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水化第五章 天然水的pH和酸碱平衡——201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然水中常见的弱酸、弱碱
(二)天然水的碱度和酸度
2、酸度

定义: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 量,即水中能够给出质子(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 的H+的物质总量。 pH:水体中呈离子状态的H+离子的数量,也称 为离子酸度 。 在中和前未电离出H+的这部分酸性物质的数量称 为分子酸度。


海水酸碱度的调节


鱼虾蟹育苗要求海水的pH值在8.0~8.5较为理想 1. 将生产用水pH值调高的方法
加入适量熟石灰 、 NaHCO3 或 Ca2CO3(白云石粉) 加入适量对生物无毒副作用的碱性物质


2. 将生产用水pH值调低的方法
向水体中充入适量的CO2气体(绿水) 通过减弱光照强度和借助其生物的呼吸作用,增加水 中CO2的含量(绿水) 在水体中施用适量的NaHCO3 或 CaCO3(白云石粉) 加入适量对生物无毒副作用的酸性物质
四、养殖水体pH的调控
2、对养殖水体pH调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有些水体,缓冲能力小,光合作用进行较强时, pH就偏高,日差较大。此时,最好能补给CO2 (如烟道废气),可以降低pH,提高碱度及缓冲 能力。
若水中有机物不多,则应同时施有机肥,间接供 给CO2。此法见效稍慢,但较持久。 (4)一些专用水质及底质改良剂,也有调节二氧化 碳系统的作用。
(三)开放体系的二氧化碳平衡
1、开放体系各分量的计算
二、开放体系的二氧化碳平衡
(三)开放体系的二氧化碳平衡
第三节 养殖水体的pH调控
一、 影响水体pH的因素
1、物理因素 温度↑pH ↓ ; 盐度↑ pH ↑
一、 影响水体pH的因素 2、化学因素 4Fe2++O2+10H2O≒4Fe(OH)3↓+8H+ 含亚铁丰富的地下水注入鱼池后,可使水 的pH降低
三、水体pH变化对水质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1、对水质的影响
PH值下降时,水的弱酸电离减少,即 HA↑A↓+ H+↑,平衡向左移动。 A可为CO32-、HCO3-、S2-、CN-、PO43-、SO42-、 SiO32-、有机酸根等,PH值下降时,A将转为其分 子形式存在,如H2S↑、有机酸、HCO3- 、H2CO3 等。

四、养殖水体pH的调控
1、不同养殖生产阶段,对pH的要求不同:
(1)石灰清塘时,pH必须大于11才能杀死有害生 物,确保清塘效果。
(2)人工繁殖时pH以中性微偏碱为好。pH小于6.5 时,人工繁殖就不能顺利进行。人工繁殖过程对 低pH的灵敏性依次为:产卵>鱼苗生存>鱼苗生 长>鱼卵受精。 (3)鱼苗培育时,以弱碱性为好,pH较高(~8) 的鱼苗塘,培育效果往往较好。
1)通过离子交换系,释放出吸附固定在底泥中的营养 盐。
2)提高PH后,可促进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加快有机 质的分解。 (4)促进水中有机体的絮凝,使微生物病原体减少耗氧, 并增加水体中的透光率。 (5)拮抗一些毒物的毒害作用。
二、开放体系的二氧化碳平衡
(二)3个平衡体系
1、CO2的溶解与逸出平衡;
2、溶解二氧化碳的电离平衡;
3、碳酸盐的沉淀与溶解平衡。
二、开放体系的二氧化碳平衡
(三)开放体系的二氧化碳平衡
1、开放体系与封闭体系的特点 封闭体系:体系在变化时,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个形态的 二氧化碳的分量发生变化,但总量CT,CO2不变。
(二)天然水的缓冲性
2、天然水的缓冲原理
(2)CaCO3的溶解和沉淀平衡
2HCO3-+Ca2+ ≒ CO2+H2O+CaCO3↓ 若水中的Ca2+浓度足够大时,可以与水中的CO3-2 生成CaCO3↓沉淀(生产上施用白云石
粉,提高水体的硬度,可稳定池水pH值就是这个道
一、天然水中常见的弱酸、弱碱
(二)天然水的碱度和酸度
2、酸度

根据测定时使用的指示剂不同:
总酸度:用酚酞作指示剂,pH8.3;
无机酸度:用甲基橙作指示剂,pH3.7,又称强酸酸度。

对于清洁的天然水:
二、天然水的pH及缓冲性
(一)天然水的pH
1、天然水的分类
按照pH,可将天然水划分为5类: pH<5.0 强酸性 pH=5~6.5 弱酸性 pH=6.5~8.0 中性 pH=8.0~10.0 弱碱性 pH>10.0 强碱性 大多数天然水为中性到弱酸性,pH为6.0~9.0。
2、年变化 冬季降低;夏季升高
二、 pH分布变化特点 3、垂直变化



垂直变化:表层水的pH值高于底层 pH值是一个重要的水化及生态因素

①影响水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及迁移过程 如HCO3-、CO3-2、S2-、PO23-、SiO3-2 →H2(----)弱酸 NH3→NH4+ S2- →H2S ②pH值超过一定范围时,也会直接危害养殖对象。 生产中调节 pH 值的方法:石灰、白云石粉、醋酸、 有机物、微生物调节CO2等(方法要同时具有科学性、 可行性和实用性)

酸性池塘
五、养殖水体内二氧化碳平衡系统日常管理 石灰肥料 1、当PH、碱度、硬度偏低时,应及时使用 石灰肥料 在池底淤泥过厚,水中有机质特别是腐殖 质浓度过高时,水色混浊暗黑时,鱼病有 曼延的趋势的情况下,施用石灰肥料使底 质条件向好的方面转化。
2、作用机理: (1)中和过量的酸,提高PH值,并且能增强水体的缓冲力 (增强Ca-- CaCO3缓冲系) (2)提高底土的盐基饱和度,中和底质中的过量酸,增强 水体的底质缓冲力。(增强离子交换缓冲系) (3)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再生,有两个途径:
三、水体pH变化对水质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2、对水中生物活动的影响
(1)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

pH值超出一定的范围(高限为9. 5,低限为4. 5), 就会直接造成鱼的死亡。

过高,会使鱼的鳃组织因受腐蚀而患烂鳃病;过 低,鱼的血液酸性增加,血液循环受阻,降低了 载氧能力,造成缺氧症(即使水并不缺氧)。
理。)
(二)天然水的缓冲性
2、天然水的缓冲原理
(3)离子交换缓冲系统
(4)其它缓冲系统 有机酸—有机酸根共轭酸碱及腐殖质。 天然水中的Mg2+。
第二节 二氧化碳平衡系统
一、溶解二氧化碳的电离平衡
(一)混合平衡常数
一、溶解二氧化碳的电离平衡 (二)分布系数
二、开放体系的二氧化碳平衡 (一)组成
第四章 天然水的pH和 酸碱平衡
第一节 天然水的pH
一、天然水中常见的弱酸、弱碱
(一)酸碱的质子理论 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能结合质子的 物质是碱 酸给出质子后生成相应的碱,而碱结合 质子后又生成相应的酸;酸与碱之间的这 种依赖关系成为共轭关系。
一、天然水中常见的弱酸、弱碱
(一)酸碱的质子理论
一、天然水中常见的弱酸、弱碱 (二)天然水中常见的酸碱物质 CO2•H2O CO32HCO3NH4+ NH3 H2PO4PO43H2SiO3 HSiO3H3BO3 H4BO4-
一、天然水中常见的弱酸、弱碱
(二)天然水的碱度和酸度
1、碱度
碱度是指水中所含的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 部物质的总量,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天然水的碱度可用用下列表达式来定义:
AT =[HCO3-]+2[CO32-]+[H4BO4-]+[OH-]-[H+] ≈[HCO3-]+2[CO32-]+[H4BO4-] AT淡水 =[HCO3-]+2[CO32-]
四、养殖水体pH的调控
2、对养殖水体pH调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pH偏低的水体应及时合理使用石灰水溶液。在池底 淤泥积存过多,水中有机物质,特别是腐殖质浓度过高、 浑浊黑暗、鱼病有蔓延趋势的情况下,施用石灰水溶液尤 为必要,可以使水质、底质向好的方面转化。
(2)地下水具有水温低、有机物少、有害生物少等优点, 对孵化很有利。其缺点是:pH、碱度偏低、缺O2,H2S 与CO2较多,可能含有重金属等毒物。若能用石灰水处理 提高pH,并充分曝气增氧,去害存利,再做孵化用水, 常可得良好效果。
开放体系:与外界随时有物质交换。与空气有CO2的溶解、 逸出,此时CT,CO2发生变化。开放体系发生的各过程,如 果达到了平衡状态,就可以认为气相CO2分压不变。 这是解决开放体系过程的基本点。
二、开放体系的二氧化碳平衡
(三)开放体系的二氧化碳平衡
1、开放体系各分量的计算
二、开放体系的二氧化碳平衡
1、缓冲作用:天然水所具有的能够抵御外来酸碱物质 对pH的影响,保持自身pH值基本稳定的作用称为缓 冲作用。
(二)天然水的缓冲性
2、天然水的缓冲原理
(1)碳酸的一级与二级电离平衡
CO2(溶解)+H2O≒H++HCO3pH lg a H pK'1 lg C HCO
3
CCO2
HCO3-≒H++ CO32pH pK ' 2 lg C CO
三、水体pH变化对水质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1、对水质的影响
当PH上升时,则弱碱电离减少,转以分子形式存在, 弱酸电离增大,改以酸根阴离子存在。 NH3.H2ONH4++OH当PH上升时,金属离子水解加剧,常形成氢氧化物、 碳酸盐的沉淀或胶体,水中游离态浓度下降。如 Al3++H2OAl(OH)3+H+,当PH上升时,H+下 降,平衡向右移动。
二、 pH分布变化特点
1、昼夜变化


虾池海水pH值的变化特点 ① pH 值的变化幅度与浮游植物的密度有关。 ②pH值的变化幅度与天气的变化有关。 ③pH值的昼夜变化 (pH 值白天逐渐上升,夜间逐渐下降,早上日出
之前最低,下午日落之前最高,生产上要求日变 幅要小于0.5)
二、 pH分布变化特点
pH值偏高或偏低,亲鱼的性腺发育不良,对鱼类 的胚胎发育影响更大,

三、水体pH变化对水质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2、对水中生物活动的影响 (2)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

低pH值下,铁离子和硫化氢的浓度都会增加,而 这些成分的毒性又和低pH值有协同作用,加大了 对鱼类的毒害;
三、水体pH变化对水质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四、养殖水体pH的调控
1、不同养殖生产阶段,对pH的要求不同:
(4)养成阶段的最适pH范围,意见不尽一致。有 人调查后得出结论:对高产有利的pH范围是 6.5~7.5,在7.5~8.5范围多为平产,pH<6.5或 pH>8.5时,多为低产。
此外,即使pH在允许的范围内,若变化过于频繁, 变幅过大,则生物苦于调节适应于生长不利。
一、 影响水体pH的因素 3、生物因素 (1)光合作用 (2)呼吸作用
海藻类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大量被消耗, 酸性碳酸盐类分解剩下的氢氧离子增加了海水的碱性 (HCO3-→0H-+CO2),相反贝类以及海藻类的呼吸作用释 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使海水的碱性下降。海水中大量有机 物腐败分解,消耗了水中溶解氧,酸碱性下降。
3 2
C HCO
3
100 80 60 40 20 0 0 2 4 6 8 10 12 14
CO2 + HCO3
HCO3-
CO32-



当CO2与HCO3-共存,所构成的缓冲系统pH较低。 * 当 CO32- 与 HCO3- 共存时,所构成的缓冲系统 pH 较 高。 * 当 HCO3- 在系统中比例越高, pH 值越接近于 8.0 。 它同样有缓冲pH值的作用(培养藻类时加入碳酸氢 钠)。
2、对水中生物活动的影响
(2)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

高pH值又会增大氨的毒性,因为氨离子是水质中 碱的重要指标,从而使得池水的pH值偏离了中性 到弱碱性范围; pH值影响水体的生物生产力,变得过高或过低时, 都会抑制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腐败菌的分 解作用,从而影响水中有机质的浓度而影响鱼类 的生长繁殖。
二、天然水的pH及缓冲性
(一)天然水的pH
2、淡水的pH值

淡水一般呈中性或弱碱性,pH为6.5~8.5, 局部受污染的水域可能出现pH<2的强酸性或pH>10 的强碱性环境。
部分苏打型湖泊水的pH可达9.0~9.5,有的可能更高,
二、天然水的pH及缓冲性
(一)天然水的pH
3、海水的pH值

天然海水pH值较稳定,变化幅度不大,而且一般呈 弱碱性。 就大洋而言,一般在7.5—8.5之间,表层海水通常稳 定在8.1±0.2之间,但个别海区,由于水生植物特别 繁茂,有时pH值可高达8.9。 海水池塘水体较少,受环境的影响变化较大, (7.5~9.0)


二、天然水的pH及缓冲性
(二)天然水的缓冲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