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答案解析)6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广南一中【精品】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表示正确的是()
Cl
A.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20
17
B.氯离子(Cl-)的结构示意图:
C.氯分子的电子式:
D.氯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H3C-CH2Cl
2.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钙溶于稀醋酸:CaCO3+2H+=Ca2++H2O+CO2↑
B.铜与稀硝酸反应:3Cu+2NO3-+8H+=3Cu2++2NO↑+4H2O
C.向NH4HCO3溶液中滴加过量Ba(OH)2溶液:HCO3-+OH-+Ba2+=H2O+BaCO3↓D.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中的醛基:CH3CHO+[Ag(NH3)2]++2OH-CH3COO-+NH4++NH3+ Ag↓+H2O
3.下列括号中的分离方法运用得当的是( )
A.植物油和自来水(蒸馏)
B.水溶液中的食盐和碘(分液)
C.碳酸钙和氯化钙固体混合物(溶解、过滤、蒸发)
D.自来水中的杂质(萃取)
4.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Na+、Mg2+、ClO—、NO3—B.Al3+、NH4+、Br-、Cl-
C.K+、Cr2O72-、CH3CHO、SO42-D.Na+、K+、SiO32-、Cl-
5.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下列关于新制的氨水、氯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水”都是混合物,溶液中含有的粒子种类、数目相同
B.“两水”中都存在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C.“两水”都有刺激性气味,都能漂白有机色素
D.“两水”放置时间较久后都会因为相同的原理而变质
6.下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摩尔质量等于其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B.“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C.0.012 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N A
D.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硅元素在自然界里均以化合态存在
B.SiO2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硅酸,不是酸性氧化物
C.除去二氧化硅中少量的碳酸钙杂质应选用水
D.粗硅制备时,发生的反应为C+SiO2=Si+CO2↑
二、实验题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a、b 为弹簧夹,其他装置略去)
(一)验证酸性的相对强弱:碳酸>苯酚。
(已知酸性:亚硫酸 >碳酸)
(1)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A中的足量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2)连接仪器、________、加药品后,打开a关闭 b,然后滴入浓硫酸,加热。
能说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酸性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二)验证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和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3)打开b,关闭a。
能验证SO2具有氧化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4)若过量的SO2通入NaOH溶液中,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5)BaCl2溶液中无任何现象,将其分成两份,分别滴加氨水和氯水,均产生白色沉淀,沉淀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其中SO2显示还原性并生成白色沉淀的总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小组同学将一定浓度NaHCO3溶液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现生成了沉淀。
甲同学认为沉淀是CuCO3;乙同学认为沉淀是CuCO3和Cu(OH)2的混合物,他们设计实验测定沉淀中CuCO3的质量分数。
(1)按照甲同学的观点,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测定:
①在研究沉淀物组成前,须将沉淀从溶液中分离并净化。
具体操作依次为过滤、洗涤、干燥。
②装置E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过程中有以下操作步骤:
a.关闭K1、K3,打开K2、K4,充分反应
b.打开K1、K4,关闭K2、K3,通入过量空气
c.打开K1、K3,关闭K2、K4,通入过量空气
正确的顺序是____(填选项序号,下同)。
若未进行步骤____,将使测量结果偏低。
④若沉淀样品质量为m g,装置D质量增加了n g,则沉淀中Cu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
(3)丙同学认为还可以通过测量CO2的体积并测量____来测定沉淀中CuCO3的质量分数。
10.现有五种可溶性物质A,B,C,D,E,它们所含的阴、阳离子互不相同,分别含有五种阴离子Na+、Al3+、Mg2+、Ba2+、Fe3+和五种阳离子Cl-、OH-、NO3-、CO32-、X 中的一种。
(1)某同学通过比较分析,认为无需检验就可判断其中必有的两种物质________和
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
(2)为了确定X,现将(1)中的两种物质记为A和B,当C与B的溶液混合时,产生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无味气体;当C与A的溶液混合时产生棕灰色沉淀,向该沉淀中滴入稀HNO3沉淀部分溶解,最后留有白色沉淀不再溶解。
则:①X为________(填序号)。
A.SO32- B.SO42- C.CH3COO-D.SiO32-
②B的水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③将0.03 mol的A与0.01 mol的C同时溶解在足量的蒸馏水中,充分反应后,最终所得沉淀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④利用上述已经确定的物质,可以检验出D,E中的阳离子。
请简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Cu投入到装有D溶液的试管中,Cu不溶解;再滴加稀H2SO4,Cu逐渐溶解,管口
附近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则物质D一定含有上述离子中的________(填相应的离子符号)。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原理综合题
11.如图为几种晶体或晶胞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晶体中,粒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晶体是____。
(2)冰、金刚石、MgO、CaCl2、干冰5种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___。
(3)NaCl晶胞与MgO晶胞相同,NaCl晶体的晶格能___(填“大于”或“小于”)MgO 晶体,原因是____。
(4)每个Cu晶胞中实际占有___个Cu原子,CaCl2晶体中Ca2+的配位数为__。
(5)冰的熔点远高于干冰,除H2O是极性分子、CO2是非极性分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_____。
12.研究小组设计用含氯的有机物A合成棉织物免烫抗皱整理剂M的路线如下(部分反应试剂和条件未注明):
已知:①E的分子式为C5H8O4,能发生水解反应,核磁共振氢谱显示E分子内有2种
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其个数比为3∶1;
(R、R′、R″代表相同或不相同的烃基)。
(1)A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3)A→B反应所需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
(4)G→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5)已知1 mol E与2 mol J反应生成1 mol M,则M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6)E的同分异构体有下列性质:①能与NaHCO3反应生成CO2;②能发生水解反应,且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该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__种,其中任意1种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7)J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该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
Cl,故A说法错误;
A、左上角应是质量数,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37,应是37
17
B、氯离子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其结构示意图:,故B错误;
C、氯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每个氯原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故C正确;
D、氯乙烯结构简式:CH2=CHCl,而题目中是氯乙烷,故D说法错误。
2.B
【详解】
A.醋酸是弱酸,应该写化学式,离子方程式是:CaCO3+2CH3COOH=Ca2++2CH3COO—+H2O+CO2↑,A错误;
B.铜与稀硝酸反应,方程式符合反应事实,B正确;
C.向NH4HCO3溶液中滴加过量Ba(OH)2溶液,盐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阴离子都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是:NH4++HCO3-+2OH-+Ba2+=H2O+ BaCO3↓+NH3∙H2O,C错误;
D.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中的醛基,方程式的电荷不守恒,应该是:
CH3CHO+2[Ag(NH3)2]++2OH-CH3COO-+NH4++3NH3+ 2Ag↓+H2O,D错误。
故选B。
3.C
【详解】
A. 植物油和自来水是不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可以用分液的方法分离,故错误;
B. 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可以用有机物溶剂进行萃取,故错误;
C. 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钙固体溶于水,可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故正确;
D. 自来水中的杂质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分离和提出的方法,不互溶的液体混合物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从溶液中分离固体溶质的方法为蒸发,从水溶液中分离碘或溴通常用萃取的方法。
制取蒸馏水用蒸馏的方法。
4.B
【解析】
【详解】
A.在酸性条件下ClO —会转化成HClO ,故A 不能大量共存;
B.Al 3+、NH 4+、Br −、Cl −在酸性条件下不发生反应,故B 能大量共存;
C.Cr 2O 72−在酸性条件下能将CH 3CHO 氧化,故C 不能大量共存;
D.H +与SiO 32-能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故D 组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选B 。
【点睛】
Cr 2O 7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而醛类物质能被银氨溶液所氧化,说明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更容易被Cr 2O 72-氧化,故两者不能大量共存。
5.B
【分析】
氨水中有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氯水中有Cl 2+H 2O HCl+HClO 、HClO H ++ClO -,由此可见:氨水中有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H +这些微粒,而氯水中有Cl 2、H 2O 、HClO 、H +、ClO -、OH -、Cl-这些微粒。
【详解】
A 、氨水中有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H +这些微粒,而氯水中有Cl 2、H 2O 、HClO 、H +、ClO -、OH -、Cl-这些微粒,则这两种溶液所含有的微粒种类和数目不一样,A 错误;
B 、氨水中有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氯水中有Cl 2+H 2O HCl+HClO 、HClO H ++ClO -,则这两种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B 正确;
C 、两种溶液都具有刺激性气味,但是氨水不具有漂白性,C 错误;
D 、氨水因氨气挥发而变质,氯水因Cl 2+H 2O
HCl+HClO ,22HClO 2HCl+O 光照而
变质,二者变质原理不同,D 错误;
故合理选项为B 。
6.C
【详解】
A .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 ,以克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原子)质量,二者表示的意义不同,A 错误;
B.物质的量是物理量,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B错误;
C.0.012 k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即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用N A表示,C正确;
D.1mol任何物质所含的微粒数在数值上都约为6.02×1023个,由于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所以1mol任何物质不一定都含有约6.02×1023个原子,D错误;
故选C。
7.A
【解析】
【详解】
A、Si是亲氧元素,在自然界中全部以化合态形式存在,A正确;
B、二氧化硅能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所以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B错误;
C、二氧化硅和碳酸钙都不溶于水,可以用盐酸除二氧化硅中少量的碳酸钙杂质,C错误;
D、碳与二氧化硅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而不是二氧化碳,D错误;
答案选A。
8.Cu+2H2SO4(浓)CuSO4+SO2↑+2H2O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品红溶液检验装置的气密性A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品红溶液)不褪色,苯酚钠溶液变浑浊2H2S+SO2===3S↓+2H2OSO2+NaOH===NaHCO3BaSO3BaSO4Ba2++SO2+Cl2+2H2O===BaSO4↓+4H++2Cl-
【解析】
【分析】
(一)(1)铜与浓硫酸反应,铜被氧化成+2价的铜离子,硫酸被还原成+4价的二氧化硫;利用高锰酸钾溶液或品红检验二氧化硫气体;
(2)根据实验程序:连接装置、检验气密性、加药品来回答;当A中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完全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已经完全除尽,盛有苯酚钠溶液的试管中出现浑浊,能说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酸性强;
(二)(3)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被硫化氢中-2价的硫还原;
(4)过量的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和水;
(5)氯气分子具有氧化性,能把二氧化硫氧化成+6价的硫酸根离子,氨水能和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铵,该盐可以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据此回答;
(6)二氧化硫通入Ba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氯水中有氯气分子,氯气分子具有氧化性,能把二氧化硫氧化成+6价的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据此书写离子方程式。
【详解】
(一)(1)铜和热的浓硫酸反应,反应中Cu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到+2价,作还原剂,产物为二氧化硫、硫酸铜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H2SO4(浓)CuSO4+SO2↑+2H2O;装置A是
检验二氧化硫气体是否被碳酸氢钠溶液吸收完全,因此可以用高锰酸钾溶液或品红溶液,只要溶液不褪色或不完全褪色,证明二氧化硫气体被吸收完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2H2SO4(浓)CuSO4+SO2↑+2H2O;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品红溶液。
(2) 实验程序:连接装置、检验气密性、加药品,饱和碳酸氢钠可以和二氧化硫气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A中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完全褪色,说明二氧化硫已经完全除尽,避免了二氧化硫和可溶性苯酚钠反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和可溶性苯酚钠溶液反应生成油状物苯酚,溶液变浑浊,从而说明碳酸能制取苯酚,能证明碳酸酸性强于苯酚的酸性;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A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品红溶液)不褪色,苯酚钠溶液变浑浊;
(二) (3)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气体与H2S溶液常温下反应,生成黄色固体硫(单质)和水,方程式为:2H2S+SO2===3S↓+2H2O;此反应可以证明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2H2S+SO2===3S↓+2H2O。
(4)若过量的SO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化学方程式是:SO2+NaOH===NaHSO3;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SO2+NaOH===NaHSO3。
(5)将二氧化硫通入Ba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氯水中有氯气分子,氯气分子具有氧化性,能把二氧化硫氧化成+6价的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另一份中滴加氨水,二氧化硫和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和氨水反应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电离出氨根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BaSO3,BaSO4。
(6)将二氧化硫通入Ba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氯水中有氯气分子,氯气分子具有氧化性,能把二氧化硫氧化成+6价的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总
反应为:Ba2++SO2+Cl2+2H2O===BaSO4↓+4H++2Cl-;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Ba2++SO2
+Cl2+2H2O===BaSO4↓+4H++2Cl-。
【点睛】
SO2与BaCl2溶液不反应,若向混合液中通入氨气或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了酸,生成亚硫酸钡白色沉淀;若混合液中通入二氧化氮或加入硝酸溶液、双氧水等强氧化性试剂,二氧化硫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生成了硫酸钡白色沉淀。
9.Cu 2++ 2HCO 3-=CuCO 3↓+ CO 2↑+ H 2O 防止空气中CO 2和水蒸气进入装置D cab b 311n m
×100% 样品质量(或样品充分灼烧后的质量)(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详解】
(1) NaHCO 3溶液与CuSO 4溶液生成CuCO 3,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硫酸钠和水,则反应的离子方程
式为:Cu 2++ 2HCO 3-=CuCO 3↓+ CO 2↑+ H 2O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Cu 2++ 2HCO 3-=CuCO 3↓+ CO 2↑+ H 2O 。
(2)②实验通过测定D 装置质量装置确定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确定沉淀中碳酸铜的质量,计算碳酸铜的质量分数;装置E 中碱石灰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 2和水蒸气,防止空气中CO 2和水蒸气进入装置D 影响二氧化碳的质量测定;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防止空气中CO 2和水蒸气进入装置D 。
(3)实验通过测定D 装置质量装置确定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确定沉淀中碳酸铜的质量,计算碳酸铜的质量分数;开始装置内含有二氧化碳,应向装置内通入除去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尽装置内的二氧化碳,故应打开K 1、K 3,关闭K 2、K 4,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硫酸,充分反应;故应关闭K 1、K 3,打开K 2、K 4;反应完毕,容器内残留部分二氧化碳,应向装置内通入除去二氧化碳的空气,排出装置内的二氧化碳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被装置D 完全吸收,故正确的顺序是cab ;若未打开K 1、K 4,关闭K 2、K 3,通入过量空气(即操作步骤b ),把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赶到装置D 中,被完全吸收,造成二氧化碳的量偏小,沉淀中CuCO 3的质量分数偏低;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ab ,b 。
④装置D 的质量增加的ng 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n/44mol ,根据碳元素守恒可以知道n(CuCO 3)=n(CO 2)=n/44mol ,故碳酸铜的质量为124×n/44=31n/11g ,故沉淀中CuCO 3的质量分数为:311n m ×100%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311n m
×100% 。
(3) 由CO 2的体积可计算CuCO 3的物质的量,还必须直接或间接测得样品的质量;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样品质量(或样品充分灼烧后的质量)(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0.Na 2CO 3Ba(OH)2B c (Na +)>c (CO 32-)>c (OH -)>c (HCO 3-)>c (H +)0.05 mol 往D 的溶液中逐渐加入Ba(OH)2溶液直至过量,若先出白色沉淀后又逐渐溶解,则D 中含有Al 3+
,E 中含有Mg 2+。
或往D 的溶液中加入适量Na 2CO 3溶液,若产生了白色沉淀和无色气味的气体,则D 中含有Al 3+,E 中含有Mg 2+NO 3-3Cu +8H ++2NO 3-===3Cu 2++2NO↑+4H 2O 2NO +O 2=2NO 2
【解析】
【详解】
(1)Al3+、Mg2+、Fe3+和OH-反应生成沉淀,Al3+、Mg2+、Ba2+、Fe3+和CO32-反应,则不能共存,所以一定存在的物质为Na2CO3和Ba(OH)2;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Na2CO3和Ba(OH)2。
(2)根据C与B的溶液混合时,产生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无味气体,可以知道沉淀为氢氧化铁、气体为二氧化碳,则B为Na2CO3,A为Ba(OH)2;C与A的溶液混合时产生混合物沉淀,向该沉淀中滴入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最后留有白色沉淀不再溶解,则C为硫酸铁,另两种物质为氯化铝、硝酸镁或氯化镁、硝酸铝,因C为Fe(SO4)3,则阴离子有SO42-,则X为SO42-;B选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B。
②Na2CO3属于弱酸强碱盐,水解显碱性,c(OH-)>c(H+),c(CO32-) >c(HCO3-),因此碳酸钠的水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CO32-)>c(OH-)>c(HCO3-)>c(H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c(Na+)>c(CO
32-)>c(OH-)>c(HCO
3
-)>c(H+)。
③将0.03 mol的Ba(OH)2与0.01 mol的Fe2(SO4)3同时溶解在足量的蒸馏水中,n(Ba2+)=0.03
mol, n(OH-)=0.06 mol, n(Fe3+)=0.02 mol, n(SO42-)=0.03 mol;根据Ba2++ SO42-=BaSO4↓
可知:生成沉淀0.03 mol;根据Fe3++3OH-=Fe(OH)3↓可知:生成沉淀0.02mol;共生成沉淀0.05 mol;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0.05 mol。
④D中含有NO3-,则E中含有Cl-,剩余Al3+、Mg2+;往D的溶液中逐渐加入Ba(OH)2溶液直至过量,若先出白色沉淀后又逐渐溶解,则D中含有Al3+,E中含有Mg2+。
或往D的溶液中加入适量Na2CO3溶液,若产生了白色沉淀和无色气味的气体,则D中含有Al3+,E中含有Mg2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往D的溶液中逐渐加入Ba(OH)
2
溶液直至过量,若先出白色沉淀后又逐渐溶解,则D中含有Al3+,E中含有Mg2+。
或往D的溶液中加入适量Na2CO3溶液,若产生了白色沉淀和无色气味的气体,则D中含有Al3+,E中含有Mg2+。
(3) 将Cu投入到装有D溶液的试管中,Cu不溶解;再滴加稀H2SO4,Cu逐渐溶解,管口附近有红棕色气体出现,该气体为二氧化氮,说明D中含有硝酸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3Cu2++2NO↑+4H2O;2NO+O2=2NO2;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NO3-,3Cu +8H++2NO3-===3Cu2++2NO↑+4H2O,2NO+O2=2NO2。
11.金刚石金刚石>MgO>CaCl2>冰>干冰小于MgO晶体中离子的电荷数大于NaCl晶体中离子电荷数;且r(Mg2+)<r(Na+)、r(O2-)<r(Cl-) 4 8 水分子之间形成氢健
【分析】
(1)原子晶体中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
(2)熔点的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同种晶体根据微粒间的作用力大小
比较;
(3)离子半径越小,离子带电荷越多,晶格能越大;
(4)依据均摊法计算;
(5)分子间含有氢键时,其熔沸点较高。
【详解】
(1)原子晶体中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则粒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晶体是金刚石,故答案为金刚石;
(2)熔点的一般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冰和干冰属于分子晶体,熔点:冰>干冰,MgO和CaCl2属于离子晶体,熔点:MgO>CaCl2,金刚石是原子晶体,则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金刚石>MgO>CaCl2>冰>干冰,故答案为金刚石>MgO>CaCl2>冰>干冰;
(3)因为MgO中离子带两个电荷,NaCl中离子带一个电荷,而且氧离子半径小于氯离子,镁离子半径小于钠离子半径,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晶格能越大,NaCl晶体的晶格能小于MgO晶体的晶格能,故答案为小于;MgO晶体中离子的电荷数大于NaCl晶体中离子电荷数,且r(Mg2+)<r(Na+)、r(O2-)<r(Cl-);
(4)Cu原子占据面心和顶点,则每个Cu晶胞中实际占有的原子数为1
8
×8+
1
2
×6=4;根据
氯化钙的晶胞图可知,每个Ca2+周围有8个Cl-,而每个Cl-周围有4个Ca2+,所以CaCl2晶体中Ca2+的配位数为8,故答案为4;8;
(5)冰的熔点远高于干冰,除H2O是极性分子、CO2是非极性分子外,水分子间含有氢键,氢键的作用力大于范德华力,所以其熔沸点较高,故答案为H2O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3),要注意晶格能大小的判断方法的应用,特别注意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
12.羟基HOOCCH2COOH+2CH3OH CH3OOCCH2COOCH3+2H2O NaOH 水溶液ClCH2CH2COOH+2NaOH CH2=CHCOONa+NaCl+2H2O
5
【分析】
E的分子式为C5H8O4,能发生水解反应,含有酯基,不饱和度为 =2,核磁共振氢谱显示E分子内有2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其个数比为3:1,H原子数目分别为6、2,E 分子中应含有2个酯基、2个-CH3 、1个-CH2-,则E的结构简式为CH3OOCCH2COOCH3 ;C 与银氨溶液反应、酸化得到D,D转化得到E,则D为羧酸、C为醛,故D为HOOCCH2COOH,则B应是HOCH2CH2CH2OH;A是含氯的有机物,在Cu、加热条件下氧化生成F,与银氨溶液反应、酸化得到G,则A中还含有羟基-OH,则A为ClCH2CH2CH2OH,顺推可得,F 为ClCH2CH2CHO,G为ClCH2CH2COOH;E与J发生信息中反应,则H为CH2═CHCOOH,J为CH2═CHCOOCH3 ;1molE与2molJ反应生成1molM,故M
为;据此解答。
【详解】
E的分子式为C5H8O4C,能发生水解反应,含有酯基,不饱和度为=2,核磁共振氢谱显示E分子内有2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其个数比为3:1,H原子数目分别为6、2,E 分子中应含有2个酯基、2个-CH3 、1个-CH2-,则E的结构简式为CH3OOCCH2COOCH3 ;C 与银氨溶液反应、酸化得到D,D转化得到E,则D为羧酸、C为醛,故D为HOOCCH2COOH,则B应是HOCH2CH2CH2OH;A是含氯的有机物,在Cu、加热条件下氧化生成F,与银氨
溶液反应、酸化得到G,则A中还含有羟基-OH,则A为ClCH2CH2CH2OH,顺推可得,F 为ClCH2CH2CHO,G为ClCH2CH2COOH;E与J发生信息中反应,则H为CH2═CHCOOH,J为CH2═CHCOOCH3 ;根据信息可知:1molE与2molJ反应生成1molM,故M
为;
(1)据以上分析可知,A为ClCH2CH2CH2OH,A分子可以被催化氧化为醛类,所以含有醇羟基;因此本题答案是:羟基。
(2)据以上分析可知:D为HOOCCH2COOH,与甲醇反应生成酯,反应方程式:HOOCCH2COOH+2CH3OH CH3OOCCH2COOCH3+2H2O;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HOOCCH2COOH+2CH3OH CH3OOCCH2COOCH3+2H2O。
(3)A→B是ClCH2CH2CH2OH在NaOH水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HOCH2CH2CH2OH;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NaOH水溶液、加热。
(4)G→H是ClCH2CH2COOH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
CH2 ═CHCOOH,反应方程式为:ClCH2CH2COOH+2NaOH CH2=CHCOONa +NaCl+2H2O;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ClCH2CH2COOH+2NaOH
CH2=CHCOONa+NaCl+2H2O。
(5)根据信息可知,1molCH3OOCCH2COOCH3 与2molCH2=CHCOOCH3 反应生成1molM,
故M为;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
(6)CH3OOCCH2COOCH3 的同分异构体有下列性质:①能与NaHCO3 反应生成CO2 ,含有-COOH;②能发生水解反应,且水解产物之一能发生银镜反应,为甲酸形成的酯,含有-OOCH,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
有:、、、
、,故共有5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5;
、、、
、中的任意一种。
(7)CH2=CHCOOCH3中含有双键,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聚物;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
【点睛】
本题是一道关于有机物的综合推断题,需要对给予的反应信息进行利用,问题(6)分析时要注意:羧基-COOH 可以变为-OOCH(甲酸酯),即有醛基的性质,又有水解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