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 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 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 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 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C
(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北魏首创均田 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 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C
(2008年江苏高考24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亲云:“平原王才 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 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 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 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
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⒈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 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⒉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 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⒊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 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⒋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 策、汉化政策、“和亲”、“册封” 。 ⒌友好交往。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
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 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 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 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 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 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 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 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 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 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 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无主荒地称露田, 属国有,最终归政府,不能买卖;已耕土地称桑田, 属农民私有,可买卖),农民承担一定赋役。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民族融合;延续到唐朝前期。 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官 吏、地主利益没有受损。
2、整顿吏治
原因 吏治腐败,影响财政收入,加重人民负担, 激化社会矛盾,危及统治。 具体 政绩考核决定任期制、严惩贪赃枉法、俸 措施 禄制。 作用 促进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加强中央 集权。 备注 高薪不一定能养廉。 建议: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
3、迁都洛阳
原因 平城的弱势(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阻挠 改革、封建化;经济上,落后,粮食供应困 难;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威胁;地理上, 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洛阳的优势 (地理上,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 便利,且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军事上,当时南方国力较 弱,迁都洛阳便于统一全国)。 策略 假借讨伐南朝。[从侧面反映改革的艰难] 作用 仿“原因”。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纪末)
学 习 要 求
• 1.知道鲜卑族建立北魏政权和北魏统一北方 的史实及意义。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比较孝 文帝改革在迁都前后两个阶段的侧重点,体 会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 慕之情。 • 3.了解孝文帝改革推动中国北方在经济恢复、 文化发展、民族融合方面的基本史实。探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 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 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 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二、改革的措施
措施 经济 均田制 政治 整顿吏治(政 绩考核决定任 期制、严惩贪 赃枉法、俸禄 制) 迁都洛阳 文化 全面汉化 习俗 评价
1、均田制
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中央有一定行政效率。 目的 招抚流民,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调动农 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发展封建经济,保证赋役;巩 固统治。 内容 (含 义) 性质 作用 备注
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它是第20窟的主佛,为释迦坐像, 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石窟252个, 高13.7米,石质坚硬,保存完好
石造像51000余尊,石雕面积 18000多平方米。
云冈石窟十五窟北壁雕像
洛阳龙门石窟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弱根源于孝文帝 “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 消灭雄武之风”。请你对这种史学观点做出评判。 此观点错误。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促进历史进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而论。 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 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 是历史的进步。 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 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孝文帝废太子
孝文帝要彻底革除旧俗,在当时引起了一部分鲜 卑人的强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 过是个14岁的孩子,却成了反对革除旧俗的先锋。他 身体肥胖,嫌河南太热,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 乘父亲去嵩山的机会,带着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领 军元俨领卫兵拦截,闹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 知此事大惊,回宫后,召太子来见,痛加训责,还与 兄弟咸阳王元禧两个轮流动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 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闭起来。这一顿打得着实是重, 元恂躺了一个多月才能起床。后来,孝文帝把元恂废 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 表,说他仍在谋划作乱。孝文帝令人带毒酒逼他自杀, 其时年仅15岁。
最主要
4、文化习俗:全面汉化 官制礼仪(典章制度)、服饰、语言、 姓氏、婚姻……
孝文帝不仅发布改革的命令,而 且也很注意检查实施的情况。499年, 孝文帝从前方回来,他坐在车中,留 意街上行人的服饰,见有不少妇女仍 穿着鲜卑服,就责备尚书没有尽到职 责。任城王拓拔澄辩解说,现在穿胡 服的人已经不多了。孝文帝不满地说: “你是不是想让全城的人都穿鲜卑服, 才满意啊!”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总评孝文帝改革)
1.经济:推动北方经济文化恢复发展、洛阳的繁 盛。
2.政治: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 巩固统治。 3.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4.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 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 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 洛阳城所仿效。
二、改革的措施
措施 经济 均田制
政治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文化 全面汉化 习俗
评价 缓和阶级矛盾;扩大了耕地, 恢复发展封建经济,保证赋役; 推动封建化;巩固统治。 减少腐败,增加财政收入,减 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推动封建化,巩固统治。 推动改革、封建化;加强对中 原统治。 促进封建化、北方民族大融合
⑴问题: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措施: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 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 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经济文化 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改革的背景原因 1、北魏建立与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民族融合加强。 3、社会矛盾激化和统治危机——根本原因。 4、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
•民族(拓跋部与其他民族)矛盾 •阶级(统治者与人民)矛盾 •统治阶级(拓跋贵族之间及其与汉 族官僚)内部矛盾
严重的政治危机反 映了改革的必要性,只 有改革才能缓和社会矛 盾。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 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 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 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 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 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 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 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 ——马克思 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