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成像》课例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成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及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

2、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方面的研究能力。

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设计探究性实验及对虚像的初步认识。

教法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是光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由于本实验的设计方法学生难以想到,且初二学生对物理问题探究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台阶,给予必要的引导,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打下了基础。

“虚像”这一难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到“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突破难点。

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在认识上还有很大的误区。

比如: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所成的“像”与“物”完全相同;“像”和“影”以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混淆一团,分不清楚等。

初二的学生初学物理,喜欢动手,好奇心强,对探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技能也比较差,需要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教学流程
为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结合教材的
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着“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四环节”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当堂训练、检测评价。

二、教学实录
片段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猴子捞月”的动画片段。

师:看完片段后,同学们能说出这群猴子为什么没捞到月亮吗?
生:因为水里根本没有月亮。

师:那这群猴子看到的月亮是什么呢?
生:是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师:物理学上把天上的月亮叫“物”,水中的月亮叫“像”。

师:那么,在我们生活当中,除了平静的水面可以成像以外,还有哪些物体也可以成像呢?
生1:镜子可以成像
生2:玻璃板可以成像
生3:打磨得很光的铜板也可以成像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画面。

(多媒体展示)
师:像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能够成像的物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
是它们的表面是怎样的?
生:都是很平滑的。

师: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共同探究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片段二:学案引路,设计实验
环节一:自主学习
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本61页中的实验,然后分组讨论“学案”中提出的5个问题。

(1)我们怎样找到像的位置?
(2)实验中使用玻璃和镜子哪种方法更容易找到像的位置?
(3)我们怎样判断像和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
(4)我们怎样判断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5)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我们应该怎么做?
环节二:交流展示(学生交流展示5个问题的答案,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1)我们怎样找到像的位置?
生: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再拿一只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该答案学生在认真自学之后,就能在课本上找到,但有很多同学还只是生搬硬套,不能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师:我把刚才同学回答的方法再用课件形象地展示一下。

(2)实验中使用玻璃和镜子哪种方法更容易找到像的位置?
生:玻璃板。

师追问:为什么呢?
(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来。

需要教师给与必要的引导。


师:玻璃板和镜子都是平面镜,但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生:玻璃板是透明的。

师:对,这样我们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那只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我们怎样判断像和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
生:如果像能和物完全重合,就说明物和像的大小相等。

(4)我们怎样判断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生:用刻度尺测出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比较。

(5)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应该多次实验。

师:明确了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得到实验方案。

片段三:实验探究,认识虚像
师:大家能从刚才实验中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
生1:平面镜中的像与物的大小是相等的。

生2:平面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师: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引导:大家把刚才实验中的物和像连起来,它与镜面有什么关系?
生:垂直。

师: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
生:是虚像。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1:因为在镜子后面找不到像。

生2:通过作图可以说明。

师: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呢?
师:请大家把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上,白纸上有像吗?
生:没有。

师:这说明没有实际光线射到白纸上,我们把这样的像叫做虚像。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模式,以实验探究和学生活动为主线,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策略上力求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促使着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的引入中,我利用“猴子捞月”的视频进行引导,让学生兴趣倍增。

为了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我通过生活中的水面、玻璃、镜子、光滑的地砖可以成像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轻松地引入课题,并提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为了突破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一教学的重点,我首先引导学生对平面镜成的像进行猜想,当同学们的猜想有了思维碰撞时,趁机设置了具有针对性、思维性和梯度的五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学习效率大增。

我又不失时机的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形成了生生间、师生间双向的、能动的交流。

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领略探究的美妙,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教材通过作图的方式作出虚像,学生客观上接受不了,而我让学生自己在镜后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屏,从平面镜的一边看屏上有没有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了实像和虚像区别。

反思自己的讲课,有以上欣喜之处,也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实验探究时,还有学生盲从。

在梳理反思时,学生的回答只局限在学到了哪些知识,对学到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说的很少。

而这节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会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最后还是我给做了补充。

同时,学生对学习后存在的困惑更是避而不谈。

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行为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还是重知识,轻能力。

如果对所学知识没有进一步的思考、梳理、加工和反思,知识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再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我只给了学生两支相同的蜡烛,这样就已经暗示了学生探究的结论,从而使探究缺少了一些意义。

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想今后应给学生四支蜡烛,其中两支相同的,一支大的,一支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