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山行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
2.认识5个二类生字,会写6个一类生字。
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乘坐时空转换器去远离现代社会久远的唐朝看看去。
(展示山行的图片)一条小小的石子路,弯弯曲曲地通到远远的高山上。
想不到在峰峦起伏、云遮雾罩的深山里,还有几户人家居住着。
我们把车子停下来了,那是因为留恋今晚枫林的景色。
啊,经过霜打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真美!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古诗《山行》,这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杜牧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所写。
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
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
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二、新授
(一) 读诗、赏诗,感悟诗意
1. 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 学生感悟古诗大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
2. 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
径、斜、亭、车、霜:
3. 巩固复习二类字
猜字游戏完成
三、朗读、背诵古诗。
四、作业:熟背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一类生字的认读及其书写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
2.复习二类生字(卡片)
二、学习一类生字
行:象形字,古文字为“”,是十字路口的象形。
本义指道路。
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故引申出“走路”的意思。
又由道路供行人行走引申为流通、传递。
银行、行家中读hángɡ
远:形声字。
字谜:二儿走之行千里。
亭:象形字。
“丁”的上部分象高台上的一凉亭形状,也可以把“丁”视为简易的亭子的形状。
停:形声字。
从人,亭声。
本义是指人止息停留。
字谜:人到亭前步便止,遮阳挡雨好停歇。
车:字谜:东字两点连,连成一直线;回家坐上它,千里一日还。
霜:形声字。
顺口溜:霜字雨头下加相,寒露过后是霜降;遍地好象撒白盐,似雪非雪这是霜。
三、练习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生字、古诗,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背诵古诗
2. 复习一、二类生字
二、课后练习
1.填字、涂色,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
2.读一读。
先读一读,在写一写
三、背一背
作为知识的积累,初晓诗中大意,背诵全诗。
赠刘景文
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写于元祐五年作者任杭州知州之时。
作者通过歌咏初冬时的景物,勉励刘景文要抓住人生的大好时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教学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7个字;理解“荷尽、菊残、擎雨盖”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勉励他的好朋友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3.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荷尽、菊残、擎雨盖”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勉励他的好朋友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以“飞花令”游戏导入,请学生说出含有“花”字的诗句。
2.今天,马老师要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看老师写课题——《赠刘景文》,相机教写生字“赠”“刘”,强调“赠”的读音。
齐读课题。
3.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读通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通顺。
至少读三遍。
2.请学生读,评价、正音,并提醒“擎”、“残”、“犹”、“傲”、“橙”、“橘”的读音。
3.教师范读,划节奏读,师生合作读诗,全班齐读。
4.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的?
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诗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2.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出示荷花荷叶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6.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
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秋风中,菊花的花枝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你想对它说什么?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7.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对比朗读两句诗。
(二)学习后两句诗
1.课件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所以诗人
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光会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边想边读。
下面就让我们看着图片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2.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
那么苏轼究竟想用这首诗告诉刘景文什么呢?
3.是啊,这首诗是苏轼勉励他的好朋友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让我们一起来鼓励鼓励刘景文吧!
四、拓展延伸
1.师:孩子们,正如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赠刘景文》,古代的诗人都喜欢与自己的同窗好友互赠诗,共勉共励或寄托友情。
如大诗人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赠汪伦》就是很好的一例。
(请孩子们读一读,能干的试着诵一诵)
2.总结:菊有菊的风韵,荷有荷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作为一名求学的少年,我们更该努力学习,生生不息。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一如既往的爱读诗、爱背诗。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赠刘景文》,读一读本课其余两首诗。
2.搜集赠送友人的古诗。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尽菊残
乐观向上
橙黄橘绿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
(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
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
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作者生平:
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苏轼生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
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