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理论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中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理论阐释
摘要:马克思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也有可能带来创造效应;在生产使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有可能引起单个企业或部门就业量的相对甚至绝对减少,但从全社会来说,则取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与挤出效应的比较;在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增长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对就业绝对量的影响取决于使用价值量的增加所引起的就业增加量、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的比较。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和当今中国的具体实际,我们在认识、行动和政策上必须坚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前提下妥善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取向。
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挤出效应;创造效应
中图分类号:F09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8)08―0011―04
技术进步是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扩大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
对于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科学的回答。
在以往的经济分析中,人们通常只注意到马克思关于两者矛盾的有关论述,即技术进步会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扩大失业队伍。
但是,认真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理论,我们不
难发现,马克思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也有可能存在创造效应。
当前,为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重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关系的精辟论述,对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
马克思认为,技术进步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最有力的杠杆。
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积累,共同促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积累时得出的基本结论。
由此,马克思揭示了“可变资本相对量递减的规律”。
在他看来,加速进行的资本积累一方面使新形成的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使旧资本在进行物质更新时有越来越高的构成。
因此,“一方面,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
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所雇用的工人”马克思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这一规律的形成机理。
一是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表现为同量
的资本可变部分所推动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或者说同等资本所需要的资本的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
”马克思还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发展,要使用同量劳动力,就需要越来越大的资本量;如果要使用更多的劳动力,那就更是如此。
因此,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永久性的表面上的工人人口
过剩”。
二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同时进一步引起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
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推动同量的劳动力和吸收同量的剩余劳动,所需要的总资本量越来越大。
”劳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表现在投在工资上的资本部分同总资本相比的相对微小上,即表现在为一定量资本的再生产和增殖、为进行大量生产所必需的活劳动的相对微小上。
”就所使用的劳动力来说,“生产力的发展也表现在两方面:第一,表现在剩余劳动的增加,即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上。
第二,表现在推动一定量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的数量(即工人人数)的减少上。
”这表明,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的积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就会发生变
化。
不变资本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则会越来越小,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少。
“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而不像以前假定的那样,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增加。
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
”在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这两种个别资本扩大的形式中,资本集中的作用尤其明显。
它在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
三是固定资本的更新,也会引起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
在正常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主要充当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手段,总之,是充当利用工业改良的手段。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资本总有一天也要从头到尾地更新、要脱皮,并且同样会以技术上更加完善的形式再生产出来。
“在这种形态下,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
由此必然引起对劳动需求的绝对减少,不言而喻,经历这种更新过程的资本越是由于集中运动而大量聚集,对劳动需求的绝对减少也就越厉害。
”这意味着,要吸收一定数目的追加工人,甚至为了在旧资本不断发生形态变化的情况下
继续雇用已经在职的工人,要求总资本以不断递增的速度加速积累。
否则,工人就有可能面临失业。
总之,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会使积累所形成的追加资本与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同时,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地排斥它以前雇用的工人。
从单个企业或同一部门就业的绝对量来说,如果技术进步前后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相同或减少,则技术进步会导致在业劳动者人数的绝对减少;如果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则就业的绝对量的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使用价值增量部分的生产所引起的就业量的增加量与技术进步所挤出的劳动力数量的比较。
若两者的结果大于零,则技术进步将使就业人数绝对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认为,技术进步既有可能使劳动力需求相对过剩,也有可能产生创造就业的效应。
在马克思的时代,机器的产生是技术进步的标志。
他在论述机器大生产时指出:“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
”这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单个生产部门的角度分析,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
但是,这种排挤并不一定意
味着就业人数的绝对减少。
从资本构成的角度看,如果这个部门的总资本的增加速度快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那么,机器使用也会引起劳动者就业的增加。
他说,“尽管机器生产实际地排挤和潜在地代替了大量工人,但随着机器生产本身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同种工厂数目的增多或现有工厂规模的扩大),工厂工人的人数最终可以比被他们排挤的工场手工业工人或手工业工人的人数多。
……可见,就业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和绝对增加是并行不悖的。
”二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机器的使用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
也就是,机器的使用对就业具有排挤工人和创造就业双重效应。
马克思指出,机器的应用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同资产阶级的所谓“补偿理论”没有共同之处。
他认为,任何一种机器产品总是要比被它排挤的同种手工品产品便宜,这就会产生一条绝对规律,即如果机器生产的物品的总量同它所代替的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的物品的总量相等,那么,所使用的劳动总量就要减少。
但是,人数减少了的工人所生产的机器制品总量不是不变,而是远远超过被排挤的手工业制品的总量。
由此,会引起就业的增长。
至于就业增长的幅度,马克思说,“生产这些东西所必须追加的劳动可能增长的界限,随着机器产品量和同数工人能够生产的手工产品量之间的差额而变化。
……随着机器生
产在一个工业部门的扩大,给这个工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那些部门的生产首先会增加。
就业工人数量会因此增加多少,在工作日长度和劳动强度已定的情况下,取决于所使用的资本的构成,也就是取决于资本不变组成部分和可变组成部分的比例。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这个比例又会随着机器在这些行业中已经占领或者正在占领的范围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
他通过对英国机器体系的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实例证明了这一观点。
为什么机器的使用会促进就业增加,马克思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部门之间的互相影响。
“如果机器占领了某一劳动对象在取得最终形式前所必须经过的初期阶段或中间阶段,那么,在这种机器制品进入的那些仍保持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的部门中,对劳动的需求就随着劳动材料的增加而增长。
”
二是因材料和半成品的增加而引起的社会生产部门的多样化。
“机器生产用相对少的工人人数所提供的原料、半成品、劳动工具等等的数量不断增加,与此相适应,对这些原料和半成品的加工也就分成无数的部门,因而社会生产部门的多样性也就增加。
机器生产同工场手工业相比使社会分
工获得无比广阔的发展,因为它使它所占领的行业的生产力得到无比巨大的增加。
”
三是因剩余产品的增加和世界市场而引起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采取机器的直接结果是,增加了剩余价值,同时也增加了体现这些剩余价值的产品量,从而,在增加供资本家阶级及其仆从消费的物质时,也增加了这些社会阶层本身。
这些社会阶层的财富的增加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工人人数的不断相对减少,一方面产生出新的奢侈需求,另一方面又产生出满足这些要求的新手段。
……大工业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关系也引起产品的精致和多样化。
不仅有更多的外国消费品同本国的产品相交换,而且还有更多的外国原料、材料、半成品等作为生产资料进人本国工业。
随着这种世界市场关系的发展,运输业对劳动的需求增加了,而且运输业又分成许多新的下属部门。
”
四是新兴产业部门的兴起。
“在工人人数相对减少的情况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增加,使那些生产在较远的将来才能收效的产品(如运河、船坞、隧道、桥梁等等)的工业部门中的劳动扩大了。
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从而一些新的劳动领域,或者直接在机器体系的基础上,或者在与机器体系相适应的一般工业变革的基础上形成起来。
”
五是工人被用于非生产劳动和“仆从阶级”的增加。
“大工业领域内生产力的极度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其他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剥削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加强,使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大的部分有可能被用于非生产劳动,特别是使旧式家庭奴隶在‘仆役阶级’(如仆人、使女、侍从等等)的名称下越来越大规模地被再生产出来。
”
三、若干结论与启示
第一,从总体上说,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双重效应。
一方面,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加速了固定资本的更新速度,这都有可能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从而导致在业劳动者人数的相对甚至绝对减少。
另一方面,从单个生产部门的角度看出,如果技术进步过程中资本总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则就业量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从全社会角度看,技术进步同时也会创造新的物质文化需求,会创造新的产业部门,会给目前存在的其它产业部门创造新的配套服务机会,会使产品生产呈现多样化趋向等,这一切又扩大了社会的就业需求。
例如,关于信息技术普及将会增加就业机会还是减少就业机会,曾经一直是世界各国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
美
国商务部《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作出结论:信息技术发展将促进经济中的总就业。
从1993年开始,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中的整个就业状况,开始呈现出正面的增长影响。
1994年信息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是0.1%;1995年贡献率是0.3%;1996年的贡献率是0.2%。
信息产业保持的持续高就业势头,改变了传统经济理论把技术进步与劳动节约等同看待,即认为经济中的技术含量越高,雇用的劳动就越少的观点。
报告认为,新经济之所以能促进总就业,是因为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多于失去的就业机会。
第二,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绝对量的影响,要区分两种情况分别考察:一是从单个企业或同一部门角度分析,一方面,如果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不变,由于技术进步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业的相对量和绝对量都会减少。
另一方面,如果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从而资本的投入量增加,由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取决于资本增加的速度(用A表示)与技术进步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用B表示)之比较。
若A>B,则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的本部门或企业就业的相对量有可能减少但绝对量会增加;若A <B,则就业的相对量和绝对量都会减少。
二是从全社会角度来说,一方面,如果全社会所有推进技术进步的企业或部门的使用价值量都保持不变,则对这些企业或部门来说,技
术进步对就业会产生挤出效应,其净挤出量用∑Oi(i表示推进技术进步的某个企业或部门)表示;但是,技术进步对其他企业或部门的就业会产生创造效应,其净增就业量用∑Ij(j 表示与技术进步企业或部门配套的相关企业或部门)表示。
由此,技术进步对全社会就业的影响程度(用M1表示)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即M1=∑Ij-∑Oi。
若M1>0,则技术进步会促进全社会就业绝对量的增加,反之,若M1<0,则意味着全社会就业量绝对量的减少。
另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是不断提高的,因此全社会的使用价值总量会呈递增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不仅要考虑∑Ij 和∑Oi,还需要考虑全社会使用价值量的增加对就业需求的增加量,用Mr表示。
因此,使用价值总量增加条件下技术进步对全社会就业的影响程度(用M2表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即M2=(∑Ij+Mr)-∑Oi。
若M2>0,则技术进步会促进全社会就业绝对量的增加,反之,若M2<O,则意味着全社会就业量绝对量的减少。
在现实中,后一种情况是常态。
因此,要全面认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我们不仅要考虑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还要认识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不仅要从静态角度和单个企业角度看问题,还要从动态的、发展的和社会整体的角度看问题。
特别是,在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使用价值总量增加对就业的创造效应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相结合,将有可
能大大弱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
第三,马克思为揭示资本主义下劳资之间的矛盾,深刻阐述了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社会主义下,公有制关系的确立消除了将技术进步作为榨取剩余价值手段的制度环境,从而消除了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本质意义上的对立关系。
但是,两者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是,这里不是进行是需要技术进步还是需要就业的简单选择问题,更不是为就业而牺牲技术进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更主要的是在人口的科学安排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人口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
但是,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象已经对新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样,同时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整,那么正是那个社会,而且只有那个才能毫无困难地作到这一点。
”。
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成为社会首要经济规律。
他指出:如果共同生产已成为前提,“正象单个人必须正确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以适当的比例获得知识或满足对他的活动所提出的各种要求。
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
因此,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
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规律。
”
第四,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关系的科学论述,对当前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在认识上,为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克服只看到技术进步会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的偏面观,而应该坚持两点论,即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和创造效应有机结合起来看待问题。
其次,在行动上,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坚持不能为解决就业而牺牲技术进步这一基本原则。
即使技术进步会引起全社会就业量的绝对减少,我们应该从调整就业结构、寻找就业新途径和人口的科学安排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次,在制度安排或政策选择上,必须遵循以下次序,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技术进步,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科学安排或引导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在区域间、产业间的配置,特别是要通过政策激励、引导、扶持和加强就业教育等途径,推进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产业创新,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增加就业机会,拓展就业的渠道;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等,实现既促进技术进步又扩大社会就业,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