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刍议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探究[摘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数学老师比较重视的问题。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根据自己多年在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来谈,认为从以下七方面去实施。
[关键词]把关培养训练
一、从严治教
(一)把好乘法口诀关
每接手一个班,首先对学生进行乘法口诀过关,在早读课里进行一个一个的同学的检查过关,口诀不过关的进行抄写,直到过关为止。
平时利用自习课或晚自修课逐一抽查到办公室对学生进行口诀背诵辅导,或用有趣的方式去诱导学生背诵,如果真的没有背去的就用本子抄写。
(二)把好运算法则关
在简便计算法则中,有加法结合律、交换律,有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和分配律。
要过好运算法则关,让学生牢记运算法则,如果运算法则没有掌握好,计算容易出现错误。
在二三个数的连加中,先找容易“凑十”的数,或做小记号(这里是轻轻画,不显出来),这样确保计算的正确度和比较熟练的程度。
让学生牢记运算定律法则,做到会运用,计算正确,成绩就会提高。
(三)把好口算关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加强口算训练,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在四则运算中,口算和笔算是最常用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准确度和熟练度制约着笔算技能的形成。
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新课之前,都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或口算比赛。
口算训练时间最好课前安排2到3分钟,不宜太长,并且要持之以恒,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反应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如:口算接龙,口算5秒杀,小组PK,男女PK等训练和比赛形式,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很容易引发兴趣,激发挑战欲望。
(四)把好练习册和单元检测关
把练习册中和单元检测中学生普遍不会做的题进行过关,查漏补缺,争取个个过关。
以上四关把好,从严治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二、讲清算理
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牢固掌握法则,再用法则指导计算。
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
既要使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也让学生懂得两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
如六上数学70÷28,启发学生也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可以写成70÷7÷4;也可以写成70÷28=(7×10)÷(4×7)=5÷2=2.5。
又如三年级数学下册笔算乘法,用竖式计算。
79×58,这一题先列竖式
79 先计算79×8等于 79,再算79×50等于7 9 “0”乘这一步可以不用写, 79
×××因为“0”乘任何数等于×
58 8 5 “0”,可以写成这样。
58
------------
632 395 632
+ 3950
---
4582
由于“0”乘任何数等于“0”,所以这一步不用写,直接计算79×5就可以了,把“0”再添上去。
第三步是632+3950=4582。
从这里不难看出,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这些数用简便方法来算,不能用简便的话,分两步理解:1.强调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位对齐,分二步去算,第三步再相加。
2.列式计算过程中要强调数的位置对齐原则,“用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要和因数对齐写在个位上。
“用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要和因数对齐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
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
三、思维训练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使学生既要学会,又要促进学生会学,就得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那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一)启发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如部编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要使学生弄懂式子:24×(11/12-7/8),先让学生说说:这道题怎样算快速简便?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人会采用笔算方法,直接计算括号里面的数;有人会利用简算这样想:如果按照常理是先算括号里面的数,但要化为同分母才可以计算,不如写成24× 11/12-24×7/8,因为24与12约分,变成2×11=22,24与8约分,变成3×7=21,最后22-21=1。
这样口算就可以算出来了。
用到乘法的分配律,就是24× 11/12-24×7/8,答案轻而易举就口算出来了,对比之下,第二种方法能口算出来,比较简便。
通过思路指引,激励学生大胆应用新颖、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提高计算效率与计算能力。
(二)直观演示,培养思维能力
这个直观演示,老师在一体机上用直观的计算方法把过程直接演示出来,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让学生在认识的过程中再操作一次,亲身体验比老师的说教来得容易和记得深刻。
(三)探究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如:根据2和5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
像25X32+55X42。
可引导学生探究:25X32先算25X2等于50,再算25X30等于750再把50+750=800;再算55X42,以此类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常练巧算和速算
这需要用竞赛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巧算和速算的能力,在巧算和速算时,1.在教室里用“盲人画像”的形式,说出一道计算题,让学生蒙着眼睛到黑板上写出答案(这里不能用笔计算,也没有给很多时间,就是学生在蒙着眼睛慢慢走到黑板时靠自己去心算)。
2.让学生五个人为一个小组到操场里、跑道里、篮球场里进行实地丈量,回到班里再计算面积,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
3.另外一种竞赛形式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跑50米后把一道计算题算出来,这既锻炼学生的速算速度,又增加了学生学数学的趣味性。
四、习惯培养
良好的计算习惯既是提高计算效率的保证,又能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是学数学的要求和应具备的品质。
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一)培养抄题校对的习惯
抄题有可能会有错漏,凡是要求学生抄下来的题都要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二)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保证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
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看”是看清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内在联系。
“想”是想运算顺序和方法,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算”是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其实就是用到运算法则。
“查”是检查过程是否写错。
(三)养成细算、整洁的习惯
计算时要求学生书写正确,字迹端正、规范、整洁,不涂改、不粘贴。
不允许书写出现潦草和涂改,确保作业的整齐美观。
(四)养成检验的习惯
每一次做作业和考试要求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确保计算准确性。
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
五、加强训练
训练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其逐步形成,达到预期效果。
训练时要注意:
(一)突出重点,理清思路
统编版六数上练习册P107页,《数学广角--数与形》1/2+1/4+1/8+1/16+1/32+1/64=( ),从这条式子可以看出,可以这样想:1/64+1/64=1/32,而1/32+1/32=1/16,当1/16+1/16又等于1/8,所以一切的一切都只需要加上一个1/64,结果就是1-1/64=63/64。
(二)打好基础,持之以恒
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进行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
每天必练,落实好
课前三分钟。
(三)掌握简便,快速运算
简便方法,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学生必须掌握常用的简算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四)训练有术,形式多样化
训练讲究艺术,形式多样。
有效维持训练的持久性,可利用游戏或竞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错题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业中或单元检测中,要特别注重错题讲解、改正。
对于学生的错题应该重视,及时组织学生来分析,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分析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针对这种错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后在计算时,要注意的事项。
改错题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采取同桌互改,班长、组长、科长互改,男女互改等比赛形式。
无论是平时的作业还是单元测或者是练习册里的错题,改完之后一律重做,或者再出一些类似的题型来巩固。
七、注重辅导
课后一对一的辅导,很有必要,帮学生一一指出他们计算题做错的地方,逐一讲解,让学生知道错误同时,又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
其实,每一道计算题,只要找准规律,基本上都可以用简便或巧算的方法来计算。
只要我们指导学生用心去想,多练,相信学生很会就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不再把计算当做一项“苦差”,而是当一件“美差”来对待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立马见效,需要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
作为数学老师都应该有耐心,用爱心来浇灌,携手合作,坚持不懈,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