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现代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赤裸的土地
寇俊杰
①每年九月底十月初这段时间,对于家乡的土地来说,是最特殊的日子,原来长满庄稼的土地里,这时却一棵庄稼也没有,原生态地露出了黄土地的本色。

目之所及,除了地頭田间这时显得更加高大的杨树、桐树外,剩下的就只有光秃秃的土地了,它一览无余地平铺在你的眼前,近处的脚下是,远处的山脚也是。

如果说庄稼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远处的山坡是她的头颅,蜿蜒的河流是她的臂膀,枝叶繁茂的树木是她的纹身,时隐时现的田埂是她的脉络……
②(甲)平时人们关注的是土地上的庄稼,而此时农民更关注的是收获后的土地。

撒肥、深耕、耙碎、推平,然后就等待着播种。

(乙)庄稼汉和庄稼地一样实诚,不管是时间还是力气,都耽误不得。

(丙)人们把当年的庄稼拉回了家,算是对一年的总结,还要把土地拾掇好,为明年的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丁)那些天,庄稼汉们没有一个在家里偷懒的,就是再忙再累也得咬着牙,像是背水一战的勇士。

他们把早已沤好的农家肥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到地里,一车一堆地先堆放起来。

我记事起村里已有了犁地的拖拉机,刚开始只有一台,机器昼夜不停,等轮到谁家犁地了,就全家上阵,把粪均匀地撒到地里。

只等犁铧波浪一样,把土地深翻,把粪埋在下面,好了,这时的庄稼汉才会长出一口气,明年的丰收心里总算有底了。

③接下来就是耙了,为了把坷垃耙碎,人们还要在耙上放一块儿石头,几个人用绳子拉着耙,一圈一圈地在地里奔走。

刚开始泥土很虚,几乎陷到人的腿肚子,庄稼汉们赤着脚,一步一步地往前迈着,弓着背,身形像虾,力度则可比纤夫拉纤。

秋天,中午前后天气还很热,抵得上三伏天,庄稼汉不但是能出力的汉子,更是能流汗的“汗子”;庄稼不但是用水浇灌的,更是用汗浇灌的。

渴了,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累了,他们就躺在土坷垃越来越小的土地上舒展下四肢。

蓝天白云、厚土轻风,这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因为这时,他们的心和泥土贴得最近。

④为了便于浇灌,庄稼地还要有个坡度,原来有的,经过一年的浇灌就平了,如果不再修成斜面,浇地就不可能顺畅均匀,所以要在小麦播种之前先把地整好,这就要用到刮板了。

这时,你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仅用将一块三尺长、一尺宽的厚木板竖起来,下面钉上铁齿,上面装个扶手,前面钉两个铁环,拴上绳子,几个人在前面拉,有经验的男主人扶着在后面推,就能把两边的土推拉到中间水道的位置。

这虽说比拉耙轻松一些,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可是不管怎样,都只能忍着,毕竟推完刮板,就只剩下播种了……
⑤播种是三秋大忙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轻松的一道工序,因为拉耙和推刮板不知要反复多少次,而播种只要一次就够了。

但这又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播种的深浅稀稠、麦垄的宽窄曲直都和麦子能否丰收有关。

扶耧最需要有经验的庄稼汉,于是,常常是几家人联合起来,由这几家人最有经验的老人扶耧,其他人拉绳。

人拉着,耧摇着,耧上的铜铃响着,“铛铛、铛铛”,那就是人们对土地最好的歌唱。

⑥随着时间的推移,麦苗长出来了,麦苗盖住地面了,绿莹莹的,看不到赤裸的土地
了,明年的丰收又开始蕴育了!年复一年,生老病死,庄稼汉们一辈又一辈千百年;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黄土地却始终如一,以实实在在的品格养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知疲倦……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A.(甲)
B.(乙)
C.(丙)
D.(丁)
(2)揣摩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①如果说庄家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

②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

(3)每年的九月底十月初,家乡的庄稼汉们关注那片“赤裸的土地”时,有哪几道工序?
心驰神往---急切盼望---________---心里压抑着的灵性、柔软和欢乐被唤醒---________---无比崇敬与留恋。

(4)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的划线句子。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B
(2)①指庄稼已经收割完,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收割完后土地的样子。

②指像牛样喝水,喝得多,表现出庄稼汉的辛苦和豪放。

(3)撒肥,深耕;耙碎,推(整)平,播种。

(4)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庄稼汉们将坷垃耙碎时的辛苦与劳累。

(意思对即可)
(5)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对辛苦劳作的庄稼汉们的崇敬之情。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所填句子要与上下文内容契合,“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与下文“庄稼汉和庄稼地一样实诚,不管是时间还是力气,都耽误不得。

”这句话紧密相连,是对下文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故放在【乙】处。

故选B。

(2)本①如果说庄家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

赤裸:原意1.(身体)裸露;2.比喻毫无遮盖掩饰。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上的庄家比作土地的衣服,那么庄稼收割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

“赤裸”在这里指土地上没有了庄稼毫无遮掩,显得光秃秃的样子。

②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

“牛饮”: A俯身而饮。

B泛指狂饮、豪饮。

文章第三段庄稼汉不但是能出力的汉子,更是能流汗的“汗子”;庄稼不但是用水浇灌的,更是用汗浇灌的。

这句话写出了庄稼汉的辛苦,抱起凉白开水罐“牛饮”意思是庄稼汉们农耕辛苦劳累,渴了,就像牛一样喝水,喝的又多又快,写出了庄稼汉的豪爽的性格。

(3)撒肥、深耕、耙碎、推平,然后就等待着播种。

写出了庄稼汉们关注那片“赤裸的土地”时,所需要的工序。

“庄稼汉们没有一个在家里偷懒的,就是再忙再累也得咬着牙,他们把早已沤好的农家肥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到地里,一车一堆地先堆放起来。

”,可见庄稼汉
们心驰神往---急切盼望去撒肥,深耕;(接下来就是耙了,为了把坷垃耙碎,写了庄稼汉们䎬地,播种是三秋大忙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轻松的一道工序,因为拉耙和推刮板不知要反复多少次,而播种只要一次就够了。

写了庄稼汉们播种的情节。

(4)本题要求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庄稼汉们赤着脚,一步一步地往前迈着,弓着背,身形像虾,力度则可比纤夫拉纤。

“赤着脚、往前迈着、弓着背”三个动词运用是对庄稼汉耙碎坷垃的动作描写,力度则可比纤夫拉纤,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庄稼汉䎬地所用力气之大,非常辛苦劳累。

(5)本篇文章围绕题目“赤裸的土地”写了庄稼汉们为土地撒肥、深耕、耙碎、推平,然后就等待着播种这几道工序,写出了作者对土地的深沉的热爱,文章最后年复一年,生老病死,庄稼汉们一辈又一辈千百年;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黄土地却始终如一,以实实在在的品格养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知疲倦……又是对常年劳作在土地的庄稼汉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答案为:⑴ B;
⑵①指庄稼已经收割完,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收割完后土地的样子。

②指像牛样喝水,喝得多,表现出庄稼汉的辛苦和豪放;
⑶撒肥,深耕;耙碎,推(整)平,播种;
⑷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庄稼汉们将坷垃耙碎时的辛苦与劳累。

(意思对即可);
⑸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对辛苦劳作的庄稼汉们的崇敬之情。

(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
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⑶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和记忆;
⑸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秋韵十里
①长堤十里,秋水一方,千亩荷。

②满目碧绿在辽远处,渐渐接入天际。

③夏日里那温婉又娇艳的荷花,早已随秋风凋零而去。

荷叶依然亭亭如盖,就像一群高
傲不羁的调皮少年,一阵风吹过,满塘挤挤挨挨摇曳舞动着,卷起一波又一波或杂乱、或富有节奏的长短绿浪。

莲蓬饱满朴实而又挺拔壮硕,与荷叶的柔软顺从不同,它们高耸在荷塘里,棱角分明。

④荷塘边的草丛中,几只野鸭慵懒地趴卧着,偶尔探出头来,叼几口青草,嘎嘎地叫两三声,享受着独属于鸭的单纯世界。

⑤与野鸭的慵懒单纯不同,蝴蝶们则要欢快活跃许多。

不知是在寻觅那早已消失了的荷花香气,还是在向游人展示自己独特的优美舞姿。

一群群蝴蝶扇动着多彩的翅膀,在荷叶上空一尺高的位置,施施然不停变换着舞姿,一会儿飞降到高高的莲蓬上,一会儿又悠悠然飘落在荷叶端。

它们和那些不知名的飞虫交相舞动,活力四射,仿佛在认真表演一曲动人的乐章,明艳照人。

⑥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动与静相得益彰,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也没有《西洲曲》里姑娘采莲的温情暖人,却另有一番原生态的韵味,独特生动,让人驻足,流连忘返。

⑦垂柳依依,阳光和煦,温暖舒适。

闲散的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在长堤上,迎面吹来几缕风,垂柳飘摇依依,柔软如姑娘的腰肢。

⑧金秋十月,秋实累累,缀满堤坝两岸的各色果树。

果子们一串串、一簇簇,招摇诱人,惊艳了游人们平素浅淡的眉眼,也撩拨着孩童们顽皮淘气的心。

⑨大人们四顾微笑着,不时被哪棵树上的果子吸引。

停下来按动相机拍照。

在各色果树中,山楂和柿子树尤其抢眼,因到了成熟收获的季节,红彤彤、金灿灿地摆着各种令人垂涎的姿态,令游人们惊喜连连,不时按动快门来几张特写。

⑩孩子们却一刻也不肯安静,他们欢笑着、打闹着、奔跑着,叽叽喳喳的嬉闹声,响彻碧空四野。

偶有几个孩子恶作剧,拿小石块去撩拨塘边休憩的野鸭,野鸭们一时间变得好灵活,惊叫着扑棱棱飞起,躲到荷塘更深处去了。

⑪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城里人优哉游哉,满腔小资情怀享受这秋韵美景时,农人们虽一派繁忙,却也满心愉悦。

⑫远处荷塘里的白莲藕,在泥塘中已安睡了数月,此时被农人吆喝着挖起,胖乎乎的,虽沾满了黑黑的泥巴,却依然如孩子的嫩白小脸,惹人千般怜爱。

⑬大货车沿着堤坝轰隆隆开来了,离开荷塘的莲藕们,仿佛还没有睡醒,懒洋洋、慢腾腾,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成为菜肴的命运。

农人们把莲藕一批批地装到货车上,司机哼着欢快的小曲,莲藕们被快快乐乐地运走了。

⑭堤坝外面那新收的苞米和稻谷,杂乱地堆积在晾晒场上,农妇们扎着彩色头巾,不停地翻晒着,望一眼,新米的香味仿佛已溢满了唇齿之间。

⑮浅秋平淡少人语,暮秋寂寥多闲愁。

⑯而金秋,就是这么喜洋洋、暖洋洋。

这累累果实、长堤绿树、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是充实,是喜乐,是城里人心头对大自然的牵念,更是他们指尖想轻轻触摸的温暖。

⑰而在农民的眼里,这丰收与繁忙,这晒黑的粗糙肌肤,这额上的缕缕汗水,是满足,是幸福,更是他们一年四季对收获美好的期盼。

⑱春风十里惹人醉,秋韵十里温暖了一季,温暖了心房,温暖了我们游荡的灵魂与信仰。

(1)作者通过描写秋韵十里,展现了极具秋天特色的美景,请概括作者笔下的秋韵体现在哪里。

①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说说标题“秋韵十里”的作用。

【答案】(1)大人和孩子们游玩,享受秋韵美景的乐趣;农人们的繁忙和丰收的愉悦(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的荷叶依然蓬勃生长,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

(3)①“秋韵十里”是文章的线索;②提示文章主要描写的内容是秋天的美景;③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致的赞美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内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概括出剩余的段落内容。

文章第①到⑥段写写景,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

第⑦到⑩写人,写大人和孩子们游玩,享受秋韵美景的乐趣;第⑪段是过渡段,由写城里人享受秋韵美景过度到农人们的繁忙和愉悦。

第⑫段到⑰具体写农人们的繁忙和丰收的愉悦,据此分析答题。

(2)反复阅读这个句子,可以看出这句话把荷叶比作是锅盖,比作是一群高傲不羁的调皮少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是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的荷叶依然蓬勃生长,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

(3)由“秋韵十里”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写秋天的美景,因此这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先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再写大人和孩子们游玩,享受秋韵美景的乐趣,最后写农人们的繁忙和丰收的愉悦,是围绕秋韵十里来写的,因此题目是文章的线索。

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这篇文章通过描写秋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致的赞美热爱之情,而题目“秋韵十里”就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故答案为:⑴大人和孩子们游玩,享受秋韵美景的乐趣农人们的繁忙和丰收的愉悦
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秋天的荷叶依然蓬勃生长,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

⑶①“秋韵十里”是文章的线索;②提示文章主要描写的内容是秋天的美景;③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致的赞美热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

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从风格、特点、作用三个方面来考虑。

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标题的特点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吸引读者;点明文章主旨;
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②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③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④“人都到那里去了?”
⑤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⑥“读书!”
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dǐng fèi。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⑧“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⑨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⑩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1)根据注音写汉字。

dĭng fèi(________)
(2)选文②中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描写,从中可看出老先生是________的人,“我”对他是________的态度。

(3)从选文⑦、⑧两段中可以看出学生读的内容没有标点,而老师读的内容有标点这说明什么?
(4)请理解文章结尾说“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鼎沸
(2)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和蔼、极方正、质朴、博
学;而我对老先生也是充满着恭敬,敬佩。

(3)说明了老师会读,而学生却没有读懂,所以乱读一气。

(4)表达了我惋惜和惆怅之情,以及对那段美好生活的怀念。

【解析】【分析】(1)“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2)从“高而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可以看出是外貌描写。

老师的性格特征在第②段找到提炼出来即可:“和蔼”“方正,质朴、博学”。

“我”对老师的态度也在第②段“恭敬”。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从第⑦、⑧段所读内容可以看出来,这些都是古代一些深奥难懂的文字,老师毕竟是饱读诗书,因此会读;而学生刚上私塾,还在启蒙阶段,不懂文段的意思,所以乱读一气。

(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从“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可以得知,作者当年在三味书屋,因为不喜欢老师所讲内容,于是利用上课时间画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小人画。

后来因为要钱用,不得不卖给了别人。

现在回想起来,既有对当年卖掉这些小人书的遗憾,也有对三味书屋对那段美好生活的怀念。

故答案为:⑴鼎沸
⑵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和蔼、极方正、质朴、博学;而我对老先生也是充满着恭敬,敬佩。

⑶说明了老师会读,而学生却没有读懂,所以乱读一气。

⑷表达了我惋惜和惆怅之情,以及对那段美好生活的怀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时要读懂上下文,结合语境的意思,填写正确的字形。

所以根据句意填写字形至关重要。

⑵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把握及人物形象的概述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描写方法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及心理活动描写。

人物的性格要聚焦具体段落及重点词语概述。

⑶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聚焦相关段落,理解学生读的内容没有标点,而老师读的内容有标点的原因。

⑷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的把握,揣摩作者写此话的感情。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的落叶
刘金
①四月的小巷,清新的空气,我迎着朝阳走去。

②一片黄叶,无声地飘落,飘落在我的脚前。

我仰面一看,一枝从院墙上欹斜地探身出来的樟树丫枝,已悄悄换上了春天的装束。

满枝蓊郁的绿叶,淡绿而透亮,好像要在阳光中溶化。

那些一个月前还郁郁苍苍的老叶,大半已经落去。

小半则谦逊地退居于嫩叶的底层。

它们很快也要离去的。

③我捡起脚前的落叶,惊奇地发现,春天的落叶也是美丽的。

它,浓绿并未褪尽,却平添了成熟的金色。

啊,它还染着鲜红的胭脂呢!我想起来了,旧时人们爱将它载植在坟墩旁的石楠,每当莺飞草长的暮春,新叶一经长成,它那厚实阔大的宿叶,就变得火焰般通
红,比红似二月花的霜叶一点也不逊色。

红够了,它就悄然飘落……
④春天的落叶又是英雄的,坚韧的。

⑤秋风起,霜露冷,梧桐早早地落尽了它的黄叶,丹枫和乌桕也已脱尽了它火红的装束。

此时常绿树的儿女们,却越显得雄姿英发,苍翠葱茏,在寒风中翩翩起舞,哗哗歌唱。

⑥严冬降临,寒凝大地,雪压青松,那些曾经繁花似锦的,婀娜多姿,浓荫蔽日的,此时都剥落了它们的光彩,只剩些光秃的枝条,在寒风中摇动。

唯有苍松、翠柏、冬青、石楠……的绿叶,依然蓊郁而青葱,更加充满着生气和活力,簇拥着树干,孕育着新的生命。

⑦春天来了,风和日丽,春天的落叶给老树换上簇新的春装,娇艳而明丽;而自己却悄然地飘落,飘落……
⑧我不知道,古往今来,有谁赞美过春天的落叶,也许压根儿就没人注意过它。

但是,如果没有在春天的新叶盛发之后悄然飘落的老叶,哪会有常绿的灌木和乔木?如果没有春天的落叶,哪会有常绿树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壮大?而如果没有四季长青的乔木和灌木,冬天的山野将会是多么单调和缺乏生气?整个冬天的世界又将是多么单调和缺乏生气!
⑨因此,我赞美春华秋实,更加倍地赞美这春天的落叶!
(1)作者从哪两方面对“春天的落叶”进行了描绘?
(2)第⑤段划线句写梧桐,丹枫和乌桕,有何用意?
(3)作者说“春天的落叶也是美丽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第⑧段中划线句子的句式特点,续写一句。

(5)作者赞美了落叶的什么精神?
【答案】(1)颜色、形状
(2)与春天的落叶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那经历过春天的常绿树此时的坚韧,充满活力。

(3)浓绿并未褪尽,却平添了成熟的金色。

还染着鲜红的胭脂呢!春天的落叶又是英雄的,坚韧的。

(4)示例:如果没有春天的花朵绽放,哪会有秋天的硕果累累?如果没有小溪的不断汇入,哪会有大海的波澜壮阔?
(5)作者赞美了落叶的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可分析“春天的落叶也是美丽的。

它,浓绿并未褪尽,却平添了成熟的金色。

啊,它还染着鲜红的胭脂呢”“每当莺飞草长的暮春,新叶一经长成,它那厚实阔大的宿叶,就变得火焰般通红,比红似二月花的霜叶一点也不逊色”等句,这是从颜色、形状等角度对“春天的落叶”进行了描绘。

(2)“秋风起,霜露冷,梧桐早早地落尽了它的黄叶,丹枫和乌桕也已脱尽了它火红的装束”一句,正好与下文“常绿树的儿女们,却越显得雄姿英发,苍翠葱茏,在寒风中翩翩起舞,哗哗歌唱”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经历过春天的常绿树此时的坚韧和充满活力,歌颂了春天的常绿树英雄与坚韧的一面。

(3)如“春天的落叶也是美丽的”原因可直接提取第3段“它,浓绿并未褪尽,却平添了成熟的金色。

啊,它还染着鲜红的胭脂呢”,第4段“春天的落叶又是英雄的,坚韧的”作为答案。

(4)在格式上,例题要求“句式、修辞手法”与上文句子相同,分析题目提供的例句,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