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及生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由于未分化或分化很差的淋巴细
胞在造血组织(特别是骨髓、脾脏和淋巴结)里无限增殖所致的恶
性血液病[1]。
是儿童白血病最常见的类型,患儿死亡率极高,预后较差。
因此,急需寻找影响患者寿命的因素,以便及时有效的延长
患者寿命。
本文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的生存分
析,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9月—2008年9月期间我院儿童血液科就诊
治疗,经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获得有效随访的儿童急性
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15岁,平均年
龄为(6±1.3)岁,男性60例,女性40例。
1.2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主要采用VDLP诱导,应用CAM进行巩固,大剂
量氨甲喋呤、四氢叶酸钙和三联鞘注来预防髓外白血病,VDLD+ CAM进行早期强化,6-MP+MTX维持、加强化疗和三联鞘注,高危患儿还加用CODP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危险程度来确定化疗的程度。
总化疗时间男性约3.5年,女性约3年。
1.3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搜集患者病历,摘录患儿的性
别、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初诊血象、第33天和一年的体重变化,
肝脾肋下的大小,淋巴结的肿大情况,骨髓的免疫分型和染色体
核型,设计随访表,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随访患儿的健康情况,
记录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和随访结果。
终检时间为2013年5月,确保五年生存率的准确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应用Life Tables生存分
析计算患者的五年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多因素危险因素,
筛选出预后因素,单因素采用Kaplan-Meier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诱导缓解92例,总诱导缓解率为92%,复发27例,复发率为27%,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5年生存率为(69±2.1)%。
2.1COX回归分析赋值和单因素结果
见表1。
表1COX回归分析赋值和单因素结果
2.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
见表2。
表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
2.3相关性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初诊白细胞数、治疗依从性、诱导33d骨髓原初诊外周白细胞
泼尼松诱导
诱导35天骨髓检查
复发
治疗依从性
1.517
2.531
3.141
-2.323
2.497
0.361
0.673
1.034
0.672
0.567
19.512
13.056
9.320
12.891
19.721
4.789
12.621
22.457
0.098
12.312
0.000
0.000
0.003
0.001
0.000
βSE Wald OR P值
10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
预后及生存分析
吴攀
湖南省儿童医院血液内科,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的生存分析。
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05年9月—2008年9月期间在我院儿童血液科就诊治疗,获得有效随访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各种因素内的生存率和危险度的变化,并检验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经治疗,10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总诱导缓解92例,总诱导缓解率为92%,复发27例,复发率为27%,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5年生存率为(69±2.1)%。
数据
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的时候外周血白细胞数≥50×109/L,泼尼松诱导不敏感,诱导33d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5%,治疗不依从,治疗的过程中复发,肝肋下≥5cm均显著增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死亡率。
结论初诊的时候外周血白细胞数、泼尼松的诱导实验、诱导33d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的比例、治疗的方法、治疗过程中的复发和肝肋下的大小均是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长期生存的预后独立因素。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生存;分析
[中图分类号]R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3)10(b)-079-02
年龄(岁)
初诊外周白细胞
初诊外周血小板
初诊外周血红蛋白
免疫分型
肝肋下
脾肋下
泼尼松诱导敏感性
诱导35天骨髓检验(%)复发
治疗依从性1:<1或>10
2:1-10
1:<50×109/L
2:(50-100)×109/L
3:>×109/L
1:<20×109/L
2:≥20×109/L
1:<60g/L
2:≥60g/L
1:B系;2:T系
1:<5cm;≥5cm
1:<5cm;2:≥5cm
1:敏感2:不敏感
1:<5%;2≥5%
1:复发;2:不复发
1:依从;2:不依从
0.831
4.781
0.690
0.187
0.393
0.110
3.512
17.078
34.012
0.109
12.009
0.745
0.000
0.601
0.052
0.061
0.028
0.121
0.003
0.004
0.004
0.000
含义赋值单因素OR值P值
(下转第81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复发、泼尼松诱导、血小板和血红蛋白,脾脏大小和肝脏大小等均具有相关性。
3讨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由于正常白细胞特别是成熟粒细胞缺乏,机体功能障碍,经常会引起感染而导致发热,也是白血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约有半数的患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主要表现为鼻粘膜、口腔、牙龈和皮肤出血,严重者会有内脏和颅内出血威胁患者生命。
由于出血和其他功能障碍,患儿常有贫血症状,面色、皮肤和粘膜苍白,机体软弱无力,食欲低下。
患儿还常伴有肝、脾、淋巴结的肿大,骨关节疼痛和骨骼病变等[2-4]。
白血病对患者生命有很大的威胁,准确发现提高患儿EFS 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内容,但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大,而且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给临
床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研究采用统一化的化疗方案,有利于各种因素的研究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预后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各个预后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可能会导致病情的加重,预后不良患儿往往有多项高危因素的存在[5]。
治疗依从性、幼诱导33天骨髓原始、稚淋巴细胞的比例、白细胞数、复发、泼尼松的诱导等与死亡具有相关性[6]。
其中复发对患者长期生存具有重要影响,复发5年生存率为(35±0.75)%不复发5年生存率(68±
0.34)%,对比具有明显差异。
各项危险因素之间严格评估,在临床上根据危险因素来选择
治疗方案,使患者的治疗方案适当,避免治疗过强和治疗不足而危害患者身体,从而提高治愈率。
所以,根据研究的预后因素来指导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儿的5年生存率和治愈率。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东平,薛春玲,何国堂,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在白血病治疗
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2012,39(11):40-41.
[2]王慧慧,文飞球.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
杂志,2012,27(10):791-794.
[3]王立华,徐宝元,刘秀珍,等.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后转单核细
胞白血病一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9):2193.
[4]王春艳,刘文君.急性白血病对维A 酸耐药及其逆转研究进展[J].中国
实用儿科杂志,2011,26(3):216-219.
[5]徐桂峰,徐开林,潘秀英.BP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
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9,31(7):431-434.
[6]聂泽强,李晓云,王英慧,等.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及其异构体表
达的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61(2):146-148.
(收稿日期:2013-07-18)
手术时间(min)下床活动时间(h)术后排气时间(h)术后8h 疼痛评分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率(%)置管引流率(%)残余脓肿发生率(%)住院时间(d)综合费用(元)
56.36±10.3315.36±1.3416.31±4.234.63±1.5312.530
15.2305.02±1.32
4744.66±830.3147.23±11.5825.78±5.9226.01±9.633.02±1.3331.2310.3356.014.59
8.78±1.964371.43±958.21>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观察指标腹腔镜组(53例)开腹组(47例)P 值开腹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腹腔镜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8h 疼痛评分、止痛药使用率、切口感染率、置管引流率、残余脓肿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开腹组患者,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其中尤其腹腔镜组的切口感染率较开腹组显著降低,分别为0和10.33%。
详见表1。
3讨论
急性阑尾炎即阑尾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其诱因复杂多样,如寄生虫入侵、细菌感染、淋巴增生和粪石梗阻等均可造成急性阑尾炎的发生。
一般将其分为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
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和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
而穿孔性阑尾炎是是其中最严重的病理改变,而临床上针对穿孔性阑尾炎的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开腹行阑尾切除术加腹腔冲洗引流,这种手术方法虽然疗效较好,但是并发症多,术后感染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3],不能很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
近几年来,应用腹腔镜行阑尾切除术在临床治疗穿孔性阑尾炎日益广泛,但其仍远远不如开腹阑尾切除术那样被一致公认,以致其还未广泛普及[3],对于有无必要通过腹腔镜对患者行阑尾切除术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没有必要的医生认为,腹腔镜行阑尾切除术与传统的小切口开腹阑尾切除术疗效无显著差异,并且损伤均较小,患者术后恢复好。
但是也有一部分医生认为,针对如穿孔性这种严重的阑尾炎时,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患者恢复快等优势。
本次研究结果亦证明了这些优点,发现腹腔镜手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胜利.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对比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252-253.
[2]戎祯祥,剧永乐,陈小伍,等.穿孔性阑尾炎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疗效
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9):560-561.
[3]王吉甫.胃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77-978.
(收稿日期:2013-07-09)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上接第79页)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