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云南省普洱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贻.误(yí)烙.印(lào)田圃.(pǔ)叱咤.风云(chà)
B.麾.下(huī)吞噬.(shì)粗犷.(guǎng)呕.心沥血(ǒu)
C.风靡.(mí)笨拙.(zhuō)分娩.(miǎn)芳草如茵.(yīn)
D.蕴.含(yùn)妖娆.(ráo)契.约(qiè)含辛茹.苦(rú)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感慨魁梧受益匪浅如火如茶
B.要诀羞愧碌碌无为出类拔萃
C.贿赂毕竞无人问津风烛残年
D.娴熟摇篮暗然失色相形见绌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小明同学的基础不太好,课堂上又无动于衷
....,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B.伏案夜读,我们常常被那些对善与美情有独钟
....的灵魂感动得泪眼迷蒙。

C.云南省罗平县的80万亩连片油菜花相继盛开,黄绿相间,真是美不胜收
....。

D.高品质的景观设计和园林式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使这个小区成为昆明市标志性的居住社区。

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丽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能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位,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B.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关于它们的来历至少都有一个以上的动人故事。

C.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D.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里程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

5.(2分)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的确,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一旦丧失,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

②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

汉语之于我们,更是一种感情,一种
精神。

③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


④它连接起中华民族,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

⑤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A.④③⑤②①B.③①⑤②④C.④⑤②①③D.③④①⑤②6.(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B.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C.《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莫泊桑、德国的契诃夫、英国的莎士比亚。

D.《童年》是高尔基写的自传体小说,通过叙述“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7.(8分)根据提示填空。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二章》)
(2),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甘愿牺性自己以换取百姓温暖的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4)郦道元的《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的句子是:,。

(5)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含有“风”字的古诗词名句:,。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11题,共10分)
8.(5分)综合性学习
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目前,中学生带手机的现象极为普遍。

有人曾对50个学生一天时间使用手机的情况做过抽样调查。

详情如下:
手机功能上网聊天玩游戏听歌曲打电话、发短信
人数31 39 42 46
使用时间2小时2小时 2.5小时20分钟
(1)请根据以上表格提供的数据,概括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特点。

(2)假如要你给学生家长发一条短信,劝说他们不要给孩子买手机,你打算怎么说?9.(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

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

心里舒服,买卖也就更顺心。

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选文内容中的“他”是谁?从选文中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10.(2分)汉字书写
请将下面词语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

勇往直前不负韶华
三、阅读(12~26题,共40分)
11.(4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词的末尾一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
②右备容臭.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4)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三点即可)
13.(10分)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

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

比附人品之典范。

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

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

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像“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
格的凝聚。

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
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

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本文,按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式,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14.(14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最美的照片
①九岁那年,因为父母都在城里打工,不想让他一个人留守在家里,于是就让他跟着来
到城里,父亲托了很多的人,说了很多好话,他才得以在一所城里的小学借读。

刚到学校的时候,他总觉得自己土里土气的,不大喜欢跟别人说话,一说话就脸红,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②有一次班里举行了一个活动:评选最美的照片,班主任希望同学们将自己认为最美的
照片带到学校来,张贴在班级的文化角进行展览,并最终投票选出最美的照片。

活动刚布置完不久,同学们便都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说:“我去年和爸爸妈妈一块儿去欧洲旅游,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我们照了一张照片,绝对是最美的照片!”有的同学说:“我今年去香港迪斯尼乐园,我的妈妈给我拍了很多张照片,我觉得其中有些照片绝对能获得‘最美的照片’!”还有的同学说:“我爷爷家里养了几株昙花,那次开花的时候我就在现场,还拍了好多照片呢,昙花一现的照片恐怕独一无二吧!”……
③正当同学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自己的照片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默默不语,
他把头埋在桌洞里。

在那时,他恨不得立刻离开教室,他不想听到同学说的那些话,因为从小到大他的照片也不过三四张。

家庭条件不好,他从小很少照相,仅有的那几张照片也是很小的时候照的,他觉得跟其他同学的照片相比,自己的照片简直就是相形见绌。

④到了第二天,同学们依次将自己的照片贴到了班级文化角里,可唯独就是没有他的照
片。

班主任看了之后没有说什么,只是说本来今天要对所有的照片进行评比,但唯独缺少了一张照片,所以推迟一天进行评比。

他的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他不敢抬头正视大家,仿佛几十双眼睛像是刺刀一般扎进他的心里。

⑤又过了一天,当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缺少他的照片的位置贴上了
一张图片,大家定睛一看,图片上一个学生在帮一位老人用力地推着三轮板车上斜坡,而这个学生恰恰就是他。

原来有人目睹了这一幕并拍摄了下来,被投到报社并刊发了出来。

看到这张图片的同学们都目瞪口呆,啧啧赞叹,这一张质朴得不能再质朴的图片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大家一致认为这张图片才是“最美的照片”,并且推举他为这学期班级的“最美少年”。

⑥就这样,原来默默无闻、不善言辞的他一下子被同学们包围了起来,一时间所有的同
学都来主动找他做朋友,他也开始渐渐地与同学们打成一片。

但是有一个疑问却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那张照片的来历,是谁拍的呢?带着这个疑问,他终于找到了刊发这张照片的那期报纸,照片下面赫然写着﹣﹣拍摄者:胡中华,而胡中华正是他的班主任。

⑦他倏地明白了一切,但他不会想到的是,这次班里举行的“最美的照片”评比,是班
主任提议,然后和其他所有同学一起策划的,他们想通过这次活动帮助他融入到这个班级里来,而班主任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源于他无意中拍摄到的那张照片。

(1)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他不敢抬头正视大家,仿佛几十双眼睛像是刺刀一般扎进
..他的心里。

②照片下面赫然
..写着﹣﹣拍摄者:胡中华,而胡中华正是他的班主任。

(2)文章第②段写同学们热烈讨论自己“最美的照片”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说“他倏地明白了一切,但他不会想到”,他明白了什么?他不会想到什么?
(4)文章中的胡中华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5)有读者认为,本文的题目“最美的照片”应该改为“最美的摄影师”。

你认为用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四、作文(50分)
15.(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与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与经典神交,思想会丰满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与美好相拥,性情会豁达阳光……亲友团聚,欢快温馨;书画相伴,闲适舒展;运动竞技,热烈奔放……一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让我们沉醉、流连……[来%源^:zzs~@&]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文章。

2020年云南省普洱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

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解答】A.有误,“叱咤风云”的“咤”应读作“zhà”;
B.正确;
C.有误,“风靡”的“靡”应读作“mǐ”;
D.有误,“契约”的“契”应读作“qì”。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A.有误,“如火如茶”的“茶”应为“荼”;
B.正确;
C.有误,“毕竞”的“竞”应为“竟”,;
D.有误,“暗然失色”的“暗”应为“黯”。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解答】A.使用有误,无动于衷:衷:内心。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句中指的是小明不参与课堂互动,所以该成语和句意不符。

BCD.使用正确。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语序不当,应将“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品位”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换位置;
B.有误,自相矛盾,应删去“以上的”;
C.有误,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去“由于”;
D.正确。

故选:D。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

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

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

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

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是否有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

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

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

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

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

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

依次排序即可。

【解答】通读语句,首句是③,点明“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的总观点。

其次是①,紧承上句说明语言是历史和文化之脉。

再次是⑤,说明汉语的历史悠久性。

接着是②,紧承汉语的悠久性说明其具有巨大生命力。

最后是④,总结说明语言文字对民族的意义。

故选:B。

【点评】解答句子排序类题目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
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

有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提示性的词句,要能抓住这些关键信息。

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

6.【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契诃夫是俄国作家;
故选:C。

[来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7.【分析】该题考查的是诗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

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答案:
(1)思而不学则殆(注意“殆”的书写)
(2)不畏浮云遮望眼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意“庐”的书写)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注意“曦”的书写)
(5)示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11题,共10分)
8.【分析】(1)本题考查从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上网聊天”2小时、“玩游戏”2小时、“听歌曲”2.5小时,而打电话和发短信却只有20分钟可见,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多数时间并非用于通话。

可据此回答。

(2)本题考查自主表达能力。

此题要围绕手机的危害,向家长进行提醒和委婉的建议。

手机的危害可围绕学生真正将手机用于通话的时间很短,多数时间用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等非通话功能上,影响学习,也影响视力。

也可提出其它能打动家长的理由,语言要
简短。

【解答】答案:
(1)示例:中学生的手机大多使用在非通话功能上(或:中学生的手机真正使用在通话功能上的时间很短)。

(2)示例:尊敬的家长,假如你要给你的孩子买手机,除了方便联系外,你是否还考虑过它带来的弊端?
【点评】从表格获取信息类的习题,要仔细观察表格中数据之间的关系,各类数据的多少大小,据此得出结论。

9.【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

【解答】①根据语段买车、拉车的情节,明确语段出自《骆驼祥子》,选段中的“他”指的是主人公祥子。

②细读文段,这段文字中的“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舒服”“顺心”“他的希望
更大”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人,意思对即可。

答案:
祥子;有理想,有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点评】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

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10.【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抄写,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解答】答案:
勇往直前不负韶华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

三、阅读(12~26题,共40分)
11.【分析】这是辛弃疾寄给陈同甫的一首词。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

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诗句的赏析,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
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八百里”对“五十弦”,“分”对“翻”,“麾下”对“塞外”,“炙”对“声”,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

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

这个“秋”字下得好。

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www.z%#z&ste*@] (2)本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做此题要熟悉写作背景,熟悉整首词的内容,再去赏析。

“可怜”两字极为沉痛,而且这种情感发自于前九句的酣畅淋漓之后,前九句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而这种种场景皆在“梦回”之时;于是在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梦醒后“可怜”这声哀叹,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以老的境况,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身先老(白发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

答案:
(1)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士兵们欢欣鼓舞,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2)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身先老(白发生),空怀一腔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

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通过重点语句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2.【分析】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