格。

所谓正偏格是以现存诗的多寡定的,并无实际意义。

(二)五律的粘对
从上面四种类型五律平仄格式里,会发现它的“粘对”规则。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

具体说来,就是上联对句第二、第四字与下联出句第二字、第四的平仄相一致,如同粘在一起一样。

如五律第一式,就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就会雷同,称为“失粘”。

“失粘’是近体诗的大忌。

“对”就是相对、相反,具体说来,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如果不对,一联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就会雷同,称为“失对”。

“失对”也是律诗的大忌。

五律第二式和第四式,因为首
句入韵,第一联两句平仄并不相对,这是受了入韵的限制,不算是“失对”。

(三)、七律的平仄和粘对
七律的平仄是五律的扩展,方法是在五字句前面加一个两字的头。

五字句前两字若是仄仄,就加平平;若是平平,就加仄仄。

如五律第二式加上相应的两字头就成为一首七律: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例诗: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和五律一样,七律也有四种类型。

其中两种类型首句入韵,两种类型首句不入韵。

七律一般以首句入韵为正格,首句不入韵为偏格。

七律的“粘”“对”规则,也与五律一样。

(四)、避犯孤平
在近体诗的创作中,有一句顺口溜,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是在五言近体诗中,每句第一、第三个字、七言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中平仄可以不论,五言的第二、第四、七言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分明,这是不全面的,引起了许多人的误解。

其实,在五律、五绝、七律、七绝都有四个句型,即:
1、平仄脚(五言⊙仄平平仄,七言⊙平⊙仄平平仄);
2、仄仄脚(五言⊙平平仄仄,七言⊙仄⊙平平仄仄);
3、平平脚(五言⊙仄仄平平,七言⊙平⊙仄仄平平);
以上三种句式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且可论为常格,不论为变格。

4、仄平脚(在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
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如果该平而仄,就是犯了“孤平”。

“孤平”的意思是除了韵脚一个平声外,整句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

犯“孤平”也是律诗的大忌。

所以写五七言律要避免犯孤平。

(五)拗句和拗体
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

初唐、盛唐某些诗人的律绝中出现一些拗句。

例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湖水”二字拗)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乘”“鹤”二字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去不”二字拗)
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体。

杜甫、苏轼等诗人都写过拗体诗。

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草堂”“相”三字拗)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见更见渔樵人。

(“磬”“更见渔樵”拗)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谷”拗,失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寿星院寒碧轩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摇”“尺”字拗)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落夏”“绿雾沾人”拗)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蝉抱叶”“翠羽穿林”拗)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对”“鹤骨何缘”拗)
(六)救拗
近体诗中虽然出现了拗句,但诗人有补救的办法,这就叫“救拗”。

所谓救拗,就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用一个平声作为补尝。

补救有两种:第一种是本句自救,第二种是对句相救。

1、本句自救,就是救孤平。

前面说过,在近体诗中,仄平脚的句型,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就叫“犯孤平”。

但是,如果在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个平声作为补偿,也就没有毛病了,这叫做孤平救拗。

例如: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无”救“寂”)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明”救“月”)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天”救“恐”)
2、对句相救。

对句相救又分两种:(甲)大拗必救;(乙)小拗可救可不救。

(甲)大拗必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例如:
奉济驿重送严公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空”救“此”)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去,寂寞养残生。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吹”救“不”)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乙)小拗可救可不救。

指的是出句为平仄脚句型,五言的第三字拗,七言的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也可以不救,即以一三五不论来处理。

六、五律、七律的对仗
五七言律各四联八句,习惯上将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或末联。

颔联两句和颈联两句要对仗.如:
七律《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首联)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颔联)
老妻画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颈联)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
所谓对仗就是词性的对称,名词对名诃,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凡叠字处也要对称。

各类词性的对仗划分愈细,对仗则愈工致,例如名词,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l、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 6、器用 7、植物 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中间两联,即颌联和颈联。

例如:
无题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椽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颌联:金蟾对玉虎;啮锁对牵丝;烧香入对汲井回。

颈联:贾氏对宓妃;窥对留;帘对枕;韩椽对魏王;少对才)
对仗可多到三联,即首联、颌联、颈联都用对仗。

如: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也可以少到一联,即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用对仗。

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另有一种情况,即在首联、颈联都用对仗,而在颔联不用。

例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人在五、七律的对仗上有许多苦心孤诣的追求,创造了难以数计的所谓佳对。

在这方面,以唐的杜甫、宋的陆游为最。

五、七律的首联和尾联不必对仗。

对仗是为了形式整齐之美,如果四联皆对,则容易显得呆板凝滞。

唐宋人的五、七律,也有首联对仗的,那并不是常规。

尾联对仗的则极少见。

排偶是汉语固有的规律,在近体诗定型之前,古典作家就已经自觉地将排偶运用在诗文之中了。

有许多古体诗,为了造成形式的整齐美,也用对仗,如:
杜甫五古《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